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通过连接器将电力供应给发光元件的背光组件和使用 该背光组件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以及一种使用该背光组件的背光单元 和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液晶的显示装置广泛地用于便携式装置、 计算机、 宽屏电视和类似设备, 这是 因为与诸如阴极射线管的传统显示装置相比, 该显示装置重量较轻、 较薄、 并且消耗更少的 电力。液晶本身不会发光。因此, 背光单元可以用于从液晶的后面发光以在显示装置上显 示屏幕。通常, 背光单元包括具有发光元件基板 ( 所述发光元件基板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 (LED) 的发光元件 ) 的背光组件、 用于将电力和控制信号供应给发光元件的电源基板、 以及 使发光元件基板和电源基板相互连接的导电路径。例如, 已经公知一种具有包括以下部件的结构的背光组件 : 底架、 固定在底架的前 表面上的发光元件基板、 固定在底架的后表面上的电源基板和穿过形成在底架中的孔的导 线。该导线用作电连接发光元件基板和电源基板的导电通路。参见 JP-A2009-295587( 专 利文献 1)。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背光组件中, 底架的孔应该被封闭, 使得诸如微粒的灰尘不能 进入背光单元。
接下来, 参照图 31-33 说明具有不同但类似于专利文献 1 中公开的结构的结构的 背光组件的实例。
如图 31 和 32A-32C 中所示, 背光组件具有底架 103, 所述底架具有形成在该底架 103 的前表面的周边上的框架 103b。背光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框架 103b 上的发光元件基 板 123a-123f。在图 32A-32C 中, 省略了对发光元件基板 123d、 123e 和 123f 的说明。发光 元件基板 123a-123f 中的每一个都包括诸如 LED 的发光元件 131、 和发光元件连接器 133。
同时, 如图 33 中所示, 背光组件具有螺纹连接在底架 103 的后表面上的电源基板 237。电源基板 237 将电力和控制信号供应给发光元件基板 123a-123f。电源基板 237 具有 安装在所述电源基板上的电源基板连接器 235。
发光元件基板 123a-123f 和电源基板 237 通过导线 233 相互电连接。具体地, 导 线 233 具有形成在导线 233 的一侧的发光元件连接器 143 和形成在导线 233 的另一侧的电 源基板连接器 ( 未示出 )。发光元件连接器 143 连接到发光元件连接器 133。电源基板连 接器连接到电源基板连接器 235。
底架 103 内形成有用于允许导线 233 通过的孔 234。孔 234 被填充有橡胶塞 231。 橡胶塞 231 具有类似于狭缝的用于允许导线 233 通过的小孔 231a。
为了组装这种背光组件, 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
1) 将发光元件基板 123a-123f 连接到底架 103。
2) 将导线 233 的发光元件连接器 143 连接到发光元件基板 123a-123f 的发光元件 连接器 133。然后将导线 233 朝向底架 103 的后表面拉出孔 234。
3) 用橡胶塞 231 填充孔 234。 4) 将电源基板 237 固定到底架 103 的后表面。 5) 将电源基板 237 的电源基板连接器 235 连接到导线 233 的电源基板连接器。发明内容 在上述结构中, 在底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的基板 ( 发光元件基板 123a-123f 和 电源基板 237) 通过使导线穿过底架的孔利用连接器相互连接。然而, 这种结构不可避免地 需要橡胶塞 231、 发光元件连接器 133、 电源基板连接器 235 以及在其两侧具有连接器的导 线 233。 因此, 难以进一步地减小背光组件所需的部件的数量并因此难以进一步地实现成本 降低。
此外, 当组装背光组件时, 上述结构需要将导线穿过底架的孔并将导线连接到底 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的基板的过程。 对于其中通过堆叠组装部件的结构来说, 例如, 液晶 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 将导线穿过孔的过程使可加工性显著下降并增加工时。 因此, 制造成 本有问题地增加。
此外, 一些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相同的导线和发光元件基板但使用不同的电源基 板, 这取决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特性。利用上述结构, 不考虑电源基板的类型, 与导线的连接 器相对应的连接器应该安装在电源基板上。 因此, 设计电源基板的灵活性降低, 从而增加成 本。
