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照明单元及包括该照明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其重量轻、厚度小、以及功耗低的优点,作为诸如个人计算机等OA设备和电视接收机的显示装置而被用于各种领域。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还被用作诸如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终端设备、汽车导航装置、以及游戏机的显示装置。
作为这种液晶显示装置,已开发出通过选择性地反射环境光来显示图像的反射型模块、通过选择性地透过背光来显示图像的透射型模块、以及具有反射型模块及透射型模块两者的功能的半透射型模块。
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被配置成包括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及设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侧上的照明单元(即背光源)。近年来,将发光二极管(LED)用作光源的照明单元已被付诸于实用,以作为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上述照明单元。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3-76287号公报)披露了如下背光装置,其中,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LED,即发光二极管)以串方式安装于膜基板的一个表面上,每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具有基本垂直于其安装面的发光面。在将膜基板的一个表面附连于光导的表面以使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光导的光入射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将该背光装置容纳到金属框架中。
特别地,根据专利文献1,为了使半导体发光元件中产生的热量逃逸至金属框架,将散热用的金属薄膜设置在膜基板上的未安装有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另一个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上,并且金属薄膜被金属框架按压。此外,根据专利文献1,使用所谓的侧光式(side-view-type)LED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并且将膜基板牢固地粘合于光导的较大的面积。
发光二极管具有在工作中发热、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劣化的特性。因此,为了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寿命,要求提高散热效率,并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驱动。
此外,还要求在发光二极管已劣化的情况下,可容易地对发光二极管进行替换。如专利文献1中所披露的,在将其上安装有LED的膜基板附连于光导的结构中,需要分解背光装置并将膜基板从光导剥离的工作。越是牢固地将膜基板附连于光导,则替换工作越是耗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照明单元,包括:光导,该光导具有入射面;框架,该框架保持所述光导并且与所述光导的入射面分隔开;容纳部,该容纳部形成于所述光导的入射面和所述框架之间;及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各自具有基本平行于其安装面的发光面;膜基板,该膜基板上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具有支承所述膜基板的支承部及从所述支承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反射部;及粘合带,该粘合带将所述膜基板与所述支承部粘合并且具有散热性质,该光源单元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并且被配置成:在该光源单元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的状态下,所述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面向所述光导的入射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被配置成在一对基板间保持液晶层;及照明单元,该照明单元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上,并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所述照明单元包括:光导,该光导具有入射面;框架,该框架保持所述光导并且与所述光导的入射面分隔开;容纳部,该容纳部形成于所述光导的入射面和所述框架之间;及光源单元,该光源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各自具有基本平行于其安装面的发光面;膜基板,该膜基板上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具有支承所述膜基板的支承部及从所述支承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反射部;及粘合带,该粘合带将所述膜基板与所述支承部粘合并且具有散热性质,该光源单元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并且被配置成:在该光源单元被容纳于所述容纳部中的状态下,所述每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面向所述光导的入射面。
