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101200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94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27112.8

申请日:

2008.06.19

公开号:

CN101329035A

公开日:

2008.12.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1V 8/00公开日:20081224|||公开

IPC分类号:

F21V8/00; F21V7/04; G02F1/13357(2006.01)N; F21Y101/02(2006.01)N; F21Y105/00(2006.01)N

主分类号:

F21V8/00

申请人:

美蓓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寺田直行; 江川元二; 佐野章信

地址:

日本长野县

优先权:

2007.6.22 JP 2007-16526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高少蔚;席 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22)包括透明树脂板(24)、反光片(26)和光源(42),透明树脂板(24)由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用于容纳光源(42)的开口(50)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边部,缝隙(52、52、54、56和56)沿着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用于向透明树脂板(24)的成型模腔注入树脂的浇口(G)位于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的分界线以外,以及开口(50)与向着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开口的边部设置且离开开口(50)的缝隙(52、52)之一之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22),包括:
透明树脂板(24),由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
反光片(26),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背面;以及
光源(42),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边处,其中:所述反光片(26)包括主体部分(26A)和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所述折翼部分从所述主体部分(26A)的边(26F)伸出并沿着所述边(26F)向上弯折;用于容纳光源(42)的开口(50)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边部;缝隙(52、52、54、56和56)沿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所述反光片(26)在所述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插入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缝隙(52、52、54、56和56)中的情况下附着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上,
其特征在于:用来注入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树脂的浇口(G)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50)与向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且离开所述开口(50)的缝隙(52、52)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22),其中,从所述开口(50)到向着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52)所限定的距离(A),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52)的分界线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B)。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22),其中,所述开口(50)位于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52)的所述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4.
  一种透明树脂板(24),由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并且适用于包括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背面的反光片(26)和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边处的光源(42)的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22),其中:所述反光片(26)包括主体部分(26A)和从所述主体部分(26A)的边(26F)伸出并沿着所述边(26F)向上弯折的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用于容纳光源(42)的开口(50)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边部;缝隙(52、52、54、56和56)沿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所述反光片(26)在所述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插入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缝隙(52、52、54、56和56)中的情况下附着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上,