因此, 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 与传统的技术相比, 该背光 组件有助于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和使用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设备。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随着说明的进行将变得清楚。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 提供了一种背光组件,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 底架, 所述 底架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 ; 发光元件基板, 所述发光元件基板布置在底架的前表面上并安 装发光元件 ; 电源基板, 所述电源基板布置在底架的后表面上, 用于将电力供应给发光元件 基板 ; 第一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在底架上并连接到发光元件基板 ; 和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电源基板且连接到第一连接器, 由此电力通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 接器被从电源基板供应到发光元件基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方面, 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 所述背光单元包括上述 背光组件和布置在底架的前面的光学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方面, 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设备, 所述液晶显示设备 包括上述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部, 其中光学系统布置在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 1 是液晶显示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将第一连接器连接到背光组件的底架的 过程的分解立体图 ;
图 3 是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已经安装在底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
图 4A 是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到底架的发光元件基板的平面图 ;
图 4B 是显示图 4A 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 图 5A 是显示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散热构件连接到发光元件基板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 5B 是显示图 5A 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
图 6A 是显示图 5A 中所示的部分将连接到底架的立体图 ;
图 6B 是显示图 6A 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
图 7 是说明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具有第二连接器的电源基板连接到底架的过程的 分解立体图 ;
图 8 是部分以横截面的形式显示图 7 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
图 9 是显示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电源基板已经连接到底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
图 10A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
图 10B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平面图 ;
图 10C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正视图 ;
图 10D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 ;
图 11 是显示包括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中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
图 12 是显示包括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中的第一接触件的立体图 ; 图 13A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 图 13B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 ; 图 13C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正视图 ; 图 13D 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 ; 图 13E 是显示当在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 图 14 是显示包括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中的第二接触件的立体图 ; 图 15 是显示包括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中的压紧部 (hold-down part) 的立 图 16 是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将相互连接的横截面图 ; 图 17 是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状 态的横截 图 18 是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状态的横截面体图 ;