【附图说明】
包含在此说明书中且构成此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且与上文给出的一般描述和下文将给出的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地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包含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在内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光源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A-A所取的、示出图3所示的光源单元的剖视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描述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侧拔出/插入光源单元的状态的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侧结构。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包含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在内的其它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与粘合带的宽度有关的发光二极管的温度上升值的比较结果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包含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在内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图9所示的光源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中的线A-A所取的、示出图10所示的光源单元的剖视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描述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侧拔出/插入光源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以及
图13是用于描述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侧拔出/插入光源单元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照明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在该实施例中,对具有通过选择性地透过来自照明单元即背光单元的背光来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描述。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平面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2、及对该液晶显示面板2进行照明的背光单元15。该液晶显示面板2被配置成使得在一对基板间保持液晶层。具体而言,液晶显示面板2包括大致呈矩形的阵列基板3、大致呈矩形的相对基板4、及被封入阵列基板3和相对基板4之间的液晶层5。阵列基板3和相对基板4通过密封材料(未示出)相附连。
该液晶显示面板2在被密封材料包围的内部具有显示图像的大致呈矩形的有源区6。该有源区6由排列成矩阵的多个像素PX构成。
阵列基板3在有源区6中包括多条扫描线Y(1,2,…)、多条数据线X(1,2,…)、与各像素PX相关联地设置的开关元件7、及与各像素PX的开关元件7连接的像素电极8。该像素电极8由诸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光的导电材料形成。
扫描线Y沿像素PX的行方向延伸。信号线X沿像素PX的列方向延伸,使得隔着绝缘层与扫描线Y交叉。每一开关元件7被设置在包含相关联的扫描线X和信号线X之间的交点在内的区域中。
该开关元件7例如由包括半导体层的薄膜晶体管(TFT)构成,该半导体层由非晶硅或多晶硅构成。该开关元件7的栅电极7G与相关联的扫描线Y电连接(或栅电极7G与扫描线Y形成为一体)。开关元件7的源电极7S与相关联的信号线X电连接(或源电极7S与信号线X形成为一体)。开关元件7的漏电极7D与相关联的显示像素PX的像素电极8电连接。
用于基于共用电极9与像素电极8之间的电位差对液晶层5施加电压的共用电极9可设置在阵列基板3上或相对基板4上。具体而言,在主要利用横向电场(基本与阵列基板3的主面平行的电场)的横向电场模式中,阵列基板3包括与像素电极8电绝缘且面向像素电极8的共用电极9。在主要利用纵向电场(基本与阵列基板3的主面垂直的电场)的纵向电场模式中,相对基板4包括隔着液晶层5与像素电极8相对的共用电极9。该共用电极9与像素电极8相同,由透光的导电材料形成。
阵列基板3及相对基板4的与液晶层5接触的表面分别被取向膜覆盖。阵列基板3及相对基板4在使其取向膜隔着衬垫(未示出)(例如与一个基板形成为一体的柱状衬垫)彼此相对的状态下相互附连。在这种情况下,在阵列基板3和相对基板4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隙。液晶层5由封装于阵列基板3和相对基板4之间的液晶组成物形成。
在液晶显示面板2中,在阵列基板3的外表面及相对基板4的外表面上设有光学元件OD1及OD2。该光学元件OD1及OD2包括其偏振方向根据液晶层5的特性来设定的偏振板。另外,光学元件OD1及OD2的每一个可根据需要包括延迟板。