其特征在于:用来注入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树脂的浇口(G)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50)与向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且离开所述开口(50)的缝隙(52、52)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所述的透明树脂板(24),其中,从所述开口(50)到向着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52)所限定的距离(A),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52)的分界线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B)。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所述的透明树脂板(24),其中,所述开口(50)位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52)的所述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7.
  一种对透明树脂板(24)进行注入成型的方法,所述透明树脂板由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并且适用于包括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背面的反光片(26)和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边处的光源(42)的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22),其中:所述反光片(26)包括主体部分(26A)和从所述主体部分(26A)的边(26F)伸出并沿着所述边(26F)向上弯折的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用于容纳光源(42)的开口(50)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边部;缝隙(52、52、54、56和56)沿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所述反光片(26)在所述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插入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所述缝隙(52、52、54、56和56)中的情况下附着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经由浇口(G)将用于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树脂注入到成型模腔中的步骤,所述浇口设置在所述导光板部分(24A)与所述容纳框部分(24B)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50)与向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且离开所述开口(50)的缝隙(52、52)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透明树脂板(24)进行注入成型的方法,其中,从所述开口(50)到向着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52)所限定的距离(A),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52)的分界线到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开口(50)的所述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B)。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对透明树脂板(24)进行注入成型的方法,其中,所述开口(50)位于所述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52)的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说明书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尤其涉及包括由导光板和容纳框部分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的透明树脂板的面状照明装置,涉及用于面状照明装置的透明树脂板,并进一步涉及对这样的透明树脂板进行注入成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CD)装置的特点是厚度小、体积小、重量轻等,并且广泛用于各种电气产品,如移动电话和个人计算机。
因为LCD装置中的液晶自身并不发光,所以当在不能完全利用太阳光或照明光的地方使用LCD装置时,就需要照明装置。
虽然LCD装置需要进一步小型化,但其显示区需要增大。为了同时满足这样的需要,必须减小照明装置的无效部分,并且还希望能降低其功耗,这方面是通过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光来实现的。
在需要小型化和减小功耗的情况下,将诸如发光二极管(LED)之类的点光源用作照明装置的光源,并且还将诸如光源、导光板等照明装置的构成部件设置到位,以便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有效的利用。
图9示出了常规面状照明装置的相关部分,其中长方形导光板1和树脂在导光板1的侧表面8的发光二极管2、2在由白树脂制成的容纳框7内设置到位。在与具有发光二极管2、2的侧表面8垂直的导光板1的每一个侧表面11和12处提供了突出部12a和12c,而在与导光板1的侧表面11和12相对的容纳框7的两个内侧表面的每一个内侧表面处提供了凹进部20a和20c,其中导光板1在容纳框7内牢固地保持在位置上,使得导光板1的突出部12a和12c分别与容纳框7的凹进部20a和20c接合(参考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02485号)。
然而,在上述接合结构中,在导光板1的侧表面11/12和容纳框7的内侧表面之间需要预定的间隙,所以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补偿由该间隙所造成的光损失。容纳框7的白树脂的反射率比诸如增强型镜面反射体(ESR)(参考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H9-506837号)之类的构成反光板的反射膜的反射率小,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补偿由这种低反射率所造成的光损失。
当进一步减小上述装置的厚度时,其整体的刚性会变得不足,而且还可能发生导光板1的突出部12a和12c从容纳框7的凹进部20a和20c脱离的情况。图10示出了另一种常规面状照明装置,其适于在小型化的情况下实现足够的机械强度,具有导光板部分421和容纳框部分422的一体式结构,其中在距光源410、410的预定距离处形成有图案426(参考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285171号)。
