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蒸汽压缩致冷系统的喷射器型减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蒸汽压缩致冷系统的喷射器型减压器,即用于喷射器循环的喷射器。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可知,用于喷射器循环的喷射器是动力泵,其包括喷嘴装置和加压器装置(见JIS Z8126标号2.1.2.3)。喷嘴装置使致冷剂降压并使其膨胀以产生高速致冷剂流。在混合器装置中,从喷嘴装置中流出的高速致冷剂流从汽化器中夹带取出致冷剂,这样取出的致冷剂(取出流)和流出的致冷剂(驱动流)混合起来,并将流出的致冷剂的速度能量转化成压力能量,从而增加了从混合器装置中流出的混合致冷剂的压力。
即在喷射器循环中,致冷剂地膨胀能量转化成压力能量,增加了喷射器循环的压缩机吸入的压力。这样,压缩机的功率补偿减少了。然而,当喷射器的能量转换效率,即喷射器效率,变得相对地低时,喷射器不能充分地增加压缩机吸入的压力,这样压缩机的功率补偿不能充分减少。
这时,当通过加压器装置的致冷剂通道的致冷剂流速过分高时,由致冷剂和致冷剂通道的管状壁之间摩擦产生的压力损失会增加,其中所述的致冷剂流速是相对加压器装置中致冷剂通道的通道截面尺寸(或者面积)而言的流速。这样喷射器效率减小。另一方面,当加压器装置中相对于致冷剂通道的通道截面尺寸的致冷剂流速变得极小时,全部的致冷剂压力转化成速位差(速度能量),这样压位差(压力能量)变小。结果,喷射器效率减小。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上述的缺点。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蒸汽压缩致冷系统的喷射器型减压器,其能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而不管通过喷射器型减压器的加压器装置的致冷剂流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蒸汽压缩致冷系统中的喷射器型减压器。所述蒸汽压缩致冷系统包括:压缩致冷剂的压缩机,冷却压缩机压缩的致冷剂的冷却器,及汽化致冷剂的汽化器。喷射器型减压器包括:喷嘴装置,加压器装置,及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喷嘴装置将冷却器供给的致冷剂的压力能量转化成速度能量,以降低致冷剂压力并使其膨胀。加压器装置将从喷嘴装置流出的致冷剂和汽化器取出的致冷剂混合,并将从喷嘴装置流出的致冷剂的速度能量转化成压力能量,以增加从加压器装置中流出的混合致冷剂的压力。加压器装置包括:致冷剂通道,其传导喷嘴装置供给的致冷剂和汽化器提供的致冷剂。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用来改变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的截面尺寸,加压器装置中,在喷管型减压器操作期间,从喷嘴装置流出的致冷剂和从汽化器取出的致冷剂主要通过所述的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的描述、附加的权利要求、及附图,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内容、特性及其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循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循环的喷射器的示意图;
图3是压力一焓(p-h)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循环中压力和焓的关系;
图4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图;
图10A是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0B是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0C是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又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1A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1B是第六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1C是第六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又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图;
图13A是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3B是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3C是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又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4A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4B是第八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另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及
图14C是第八实施例的喷射器的又一个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的修改的示意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喷射器型减压器,即用于本发明的喷射器循环中的喷射器,包含在车辆空气调节系统中。图1中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循环。
