双叠层连接器.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3199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60251.5

申请日:

2005.05.16

公开号:

CN101699665A

公开日:

2010.04.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2/16申请日:20050516|||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2/16; H01R13/66; H01R13/648; H01R13/40; F21V8/00

主分类号:

H01R12/16

申请人:

莫莱克斯公司

发明人:

杰里·A·隆

地址:

美国伊利诺伊州

优先权:

2004.05.14 US 60/571,375; 2004.06.30 US 60/584,420; 2004.06.30 US 60/584,42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张建涛;车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叠层连接器。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小尺寸连接器,其具有绝缘壳体和以层叠布置布置在连接器壳体中的两个边缘卡接收槽。每个槽将电子模块的边缘卡容纳在其中。该槽支撑从多个独立终端组件延伸的导电终端。该终端组件包括夹部件,该夹部件啮合形成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的相对肩。该连接器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啮合开口,这些啮合开口接收光导管组件和屏蔽组件的啮合部件,这样当组装时,连接器、屏蔽罩、终端组件和光导管都作为单个集成部件起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气连接器,包括: 罩组件,该罩组件包括前表面、多个侧表面和后表面,其中所述侧表面中的一个侧表面构造成位于电路板上,所述罩组件还包括在所述前表面上的两个接收部分,该两个接收部分构造成接收两个不同的对应的相对部件的配合部分,该两个接收部分在所述罩组件内彼此竖直地间隔分开;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罩组件内,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该卡接收槽的尺寸适于容纳可与所述连接器配合的部件的配合部分的配合端,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与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所述两个接收部分中的一个接收部分对准;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绝缘壳体支撑,其中所述多个终端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电路板配合的尾部,其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接近所述卡接收槽布置在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终端接收通道,该终端接收通道将所述终端容纳在其中;和 光导管,该光导管由所述壳体支撑,并且构造成对所述罩组件在所述两个接收部分之间的所述前表面上的区域进行照明。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壳体定位成邻近所述罩组件的后表面,并且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前面和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之间存在一空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收部分包括指状件,该指状件构造成当所述相对部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分中时与所述相对部件啮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卡接收槽包括第一卡接收槽和第二卡接收槽,并且所述多个终端按行布置,至少第一行终端构造成从所述电路板延伸到所述第一卡接收槽,且至少第二行终端构造成从所述电路板延伸到所述第二卡接收槽。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卡接收槽每个包括至少两行终端,该至少两行终端位于所述卡接收槽的相对侧面上,所述终端构造成从所述电路板延伸到各自的终端接收通道。
6: 一种电气连接器,包括: 罩组件,该罩组件包括前表面、多个侧表面和后表面,其中所述侧表面中的一个侧表面构造成位于电路板上,所述罩组件还包括在所述前表面上的两个接收部分,该两个接收部分构造成接收两个不同的对应的相对部件的配合部分,该两个接收部分在所述罩组件内彼此竖直地间隔分开;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罩组件内,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该卡接收槽的尺寸适于容纳可与所述连接器配合的部件的配合部分的配合端,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与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所述两个接收部分中的一个接收部分对准;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绝缘壳体支撑,其中所述多个终端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电路板配合的尾部,其中所述绝缘壳体包括接近所述卡接收槽布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多个终端接收通道,该终端接收通道将所述终端容纳在其中;和 光导管,该光导管构造成将光从所述电路板朝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引导。
7: 一种电气连接器,包括: 罩组件,该罩组件包括前表面、多个侧表面和后表面,所述罩组件还包括在所述前表面 上的多个接收部分,该多个接收部分构造成接收多个对应的相对部件的配合部分,该多个接收部分在所述罩组件内彼此竖直地间隔分开;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罩组件内,所述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多个卡接收槽,该卡接收槽的尺寸适于容纳可与所述连接器配合的部件的配合部分的配合端,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与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所述多个接收部分中的一个接收部分对准并且包括终端凹槽;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绝缘壳体支撑,其中所述多个终端构造成与电路板配合并且还构造成延伸到所述多个卡接收槽中的所述终端凹槽;和 光导管,该光导管构造成对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上的区域进行照明。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终端定位成多行,所述多行中的至少一行延伸到所述多个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罩组件包括在所述两个接收部分之间的屏蔽件,该屏蔽件延伸了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前壳体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大部分。
10: 一种用于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成组电气连接器,包括: 罩组件,该罩组件包括前表面、多个侧表面和后表面以及分离接收部分的分离器面板; 第一绝缘壳体,该第一绝缘壳体在所述分离器面板的第一侧面上位于所述罩组件内,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具有上部终端接收通道和下部终端接收通道,所述第一绝缘壳体构造成被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第二绝缘壳体,该第二绝缘壳体在所述分离器面板的第二侧面上位于所述罩组件内,所述第二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具有上部终端接收通道和下部终端接收通道;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壳体支撑,所述终端构造成位于所述一对卡接收槽中的对应终端接收通道中;和 至少一个光导管,该至少一个光导管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和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中的每个绝缘壳体相连,该至少一个光导管中的每个光导管构造成将光从所述电路板朝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引导。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罩还包括第二分离器,该第二分离器具有与所述第一分离器的第二侧面面对的第一侧面,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三绝缘壳体,该第三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分离器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三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具有上部终端接收通道和下部终端接收通道;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第三绝缘壳体支撑,所述终端构造成位于所述一对卡接收槽中的对应终端接收通道中; 至少一个光导管,该至少一个光导管与第三绝缘壳体相连,并且构造成将光从所述电路板朝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引导。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罩还包括第三分离器,该第三分离器具有与所述第二分离器的第二侧面面对的第一侧面,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四绝缘壳体,该第四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分离器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四绝缘壳体包括前壳体表面,该前壳体表面包括在其上竖直地间隔分开的一对卡接收槽,所述卡接收槽中的每个卡接收槽具有上部终端接收通道和下部终端接收通道; 多个导电终端,该多个导电终端由所述第四绝缘壳体支撑,所述终端构造成位于所述一对卡接收槽中的对应终端接收通道中;和 至少一个光导管,该至少一个光导管与第四绝缘壳体相连,并且构造成将光从所述电路板朝所述罩组件的前表面引导。

