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装置.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018829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5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149278.0

申请日:

2006.11.21

公开号:

CN1975248A

公开日:

2007.06.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1V31/03(2006.01); F21W101/10(2006.01); F21W101/14(2006.01)

主分类号:

F21V31/03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角田敬; 山手直之; 古瀬达也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5.11.29 JP 343825/0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马高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装置,能够抑制通气孔周边的零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增加,谋求成本降低。尾灯(21)在一侧成为透镜(24)的罩(25)内收纳后灯(26),并且在该罩(25)上设有通气孔(55),其中,所述罩(25)具有通过双头螺栓(42)及螺母(44)而安装在车体的后端板(18)上的凸台(41),在该凸台(41)中形成中空部(53),该中空部(53)与所述通气孔(55)连通,并且在所述凸台(41)上形成使所述中空部(53)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56)。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用灯具装置,在至少一侧成为透镜的罩内收纳灯泡,并且在该罩上设有通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具有通过连接部件而安装在车体上的凸台,在该凸台中形成中空部,该中空部与所述通气孔连通,并且在所述凸台上形成使所述中空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空部内配置海绵部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在所述凸台的前端形成切口状。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设于所述凸台的下侧。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台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其中上侧的凸台设置所述通气孔。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凸台的接近所述灯泡一侧。