参考图1,压缩机10是已知类型的可变容积式压缩机,其由车辆的驱动引擎供以动力,以取出和压缩致冷剂。压缩机10可以选择为电动机驱动的电动压缩机。冷却器20是高压侧的热交换器。在冷却器20中,热在从压缩机10中流出的致冷剂和处于车辆客室外的外部空气之间交换,以冷却致冷剂。
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氯氟烃作为致冷剂,这样在冷却器20中的致冷剂压力通常保持与致冷剂的临界压力相等或者小于致冷剂的临界压力,且在冷却器20中致冷剂液化。
汽化器30是低压侧的热交换器。在汽化器30中,热在液相致冷剂和流入客室中的空气之间交换,这样液相致冷剂汽化或者蒸发以冷却流入客室中的空气。喷射器40将冷却器20提供的致冷剂减压并使其膨胀,以取出气相致冷剂,所述气相致冷剂在汽化器30中汽化。喷射器40将致冷剂的膨胀能量转化成致冷剂的压力能量以增加压缩机10的吸入的压力。将在以后详细描述喷射器40。
从喷射器40流出的致冷剂供给气—液分离器50。气—液分离器50作为气—液分离装置,用来分离并存储两相的致冷剂,即气相致冷剂和液相致冷剂。气—液分离器50的气相致冷剂出口连接到压缩机10的入口,气—液分离器50的液相致冷剂出口连接到汽化器30的入口。
下面将详细描述喷射器40。
参考图2,喷射器40包括喷嘴装置41,混合器装置42,及扩散器装置43。喷嘴装置41将冷却器20提供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力能量以这样的方式转换成速度能量:喷嘴装置41将致冷剂等熵地降压并使其膨胀。在混合器装置42中,从喷嘴装置41中流出的高速致冷剂流取出气相致冷剂,并与气相致冷剂混合,其中所述气相致冷剂是在汽化器30中被汽化的。在扩散器43中,从喷嘴装置41中流出的致冷剂和从汽化器30中取出的致冷剂进一步以这样的方式混合:致冷剂的速度能量转化成压力能量,以增加从扩散器43中流出的混合致冷剂的压力。
在混合器装置42中,致冷剂以这样的方式混合:从喷嘴装置41流出的致冷剂的运动动量和从汽化器30取入喷射器40中的致冷剂的运动动量的总量守恒。这样,甚至在混合器装置42中,致冷剂的静态压力也增加。
在扩散器装置43中,通道截面尺寸朝向扩散器装置43的下游端呈线性增长,从而将致冷剂的动态压力转化成相应的静态压力。这样,在喷射器40中,通过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致冷剂的压力增加了。因此,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合起来指定为加压器装置47,其有致冷剂通道47a。
喷嘴装置41有多管喷嘴装置,其包括多个管状壁(在本实施例中,管状壁的数量是2)101,102,它们同心地排列。管状壁101,102限定了多个同心喷管通道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同心喷管通道部件的数量是2)41a,41b,它们同心地安置。喷嘴装置41的喷管通道部件41a,41b中的一个处在径向方向靠内的喷管通道部件指定为内喷管通道部件41a。喷嘴装置41的喷管通道部件41a,41b中的另一个喷管通道部件指定为外喷管通道部件41b。控制致冷剂流的阀44放置在外部喷管通道部件41b的上游一侧。
此外,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每个均具有多管结构(双圆柱管结构),其包括多个管状壁(在本实施例中,管状壁的数量是2)100,103,它们同心安置。管状壁100,103限定了加压器装置47的内和外加压器通道部件,其中所述的内和外加压器通道部件同心安置。此外,位于内管状壁103径向方向靠外的外管状壁100作为喷射器40的外部管状壁。
更明确地,在混合器装置42中,内和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2a,42b由管状壁100,103限定。在扩散器装置43中,内和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3a,43b也由管状壁100,103限定。内混合器通道部件42a和内扩散器通道部件43a形成了加压器装置47的内加压器通道部件。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2b和外扩散器通道部件43b形成了加压器装置47的外加压器通道部件。
喷嘴装置41和加压器装置47同心或者共轴地以以下方式排列。即喷嘴装置41的致冷剂出口的截面中心(即内喷管通道部件41a的致冷剂出口的截面中心和外喷管通道部件41b的致冷剂出口的截面中心)一般与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入口的截面中心(即内混合器通道部件42a的致冷剂入口的截面中心和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2b的致冷剂入口的截面中心)相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在其通道中有节流部件的拉瓦尔喷管增加致冷剂的速度到等于或者大于声速,其中所述致冷剂从喷管通道部件41a,41b流出。作为拉瓦尔喷管的可选方案,也可以使用适当的锥形喷嘴(例如,塞形喷嘴)或者适当的直管状喷嘴(例如,毛细管喷嘴)。
图3是压力—焓(p-h)图,示出了喷射器循环的宏观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循环的宏观操作与已知的喷射器循环大致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单起见,不再讨论喷射器循环的宏观操作。此外,在图3中,由标号1-7示出的点对应着图1中的标号1-7示出的点,且示出了在这些1-7点上致冷剂的相应的状态。
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优点。