说明书


双叠层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是2005年5月16日、国家申请号为200580023900.7且发明名称为“双叠层连接器”的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连接器组件,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叠层布置的小尺寸电气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适于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的电气连接器在本领域中已知并通常用于在两个电气通信装置之间的连接。为了确保在该电器通信装置之间做出合适连接并因此创建链接,可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中包含指示器。这些指示器典型地是发光二极管(LED),其在配合连接器和通信装置之间的电路完成时开启。另外LED可以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以指示许多其他情况,包括在两个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信号的通过、功率的指示、或在传输信号期间发生错误的指示。

    利用这些类型的连接器产生了问题,因为该连接器的终端通常从连接器的后部被缝合(stitched in)。缝合的连接器典型地需要装置以对准连接器终端的尾部来便于将连接器插入到电路板上。尾部对准器的使用增加了连接器的整体尺寸,从而增加了连接器占用的印刷电路板“基板面(real estate)”。

    小尺寸连接器通常必须通过底部开口来插入到外部屏蔽罩中。当要求叠层布置的双连接器时,也就是一种意图与在垂直间隔布置中的两个电气模块配合的连接器时,由于屏蔽罩的中间水平壁,这样的连接器实际上不能通过底部开口来插入到屏蔽罩中。

    本发明因此致力于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克服上述缺点并容易地配合屏蔽罩的结构,该屏蔽罩意图在啮合该连接器的电气模块周围提供电磁干扰屏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叠层布置的小形状因数的电路板连接器,该电路板连接器具有垂直间隔分开的啮合表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与光导管啮合的双啮合连接器部件,该双啮合连接器部件具有在部件上彼此垂直间隔分开的两个啮合区域,每个啮合区域都被金属屏蔽部件包围,该屏蔽部件限定由中间空间(intervening space)分离的两个独立模块接收室,该光导管组件从连接器部件向前延伸通过中间空间以在模块接收室的前面附近提供至少一对指示灯,该光导管组件啮合连接器部件的侧面或前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和具有两个室的屏蔽组件一起使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两个啮合槽,该啮合槽接收与电子模块相关联的电路板的边缘,该连接器具有多个终端组件,每个终端组件将多个导电终端保持在选择的布置中,该终端被容纳在绝缘骨架框架(skeletal frame)中。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小形状因数以及在连接器的壳体中垂直地间隔分开的双卡啮合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形成在其前表面上的槽,用于容纳屏蔽组件的啮合部件。

    本发明的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前述连接器的终端组件,其中该终端组件每个包括容纳多个导电终端的绝缘框架,并且该绝缘框架包括啮合部件,其从该框架向前延伸并啮合壳体的凸缘(1edge)以协助将终端组件定位在连接器腔中。

    本发明通过其结构实现这些和其他目的。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形成在其中的内腔,该内腔对连接器壳体的后部开口。该腔容纳多个单独终端组件。每个终端组件包括支撑多个导电终端的电介质框架。该终端具有直角结构,其中顺应引脚(compliant pin)方式的尾部最好沿着框架地一边布置,以及各个接触部分沿着终端组件框架的另一边而且最好沿相邻边布置。

    这些终端组件插入到腔中,这样接触部分接收在形成在连接器壳体中的终端接收腔中。终端组件还优选地包括啮合部件,其可以采用沿着与接触部分相同的边布置的夹的形式,并且这些夹在连接器腔中啮合在连接器壳体中形成的肩(shoulder)。

    连接器壳体的内腔容纳终端组件,并且其中设置有肩部件,作为用于让终端组件在壳体中啮合以及维持它们的定位的部件。连接器壳体的前面可以设置有布置在两个板啮合槽之间的槽或腔。这些其他槽接收对应的相对啮合部件,该相对啮合部件优选地为凸片的方式,其从外部屏蔽组件的部分延伸,以及该部分提供相关联的屏蔽组件的中间屏蔽壁,该中间屏蔽壁将组件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接收室。这些槽优选地布置在插入有光导管啮合部件的开口的外部。

    连接器部件的前部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形成在其中的腔的啮合槽,其啮合光导管组件。利用该正面啮合,连接器壳体的侧面不需要修改来以任何方式啮合光导管,以维持连接器部件的减小的尺寸。光导管组件可以包括与光导管一体形成的钩作为连接的优选装置。该光导管组件可以使用独立的第一对和第二对光导管,并且这样的每对使用其自身的啮合钩装置来以前面所述的方式啮合连接器部件。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考虑以下的详细描述将得到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现在将通过参考以下图借助于例子来描述本发明,这些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造的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的透视组装图;