面图 ;
图; 图 19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器与电源基板之 间的连接的横截面图 ;
图 20 是说明当从底架的前侧观察时在第二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器连接到背光组 件的底架的过程的立体图 ;
图 21 是说明当从底架的前侧观察时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发光元件基板连接到与底 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的过程的立体图 ;
图 22 是类似于图 21 的立体图, 其中示出了在第二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基板已经连 接到与底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 ;
图 23 是显示当从底架的后侧观察时图 22 中所示的发光元件基板的立体图 ;
图 24 是类似于图 23 的立体图, 其中示出了第二连接器已经连接到第一连接器 ;
图 25 是显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已经相互连接的平面图
图 26A 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正视图 ;
图 26B 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后视图 ;
图 26C 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平面图 ;
图 26D 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
图 26E 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右侧视图 ;
图 27 是沿图 26A 的线 A-A 截得的横截面图 ;
图 28 是类似于图 27 的横截面图, 其中示出了第一连接器与底架之间的关系 ;
图 29 是沿图 26A 的线 B-B 截得的横截面图 ;
图 30 是说明了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与发光元件基板之间的关系的横截面 图图 31 是显示传统的背光组件的实例的平面图 ;
图 32A 是显示由图 31 中的虚线包围的区域 α 的放大立体图 ;
图 32B 是显示由图 31 中的虚线包围的区域 β 的放大立体图 ;
图 32C 是显示由图 31 中的虚线包围的区域 γ 的放大立体图 ; 以及
图 33 是图 31 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 1, 说明液晶显示设备 100 的整体结构。
如图 1 中所示, 液晶显示设备 100 具有 : 液晶显示部分 300, 所述液晶显示部分使 用液晶并布置在液晶显示设备 100 的前侧 ; 背光单元 200, 所述背光单元布置在液晶显示设 备 100 的后侧, 用于将光发射到液晶显示部分 300 ; 和框架 15, 所述框架内容纳或安装液晶 显示部分 300 和背光单元 200。背光单元 200 包括背光组件 1 以及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 布置在背光组件 1 的前面, 即, 布置在背光组件 1 与液晶显示部分 300 之间。
背光组件 1 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底架 3。光学系统包括依下述顺序堆叠在底架 3 的 前面的反射片 5、 导光板 7、 漫射片 9、 棱镜片 11 以及聚光片 13。
这种液晶显示设备 100 可以在电视接收器的液晶显示监视器或类似装置中使用。
接下来参照图 2-9 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和制造该背光组件 的方法。
在图 2 中, 底架 3 包括矩形板形式的基板部 3a 和从基板部 3a 的每一侧或附近向 前延伸的框架板部 3b。基板部 3a 具有凹入基板部 3a 的前表面中的凹部 3c。凹部 3c 被定 位成在基板部 3a 的一侧靠近框架板部 3b。凹部 3c 包括具有底架孔部 3d 的底部, 所述底架 孔部形成在所述底部中。随后将说明的第一连接器 24 插入到底架孔部 3d 中并固定在底架 孔部 3d 中。图 3 显示第一连接器 24 已经安装在底架 3 上的状态。图 6A 中示出了第一连 接器 24 已经安装在上面的整个底架 3。
此外, 制备两个细长发光元件基板 26。 如图 4A 和图 4B 中所示, 大量诸如发光二极 管 (LED) 的发光元件 25 成行地安装在发光元件基板 26 中的每一个的表面上。如图 5A 和 图 5B 中所示, 发光元件基板 26 串联布置在一个散热构件 27 上。这些发光元件基板 26 具 有基板突起部 26a, 所述 基板突起部彼此相邻地形成在发光元件基板 26 的端部上而朝向