说明书

车辆用灯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灯或前照灯等车辆用灯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上述灯具装置中,为了防止收纳灯泡的罩中的透镜内面由于水分而产生雾气,通常在该罩的背侧等设置通气孔。考虑到罩自身容易沾水而在该通气孔上安装透湿防水性的薄片或迷宫结构的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4312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由于不仅需要在罩上设置专用的通气结构,而且在通气孔上设置透湿防水性的薄片或迷宫结构的盖,故具有零件数量增加,其安装工时增加等易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装置,能够抑制通气孔周边的零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增加,降低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用灯具装置(例如实施例中的尾灯21),在至少一侧成为透镜(例如实施例中的透镜24)的罩(例如实施例中的罩25)内收纳灯泡(例如实施例中的后灯26),并且在该罩上设有通气孔(例如实施例中的通气孔55),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具有通过连接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双头螺栓42、螺母44)而安装在车体(例如实施例中的后端板18)上的凸台(例如实施例中的各凸台41),在该凸台中形成中空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各中空部51~54),该中空部与所述通气孔连通,并且在所述凸台上形成使所述中空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例如实施例中的连通部56)。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所述中空部内配置海绵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海绵部件59)。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连通部在所述凸台的前端形成切口状。
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连通部设于所述凸台的下侧。
本发明第五方面,多个所述凸台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其中上侧的凸台设置所述通气孔。
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凸台的接近所述灯泡一侧。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罩的通气孔仅经由凸台的中空部及形成于该凸台上的连通部而与罩外部连通。即,无需在罩上设置特别的通气结构,并且也不用在通气孔上设置透湿防水性的薄片或迷宫结构的盖,通过有效利用用于将罩安装于车体上的凸台就能够防止水从通气孔向罩内浸入,因此能够抑制通气孔周边的零件数量及安装工时的增加,谋求成本降低。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从连通部经由中空部及通气孔浸入罩内。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特别是在罩为树脂成型部件时,在罩成形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连通部的成形。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即使凸台直接沾水,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水从连通部浸入罩内。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由于来自灯泡的热气通过罩内的对流而向上方移动,故通过在上侧的凸台上设置通气孔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罩内的热气。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由于灯泡成为罩内的热源,故通过将通气孔设于接近灯泡的一侧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罩内的热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的车体后部的侧面图;
图2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后部组合灯(リアコンビランプ)周边的侧面图;
图3是上述后部组合灯的后面图;
图4是上述后部组合灯的前面提;
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
图6是上述后部组合灯向车体安装的安装凸台周边恶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二轮机动车(车辆)
18 后端板(车体)
21 尾灯(车辆用灯具装置)
24 透镜
25 罩
26 后灯(灯泡)
41 凸台
42 双头螺栓(连接部件)
43 橡胶衬套
44 螺母(连接部件)
51~54 中空部
55 通气孔
56 连通部
59 海绵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一致。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在二轮机动车(车辆)1的车框2中,在其中央部搭载发动机3,在位于该发动机3后方的左右支枢板4上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摆臂6的前端部,该摆臂6对后轮5进行轴支承。在车框2的后部上侧与摆臂6的前部上侧之间设置后缓冲器单元7。