    图3是结合到图1所示的组件中的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4是可以和图1-3的连接器组件一起使用的光导管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是结合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中的光导管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是包含在连接器组件中并且沿着其侧面延伸的图4的光导管组件的透视图;

    图7是显示包含在连接器组件中的图5的光导管组件的部分剖面透视图,该光导管组件特别地布置在外部屏蔽组件中以及部分地位于划分该连接器组件的两个模块接收室的空间中;

    图8是图7的连接器组件的相同视图,但是示出在适当位置的屏蔽组件外壁;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其中光导管通过布置在连接器部件的前表面中的槽来啮合组件的连接器部件,并且其部分地包含在分离连接器组件的两个模块接收室的空间中;

    图10是和图9相同的视图,只是显示的模块与它们相关联的连接器部件啮合,并且为了清楚去除了屏蔽罩组件;

    图11仅仅是图9的光导管组件的透视图;

    图12是和图11相同的视图,只是为了清楚使得光导管端盖显示为从光导管分解;

    图13仅仅是图12的两对光导管的透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1的线14-14截取的图11的光导管和端盖组件的俯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3的线15-15截取的图13的光导管的正视图;

    图16是图9的放大详细透视图,仅仅描述了和它们的相关联的连接器部件啮合并且布置在电路板上的适当位置中的光导管和端盖组件;

    图17A描述和图16的连接器部件啮合的右侧光导管的透视图;

    图17B是和图17A相同的视图,但是其中的光导管从与连接器部件的啮合移开以更好地描述在两个部件之间的啮合方式;

    图18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建的光导管组件的另一或第四实施例的小形状因数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19是图18的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0是和图19相同的视图,但是其中光导管和连接器组件显示为从电路板分离以及使得屏蔽后端拆卸,以描述光导管连接器组件插入到屏蔽罩中的方式;

    图21是和图20相同的视图,但是其被完全分解以描述其中使用本发明的全部组件的所有部件;

    图22是描述从它们相关联的连接器部件间隔分开的光导管的透视图;

    图23A是从光导管连接器部件组件的后部取得的透视图,以描述该光导管沿着连接器部件的侧面延伸到面对电路板照明器的方式;

    图23B是和图23A相同的视图,但是沿着其线B-B剖开;

    图24A是第一或内部光导管对的俯视图;

    图24B是显示内部光导管对的图24A的正视图;

    图25A是第二或外部光导管对的俯视图;

    图25B是显示外部光导管对的图25A的正视图;

    图26A是嵌套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对光导管的俯视图;

    图26B是显示合并成直线(in line)的两对光导管的正视图;

    图27是光导管、端盖和连接器组件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的分解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建的并且使用独立终端组件的小形状因数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0是图29的分解图,其描述了从它们在连接器壳体中的位置移开的终端组件;

    图31是和图29相同的视图,只是从后部取得,描述了连接器腔的内部结构,包括连接器壳体的终端接收槽和连接器壳体的终端组件啮合凸缘;

    图32是图29的后部透视图,具有示出位于连接器腔中适当位置中的终端组件的交替组件;

    图33是图29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终端组件的透视图;

    图34是终端组件的截面图,其描述了位于其绝缘骨架框架中的适当位置中的引线框;

    图35是安装在电路板上并且布置在外部屏蔽组件中的图29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36是图29的连接器壳体的正视图;

    图37是图36的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但是其中终端组件被移除以更清楚地描述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

    图38是图37的连接器壳体的截面图;

    图39是图36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其描述了位于在连接器壳体内腔中的适当位置处的终端组件;以及

    图40是位于电路板上的适当位置处并且和外部屏蔽组件的部分配合到一起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阵列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图1-3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10进行大体描述。该连接器组件10设计用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1上。连接器组件10包括限定一对端口14、16的连接器壳体12,每个端口适于接收配合连接器的部分(未显示)。这里,壳体端口14将称为“下端口”,而壳体端口16将称为“上端口”,但是要知道这些术语例如“上”、“下”等在此描述中使用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意图是限制性的。

    上端口和下端口14、16每个具有多个安装在其中的导电终端21,该导电终端21用于啮合配合连接器(未显示)的互补终端。为了允许用于锁定机构的空间,该锁定机构用于可释放地将连接器组件10固定在和互补配合连接器的配合情况中,可以在连接器壳体12的上端口16和下端口14之间形成腔18。凹进处20可以形成在壳体12的侧部,为了下面描述的目的。凹进处14可以与壳体腔18连通。

    连接器壳体12可以由绝缘热塑材料成型。终端安装在上端口16和下端口14中,并且每个终端具有在其端处的接触部分(未显示),用于啮合配合连接器的终端的互补接触部分,以及尾部22从该接触部分向后突出并向着印刷电路板11向下延伸,用于经由形成在印刷电路板11中的通孔(或形成在印刷电路板11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焊盘)电气连接到其上的各个迹线(trace)上。尾部对准器24可以使用多种已知方法的任何一种来连接到连接器壳体12,该多种已知方法例如搭扣配合、压配合或机械紧固件。该尾部对准器24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多个通孔26,并且这些通孔配置来配合向着印刷电路板11向下延伸的终端尾部22的布置。尾部对准器24在箭头“A”的方向上安装在终端的尾部22上并且其位于电路板11的表面上。