然而,在上述一体式结构中,容纳框部分422要由制成导光板部分421并且具有高光学透射率的树脂材料来制成,因而致使光从容纳框部分422泄漏。考虑到光泄漏的问题,在导光板部分421的靠近容纳框部分422的部分提供了凹槽425,从光源410发射并且在导光板部分421中传播的光被凹槽425全部反射。
因为常用于导光板的树脂材料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大约1.5的折射率并且具有相对大的临界角,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依赖于构成部件的设计,大量从光源410发射并且在导光板中传播的光以小于所述树脂材料的临界角的角度照射到凹槽425上,因此凹槽425不能充分地防止光泄漏,从而造成光损失。
还有,为了防止光从容纳框部分422泄漏,必须借助于某种方法将反射膜固定地附着到容纳框部分422的外侧表面,并且例如,如果将双面胶带用于固定附着,则光被双面胶带的胶层吸收。即使能够在不使用双面胶带的情况下固定地附着反射膜,当光在容纳框部分422中传播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光吸收和光损失。
此外,当通过注入成型来制作上述这种一体式结构(树脂板)时,考虑到浇口切割(gate cutting)过程,用来在成型模腔中填充树脂的注射浇口通常设置在成型模的与容纳框部分422的一端相对应的部分,其中容纳框部分422的该端与具有光源410、410的一端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经由注射浇口注入成型模腔的树脂通过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凹槽425之间的路径流进导光板部分421的腔段(cavity segment),这样就产生多个树脂流,它们在腔段内汇合并相互干扰,由此形成所谓的“熔接线(weld line)”,从而对这样形成的导光板部分421的光学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其中,导光板和容纳框组合成一体式结构,由此在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并且还防止了光从一体式结构的容纳框部分泄漏,并且在该装置中,当通过注入成型来形成所述一体式结构时,防止了在一体式结构的导光板的部分中出现熔接线,从而使所述一体式结构具有增强的光学性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包括:透明树脂板,由导光板部分和容纳框部分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反光片,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背面;以及光源,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处,其中,反光片包括主体部分和折翼部分,折翼部分从主体部分的边伸出并沿着所述边向上弯折;用于容纳光源的开口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部(sideportion);缝隙沿着透明树脂板的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设置;反光片在折翼部分插入透明树脂板的缝隙中的情况下附着到透明树脂板上,并且,在上述面状照明装置中,用于注入透明树脂板的树脂的浇口设置在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与向着透明树脂板的具有开口的边部而设置且离开开口的缝隙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从所述开口到向着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所限定的距离,可以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的分界线到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开口可以位于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的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明树脂板,该透明树脂板由导光板部分和容纳框部分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并且适用于包括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背面的反光片和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处的光源的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其中:反光片包括主体部分和从主体部分的边伸出并沿着所述边向上弯折的折翼部分;用于容纳光源的开口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部;缝隙沿着透明树脂板的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设置;反光片在折翼部分插入透明树脂板的缝隙中的情况下附着到透明树脂板上,并且,在上述透明树脂板中,用于注入透明树脂板的树脂的浇口设置在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与向着透明树脂板的具有开口的边部而设置且离开开口的缝隙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从所述开口到向着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所限定的距离,可以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的分界线到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开口可以位于容纳框部分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的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对透明树脂板进行注入成型的方法,该透明树脂板由导光板部分和容纳框部分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并且适用于包括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背面的反光片和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处的光源的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其中:反光片包括主体部分和从主体部分的边伸出并沿着所述边向上弯折的折翼部分;用于容纳光源的开口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边部;缝隙沿着透