在彩色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2在有源区6中包括多种像素,例如显示红色(R)的红色像素、显示绿色(G)的绿色像素、显示蓝色(B)的蓝色像素。具体而言,红色像素具有使主波长为红色的光透过的红色滤光片。绿色像素具有使主波长为绿色的光透过的绿色滤光片。蓝色像素具有使主波长为蓝色的光透过的蓝色滤光片。这些彩色滤光片设置在阵列基板3或相对基板4的主面上。
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矩形框状的框盖11。该框盖11包括使液晶显示面板2的有源区6露出的矩形的窗部11A、及限定窗部11A的矩形框状的主体部11B。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2设于背光单元15和框盖11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背光单元15在使其正面与液晶显示面板2的背面(即阵列基板侧)相对,并且从其背侧对液晶显示面板2进行照明的状态下设置。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2所示,背光单元15包括光源单元21、光导22、框架23、散热板24、背盖25、和光学片26。
光导22具有将来自光源单元21的出射光朝液晶显示面板2引导的功能。该光导22由例如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透光树脂材料形成。光导22可以是在其一端具有薄部并且在与薄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厚部的楔形光导,或者其整体具有大致均匀厚度的平面光导。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采用矩形平面光导22。
该光导22具有面向液晶显示面板2的矩形的第一主平面22a、与该第一主平面22a相对的矩形的第二主平面22b、和将该第一主平面22a和该第二主平面22b加以连接的四个矩形端面。在这四个端面中,图2中示出一个端面22c起到与光源单元21相对的入射面的作用。另外,第一主平面22a起到向液晶显示面板2出射光的出射面的作用。
框架23被配置成主要保持光导22。另外,该框架23被配置成还保持液晶显示面板2。该框架23由树脂材料形成。在液晶面板2被夹持于框盖11和框架23之间的状态下,例如通过填缝密封或螺纹连接将框盖11固定于框架23。此时,液晶显示面板2的阵列基板3被安装在框架23上以使光学元件OD1与光导22相对,并且相对基板4被设置成以使光学元件OD2与框盖11相对。
该框架23与光导22的端面22c分隔开。能容纳光源单元21的容纳部30形成于该光导22的端面22c和框架23之间。具体而言,端面22c和框架23沿图2中纸面的法线方向,即第一方向D1延伸。另外,端面22和框架23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 1的第二方向D2上分隔开。如图2所示,容纳部30为其三面被端面22和框架23封闭、其另一面形成有开放部30f的空间。该容纳部30沿与光源单元2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D1延伸。同样地,开放部30F沿第一方向D 1延伸。
散热板24覆盖形成于光导22的端面22c和框架23之间的容纳部30的开放部30F。由此,容纳部30具有被散热板24、端面22c及框架23包围的大致呈矩形的截面,并且形成为沿第一方向D 1延伸的筒状。该散热板24由诸如不锈钢(SUS)或铝(Al)等具有散热性质的材料形成。例如,利用填缝密封或螺纹连接将该散热板24固定于框架23。
背盖25被形成为大致呈盒形,并且该背盖25例如可同时容纳光导22和框架23。
光学片26包括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2和光导22的第一主平面22a之间的光学片26A、及设置于背盖25和光导22的第二主平面22b之间的光学片26B。光学片26A例如为聚光片、散光片、或具有多种光学功能的片。该光学片26A将预定的光学特性赋予从光导22出射的光并将该光引导至液晶显示面板2。光学片26A例如通过层叠多个片而构成。光学片26B是反射片,并且将从光导22的第二主平面22b漏出的光反射回光导22。这些光学片26被形成为具有与光导22的第一主平面22a及第二主平面22b的每一个的尺寸基本相等的尺寸的大致呈矩形的形状。
光源21被配置成具有沿第一方向D 1延伸的形状,并且包括作为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41、膜基板42、散热构件43、和粘合带44。
发光二极管41是具有基本与其安装在膜基板42上的安装面平行的发光面41E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面向光导22的端面22c。
图3及图4更详细示出光源单元21。
多个发光二极管41沿第一方向D 1排列并安装在膜基板42上。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发光二极管41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一行,但也可排列成多行。膜基板42形成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带状(即具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边的大致呈矩形的形状)。
散热构件43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包括支承膜基板42的支承部43、及从支承部43A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反射部43B。该支承部43A和反射部43B被形成为一体,使得具有大致呈L形的截面。
具体而言,支承部43A具有包括沿第一方向D1的长边、和沿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垂直的第三方向D3的短边在内的大致呈矩形的形状。支承部43A的沿第三方向D3的短边的长度等于或大于膜基板42的宽度(即矩形的短边的长度)。反射部43B具有包括沿第一方向D1的长边、和沿第二方向D2的短边在内的大致呈矩形的形状。支承部43A的一长边与反射部43B的一长边连接。