    一对屏蔽罩组件28、30固定到连接器壳体12,其中该罩组件包括:下罩组件28,其固定到壳体12以充分封装其下端口14;以及上罩组件30,其固定到壳体12以充分封装其上端口16。该罩组件28、30典型地使用例如金属片或电镀塑料的材料形成,其传导和引导磁场和电场能量以协助将接近连接器组件10布置的电路零件从电磁干扰(EMI)屏蔽。

    下罩组件28典型地包括两个交互啮合件,即下基部件32和下盖部件34。下基部件32当分别地从前端36或后端38看时具有大体U形结构。这样,下基部件32典型地包括三个侧面或壁:基或底壁40以及两个侧壁42、44,两个侧壁从底壁40向上延伸并彼此间隔分开来限定它们之间的通道46,连接器壳体12的部分配合到该通道46中。如在图1和图2中所见,下基部件32的前部和后部是保持打开的。

    下基部件32由金属冲压形成。下基部件32可以替代地使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镀有金属的塑料等形成。下盖部件34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形成。通常,盖部件34具有配合下基部件32的对应长度的长度,以及等于或稍微大于下基部件32的对应宽度的宽度。下盖部件34从其前端50看弯曲成大体U形结构。以这种方式,其包括顶壁52和两个间隔分开的侧壁54、56。下基部件32和下盖部件34沿着它们的各个侧壁交互啮合,然后形成用于至少部分地将连接器壳体的下壳体端口14封装在其中的围壁(enclosure)。如在图1和图2中所见,下罩组件28的前部和后部保持打开。这种类型的屏蔽罩的细节在2002年9月3日发布的美国专利No.6,443,768中提供,该专利通过参考包括在这里。

    上罩组件30的结构类似于下罩组件28,并且其包括两个交互啮合件:上基部件58和上盖部件60。上基部件58具有底壁62和两个间隔分开的侧壁64、66。上盖部件60具有顶壁72和两个间隔分开的侧壁74、76。如所示的,这些侧壁74和76交互啮合上基部件,以形成类似于由下罩组件28形成的围壁,用于至少部分地封装连接器壳体12的上壳体端口16。此外,上盖部件60的侧壁74、76也向着印刷电路板11延伸以充分封装上罩组件30和下罩组件28两者的侧部。下基部件32可以设置有安装引脚部分48,该安装引脚部分48从该下基部件32的底壁40冲压而成,其被形成或弯曲为相对于下基底壁40垂直地以及通常在和侧壁42、44相同的平面内延伸。安装引脚部分48以期望图案形成,以啮合和配合在印刷电路板11上的对应安装孔。可以形成类似的安装引脚部分80来沿着盖部件60的延伸侧壁74、76的下边缘延伸,用来啮合在印刷电路板11中的安装孔。连接器组件10还包括分离后壁78,其可连接到上罩组件和下罩组件28、30。该后壁78当连接到罩组件28、30时,形成包围终端尾部22、尾部对准器24和连接器壳体12的后部的围壁,并且该后壁78包括从其底部延伸并且垂直延伸的安装引脚部分80。该引脚部分80啮合在印刷电路板11上的安装孔。

    参考图4-7,显示光导管组件82作为全部连接器组件10的部分。为了描述光导管组件的基本部件的目的,将参考图4的光导管组件82a。然而,要知道图5的光导管组件82b具有和光导管组件82a相同的基本特征。光导管组件82包括由适于传播光的材料例如塑料或玻璃制造而成的至少一个光导管84。该导管84描述为导管对,其中每对导管显示为沿连接器组件的屏蔽罩组件的侧面并排地延伸。图4和图5显示了使用多个光导管形成的组件。光导管84可以被加上色码,并且每个光导管84具有光接收输入表面86、光发射输出或显示表面88以及在输入和输出表面之间延伸的体部分90。光导管84被成形为从输入表面86传播光信号通过体部分90到达输出表面88。

    光导管84的部分可以固定到一个或多个支撑部件92。支撑部件92提供用于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罩组件28、30布置和固定光导管84的框架。因此,支撑部件92的部分可以形成为使得其能够与罩组件28、30的一个上的零件(feature)啮合。支撑部件92可以与光导管84一体形成。当光导管组件82安装到罩组件28、30时,每个光导管84的输入表面86将被布置为与在电路板11上的各个光源例如LED相对地驻留。

    如在图4和图6中所示,光导管组件82a相对于罩组件28、30在外部安装。图4和图6显示了一种可能的结构,其中两对光导管垂直间隔分开并且连接到一对支撑部件92a。光导管组件82a可以使用多个已知方法的任何一个连接到罩组件28、30的一个或多个。可能连接方法的例子包括在光导管组件82a和罩组件28、30中形成的互补零件之间的配合类连接、机械紧固件或粘合剂。光导管组件82a的部分还可以固定到印刷电路板。一个或多个光导管组件82a还可以沿着连接器组件的多个侧面安装。因此,光导管组件82a可以以任何期望方式构造来使得其能够连接到现有的连接器组件,以及使得其能够在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传播光,所述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具有相对于连接器组件的多个空间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光导管84a的形状以及支撑部件92a的尺寸和位置可以进行选择,以在具有相对于连接器组件10的多个位置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传感器之间传播光。例如,如在图6中所示,光导管84a和支撑部件92a的结构可以指定为使得光导管输入表面86a将从位于电路板11上距离连接器组件10不同距离处的各个LED接收光。同样的,光导管84a和支撑部件92a的结构可以指定为使得光导管输出表面88a将发射光线到位于距离印刷电路板11多个距离的任何一个距离处的光接收传感器。