相同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彼此延伸。散热构件 27 包括 : 背衬部 27a, 所述背衬部面对与发光 元件基板 26 的上面安装发光元件 25 的表面相对的表面 ; 垂直于背衬部 27a 的散热部 27b ; 以及形成在散热部 27b 中的突起部插入槽 27c。
发光元件基板 26 在基板突起部 26a 插入突起部插入槽 27c 的状态下连接到散热 构件 27。发光元件基板 26 通过使用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螺钉孔 26b 螺纹连接在散 热构件 27 上。此外, 基板突起部 26a 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具有两个导电接触部 26c 的表面, 所述导电接触部通过突起部插入槽 27c 被暴露到散热部 27b 的相对侧。这些接触部 26c 通 过发光元件基板 26 的电路连接到发光元件 25。
散热构件 27 连接到发光元件基板 26, 从而产生发光部分 28。如图 6A 和图 6B 中 所示, 发光部分 28 布置在底架 3 的上面已经安装第一连接器 24 的前表面上。基板突起部 26a 插入第一连接器 24, 并且散热构件 27 螺纹连接在底架 3 上。因此, 大量发光元件 25 沿 图 1 中所示的背光组件 1 的前侧处的边缘靠近底架 3 的一个边缘进行布置和固定, 电流可 以通过第一连接器 24 被供应到所述大量发光元件。
同时, 如图 1 中所示, 电源基板 31 设置在背光组件 1 的后侧, 用于将电力供应给发 光元件基板 26。电源基板 31 平行于底架 3 的后表面布置并螺纹连接在底架 3 上。 如图 7 和图 8 中所示, 随后将详细说明的第二连接器 32 安装在电源基板 31 的后 表面上。第二连接器 32 可以装配或配合到第一连接器 24 并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 24。换句 话说, 第二连接器 32 在装配在所述电源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的情况下提供与第一 连接器 24 的电连接。电源基板 31 具有与第二连接器 32 相对应的配合孔 31a, 用于允许使 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配合。
图 9 显示电源基板 31 已经通过使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配合而布置并 固定在底架 3 的后表面上的状态。
以下参照图 10A-12 以及图 1-9 说明第一连接器 24。
第一连接器 24 包括贯穿或穿过底架 3 的第一壳体 34 和保持在第一壳体 34 上的 四个第一接触件 35。 第一壳体 34 由绝缘材料制成而不具有导电 性, 而第一接触件 35 由导 电材料制成以具有导电性。
第一壳体 34 具有 : 两个基板插入槽 34a, 两个基板突起部 26a 插入到所述基板插 入槽中 ; 一对插入导向部 34b, 所述一对插入导向部用于引导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配合 ; 底架邻接面 34c, 当第一连接器 24 插入底架孔部 3d 中时, 所述底架邻接面邻接底 架3 ; 一对底架接合钩 34d, 所述一对底架接合钩具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 24 约束或固定到底 架 3 的弹簧特征 ; 和连接器邻接面 34e, 当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配合时, 所述连 接器邻接面邻接基板 31。底架接合钩 34d 用作与底架邻接面 34c 协作的底架接合部。插入 导向部 34b 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有助于插入和导向的倒角端。
如图 12 中所示, 第一接触件 35 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压配合在第一壳体 34 中的两个 压配合部 35a 和 35b。位于第一接触件 35 的中间的压配合部 35a 将被称为与第一壳体 34 接合的接合部。第一接触件 35 具有位于接合部 35a 的一侧的弹簧部 35c 和位于接合部 35a 的另一侧的连接器接触部 35d。连接器接触部 35d 为线性延伸的平板形式。弹簧部 35c 包 括与设置在发光元件基板 26 的基板突起部 26a 上的接触部 26c 中相对应的一个接触部接 触的基板接触部 35e。弹簧部分 35c 还包括与第一壳体 34 接合以用于防止弹簧部分 35c 的
推动或用于抑制所述弹簧部分的自由移动的推动防止部 35f。基板接触部 35e 布置在基板 插入槽 34a 内。
以下参照图 13A-15 以及图 1-9 说明第二连接器 32。
第二连接器 32 包括第二壳体 37、 保持在第二壳体 37 上的四个第二接触件 38 以及 固定在第二壳体 37 上的一对压紧部 39。第二壳体 37 由绝缘材料制成而不具有导电性, 而 第二接触件 38 由导电材料制成以具有导电性。
第二壳体 37 具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器 24 的一部分的配合凹部 37a, 所述配合凹部 穿过底架 3 向后突起。第二壳体 37 还具有形成在配合凹部 37a 的相对侧用于容纳第一壳 体 34 的一对插入导向部 34b 的一对宽导向容纳部 37b。配合凹部 37a 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环 绕所述配合凹部的入口以有助于插入和导向的倒角部。