参考图4A,当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小于预定旋转速度时,供给喷射器40的致冷剂的致冷剂流速就小于预定流速,阀44关闭,这样致冷剂就仅供给到内喷管通道部件41a。另一方面,参考图4B,当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变得等于或者大于预定旋转速度时,供给喷射器40的致冷剂的致冷剂流速就变得等于或者大于预定的流速,阀44打开,这样致冷剂就供给到内喷管通道部件41a和外喷管通道部件41b中。
这样,当致冷剂流速相对低时,从内喷管部件41a流出的致冷剂主要提供给了内混合器通道部件42a,如图4A所示,从而提供了较小的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的截面尺寸。这样,从内喷管通道部件41a流出的致冷剂将在汽化器30中汽化的致冷剂取出,并和在汽化器30汽化的致冷剂一起供给到内混合器通道部件42a和内扩散器通道部件43a中,这样从内混合器通道部件43a中流出的混合致冷剂的压力增加了。其后,混合致冷剂供给到气—液分离器50中。
参考图4B,当致冷剂流速相对高时,从内和外喷管通道部件41a,41b流出的致冷剂供给到内和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2a,42b,从而提供了较大的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这样,从内和外喷管通道部件41a,41b流出的致冷剂取出在汽化器30中汽化的致冷剂,并和在汽化器30中汽化的致冷剂一起供给到内和外混合器通道部件42a,42b中,这样从内和外扩散器通道部件43a,43b流出的混合致冷剂的压力增加了。其后,混合致冷剂供给到气—液分离器50。
因为外喷管通道部件41b的出口的截面是环形的,所以从外喷管通道部件41b流出的致冷剂形成环形致冷剂流。与内喷管通道部件41a的圆柱形致冷剂流的接触表面积相比,外喷管通道部件41b的环形致冷剂流为与气相致冷剂流接触提供较大的接触表面面积,其中所述气相致冷剂流在汽化器30中汽化。这样,用来取出气相致冷剂的外喷管通道部件41a的环形致冷剂流的夹带力(即取出力)增加了。结果,可以提供充足的与增加的致冷剂流速相对应的夹带力。
如以上所讨论的,在本实施例中,致冷剂通道47a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的截面尺寸可以大体依赖于致冷剂流速或者热负载而变化,其中在喷管40的操作期间来自喷嘴装置41的致冷剂和来自汽化器30的致冷剂主要通过所述的致冷剂通道47a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这样,能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而不管加压器装置47中的致冷剂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管状壁100-103和阀44作为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其用来改变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的截面尺寸。(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阀44放置在外喷管通道部件41b的上游一侧。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择阀44放置在内喷管通道部件41a的上游一侧,如图5所示。阀44的控制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操作相同,为简单起见将不再描述。
使用此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从喷嘴装置41流出的致冷剂总是具有环形的致冷剂流。这样,从喷嘴装置41流出的致冷剂流总是具有相对大的接触面积,以保持相对大的喷射器40的取出力,其中所述喷射器40的取出力是用来取出来自汽化器30的汽化致冷剂。此外,应注意到,如果愿意,阀44可以放置在外喷管通道部件41b和内喷管通道部件41a的上游一侧。(第三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形成为单个的管状体。此外,如图6A和6B所示,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有可变机制(可变光圈装置)45,其与照相机的快门(可变光圈)类似且能改变光圈尺寸,即致冷剂通道的通道截面尺寸(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图6A示出了致冷剂流速相对小的情况,这样可变机制45的光圈尺寸减少。图6B示出了致冷剂流速相对大的情况,这样可变机制45的光圈尺寸增加了。
这样,在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中不用提供多管装置,就能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而不管加压器装置47中的致冷剂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可变机制45作为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第四实施例)
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如图7A和7B所示,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的外管状壁100a用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材料。调节器(未示出)沿轴向压或者拉加压器装置47的外管状壁100a,为加压器47的外管状壁100a提供压缩力或者拉力。