    参考图5,可以提供光导管组件82b,其包括一对或多对成对布置的单个光导管。可以看到每个组件82b包括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支撑部件92b的一对邻近光导管84b。每个光导管84b包括输入表面86b、输出表面88b和在输入和输出表面86b、88b之间延伸的体部分90b。在此实施例中,光导管被配置为安装在上罩盖部件60中,如图7中布置的替代实施例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导管在形成在壳体上端口16和壳体下端口14之间的连接器壳体凹进处20和腔18中延伸。

    光导管组件82b可以沿着尾部对准器24的部分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面延伸,以及光导管组件82b可以固定到连接器壳体12,这样光导管输入表面86b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1上的各个LED相对地驻留,并且光导管输出表面88b与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分离项(separate item)上的各个光接收传感器(未显示)相对地驻留。体部分90b形成以连接输入表面86b和输出表面88b,用于将来自LED的光传播到位于接近输出表面88b处的光接收传感器。

    如在图5中可以看到的,光导管84b的输入表面86b可以以相对于由箭头“A”表示的连接器组件10的配合方向的“前-后”结构来布置。光导管84b的体部分90b包括从印刷电路板11向上延伸并且在直角弯管98b终止的垂直部分96b。光导管84b的水平部分100b从直角弯管98b向连接器组件的前部延伸,在通常指示为102b的过渡区域中终止。可以从图5中看到,从直角弯管98b向前延伸的水平部分100b具有“上-下(over-and-under)”定位。

    参考图5和图7,可以期望以相对于连接器组件配合方向的“左-右(side-to-side)”结构来布置光导管84b的输出表面88b。因此,光导管84b的结构必须从水平部分100b的“上-下”定位过渡到“左-右”结构。此过渡很好的显示在图5中。在直角弯管98b和输出端88b之间的光导管的结构中的过渡通过在光导管的主体部分的每个中的过渡区域102中形成成角部分104b来得到。过渡区域102b优选地驻留在壳体腔18中。

    图5显示了在过渡区域102b中的成角部分104b的一种可能布置。在位于壳体腔18中的光导管体部分90b上的点处,最底部光导管84b的体部分90b向内和向上弯曲一角度,而最顶部光导管84b的体部分90b向外和向下弯曲一角度。体部分90b的直行部分106b然后从成角部分104b向着接近罩组件104b中的连接器接收开口的连接器组件10的前部前进。如在图5中所见,体部分90b可以弯曲一角度,这样直线部分106b可以彼此间隔分开,并且与印刷电路板11隔开近似相同的距离。

    支撑部件92b可以布置在接近成角104b的体直线部分106b之间,以将光导管直线部分106b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2布置和固定。支撑部件106b的宽度可以设置以在直线部分106b之间提供和维持期望的预定间距。同样,支撑部件92b的长度可以设置为,当光导管组件82b插入形成在连接器壳体的上端口16和下端口14之间的腔18中时,提供在上罩基部件58和下罩盖部件34之间的压配合。支撑部件92b还可以镀有金属材料以形成在上罩组件基部件58和下罩组件盖部件34之间延伸的导电部件。这提供了在罩组件28和30之间的另外接地触点。

    图7和图8显示:包括输出表面88b的光导管直线部分106b的部分可以容纳在罩盖或端盖108中。该端盖108可以优选地使用导电材料形成以提供一些程度的EM屏蔽。端盖108以一种方式固定光导管输出表面88b,并为全部连接器组件提供附加的EMI屏蔽。为了这些目的,端盖108可以布置以创建和上罩组件58和下罩组件36两者的紧密接触,以及可以连接到印刷电路板11上的接地部件。

    在图7和图8中,两个光导管组件82b实现为沿连接器壳体12的相对侧延伸的两对间隔分开的光导管84b。在该实施例中,光导管组件82b驻留在壳体凹进处20中、上罩盖部件60中,以及驻留在在上端口16和下端口14之间形成的腔18中。这样,光导管组件82b驻留在如由连接器壳体12所限定的连接器组件的现有印刷电路板“足印(footprint)”中以及驻留在封装该壳体的罩组件中。因此,连接器组件的该实施例中包括了光导管组件而不占用印刷电路板11上的额外空间。

    现在将描述图1、2和6的连接器组件10的组装。在第一步骤中,终端可以压配合到连接器壳体12中。终端尾部22然后插入尾部对准孔26,以及尾部对准器24固定到连接器壳体12,从而相对于壳体12固定该尾部22。然后上罩组件58和下罩组件36在连接器壳体20上分别固定到上壳体端口16和下壳体端口14。

    罩组件的后壁78然后连接到上组件30和下组件28上的屏蔽罩组件和上盖部件60上,以封装终端尾部22和尾部对准器24,以及封闭连接器壳体12的后部。后壁78通常固定在与上罩组件基部件58、上罩组件盖部件60、下罩组件基部件32和下罩组件盖部件34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壁的紧密接触中。如之前陈述的,安装引脚部分80也可以以期望图案形成在屏蔽罩后壁78上,以与在电路板11上的对应安装孔啮合和配合。这些孔可以是电镀通孔,它们电气耦合到印刷电路板11上的电路迹线。这些电路迹线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接地零件,从而为流过罩组件28和30的电磁能量提供接地路径。在将后壁78固定到上罩组件30和下罩组件28之后,连接器组件10可以作为单个单元电气连接到印刷电路板11。

