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背景技术 除部分例子之外,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 对液晶显示面板组合背光源。 在电视接收器 等大型液晶显示装置中, 为了确保画面的各个角落的所需光量, 多采用在背光源底座上以 规定间隔排列多个直管状光源灯的构造。图 12 表示这种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
图 12 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此处, 以显示面朝上的方式配置 有组装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要素。 位于最下部的是板金制造的背光源底座 1, 在其上重叠反 射片 2, 在其上配置有多个背光源的光源灯 3。作为背光源用的光源灯, 一般使用直管状的 冷阴极管, 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灯, 例如, 热阴极管或氙气灯等。
在灯 3 之上配置有扩散板、 透镜片、 偏光反射片、 扩散板等的光学片组 4。 光学片组 4 用于对光源灯 3 发出的光的特性进行调整。
光学片组 4 被相框状的框架 5 安装在背光源底座 1 上。在框架 5 上配置有液晶显 示面板 6。在最上层配置有相框状的边框 7。边框 7 用于将液晶显示面板 6 保持于背光源 底座 1、 并且整理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外观。
背光源底座 1 平面形状为矩形, 成为在周围边缘立起的托盘形状。在背光源底座 1 的两端形成被安装在光源灯 3 的端部的插座 8 的安装部 9。安装部 9 是规定形状的贯通 孔, 各插入 2 个插座 8, 以沿着背光源底座 1 的短边排成一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插座 8 与 在背光源底座 1 的下表面设置的控制箱 ( 未图示 ) 中的控制基板电连接。
光源灯 3 是长方形, 当振动传递时会产生鸣动。此外, 如果施加冲击力, 也会发生 破损的危险。 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情况, 用灯夹 20 将光源灯 3 的中间部保持于背光源底座 1。
图 14 表示灯夹 20 的构造。灯夹 20 在平面形状为矩形的平板状的基底 21 的上表 面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 C 字形状的灯把持部 22。 灯把持部 22 具有弹性, 用来把持光源灯 3, 在基底 21 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各设置 1 个, 共设置 2 个。在基底 21 的下表面, 具有膨胀 的头部与开槽的开口销形状的安装片 23 沿着基底 21 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 2 个。 灯夹 20 整体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在背光源底座 1 和贴在其上表面的反射片 2 中形成有灯夹 20 的安装孔 10。安装 孔 10 用来使安装片 23 揿钮 (snap) 卡合, 以 2 个 1 组的方式配置。当从上方向安装孔 10 按压安装片 23 时, 安装片 23 的膨胀的头部就会收缩, 然后从孔中穿过。当安装片 23 的头 部到达背光源 1 的下表面时, 会回弹而膨胀, 这样, 灯夹 20 就变成安装状态。
如图 13 所示, 光源灯 3 在中间 2 个位置被灯夹 20 保持。由于 1 个灯夹 20 保持 2 根光源灯 3, 因此, 光源灯 3 变成 2 根 1 组, 沿着该 2 个 1 组的光源灯 3 的长边方向, 隔开间 隔地来配置有 2 个灯夹 20。
像这样, 通过用灯夹 20 保持光源灯 3 的中间部, 能够防止光源灯 3 振动而鸣动。 此 外, 即使背光源底座 1 受到冲击, 也难以发生光源灯 3 弯曲破损这样的情况。
灯夹 20 采用导热差的合成树脂成形, 尽管如此, 也将光源灯 3 所产生的热量中的 规定比例的热量传向背光源底座 1。热量被夺去的结果是, 在灯夹 20 的位置光源灯 3 的亮 度会下降。当灯夹 20 沿着背光源底座 1 的短边方向整齐排列时, 出现亮度明显降低的带, 因此, 将灯夹 20 的位置分散来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即, 如图 13 所示, 在 2 根 1 组的光源灯 3 的相邻一对之间, 将灯夹 20 的位置沿着光源灯 3 的长度方向错开, 使灯夹 20 以交错形状 配置。这样, 亮度低的部位分散, 变得不易察觉。
在专利文献 1、 2 中的例子也能够看到上述灯夹的例子。
专利文献 1 : 特开 2006-32358
专利文献 2 : 特开 2005-19420 发明内容 灯夹中的灯把持部的间隔间距并非在任何液晶显示装置中都相同就好。 不同的液 晶显示装置所要求的间隔间距不同。在图 15 中, 记载有以比图 14 中的灯把持部 22 的间隔 间距 A 窄的间隔间距 B 配置灯把持部 22 的灯夹 20。不仅灯把持部 22 的间隔间距不同, 安 装片 23 的间隔间距也不同。图 14 的灯夹 20 与图 15 的灯夹 20 之间没有互换性, 因此, 必 须准备 2 种灯夹 20, 成本会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使用单一种类 的灯夹来以不同的间隔间距保持直管状的光源灯的要求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其利用安装在上述背 光源底座的灯夹, 保持在背光源底座的表面配置的直管状的光源灯, 该液晶显示装置用背 光源的特征在于 : 上述灯夹包括 : 贴在上述背光源底座的表面的基底部 ; 和在上述基底部 的两面形成的灯把持部和安装片, 上述灯把持部在上述基底部的每个面以不同的间隔间距 各形成有多个, 在上述背光源底座形成有 : 与在上述灯夹中与保持灯无关的一侧的面的上 述安装片卡合的安装孔 ; 和使该面的上述灯把持部通过的穿通孔。
根据这种构造, 只要反转灯夹而将其安装在背光源底座上, 就能应对灯的间隔间 距不同的背光源, 因此, 无需准备 2 种灯夹, 模具也只要 1 种即可。因此, 不仅降低部件的生 产成本和保管成本, 而且组装操作也变得合理。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其特征在于 : 在上述基底部的 两面, 上述灯把持部的数量不同。