支承乘坐者用的座位8的左右座导轨9从车框2的后部上侧向后方延伸。左右座导轨9的中间部支承在从支枢板4向后上方延伸的支承管11上。在左右座导轨9的后部下侧接合有跨在支承管11后部的角加强板12。这些左右座导轨9、支承管11的后部以及角加强板12的侧面被后围罩13的侧部覆盖。后围罩13的后端部在座位8的紧后方跨越左右而设置,并且,以在该后围罩13的后端部上方进一步跨越左右的方式,配置有将托架一体化了的抓持架14。在后围罩13的内侧设有覆盖后轮5上方的后挡泥板15的前半部,并且配置有从角加强板12下方延伸的侧把手16。
结合图2,左右座导轨9的后部稍向后上方地设置,与左右座导轨9大致平行的延长框架17自该左右座导轨9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在延长框架17的上部安装有抓持架14的左右前端部下侧,并且在延长框架17的后端安装有形成与延长框架17大致垂直的支承壁的后端板18。在该后端板18的支承壁上悬掉支承后挡泥板15的后部,并且经由后述的凸台41以及橡胶衬套43而安装有后部组合灯(リアコンビランプ)20。
结合图3,后部组合灯20将配置于其左右中央部的稍稍横长的尾灯(车辆用灯具装置)21与配置于该尾灯21两侧的后面看大致三角形的左右后转向灯22一体化而构成,其沿左右方向伸长并相对车体中心左右对称设置。左右后转向灯22沿后围罩13的外形向斜前方弯曲设置,这样的后部组合灯20的透镜面构成后围罩13后端部下侧的外观面。另外,在后部组合灯20的上部设有卡合部20a,抑制后围罩13后端部的浮动,该卡合部20a经由密封环而将突设于后围罩13的后端上部内侧的卡合销13a卡合。
如图3~图5所示,尾灯21在以罩主体23及透镜24为主的罩25内收纳后灯26。
罩主体23构成向后方开口的箱形,通过例如合成树脂而一体形成。罩主体23的底壁的左右中央部向前方突出成凸碗状,由此构成在其后面侧(表面侧)形成多个阶梯状的反射面的组合反射镜27。上下壁及左右壁分别从底壁的上下边缘部及左右边缘部向后方延伸,这些后边缘部形成罩主体23的后部开口的周缘部。
在罩主体23的底壁的中央部,在罩25内的空间(以下也称为罩内空间K)设置灯泡支承部28,该灯泡支承部28以面对后灯26的状态对其进行支承,在该灯泡支承部28上支承后灯26,并且在该后灯26的灯座上安装与主电线束相连的灯泡承口29。灯泡承口29与罩主体23的底壁紧密接触,将该底壁的灯泡插通孔不透水地堵住。
后灯26为双灯丝球,通过切换该后灯26的光度而使尾灯21也能够作为制动灯泡起作用。即,尾灯21作为尾灯及制动灯而起作用。为了在形成组合反射镜27的反射面的同时在其他部位也能够反射后灯26的灯光,在罩主体23的内侧面实施例如蒸镀铝的处理。
透镜24构成覆盖罩主体23的后部开口的透明透镜31,故通过例如红色的透明合成树脂而一体形成。透明透镜31向后上方倾斜设置,与罩主体23相对的嵌合部24a从其周缘部向前方延伸。该嵌合部24a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而不透水地接合在形成于罩主体23后部开口周缘部上的承受部23a,由此将透镜24与罩主体23一体地结合。
透明透镜31形成为未实施透镜切断的光滑曲面状,来自后灯26的灯光由组合反射镜27的反射面向后方配光,并且通过在各壁的内侧面也适当反射而使透明透镜31的透镜面发光。
另外,省略详细的说明,左右后转向灯22主要由向后方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的罩主体32和覆盖该罩主体32的后部开口的例如橙色的透明合成树脂制的透镜33构成罩34,在该罩34中收纳有单灯丝球即转向灯35。
罩主体32的底壁构成组合反射镜36,并且在其中央部支承转向灯35,在该转向灯35的灯座上安装有灯泡承口38。灯泡承口38与罩主体32的底壁紧密接触,将该底壁的灯泡插通孔不透水地堵住。在罩主体32的内侧面实施例如蒸镀铝处理。左右后转向灯的罩34中的空间被所述左右侧壁分隔出尾灯21的罩内空间K。
透镜33构成覆盖罩主体32的后部开口的透明透镜39,通过将该透明透镜39的周缘部与罩主体32的后部开口周缘部不透水地接合,将透镜33与罩主体32一体结合。转向灯35的灯光被组合反射镜36向后方配光,同时在各壁的内侧面也适当反射,由此使透明透镜39的透镜面发光。
尾灯21的罩主体23与左右转向灯的罩主体32相互一体形成而构成一体的基体,经由该基体而将尾灯21与左右转向灯一体化而构成一体的后部组合灯20。另外,将尾灯21的透镜24与左右转向灯的透镜33分别设置,也可以将其相互一体化构成。
后部组合灯20经由从尾灯21背侧(前面侧)的四处向前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凸台41等而安装在所述后端板18上。
各凸台41从尾灯21的罩主体23的上下的左右两侧向前方突出,双头螺栓(连接部件)42从各凸台41的前端中央进一步向前方突出,在该双头螺栓42上夹着橡胶衬套43而将螺母(连接部件)44螺纹拧合。橡胶衬套43能够卡合到后端板18上,在使该橡胶衬套43卡合到后端板18上的状态下,在贯通橡胶衬套43的双头螺栓42的前端部螺纹拧入所述螺母44,由此各凸台41以及后部组合灯20橡胶安装到车体上。
参照图6,橡胶衬套43包括:形成与凸台41大致相同直径的壁厚圆筒状的安装橡胶45;向该安装橡胶45内插入圆筒状的套环主体46a并且使凸缘部46b与安装橡胶45的一端抵接的带凸缘的套环46;与安装橡胶45的另一端抵接并且使套环主体46a的另一端抵接的平垫圈47。将双头螺栓42插通到套环主体46a中,并且该套环主体46a的长度比安装橡胶45稍短,凸缘部46b及垫圈47与安装橡胶45形成大致相同直径。
在安装橡胶45的外周部形成能够卡合在后端板18上的卡合槽45a,使该卡合槽45a卡合在后端板18上的状态下,由套环46及垫圈47夹入安装橡胶45而构成所述橡胶垫圈43,并且在贯通该橡胶垫圈43的双头螺栓42的前端部螺纹拧入螺母44,由此以适当的弹性将后部组合灯20支承在车体上。
各凸台41在形成其外周形状的外筒部的内侧与支承双头螺栓42的圆柱部同轴且隔开规定间隙配置。在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与圆柱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四处跨设沿这些轴向及径向的肋。各肋在凸台4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于上下及左右,并且从凸台41的基端跨到前端地设置。由此,凸台41的圆柱部与外筒部之间的间隙部分被划分成上下及左右分割的四个空间。
换言之,在各个凸台41上分别形成四个中空部。以下,将所述四个中空部中的上段且左右内侧的中空部作为上段内侧中空部51,将上段且左右外侧的中空部作为上段外侧中空部52,将下段且左右内侧的中空部设为下段内侧中空部53,将下段且左右外侧的中空部作为下段外侧中空部54进行说明。各中空部51~54通过将橡胶衬套43抵接到凸台41的前端而被密封,分别形成独立的密闭空间。