如图 14 中所示, 第二接触件 38 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压配合在第二壳体 37 中并与第 二壳体 37 接合的两个压配合部或接合部 38a、 位于接合部 38a 的一侧的弹簧部 38b 和位于 接合部 38a 的另一侧的端子部 38c。端子部 38c 焊接在形成在电源基板 31 中的通孔 ( 未示 出 ) 中并连接到电源基板 31。弹簧部 38b 延伸从而弯曲并包括连接器接触部 38d 和推动防 止部 38e。连接器接触部 38d 与第一接触件 35 的连接器接触部 35d 接触。推动防止部 38e 与第二壳体 37 接合, 用于防止弹簧部 38b 的推动或用于抑制弹簧部 38b 的自由移动。
压紧部 39 通过冲压金属板制造而成。如图 15 中所示, 压紧部 39 中的每一个都包 括压配合在第二壳体 37 中的压配合部 39a、 用于防止第二连接器 32 从电源基板 31 升高的 升高防止部 39b、 以及焊接在形成在电源基板 31 中的通孔 ( 未示出 ) 中并固定到电源基板 31 的基板焊接部 39c。
以下参照图 16-18 说明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之间的连接。
如图 16 中所示, 第一连接器 24 相对于第二连接器 32 定位。然后, 如图 17 中所示 的第一形式或图 18 中所示的第二形式, 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配合或第一连接器 24 装配到第二连接器 32。图 17 中的底架 3 与电源基板 31 之间的间距 t1 小于图 18 中的 底架 3 与电源基板 31 之间的间距 t2。然而, 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可以在第一连接器 24 与 第二连接器 32 之间建立所要求的电连接。 具体地, 因为第一连接器 24 的连接器接触部 35d 具有长的有效接触长度, 因此背光组件 1 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的 接触点来解决底架 3 和电源基板 31 的位置变化。
此外, 前述结构不需要橡胶塞或导线。另外, 在组装背光组件 1 时, 前述结构不需 要将导线穿过底架 3 的孔的过程且不需要将导向连接到前基板和后基板 ( 发光元件基板和 电源基板 )。因此, 可以减少工时。因此, 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 因为上述结构不需要 将导线穿过底架的孔并将导线分别连接到前基板和后基板的过程, 因此该结构适于其中通 过堆叠组装部件的结构。因此, 提高组件的可加工性。还可以降低背光组件 1 和背光单元 200 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 参照图 19-30 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组件和制造该背光组 件的方法。即使在功能上类似于图 1-18 的部件的部分在结构上 不同于图 1-18 的部件, 但 是该部分可以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可以从以下说明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在根据参照图 2-9 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中, 第二连接器 32 安装在电源基 板 31 上。然而, 第二连接器 32 可以通过柔性导线电连接到电源基板 31。此外, 如图 19 中所示, 第三连接器 42 可以连接到与导线 41 的第二连接器 32 相对 的端部。第三连接器 42 可以与第四连接器 43 配合并连接到第四连接器 43, 所述第四连接 器安装在电源基板 31 上并连接到电源基板 31。因此, 第二连接器 32 可以通过导线 41、 第 三连接器 42 以及第四连接器 43 电连接到电源基板 31。在这种情况下, 导线 41、 第二连接 器 32 以及第三连接器 42 的组合可以被称作导线连接器。
利用第二连接器 32 通过柔性导线 41 连接到电源基板 31 的结构, 第二连接器 32 与 电源基板 31 机械分离。在这种状态下, 第二连接器 32 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固定到底架 3 的 电源基板 31 变化。因此, 第二连接器 32 相对于固定到底架 3 的第一连接器 24 的定位变得 更为容易。
以下参照图 20-25 说明在背光组件 1 的变型例中部件在底架 3 上的组装。
首先, 在图 20 中, 第一连接器 24 从底架 3 的前表面插入到底底架 3 的底架孔部 3d 中。此时, 形成在第一连接器 24 的第一壳体 34 的周边处的凸缘 34f 邻接底架 3 的基板部 3a, 使得第一连接器 24 与底架 3 接合, 如图 21 中所示。
在图 21 中, 发光部 28 布置在底架 3 的上面已经设置第一连接器 24 的前表面上, 其中散热构件 27 已经连接到具有大量发光元件 25 的发光元件基板 26。此时, 两个基板突 起部 26a 插入到第一连接器 24 的两个基板插入槽 34a 中, 如图 22 中所示。 在图 22 中所示的状态下, 散热构件 27 螺纹连接在底架 3 上。因此, 大量发光元件 25 沿着图 1 中所示的背光组件 1 的前侧处的边缘靠近底架 3 的一个边缘布置并固定, 电流 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 24 被供应到所述发光元件。凸缘 34f 置于基板部 3a 与散热构件 27 之间, 使得第一连接器 24 被固定。