在这里示出的例子中,散热构件43还包括与反射部43B相对的反射部43C。该反射部43C具有包括沿第一方向D1的长边、和沿第二方向D2的短边在内的大致呈矩形的形状。反射部43C与支承部43A的另一长边连接。简言之,散热构件43被形成为使得具有大致呈U形的截面。
而且,该散热构件43在沿第一方向D1的其一端侧包括插入部43E。另外,散热构件43在沿第一方向D1的其另一端侧包括把持部43F。把持部43F形成于和支承部43A、反射部43B及反射部43C基本垂直的平面中。螺孔H1例如形成于该把持部43F中。
该散热构件43由诸如不锈钢(SUS)或铝(Al)等具有散热性质的金属材料形成。反射部43B和43C被形成为使得其包围发光二极管41的表面具有光反射性,并且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41的部分出射光。
粘合带44将其上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41的膜基板42与支承部43A粘合。此时,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面向第二方向D2。该粘合带44由具有光辐射性质的材料形成。
上述容纳部30被配置成使得具有上述结构的光源单元21能沿光源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D1)插入容纳部30/从容纳部30拔出。具体而言,容纳部30具有引导部,使得能将光源单元21沿延伸方向D1插入/移除。该引导部设于构成容纳部30的光导22、框架23和散热板24中的至少一个上。例如,如图2所示,由于光源单元21的散热构件43的截面的外部形状与容纳部30的截面的内部形状基本相同,因此光源单元21在被引导时能插入到容纳部30中。此外,容纳部30具有其中插入了光源单元21的插入部43E的凹部。该凹部虽未示出,例如形成于框架23上。
如上所述,被插入到容纳部30中的光源单元21通过引导部和凹部被设于预定位置。另外,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到容纳部30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散热构件43的把持部43F被螺纹连接于框架23上。具体而言,将螺钉SC1从形成于把持部43F上的螺孔H1插入,并且固定于框架23。从而,在光源单元21被定位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将光源单元21固定于框架23上。
这样,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到容纳部30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与光导22的端面相对,并且散热构件43的反射部43B与散热板24接触。此时,散热构件43的支承部43A和反射部43C与框架23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与光导22的端面分隔开是合乎需要的。由于发光二极管41是热源,因此若发光二极管41与光导22接触,则可能会发生因该热量的影响致使光导22变形的问题。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是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在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对光源单元21进行定位,因此无需通过使发光二极管41与光导22相接触来定位光源单元21。
根据上述结构,在光源单元21中,其上安装有作为热源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膜基板42通过具有散热性质的粘合带44与散热构件43附连。因此,发光二极管41中产生的热量可从膜基板42通过粘合带44逃逸到散热构件43。特别地,由于膜基板42附连到支承部43A而它们之间没有起到绝热体作用的空气等,因此来自发光二极管41的热量能从膜基板42直接逃逸到散热构件43,并且能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到容纳部30的状态下,散热构件43与散热板24接触。因此,从发光二极管41产生的热量还可从光源单元21的散热构件43逃逸到散热板24。通过对散热路径增加散热板24,与仅使用散热构件43的情况相比,热容量增大,且能进一步改善散热效率。而且,由于散热板24暴露于外部空气,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因而,能在相对低的温度环境下驱动发光二极管41,并且能使发光二极管41的寿命增加。
另外,在例如因发光二极管41劣化而需要替换光源单元21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可通过保持散热构件43的把持部43F沿光源单元21的延伸方向将光源单元21从容纳部30往液晶显示装置1的侧向拔出(侧向拉出方式)。由此,可容易地将光源单元21作为单个单元来替换。
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到容纳部30的状态下,散热构件43的反射部43B与散热板24通过螺钉SC2加以固定是合乎需要的。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从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侧的螺纹连接(图6所示的例子中两个位置处的螺纹连接),可提高散热构件43和散热板24之间的粘附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从散热构件43向散热板24的散热。
