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热节能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器。特别是一种充分利用灶火余热加热的热水器。
背景技术:
已有的电热水器或燃气热水器是采用直接加热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生活用热水,其不足之处是使用费用高;而且水箱直接与自来水管承压相连,水箱的压力较大。同时,日常用灶火的热利用率较低,灶火余热没有被有效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充分利用灶火余热加热、而且水箱不直接承受自来水压力的灶热节能热水器。
本发明包括有集热腔、储水箱、管式热交换器和连通管;管式热交换器设在储水箱内,管式热交换器两端分别为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穿越储水箱,分别与进水和出水管路相连;集热腔和储水箱通过连通管相连,储水箱上设有注排水管和排气管。
集热腔采用与燃气灶具相配的板式腔体结构,集热腔上设有灶口,灶口的位置与燃气灶具的灶头相对应;集热腔下面设有支撑件。集热腔下方设有隔热底板,隔热底板上设有底板灶口,底板灶口的数量及位置均与燃气灶具灶头相对应,隔热底板与集热腔通过集热腔下面的支撑件相连。
支撑件可以采用集热腔侧壁延伸部,在集热腔侧壁延伸部上设有气流孔。集热腔底部设有集热片,以增强集热的效果。
集热腔也可采用与燃煤灶炉膛形状相配的环状结构,安装在燃煤灶炉膛外围;或采用可以直接加热的箱体,安放在炉膛的外侧壁上,或灶火上面直接加热。
连通管中至少有一个管的上端高于其余的连通管,该连通管用作导流管,以加快水箱中水的热循环。
隔热底板对灶具起保护作用。隔热底板与集热腔之间形成了一个余热气流腔,有助于灶火余热更充分有效的利用。
使用时,将储水箱固定安装在灶具或炉具的后上方(或左右上方),集热腔位于燃气灶具上面,或与燃煤炉配套安装。日常使用时,在集热腔灶口上做饭可充分有效利用灶火的余热,通过隔热底板与集热腔之间地余热气流腔,将集热腔中的水加热,并通过连通管和导流管将储水箱内的水循环加热。进水管接自来水,自来水经过管式热交换器间接加热后,通过出水管接用户输出端。
本发明适用于燃气灶具,或燃煤炉具。本发明与已有的热水器相比,采用了灶火余热加热的方式,可充分有效的利用灶火余热,使日常灶火的有效热利用率大大提高。具有用途广泛、经济实用、节能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集安全、卫生、节能、环保于一体的新型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热腔,2、连通管,3、注排水管,4、储水箱外壳,5、保温层,6、储水箱,7、管式热交换器,8、排气管,9、导流管,10、出水管,11、进水管,12、气流孔,13、集热片,14、隔热底板,15、集热腔侧壁延伸部,16、排水口,17、集热腔灶口,18、底板灶口(I),19、底板灶口(II),2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一:
集热腔1采用与燃气灶具相配的板式腔体结构,集热腔1上灶口17与隔热底板14上的底板灶口(I)18的数量、位置均相对应;隔热底板14上的底板灶口(I)18和底板灶口(II)19的数量、位置与燃气灶的灶头相对应。因此,在底板灶口(II)19处,灶火直接加热集热腔1的底部,形成了一个辅助加热结构,当单纯依靠燃气余热加热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利用该辅助加热结构快速的加热集热腔1中的水,进而加热储水箱。该辅助加热结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情况选择使用。
连通管2设在储水箱6底部,至少有一个连通管的上端高于其余的连通管,用作导流管9,该导流管9上端高于储水箱6底部,储水箱6上设有注排水管3和排气管8。隔热底板14通过集热腔侧壁延伸部15设在集热腔1下方,集热腔侧壁延伸部15上设有气流孔12。集热腔1底部设有集热片13。集热腔1上设有排水口16,便于清洗或维修。储水箱6外面设有保温层5和外壳4。
管式热交换器7为一组螺旋管。管式热交换器7通过进水管11和出水管10安装在储水箱6内。为减少结垢,储水箱6中可以采用除自来水外的其他热交换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二:
集热腔1采用与燃煤灶炉膛形状相配的环状结构,代替燃煤炉土暖气中使用的加热水套,安装在燃煤灶炉膛外围。连通管2可直接与土暖气相连,而管式热交换器7的进水管11可接自来水,出水管10可输出生活用热水。
具体实施方式三:
集热腔1采用可以直接加热的箱体,直接安装在炉膛的外侧壁上,或放置在灶火上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