根据这种构造, 能够应对需要多个光源灯的背光源和并不需要多个光源灯的背光 源两者。
此外, 本发明是上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安装片在上 述基底部的每个面中以不同的间隔间距各形成有多个。
根据这种构造, 只要灯夹的面的朝向错误, 就无法将其安装在背光源底座上, 因 此, 能够避免灯夹的错误安装。
此外, 本发明是在上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源, 其特征在于 : 在上述基底部 的两面或者单面形成有支撑光学片组的支柱, 该光学片组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
根据这种构造, 能够正确地保持光学片组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间隔, 减少图像的不 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 由于能够以两种方式分开使用一个灯夹, 因此, 使用种类少的灯夹就 能应对其它种类的液晶显示装置, 不仅能够降低灯夹的生产成本和保管成本, 组装操作也 能变得合理。 附图说明
图 1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2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表示背光源底座的种类不同 的情况。
图 3 是用于说明如果灯夹与背光源底座的方向不一致, 则无法安装灯夹的部分剖 视图。
图 4 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5 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表示背光源底座的种类不同 的情况。
图 6 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7 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表示背光源底座的种类不同 的情况。
图 8 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9 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表示背光源底座的种类不同 的情况。
图 10 是说明可能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产生的问题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11 是表示解决图 10 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12 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 13 是现有的背光源底座的俯视图。
图 14 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 15 是安装有与图 14 不同的灯夹的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背光源底座
2 反射片
3 光源灯
4 光学片组
6 液晶显示面板
10 安装孔
11、 12 穿通孔
20 灯夹
21 基底部
22 灯把持部
23 安装片
24 支柱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至图 3 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时, 对与图 12 至图 15 的现有构造共用的构成要素, 标注与在图 12 至图 15 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 并省略其 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如此。
第一实施方式的灯夹 20 在基底部 21 的两面各设置有 2 个灯把持部 22 和安装片 23。在一个面上, 灯把持部 22 以间隔间距 A 配置在基底部 21 的两端附近, 在另一个面上, 灯把持部 22 以比间隔间距 A 窄的间隔间距 B 配置在基底部 21 的中央附近。以与各灯把持 部 22 对应的形式, 在作为基底部 21 的正背面的部位配置有安装片 23。即, 2 个安装片 23 以间隔间距 B 向与间隔间距 A 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 2 个安装片 23 以间隔间 距 A 向与间隔间距 B 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
灯夹 20 设定为 : 如果使间隔间距 A 的灯把持部 22 朝上放置在背光源底座 1 之上, 则以间隔间距 A 配置直管状的光源灯 3。灯夹 20 设定为 : 如果使灯夹 20 的上下反转, 使间 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朝上放置在背光源底座 1 之上, 则以间隔间距 B 配置光源灯 3。
在按照以间隔间距 A 配置光源灯 3 的方式设定的背光源中, 如图 1 所示, 使用具备 使间隔间距 B 的把持部 22 通过的穿通孔 11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安装孔 10 的位置也与向与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的间隔间距 A 的安装片 23 一致。 在按照以间隔间距 B 配置光源灯 3 的方式设定的背光源中, 如图 2 所示, 使用具备 使间隔间距 A 的把持部 22 通过的穿通孔 11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安装孔 10 的位置也与向与间隔间距 A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的间隔间距 B 的安装片 23 一致。