    现在将参考图1、2、7和8描述连接器组件12的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在第一步骤中,终端压配合到连接器壳体12中。终端尾部22然后插入到尾部对准孔26中,以及尾部对准器24固定到连接器壳体12,从而相对于壳体12固定尾部22。在此实施例中,下罩组件28然后固定到连接器下壳体端口14,以及上罩组件30的基部分58然后连接到连接器上罩端口16。光导管组件82b然后压配合到壳体凹进处20以及壳体腔18中。上罩组件盖部件60然后连接到上罩组件基部件60,从而将光导管组件82b封装在上盖部件60的侧壁中。在上罩组件30和下罩组件28之间的空间限定了沿着连接器组件的纵向延伸的腔,以及该腔适应光导管组件的水平长度。

    如上所述,后壁78然后连接到罩组件28、30以封装终端尾部、终端对准器24和连接器壳体12的后部。在将后壁78固定到上罩组件30和下罩组件28之后,连接器组件10可以电气连接到印刷电路板11。图9描述了支持多个导电终端203的不同连接器201,这些终端的每个终端可以针脚插入(stitch into)到布置在连接器201的绝缘壳体205中的后部开口204中。连接器201显示在位于电路板202上的最后安装位置上,在此实施例中描述的连接器壳体205包括一对卡边缘连接器部分206,其以“层叠”或垂直间隔分开的方式沿着连接器壳体205的前表面207布置。层叠的连接器201封装在金属屏蔽罩组件220中,该金属屏蔽罩组件220具有在其中限定的两个模块接收室221。这些室221的每个意图以本领域中已知的方式将电子模块222接收到其中。模块接收室221还层叠或彼此垂直间隔地分开,由于罩的结构,在两个室221之间限定纵向延伸通过屏蔽组件220的中间空间223。

    光导管组件200包括两对210光导管212,其沿着连接器壳体205的侧面向着连接器201前面延伸进入在两个室之间的中间空间223中。光导管212通常是L形的,并且具有与位于电路板202上的照明器225相对地布置的第一端214(图10)。光导管的第二端215位于光导管212的相对端上,并且如所述的,优选地利用端盖216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以及在选择的对准中,该端盖216典型地由导电材料形成。这样,端盖216可以提供将屏蔽组件的两个模块接收室电气连接到一起的方法,以及提供横跨其中驻留该端盖的中间空间的电磁干扰屏蔽的措施。外部屏蔽罩组件包括后壁250,该后壁250可以形成为分离件或可以形成为顶部罩组件的部分。在前一情形中,后壁250个别地连接到罩组件,以及在后一情形中,其优选地在罩组件的背开口上向下折叠然后连接到上盖251。在后壁250形成作为上盖251的部分的情形中,其沿着端部252连接到其上然后在后部开口上向后折叠。在任一情形中,后壁250优选地利用集成夹254或引脚等固定。

    端盖216容纳在(像光导管215的水平部分一样)分离两个室221的中间空间223中。端盖216可以包括标记217,其标识连接器200的功能,也就是模块是否连接到连接器或模块是否通电等等。如在图11中最好示出的,端盖216可以包括多个啮合部件,显示为凸出部件218,其啮合屏蔽组件220的顶室221上形成的相对元件。可以在部件218中形成槽219以接收形成在顶室221中的部件225(图9)。类似的,方形凸出部件218可以容纳在相似尺寸的开口226中,该开口226布置在上罩组件220中。每对光导管210还进一步包括显示为垂直的支撑杆230,该支撑杆230可以与导管对210一体成型,以将每对光导管210分隔开选择的距离。为了啮合连接器以及为了部分地在光导管的长度中支撑光导管,光导管对还进一步每个优选地包括啮合部件232,其显示为向光导管对210的内部延伸的钩状凸耳。如在图16中最好示出的,这些凸耳232容纳在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05的前表面中的腔或槽209中。如在图中所示,凸耳232是L形的,但是任何将光导管保持在适当位置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如在图13中最好地显示的,光导管可以具有厚体部235,其在厚度上减少到薄第二端部236。这些端部236容纳在形成在端盖216中的互补开口237中,以及纵向上延伸通过端盖216。在这点上,端盖216可以通过在屏蔽组件220的两个模块接收室221之间的中间空间223沿着光导管的纵向长度将这些导管一起保持在选择的对准中。如在图17A和图17B最好地示出的,连接器壳体205具有沿着连接器壳体205的侧壁形成的凹进处208,以及该凹进处显示为通常布置在该连接器壳体205的高度的中间位置处的连接器壳体205上,但是该凹进处也可以布置在别处。