明树脂板的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设置;反光片在折翼部分插入透明树脂板的缝隙中的情况下附着到透明树脂板上,并且,上述方法包括经由浇口将用于透明树脂板的树脂注入到成型模腔中的步骤,该浇口设置在导光板部分与容纳框部分之间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所述开口与向着透明树脂板的具有开口的边部而设置且离开开口的缝隙中的一个缝隙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从所述开口到向着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而设置的所述一个缝隙所限定的距离,可以大于从与所述一个缝隙的分界线到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开口的边部的外侧表面所限定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开口可以位于透明树脂板的具有所述一个缝隙的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
因此,在上述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中,导光板和容纳框组合成一体式结构,由此在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并且还防止了光从一体式结构的容纳框部分泄漏,并且,当通过注入成型来形成所述一体式结构时,防止了在一体式结构的导光板的部分中出现熔接线,从而使所述一体式结构具有增强的光学性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A是图1的面状照明装置的透明树脂板的前侧视图;
图2B是图2A的透明树脂板的顶部平面视图;
图2C是图2A的透明树脂板的后侧视图;
图2D是图2A的透明树脂板的右侧视图;
图2E是图2A的透明树脂板的底部平面视图;
图3是沿着线A-A所取的图2B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4A是图1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反光片的展开平面视图;
图4B是图4A的反光片的侧视图,其折翼部分呈弯折状态;
图5是图1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6A、6B和6C是透明树脂板中的缝隙配置变体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7A是图1的面状照明装置的透明树脂板的示意性顶部平面视图,示出了对透明树脂板进行注入成型时的树脂流;
图7B是图7A的前侧视图;
图8是作为对照的等效透明树脂板的示意性顶部平面视图,其中,浇口位于相对的一侧,并且示出了树脂流;
图9是常规面状照明装置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其中,导光板与容纳框是分开的;以及
图10是另一种常规面状照明装置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顶部视图,其中,导光板与容纳框是一体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面状照明装置22主要包括透明树脂板24、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背面的反光片26。反光片26借助于作为固定装置的粘性带28以挠性方式固定到透明树脂板24上。面状照明装置22进一步包括光漫射片30、棱镜片(prism sheet)32和34以及光屏蔽片36,它们以该次序叠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正面。就此而言,当加装液晶面板时,设置在光屏蔽片36上起保护作用的保护膜38是要剥离掉的。
透明树脂板24包括贯通开口50(将在后面描述),用来牢固地容纳安装在挠性印刷电路板(FPC)40上的发光二极管42(作为光源)。发光二极管42具有设置在其背面的反射装置44和设置在其正面的反射装置46,黑间隔装置48放在反射装置46上,用来防止或消除发光二极管42附近区域的亮度的不均匀性。
参考图2A到图2B,本实施例中的透明树脂板24由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使得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互为一体。前述用来牢固地容纳发光二极管42的开口50向着透明树脂板24的设置于外侧表面以内的边部形成。
参考图3,导光板部分24A在其背面具有用于容纳反光片26的凹进部,在其正面具有用于容纳光漫射片30和棱镜片32和34的凹进部,因而导光板部分24A具有比容纳框部分24B低的外形轮廓。
参考图4A和4B,反光片26是厚度为0.065mm的ESR膜,并且包括长方形的主体部分26A和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折翼部分以成一体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分26A的边26F并且沿着主体部分26A的边26F(折叠线26F)向上弯折,其中,折翼部分26B、26B向着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开口50的边设置,折翼部分26C向着与具有开口50的边相对的边设置,并且其中,折翼部分26D、26D向着相应的与具有开口50的边垂直的边设置。反光片26进一步包括突出部26E,其从主体部分26A的具有折翼部分26B、26B的边伸出并且覆盖开口50的背面。
透明树脂板24包括缝隙52、52、54、56和56,如图2B和2E所示,这些缝隙设置在透明树脂板的外侧表面以内且靠近透明树脂板的外侧表面的位置,具体而言沿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以便分别对应于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的折叠线26F。如图5所示,反光片26的向上弯折的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分别插入缝隙52、52、54、56和56(在该图中只示出了26D、26D和56、56)。
参考图5,缝隙52、52、54、56和56从正面到背面具有恒定的宽度(在该图中只示出了缝隙56、56),但如图6A到图6C所示,在正面的宽度可以比在背面的宽度小,其中,在图6A和图6B中一个缝隙壁相对于透明树脂板24的正表面或背表面倾斜,在图6C中两个缝隙壁倾斜。
在图6B和图6C的情况下,折翼部分26D的弯折角度可以在最初设置成对应于缝隙壁的倾斜角度,或者可以在最初设置成与主体部分26A的正表面或背表面成直角,然后当折翼部分26D被压向缝隙壁时再依靠弹性将其增加到所述倾斜角度。而且,缝隙壁也不是必须如图6A到图6C所示在横截面上呈直线,作为替换,也可以呈曲线。