如上所述, 通过反转灯夹 20, 使用一种灯夹 20 能够对应 2 种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 片 2 组合。因此, 不会增加模具费用, 能够降低部件的生产成本和保管成本, 也能够使组装 操作合理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中, 在图 2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 即具有间隔 间距 B 的安装孔 10 和间隔间距 A 的穿通孔 11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中, 即使 安装图 1 的灯夹 20、 即安装间隔间距 A 的安装片 23 和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从下表面 突出的灯夹 20, 也会如图 3 所示以失败告终。 这样, 只要面的朝向错误, 灯夹 20 就不能被安 装在背光源底座上, 因此, 能够避免灯夹 20 的错误安装。
图 4 和图 5 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增加 了如下变更的方式。即, 在灯夹 20 的基底部 21 的两面中央形成有支撑光学片组 4 的支柱 24。在背光源底座 1 和反射片 2 中形成有使支柱 24 通过的穿通孔 12。
如上所述, 通过由支柱 24 支撑光学片组 4, 能够正确地保持光学片组 4 与液晶显示 面板 6 的间隔, 减少图像的不均。
支柱 24 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基底部 21 的中央。也可以在其它的位置。支柱 24 的 数量也并不限定于在基底部 21 的单面各设 1 根。也可以各设置多根, 也能够构成为在一个 面设置一根, 在另一个面设置多根。也能够构成为在一个面不设置支柱 24。此外, 支柱 24 既可以与基底部 21 一体成型, 也可以为在基底部 21 上安装其它部件的结构。
图 6 和图 7 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增加 了如下变更的方式。即, 在灯夹 20 的基底部 21 的一个面, 以相邻的彼此之间的间隔间距为
A 的方式配置有 4 个灯把持部 22, 在另一个面, 以间隔间距 B 配置有 2 个灯把持部 22。以与 在间隔间距 A 的 4 个灯把持部 22 中位于两端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和间隔间距 B 的 2 个灯 把持部 22 对应的方式, 在成为基底部 21 的正背面的部位配置有安装片 23。即, 2 个安装片 23 以间隔间距 B 向与间隔间距 A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 2 个安装片以间隔间距 A 的 3 倍的间隔间距向与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
在按照以间隔间距 A 配置光源灯 3 的方式设定的背光源中, 如图 6 所示, 使用具备 使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通过的穿通孔 11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安装孔 10 的位置与向与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作为间隔间距 A 的 3 倍的间 隔间距的 2 个安装片 23 一致。
在按照以间隔间距 B 配置光源灯 3 的方式设定的背光源中, 如图 7 所示, 使用具备 使间隔间距 A 的灯把持部 22 通过的穿通孔 11 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安装孔 10 的位置与向与间隔间距 A 的灯把持部 22 相同的方向突出的间隔间距 B 的 2 个安装片 23 一致。
如上所述, 通过在灯夹 20 的基底部 21 的两面改变灯把持部 22 的数量, 能够应对 需要多个光源灯 3 的背光源和并不需要多个光源灯 3 的背光源两者。 在图 8 和图 9 中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灯夹 20 在基底部 21 的一个面配置有 3 个灯把持部 22 和 2 个安装片 23, 在另一个面配置有 2 个灯把持部 22 和 2 个安装片 23。前者的 3 个灯把持部 22 以相邻的彼此的间隔间距为 A 的方式配置, 后者 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以间隔间距 A 的 2 倍的间隔间距 B 配置。后者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位于 前者的 3 个灯把持部 22 中的位于两端的灯把持部的正背面。
第四实施方式与前三个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片 23 的位置。即, 在基底部 21 的两面, 在灯把持部 22 的外侧配置有 2 个安装片 23, 这些安装片 23 彼此位于另一个面 的安装片 23 的正背面。
安装片 23 的位置如上所述, 因此, 无论是设定为以间隔间距 A 配置光源灯 3 的背 光源, 还是设定为以间隔间距 B 配置光源灯 3 的背光源, 安装孔 10 的位置均相同, 只要改变 穿通孔 11 的数量即可。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即, 如果一个面的灯把持部 22 的间隔间距 B 是另一面的灯把持部 22 的间隔间距 A 的整数倍数, 则如图 10 所示, 也可能发生灯夹 20 向 错误方向被安装的情况。图 10 所示的背光源底座 1 与反射片 2 的组合和图 9 的组合相同, 因此, 尽管本来间隔间距 A 的 3 个灯把持部 22 必须朝下, 并且嵌入 3 个穿通孔 11 中, 但是, 间隔间距 B 的 2 个灯把持部 22 嵌入两端的穿通孔 11 中, 并且间隔间距 A 的 3 个灯把持部 22 朝上。
为了不发生上述情况, 如图 11 所示, 使间隔间距 B 从间隔间距 A 的整数倍数错开, 使间隔间距 B 的灯把持部 22 无法嵌入间隔间距 A 的穿通孔 11 中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 还可 以进行各种变更后实施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使用直管状的光源灯作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