接着,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例如填缝密封或螺纹连接将散热板24固定到框架23的外侧。在本变形例中,如图7所示,与图2的例子不同,散热板24设置于框架23的内侧,并与散热构件43的支承部43A接触。该散热板24通过例如填缝密封或螺纹连接加以固定。根据这种结构的变形例,在光源单元21被插入到容纳部30的状态下,不仅是反射部43B与散热板24接触,而且散热板43的支承部43A也与散热板24接触。因此,与图2中树脂制的框架23和支承部43A接触的例子相比,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光源单元21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并安装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1。被光导22、框架23及散热板24包围的容纳部30被配置成可沿第一方向D1插入/拔出光源单元21。通过从容纳部30拔出光源单元21,可容易地替换光源单元21。
另外,在光源单元21中,能改善从发光二极管41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性质。由此,能在低温环境下驱动发光二极管41,并且能增加发光二极管41的寿命。
该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粘合带44的宽度较佳地应等于或大于膜基板42的宽度(即沿第三方向D3的长度)。
在粘合带44的宽度等于膜基板42的宽度的情况(3mm)、和粘合带44的宽度小于膜基板42的宽度的情况(1mm)下,比较发光二极管41的温度上升值。图8示出各带宽度下的温度上升值的比较结果。
这里,将温度上升值定义为驱动前的发光二极管41的温度、和向发光二极管41提供预定量的电流并且发光二极管已稳定的时刻起经过两小时后的发光二极管41的温度之差。
在粘合带44的宽度为1mm的情况下,向发光二极管41提供75mA的电流时温度上升值为34.9℃,而向发光二极管41提供150mA的电流时温度上升值为79.6℃。
另一方面,在粘合带44的宽度为3mm的情况下,向发光二极管41提供75mA的电流时温度上升值为22.8℃,而向发光二极管41提供150mA的电流时温度上升值为54.9℃。
在粘合带44的宽度小于膜基板42的宽度的情况下,热量从膜基板42逃逸到散热构件43的路径减少。此外,在不存在粘合带44的部分,在膜基板42和散热构件43之间存在空气层,该空气层使膜基板42和散热构件43之间隔热。因此,无法得到足够的散热效果,并且导致发光二极管41的温度上升。
因而,采用其宽度等于或大于膜基板42的宽度的粘合带44是合乎需要的。由此,能使膜基板42的与其安装有发光二极管41的表面相对的整个表面与散热构件43粘合。因而,能确保足够的热量路径,而在膜基板42和散热构件43之间不存在空气层。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容纳部30被配置成使得光源单元21能从开放部30F拆卸。对于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用相同的标号来标示,并且在这里省略详细描述。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背光单元15包括光源单元21、光导22、框架23、背盖25、及光学片26。
框架23与光导22的一个端面22c分隔开。在该框架23和光导22的端面22c之间形成有容纳部30。容纳部30是在光导22的端面22c和框架23之间具有大致呈U形的截面的空间,并且该容纳部30沿第一方向D1延伸。
背盖25被形成为大致呈盒形,并且该背盖25例如能同时容纳光导22和框架23。该背盖25包括朝背光单元15的背侧突出的凸部25X。该凸部25X沿第一方向D1延伸。
如图10及图11所示,光源单元21被配置成具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形状,并且包括发光二极管41、膜基板42、散热构件43、及粘合带44。
散热构件43在沿第一方向D1的其一端侧包括插入部43E。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插入部43E从反射部43B延伸。在散热构件43的沿第一方向D1的另一端侧附连有螺钉SC3。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螺钉SC3从背光单元15的背侧朝第三方向D3插入到形成于反射部43B的延长面中的螺孔H2中。
而且,该散热构件43在其反射部43B中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凸部43X。该凸部43X从背光单元15的背侧朝包围发光二极管41的内侧,即容纳部30突出。由此,能提高散热构件43的刚性,从而提高光源单元21的刚性。
上述的容纳部30可被配置成使得具有上述结构的光源单元21能从容纳部30拆卸。具体而言,如图12及图13所示,形成于光导22的端面22c和框架23之间的具有大致呈U形的截面的容纳部30包括不被光导22的端面22c和框架23包围的开放部30F。开放部30F沿第一方向D1延伸。另外,构成容纳部30的框架23具有其中插入了光源单元21的插入部43E的凹部30A。另外,框架23上设有将插入到光源单元21的反射部43B中的螺钉SC3固定的螺孔30B。
将光源单元21附连到容纳部30的工作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具体而言,从背光单元15的背侧将光源单元21的插入部43E插入到框架23的凹部30A。然后,从开放部30F插入包含发光二极管41的支承部43A等。此时,反射部43B沿背盖25的凸部25X设置,而且,反射部43B的一部分重叠在背盖25(即,背光单元15的背面)上。容纳部30的开放部30F被以该方式设置的反射部43B覆盖。而且,光源单元21的另一端侧通过螺钉SC3螺纹连接于框架23,从而光源单元21被固定。
从容纳部30拆卸光源单元21的工作通过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进行。