在此,在上段两侧的凸台41的基端(罩主体23的底壁)上设有连通罩25内外的通气孔55。通气孔55可进行罩内空间K的换气,防止由于罩25中的水分而在透镜内面产生雾气。通气孔55形成于两凸台41的下段内侧中空部53的底部,与该下段内侧中空部53内连通,由此使罩内空间K与下段内侧中空部53连通。
另外,在上段两侧的凸台41的前端部的下侧且左右内侧设有径向看大致呈长方形的切口状的连通部56。连通部56在橡胶衬套43抵接凸台41的前端的状态(橡胶衬套43密闭凸台41的前端开口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凸台41的外部与下段内侧中空部53连通,由此,在后部组合灯20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罩内空间K经由通气孔55、下段内侧中空部53以及连通部56而与罩25外的空间连通,以此能够对罩内空间K进行换气。
通气孔55经由前后延伸的凸台41而与罩25外部连通,由此即使在罩25背侧沾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向罩25内浸入。另外,连通部56面对凸台41前端部的斜内侧下方,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即使在凸台41直接沾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向凸台41内浸入。
另外,左右后转向灯22与尾灯21成一体而安装在车体上,故在其罩25背侧不设置凸台41,在形成于罩25背面侧的通气孔57上安装有以往那样具有迷宫构造的盖58。
在此,在上段两侧的凸台41的下段内侧中空部53中插入例如聚氨酯海绵等具有良好通气性的海绵部件59。海绵部件59为与下段内侧中空部53内匹配的剖面大致扇形或单使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弯曲以与下段内侧中空部53匹配。大致无间隙地插入到下段内侧中空部53中。该海绵部件59作为尘埃过滤器而起作用,由此抑制尘埃经由连通部56、下段内侧中空部53以及通气孔55而侵入到罩25内。
如以上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尾灯21在一侧成为透镜24的罩25内收纳后灯26,并且在该罩25中设置通气孔55,所述罩25具有通过双头螺栓42及螺母44而安装在车体的后端板18上的多个凸台41,在该各凸台41中形成各中空部51~54,其中上段两侧的凸台41中的下段内侧中空部53与所述通气孔55连通,并且在所述上段两侧的凸台41上形成将所述下段内侧中空部53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56。
根据该结构,罩25的通气孔55仅经由上段两侧的凸台41的下段内侧中空部53以及形成于该凸台41上的连通部56就能够与罩25外部连通。即,无需在罩25上设置特别的通气结构,并且也不用在通气孔55上设置透湿防水性的薄片或迷宫结构的盖,通过有效利用用于将罩25安装于车体上的凸台41就能够防止水从通气孔55向罩25内浸入,因此能够抑制通气孔55周边的零件数量及安装工时的增加,谋求成本降低。
另外,在上述尾灯21中,由于在所述下段内侧中空部53中配置海绵部件59,故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经由下段内侧中空部53及通气孔55从连通部56侵入罩25中。
另外,在上述尾灯21中,所述连通部56在所述凸台41的前端切口状地形成,由此在树脂成型件即罩25成形时,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部56。
并且,在上述尾灯21中,所述连通部56设于所述凸台41的下侧,由此即使凸台41直接沾水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水从连通部56侵入罩25中。
在上述尾灯21中,上下具有多个所述凸台41,在其中上侧的凸台41上设有所述通气孔55,由此能够通过罩25中的对流将来自后灯26的向上方移动的热气有效地排出罩25外。
另外,在上述尾灯21中,所述通气孔55设于所述凸台41中接近所述后灯26一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来自罩25中的热源即后灯26的热气排出罩25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罩25的通气孔55不限于设置在上段两侧的凸台41上,也可以根据后部围罩13内的通气状态而设于下段两侧的凸台41上或在左右分别设置在上下不同的凸台41上,并且其数量既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连通部56也可以不为切口状,而形成为孔或槽等形状。上述通气结构不限于尾灯21,也适用于左右后转向灯22或未图示的前照灯等灯具装置。
也可以如下地设置上述凸台41,即不将双头螺栓埋入内部,而是将螺母埋入内部或者在内部形成阴螺纹,也可以将螺栓拧合在其上而将灯具装置安装到车体上。
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显然也可适用于二轮机动车以往的车辆,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车辆用灯具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车辆用灯具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车辆用灯具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用灯具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灯具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装置,能够抑制通气孔周边的零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增加,谋求成本降低。尾灯(21)在一侧成为透镜(24)的罩(25)内收纳后灯(26),并且在该罩(25)上设有通气孔(55),其中,所述罩(25)具有通过双头螺栓(42)及螺母(44)而安装在车体的后端板(18)上的凸台(41),在该凸台(41)中形成中空部(53),该中空部(53)与所述通气孔(55)连通,并且在所述凸台(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