反光片26的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和透明树脂板24的缝隙52、52、54、56和56不一定必须设置成在横截面上平行于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而是可以根据液晶面板的形状、亮度分布等来适当地设置。而且,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以及突出部26E不是必须与主体部分26A形成为一体,作为替换,也可以与其以分开的方式形成。
面状照明装置22只包括一个开口50,但也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个开口50,在每一个开口中容纳一个发光二极管42。
参考图7A,用于注入树脂的浇口G设置在一区域,该区域位于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用来容纳发光二极管42的开口50的边部。更具体而言,浇口G设置在与透明树脂板24的缝隙52、52对准的线以外,即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以外,并且还设置在一个缝隙52与开口50之间。设置有浇口G的区域被分成由阴影表示的两个区,并且如图7A和7B所示,每一个区包括正表面、背表面和侧表面,浇口G设置在所述两个区中的一个区内。
在以上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描述的面状照明装置22中,可以实现以下优点。
参考图7A,浇口G设置在开口50与缝隙52之间,以及透明树脂板24的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以外,当经由按照上述来设置的浇口G向透明树脂板24的成型模腔注入树脂时,产生多个树脂流f,它们通过开口50与缝隙52之间的区域直着(参见图中的箭头)流进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而不相互干扰,因此防止了在其中产生熔接线。
而且,由于浇口G设置在离开透明树脂板24的导光板部分24A的区(在图7A和图7B中由阴影表示)之一,从发光二极管42发出的光不会受到浇口G的切割痕迹的不利影响。
参考图8,当浇口G设置在容纳框部分24B的与具有开口50的边部相对的边部的区域时,产生沿着由箭头所指示的路径流动的多个树脂流f。如图8所示,树脂流f经由设置在缝隙54与缝隙56、56之间的间隙区域流进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进入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的树脂流f相互干扰,由此形成对导光板部分24A的光学性质产生不利影响的熔接线。就此而言,由于缝隙54所具有的厚度小,在物理上不可能在缝隙54这一端设置注射浇口来将树脂直接注入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
在物理上有可能在位于缝隙54以内且靠近缝隙54的导光板部分24A的区域设置注射浇口。然而,这种设置使得浇口设置在导光板部分24A的有效部分,这样设置的浇口的切割痕迹致使光被散射而有损亮度的均匀性,并且还使得难以满足针对导光板部分24A的厚度所规定的容限要求。
返回来参考图7A,具有浇口G的区域(由阴影表示)设置成使从开口50到缝隙52所限定的距离A大于从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到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所限定的距离B。以这样一种设置,对应于距离A的将树脂注入到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中所经由的间隙大到了足够树脂流f进行平滑的运动。就此而言,从容纳在开口50中的发光二极管42发出的光会部分地通过距离A所表示的间隙泄漏,但泄漏的百分比很小,对所述装置的亮度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因为具有浇口G的区域(由阴影表示)接近开口50,并且该开口位于透明树脂板24的具有发光二极管42的边部的长度的中心,或者位于所述中心的附近,所以,浇口G以及距离A所表示的间隙也基本上位于所述边部的中心,并且如图7A所示,可以通过所述间隙将树脂直接而有效地注入到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的中部。因此,防止了如图8所示的多个树脂流f在导光板部分24A的腔段中相互干扰的情况的发生,从而不在导光板部分24A中形成熔接线。
此外,由于反光片26如此附着到透明树脂板24的背面,使得反光片26的折翼部分26B、26B、26C和26D、26D分别插入透明树脂板24的缝隙52、52、54和56、56中,反光片26可以相对于透明树脂板24可靠而精确地定位。而且,反光片26的折翼部分26B、26B、26C和26D、26D贯穿沿着透明树脂板24的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的缝隙52、52、54和56、56而插入,从而适于反射基本上全部从发光二极管42发出且进入透明树脂板24的导光板部分24A中的光,由此防止了光进入透明树脂板24的容纳框部分24B,从而可靠地防止了光从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的每一个部分泄漏。
而且,因为用来容纳发光二极管42的开口50是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以内的贯通孔,所以发光二极管42位于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以内,由此使从发光二极管42发出的光适当地进入由适于全部反射进入的光的折翼部分26B、26B、26C、26D和26D所包围的导光板部分24A中,从而也有助于防止光从透明树脂板24的外侧表面泄漏。
本发明的发明人就中心亮度、平均亮度和亮度均匀度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提供了折翼部分26B/26B、26C和26D/26D的反光片26的面状照明装置22与具有等效于反光片26的反射装置但没有折翼部分26B/26B、26C和26D/26D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比较例之间进行了比较。该比较表明,面状照明装置22与比较例的中心亮度、平均亮度和亮度均匀度的对比情况分别是:2501cd/m2对1938cd/m2;2442cd/m2对1862cd/m2;以及74.4%对57.9%。这就证明了在面状照明装置22中,有效地防止了光从透明树脂板24的外边缘表面泄漏。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面状照明装置、透明树脂板和注入成型方法。侧光型面状照明装置(22)包括透明树脂板(24)、反光片(26)和光源(42),透明树脂板(24)由导光板部分(24A)和容纳框部分(24B)以成一体的方式构成,用于容纳光源(42)的开口(50)设置在透明树脂板(24)的边部,缝隙(52、52、54、56和56)沿着导光板部分(24A)与容纳框部分(24B)之间的分界线设置,用于向透明树脂板(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