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光源单元21例如通过背盖25的凸部25X和反射部43B之间的卡合、和插入部43E向凹部30A的插入而被设于预定位置。另外,在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将螺钉SC3固定于框架23上。从而,在光源单元21被定位于容纳部30的状态下,将光源单元21固定于框架23上。
如上所述,在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面向光导22的端面22c,并且散热构件43的反射部43B覆盖容纳部30。
此时,散热构件43的支承部43A及反射部43C与框架23接触,并对光源单元21进行定位。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发光二极管41的发光面41E与光导22的端面22c分隔开是合乎需要的。
根据上述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能提高散热效率。因而,能在相对低的温度环境下驱动发光二极管41,且能增加发光二极管41的寿命。
在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散热构件43与背盖25接触。背盖25由具有散热性质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能使发光二极管41中产生的热量从光源单元21的散热构件43进一步逃逸到背盖25。通过对散热路径增加背盖25,与仅使用散热构件43的情况相比,热容量增大,且能进一步改善散热效率。
而且,在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反射部43B形成背光单元15的外包装,并且暴露于外部空气中。与此类似地,背盖25也形成背光单元15的外包装,并且暴露于外部空气中。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构成光源单元21的反射部43B包括沿该反射部43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凸部43X。由此,即使散热构件43由相对薄的金属板材料形成以实现重量的减轻,也能提高光源单元21的刚性。
因此,能抑制沿光源单元21的延伸方向的翘曲的发生。另外,能防止反射部43B的变形,能提高反射部43对于背盖25的粘附性,能促使热量从反射部43B转移到背盖25,并且能抑制反射部43B和背盖25之间的漏光。
而且,利用凸部43B能增加反射部43B的表面积。由于反射部43B形成外包装,因此暴露于外部空气中的表面积增加,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另一方面,在例如因发光二极管41的劣化等而需要替换光源单元21的情况下,光源单元21如图12及图13所示,能在移除螺钉SC3后,通过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面(即光源单元21的背面)从容纳部30拔出(背面拉出方法)。由此,可容易地将光源单元21作为单个单元来替换。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光源单元21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并安装的多个发光二极管41。该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由光导22的端面和框架23形成的容纳部30中。容纳部30被配置成可从容纳部30拔入/拔出光源单元21。在光源单元21被容纳于容纳部30中的状态下,散热构件43的反射部43B覆盖容纳部30。因此,通过从容纳部30拔出光源单元21,可容易地替换光源单元21。
另外,在光源单元21中,能提高从发光二极管41中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性质。由此,能在低温环境下驱动发光二极管41,并且能增加发光二极管41的寿命。
关于该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粘合带4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粘合带44的宽度(即沿第三方向D3的长度)应优选地等于或大于膜基板42的宽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能提供照明单元及包括该照明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该照明单元包括能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寿命的散热结构,并且可容易地替换包括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单元。
本发明并不直接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实践中,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作各种变形和具体化。另外,可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构成要素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从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构成要素中省略一些构成要素。而且,也可适当地组合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
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只要在有源区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地透过来自背光单元15的照明光的透射显示功能,则可具有任意结构,并且该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可包含其中每一像素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