    图18描述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建的光导管的另一连接器组件。在图18中,仅仅描述了屏蔽组件301连同电路板302和光导管端盖304。在装配期间,屏蔽组件301从后部开口接收连接器壳体205,然后后壁部件314施加到屏蔽组件301以形成作为单个元件施加到电路板302的集成组件,而不是施加在施加到该电路板的分离连接器上。屏蔽组件301配置为限定一对模块接收室305,该对模块接收室305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分开,以至于被认为彼此层叠。室305由中间空间306分开,该中间空间306显示为被端盖304占用,以及光导管延伸通过该中间空间306。屏蔽组件301显示为包括中空围壁310,其具有底壁311、中间壁312、313和后壁314,该后壁314在连接器和光导管组件作为一个单元从屏蔽组件301的后部插入之后封闭该围壁。中间壁312、313具有凸片315,该凸片延伸并且优选地通过形成在围壁310的侧壁中的开口317。

    在图19中,为了清楚,屏蔽组件301从电路板302移开,以暴露内部连接器320和光导管组件330使之被看到。连接器部件320包括绝缘壳体321,该绝缘壳体321具有彼此垂直间隔分开的两个边缘卡接收槽322,这样每个槽322与两个模块接收室305的一个对准。连接器壳体321包括多个腔,其中每个腔将单个导电终端324容纳在其中。如在本领域中已知的,每个终端可以包括在卡槽322中暴露的接触部分。光导管组件330显示为具有两对光导管331,该两对光导管331彼此水平地分开。这些导管具有容纳在端盖304中的指示器端332,该端盖304包括与导管指示器端332连通的开口333。

    如在图2 1中最好地显示的,光导管组件330优选地包括两个不同的元件,它们可以称为光导管的第一阵列336a和第二阵列336b。每个这样的阵列336a、336b包括彼此间隔分开的两个光导管331。两个光导管之间的间隔在第一阵列336a中比在第二阵列336b中更靠近(图22)。以这种方式,第一阵列336a的光导管331可以容纳在第二光导管阵列336b的两个导管331之间的空间中。以这样的方式,第一阵列336a可以认为至少部分“嵌套”在第二阵列336a中。

    类似于其他实施例,每个阵列336a、336b的两个光导管331利用支撑杆或连杆337a、337b保持在它们的间隔中,该支撑杆或连杆337a、337b稍微高于第一阵列336a的光导管331并且稍微低于第二阵列336b的光导管331水平地延伸。光导管通常是L形的并且具有两个相对端338、339,其中一端338布置在连接器320侧面附近的电路板302中的照明器装置345上方或上面。利用反转的光导管阵列336a、336b的支撑杆337a、337b,可以将导管的第一阵列336a布置在导管的第二阵列336b上或布置在导管的第二阵列336b中。第二光导管阵列336b的支撑杆337b有效地限定“嵌套”,第一光导管阵列336a的水平长度容纳在该“嵌套”中。该嵌套在图23A、26A和26B中最好地示出。

    每个光导管阵列336a、336b的最后部支撑杆337a、337b包括用于啮合连接器320的装置,该装置被描述为从它们的支撑杆337a、337b向后面延伸的啮合钩对339。这些钩339A容纳在凹进处340中,凹进处340形成在连接器壳体321中,并且其如图23B中最好地显示的,包括与啮合钩339A啮合的肩部341。如在图23B的截面图中所示,第一阵列336a的啮合钩339A容纳在凹进处340的顶排(top row),而第二阵列336b的啮合钩339容纳在凹进处340的底排(bottom row)中(图20)。

    支撑杆337、338a、b的偏移特性还通过减少光导管阵列336a、336b的水平区域的总高度便利了将光导管配合到顶和底室305之间的中间空间中。端盖304可以包括形成在其顶表面和底表面上的槽344,该槽容纳形成在屏蔽组件301的中间壁上的凸片346。

    图27和图28描述了实施例400,其中光导管组件401例如通过注射成型或任何适合工艺来一体形成为单个元件。在图28中,光导管组件401具有两对相关联的光导管403,这些光导管对利用支撑部件405互相连接到一起以形成格状结构。支撑部件405显示为将光导管的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互相连接到一起。另一组支撑部件407可以将水平部分互相连接,以及可以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啮合部件409,该啮合部件409容纳在布置在相关联的连接器部件420的前表面413中的对应开口412中。最前面的支撑部件405还可以包括啮合部件,其显示为钩部件423,其啮合端盖431的肩430。在此实施例中,光导管组件401又一次完全沿着连接器420的前表面413被支撑,而不利用其任何侧部分来支撑,这有助于减少连接器组件和外部屏蔽组件的整体宽度(未显示)。

    图29描述了适合在小形状因数应用中使用以及特别地与前述光导管组件一起使用的连接器500,该连接器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建。连接器500包括壳体502,其优选地由绝缘材料形成,其可以注射成型等等。壳体502具有向前啮合部分504,该向前啮合部分504具有前表面506。该向前啮合部分向前延伸到外部屏蔽组件的内部空间中。所描述的壳体包括基部508和顶部510。基部508和顶部510从向前啮合部分504向后延伸,以及协同限定对连接器的后部开口的可以认为是连接器的内腔511(图31)。基部508意图安装到电路板(未显示),并因此可以优选地包括安装部件,例如柱509和从连接器壳体侧面横向向外延伸的固定凸块507,这样其底表面可以紧靠电路板。