更明确地,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小时,调节器沿轴向压加压器装置47的外管状壁100a,如图7A所示,这样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减小了。另一方面,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大时,调节器沿轴向拉加压器装置47的外管状壁100a,如图7B所示,这样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增加了。
这样,在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中不用提供多管装置,就能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而不管加压器装置47中的致冷剂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加压器装置47的外管状壁100a作为喷射器40的外管状壁,且进一步作为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第五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的致冷剂通道的截面有大致的矩形形状。此外,如图9所示,在加压器装置47中设置有可变机制46。可变机制46沿垂直致冷剂流动方向的方向,即沿垂直加压器装置47的轴向的方向,改变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致冷剂通过区)47a。
在加压器装置47的扁平壁元件中,两个均具有大致扁平内表面的相对的扁平壁元件46a可沿垂直致冷剂流动方向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加压器装置47的扁平壁元件限定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可变机制46包括:两个调节器46b,每个调节器移动相应的扁平壁元件46a中的一个元件。每个调节器46b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诸如使用电磁力或者压电效应的电动调节器。每个调节器46也可选择用机械调节器,其有具有诸如氮气等惰性气体的光圈,且惰性气体填充在光圈的后侧。
此外,扁平壁元件46a以图10A-10C所示的方式移动。即如图10C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大时,在相对高负载操作期间,扁平壁元件46a从例如图10B所示的位置向外移动,以增加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小时,在相对低负载操作期间,扁平壁元件46a从例如图10B所示的位置向内移动,以减少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
这样,在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中不用提供多管装置,就能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而不管加压器装置47中的致冷剂流速。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加压器装置47的扁平壁元件中,移动两个相对的扁平壁元件46a,如上所描述,其中所述扁平壁元件限定了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这样,即使移动壁元件46a,加压器47的致冷剂通道47a的截面中心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结果,可以抑制加压器装置47中的能量损失,从而保持相对高的喷射器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变机制46作为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第六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两个相对的扁平壁元件46a均要移动。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11A-11C所示,第五实施例中讨论的壁元件46a中只有一个壁制作地可以根据致冷剂流速而移动。
即如图11C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高时,在相对高负载操作期间,扁平壁元件46a从例如图11B所示的位置向外移动,以增加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小时,在相对低负载操作期间,扁平壁元件46a从例如图11B所示的位置向内移动,以减少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第七实施例)
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的致冷剂通道的截面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加压器装置47(即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的致冷剂通道47a的截面有大致的椭圆形状。与第五实施例相同,两个弯曲壁元件46c可以由相应的调节器46b移动,其中所述每个弯曲壁元件有弯曲的内表面以部分地限定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
弯曲壁元件46c以图13A-13C所示的方式移动。即如图13C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高时,在相对高负载操作期间,弯曲壁元件46c从例如图13B所示的位置向外移动,以增加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另一方面,如图13A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小时,在相对低负载操作期间,弯曲壁元件46c从例如图13B所示的位置向内移动,以减少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