参照图 23, 第一连接器 24 的一部分从底架 3 的后表面突出。第一连接器 24 的该 部分内形成有两个连接器插入槽 34g。同时, 第二连接器 32 电连接到导线 41 的一端。导线 41 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电源基板 31, 所述电源基板平行布置在底架 3 的后表面上并通过螺钉 固定到底架 3。第二连接器 32 装配到第一连接器 24 的连接器插入槽 34g 中, 如图 24 中所 示。因此, 可以将电力从电源基板 31 通过导线 41、 第二连接器 32 以及第一连接器 24 供应 给发光元件基板 26。
图 25 显示图 24 中所示的第一连接器 24 与第二连接器 32 之间的关系。在图 25 中, 第二连接器 32 包括具有锁定钩 32b 的可移动杆件 32a, 所述锁定钩形成在可移动杆件 32a 的端部上。锁定钩 32b 与第一连接器 24 的锁定部 34h 接合, 从而锁定第一连接器 24 和 第二连接器 32 的配合状态。当将外力 F 施加到杆件 32a 的另一端时, 锁定钩 32b 与锁定部 34h 分离。因此, 可以容易地释放第一连接器 24 和第二连接器 32。
以下参照图 26A-30 以及图 19 提供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中的第一连连接器 24 的补充说明。类似于图 10A-12 中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 示, 并且这里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 27 以及图 26A-26E, 第一连接器 24 的第一壳体 34 具有弹性部 34k, 所述弹 性部在与凸缘 34f 的中断部 34j 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与锁定部 34h 相对的端部上。如图 28 中所示, 弹性部 34k 与凸缘 34f 协作相对于底架 3 约束或固定第一连接器 24。 换句话说, 凸缘 34f 和弹性部 34k 的组合用作底架接合部。
参照图 29 以及图 26A-26E, 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壳体 34 与组装在第一壳体 34 中
的第一接触件 35 之间的关系。
第一壳体 34 具有四个接触件容纳孔 44, 由薄板导体形成的第一接触件 35 压配合 在所述接触件容纳孔中。接触件容纳孔 44 中的每一个都为类似于第一接触件 35 的窄缝形 式并部分地包括加宽部 44a。 加宽部 44a 有助于在第一壳体 34 的塑性成型时接触件容纳孔 44 的形成。
此外, 第一壳体 34 具有在图 29 中形成在该第一壳体的右端上的切除部 45。切除 部 45 允许推动第一接触件 35。第一壳体 34 具有在图 29 中形成在该第一壳体的左端上的 孔 46。孔 46 允许检查或确认第一接触件 35。
第一接触件 35 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压配合并固定到第一壳体 34 的固定部 ( 接合 部 )51、 从固定部 51 朝向第一接触件 35 的一侧突出的销部 ( 接触部 )52、 弯曲并从固定部 51 朝向第一接触件 35 的另一侧延伸的弹簧部 53、 在弹簧部 53 的伸出端部处与弹簧部 53 一 体形成的邻接部 55 以及从邻接部 55 延伸的可移动部 57。通过弹簧部 53 将预负荷施加到 邻接部 55, 使得邻接部 55 邻接第一壳体 34 的邻接表面 54。可移动部 57 插入在第一壳体 34 的导向孔 56 中。邻接部 55 包括具有弧形横截面的倒圆的边缘 (rounded edge)58。此 外, 可移动部 57 包括接触点 61、 斜面部 62 和平直部 63。前述的第二连接器 32 电连接到销 部 52。弹簧部 53、 邻接部 55、 可移动部 57、 倒圆的边缘 58、 接触点 61、 斜面部 62 以及平直 部 63 的组合用作弹簧部。 对于图 19 中所示的第二接触件 38, 在功能上类似于图 14 的第二接触件的部分由 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里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如图 30 中所示, 当发光元件基板 26 的基板突起部 26a 插入在第一壳体 34 的基板 插入槽 34a 中时, 斜面部 62 被基板突起部 26a 推动从而使可移动部 57 抵靠弹簧部 53 向后 移动。然后, 接触点 61 与基板突起部 26a 的接触部 26c 接触。
第一接触件 35 被设计成使得即使可移动部 57 向后移动, 平直部 63 的至少一部分 也能够插入在导向孔 56 中。因此, 可以防止弹簧部 53 翘曲变形, 同时能够防止斜面部 62 倾斜。
此外, 因为邻接部 55 具有倒圆的边缘 58, 因此可以防止如果平直部 63 稍微倾斜由 与接触件容纳孔 44 的内壁接合的邻接部 55 的边缘引起的操作缺陷。
此外, 第一连接器 24 的高度 h 可以被形成得相对较小。因此, 可以容易地减小背 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的整个尺寸。
包括以下实例的各种修改可以应用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