    壳体内腔511容纳多个终端组件520,该多个终端组件520中的一个最好地在图33中进行描述。如在图33中所示,终端组件520包括显示为两对终端的多个导电终端。每对的终端521彼此垂直地间隔分开,以及该两对自身也同样地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分开。此间隔允许在本发明的连接器500中使用终端组件520,本发明的连接器500适用于层叠或双结构。终端521最初支撑在引线框架中并插入模中,在该模中终端521被隔开,以及其中支撑介质框架522利用例如包覆成型在终端521的部分的上方成型。介质框架522提供了对于终端组件520的厚度的测量以及限定了组件的体部分。终端利用本领域中已知的工艺修剪(trim)为单个终端。该终端优选地布置为所示的反转L型结构,以将连接器的深度维持在最佳量以及以容纳夹535。

    终端组件520优选地具有如所示的具有四个不同侧的通常为正方形或矩形的结构。终端521,如在图34中最好示出的,包括沿着组件520的一侧524延伸的接触部分523,以及显示作为顺应引脚部分525的尾部,其沿着终端组件520的另一侧526或者从其向外延伸。如所示,这两侧524、525彼此邻接,虽然其他结构也是合适的。终端521还包括体部分527,其将接触部分523和尾部525互相连接到一起,以及组件520的终端521的整体结构可以认为是L形的。如在图33中最好显示的,介质框架522可以包括跟随终端521的路径的开口528,其中一个开口跟踪一个终端。这些开口528将终端521的部分暴露给空气以及适于提供在连接器的终端的选择部分之间的空气终端接口。该对于空气的暴露可以用于影响其中使用连接器500的系统的阻抗,以及特别地影响终端组件520的终端521的阻抗。终端组件520的后边缘或后侧5280可以包括凹口530或其他合适的开口,其可以接收横向对准杆(未显示),用于将终端组件520的后侧5280维持为一起对准作为单个组。

    在本发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如在图33和图34中最好描述的,每个终端组件520优选地设置有用于啮合连接器壳体502的装置,以及该啮合装置在附图中描述为细长夹部件535,其沿着终端组件520的一侧即前侧524布置。该夹部件535布置在两组终端接触部分523之间,并且其在终端组件框架522的前方延伸,以接触布置在连接器壳体502中的相对凸缘537或类似啮合部件。该啮合部件以肩或杆537的形式在图35中最好地示出,该肩或杆537如所示水平延伸以及在连接器壳体502的内腔511中向后凸出。如在图32中最好示出的,肩优选地设置有多个槽539(图31),这些槽在连接器壳体50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分开,以及在连接器壳体502中在长度方向向着连接器500的前部延伸。每个夹部件535优选地包括一对自由端540,该对自由端间隔分开(显示在垂直方向上)以限定其间的小弯曲部(bight),其优选地小于杆537的厚度,这样夹535可以可靠地啮合杆537,以及在其上施加正保持力。

    终端接触部分523可以同样地容纳在对应的终端接收槽542中,该终端接收槽542形成在连接器壳体502中,以及典型地布置在卡接收槽505的相对侧(顶侧和底侧)上(图36)。终端组件啮合夹部件535优选地由耐用金属形成,该耐用金属足够坚固以维持在连接器500的相对肩537上的可靠夹紧。夹部件535可以容易地成型为插入终端组件520的介质框架522中的插件,以及如在图34中描述的,可以包括其中形成有开口546的宽阔体部分545,以增加夹53 5在框架522中的保持力。夹部件535提供与连接器壳体502啮合的第三点,保持力的最初两点是保持在它们对应的终端接收槽542中的两组终端接触部分523。

    现在转到图36,从正视方面看到连接器500,其最好地描述了布置在连接器壳体502上以及布置在其前表面506上的啮合部分的数量。如前所述,连接器壳体502可以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开口340,其接收光导管阵列336a、336b的啮合钩339。这些开口340优选地布置在连接器500的两个卡边缘接收槽505之间的区域中的连接器前表面506上,以及进一步优选地布置在屏蔽组件啮合开口550之间。

    另外的一组开口550(图38)布置在前表面506上,以及这些开口在连接器壳体502内水平地延伸。这些开口接收以外部屏蔽组件的部分的凸片或凸耳552的形式的啮合部件,该外部屏蔽组件限定了在屏蔽组件的两个模块接收室之间的中间壁。这最好地显示在图35和图40中。这些槽550在壳体502中向后延伸并且包括内凸缘551。该内凸缘551提供用于屏蔽组件啮合凸片552上的凸舌(tang)553的肩,以挤靠并将屏蔽罩保持到位并且与连接器壳体502对准。这些开口550和光导管啮合开口340。以这种方式,光导管和屏蔽组件都以可靠方式啮合连接器壳体502,这样所有部件将作为单个组件来起作用。以这种方式,光导管和连接器可以组装作为一个单元以及可以从屏蔽组件的后部插入到其中。

    连接器壳体502的基部508具有与壳体502的内腔511连通的开口。这允许终端组件520的底边缘526平放在电路板的表面上,如果需要的话,如图35中最佳显示的那样。

双叠层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双叠层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双叠层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叠层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叠层连接器.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叠层连接器。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小尺寸连接器,其具有绝缘壳体和以层叠布置布置在连接器壳体中的两个边缘卡接收槽。每个槽将电子模块的边缘卡容纳在其中。该槽支撑从多个独立终端组件延伸的导电终端。该终端组件包括夹部件,该夹部件啮合形成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的相对肩。该连接器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啮合开口,这些啮合开口接收光导管组件和屏蔽组件的啮合部件,这样当组装时,连接器、屏蔽罩、终端组件和光导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