这样,可以获得与参照第五实施例所讨论的优点相同的优点。此外,因为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截面具有大致的椭圆形,与致冷剂通道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的情况相对比,由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的涡流产生的能量损失减少了。(第八实施例)
在第七实施例中,两个弯曲壁元件46c均可移动。在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中,如图14A-14C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讨论的壁元件46c中只有一个壁制作地可以根据致冷剂流速移动。
即如图14C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高时,在相对高负载操作期间,弯曲壁元件46c从例如图14B所示的位置向外移动,以增加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例如当致冷剂流速相对小时,在相对低负载操作期间,弯曲壁元件46c从例如图14B所示的位置向内移动,以减少致冷剂通道(更明确地,致冷剂通道的可变致冷剂通过区)47a的通道截面尺寸。(第九实施例)
参考图15,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喷射器40。在第九实施例中,具有锥形末端部分48a的锥形圆柱针48放置在喷射器40中,这样针48处于加压器装置47的横截面中心。例如,用电磁驱动设备(未示出)驱动针48,使其沿加压器装置47的轴向移动(如15的左右方向)。喷嘴装置41放置在针48的附近,如图15所示,其中所述喷嘴装置41将冷却器20提供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速度能量。喷嘴装置41的出口打开朝向加压器装置47。当驱动针48并使其沿轴向方向移到加压器装置47中时,锥形末端部分48a放置在加压器装置47中。由于锥形末端部分48a是锥形的,所以锥形末端部分48a的横截面尺寸朝向其末端是递减的。结果,当锥形末端部分48a进一步插入到加压器装置47中时,锥形末端部分48a进一步减小致冷剂通道47a的横截面尺寸。因此,针48用作了改变致冷剂通道47a的横截面尺寸的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加压器装置47以这种方式构造:致冷剂通道47a的横截面从致冷剂通道47a的入口47b向着致冷剂通道47a的下游端线性增加。然而,加压器装置47可以构造成这样: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加压器装置47的混合器装置42的横截面区相类似,致冷剂通道47a有恒定的横截面区。在本实施例中,针48沿致冷剂流动方向移动,这样与移动第五实施例中的壁元件46a所需的驱动力相比,驱动针48的驱动力相对小,其中所述壁元件46a沿垂直致冷剂流动方向的方向移动。(第十实施例)
参考图16,将描述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40。在此实施例中,与第九实施例中的针相类似的针(致冷剂通过区改变装置)48放置在喷嘴装置41的管状壁中。与第九实施例相类似,例如用电磁驱动设备(未示出)驱动针48,使其沿加压器装置47的轴向方向移动(图16中的左右方向)。加压器装置47有混合器装置42和扩散器装置43。当针48的锥形末端部分48a相对喷管装置41的出口移动时,喷嘴装置41的出口的横截面尺寸改变。此外,锥形末端部分48a可移动到加压器装置47的致冷剂通道47a中,从而与第九实施例中相类似的方式改变致冷剂通道47a的横截面尺寸。喷嘴装置41、加压器装置47和针48共轴安装,这样针48可以同时改变喷嘴装置41的出口的横截面尺寸和致冷剂通道47a的横截面尺寸。图16的加压器装置47在混合器装置42中有恒定的横截面区。可选择地,加压器装置47可以有线性增加的横截面,如图17中所示。(其他实施例)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喷嘴装置41和加压器装置47是相对直的中心线,即喷射器40的中心轴,同心或者共轴地安置。本发明不局限在这种结构上。例如,喷射器40的中心线可以是弯曲的中心线,喷嘴装置41和加压器装置47可以相对弯曲中心线同心或者共轴地安置。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加压器装置47具有有两个管状壁的双管结构。然而,本发明不局限在这种结构上。例如,加压器装置47可以是具有有多于两个管状壁的多管结构。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 本发明包含在车辆空气调节系统中。然而,本发明不局限在这种结构中。例如,本发明可以同样地应用在任何其他适用的喷射器循环中,例如,陈列橱,热水供应系统,冰箱,致冷器,或者建筑物空调系统。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氯氟烃用作致冷剂,这样在喷射器循环的高压一侧中,致冷剂的压力通常与致冷剂的临界压力保持相等或者比临界压力小。然而,本发明不局限在这种情况上。例如,二氧化碳可以用作致冷剂。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压一侧的致冷剂的压力可以等于致冷剂的临界压力或者大于致冷剂的临界压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地添加另外的优点及做出修改。从较宽的意义上来讲,本发明并不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详细细节,典型设备,及说明性例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