发光元件基板 26 被示出为仅设置在底架 3 的一侧。然而, 本发明不局限于发光元 件基板 26 仅设置在底架 3 的一侧的情况。发光元件基板 26 可以设置在底架 3 的多侧。
第一壳体 34 的底架邻接表面 34c 通过设置在第一壳体 34 上的底架接 合钩 34d 相对于底架 3 定位。然而, 底架邻接表面 34c 可以通过固定到底架 3 的发光元件基板 26 被 定位。在这种情况下, 在不需要第一壳体 34 的底架接合钩 34d 的情况下可以约束第一壳体 34。在任一情况下, 底架邻接表面 34c 用作与底架 3 接合的底架接合部。
第一壳体 34 可以不必被约束或固定到底架 3, 而是可以被约束或固定到另一个构 件, 例如, 散热板 ( 散热器 )。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并且本发明的部分或整个还可以被描述为以下补充
说明, 但又不限于所述补充说明。
( 补充说明 1)
一种背光组件 1, 包括 :
底架 3, 所述底架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 ; 发光元件基板 26, 所述发光元件基板布置 在底架的前表面上并安装发光元件 25 ;
电源基板 31, 所述电源基板布置在底架的后表面上, 用于将电力供应给发光元件 基板 ; 第一连接器 24, 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在底架上并连接到发光元件基板 ; 和
第二连接器 32, 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电源基板和第一连接器,
由此电力通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被从电源基板供应到发光元件基板。
( 补充说明 2)
根据补充说明 1 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第二连接器安装在电源基板上并电连接 到所述电源基板。
( 补充说明 3)
根据补充说明 1 所述的背光组件, 还包括导线 41, 所述导线电连接在第二连接器 与电源基板之间, 其中第二连接器与电源基板机械分离。
( 补充说明 4) 根据补充说明 1-3 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第一连接器包括 : 第一壳体 34, 所述第一壳体不具有导电性并穿过底架 ; 和 第一接触件 35, 所述第一接触件具有导电性并被保持在第一壳体上。 ( 补充说明 5) 根据补充说明 4 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第一壳体包括 : 插入槽 34a, 发光元件基板插入在所述插入槽中 ; 和 底架接合部 34d, 所述底架接合部与所述底架接合。 ( 补充说明 6) 根据补充说明 4 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 : 接合部 35a, 所述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 ; 弹簧部 35c, 所述弹簧部设置在接合部的一侧并与发光元件基板接触 ; 和 接触部 35d, 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接合部的相对侧并与第二连接器接触。 ( 补充说明 7) 根据补充说明 1-6 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第二连接器包括 : 第二壳体 37, 所述第二壳体不具有导电性 ; 第二接触件 38, 所述第二接触件具有导电性并被保持在第二壳体上 ; 和 压紧部 39, 所述压紧部固定在第二壳体上, 其中, 压紧部焊接并固定到电源基板。 ( 补充说明 8) 根据补充说明 7 所述的背光组件, 其中, 第二接触件包括 : 接合部 38a, 所述接合部与第二壳体接合 ; 和 弹簧部 38b, 所述弹簧部用于接触第一接触件。 ( 补充说明 9)一种背光单元 200, 包括 :
根据补充说明 1-8 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 ; 和
光学系统, 所述光学系统布置在底架的前面。
( 补充说明 10)
根据补充说明 9 所述的背光单元, 其中, 光学系统包括反射片 5、 导光板 7、 漫射片 9、 棱镜片 11 以及聚光片 13, 所述反射片、 所述导光板、 所述漫射片、 所述棱镜片和所述聚光 片依此顺序堆叠在底架的前面。
( 补充说明 11)
一种液晶显示设备 100, 包括 :
根据补充说明 9 或 10 所述的背光单元 ; 和
液晶显示部 300,
其中, 光学系统布置在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部之间。
( 补充说明 12)
根据补充说明 11 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 还包括框架 15, 所述框架安装所述背光单 元和所述液晶显示部。
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显示和说明了本发明, 但是本发明不受 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要理解的是在不背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 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进行各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