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建筑构件的模壳。 对于筑成不同形状的混凝土建筑构件,特别是制作基础,都知道是要使用模壳,这种模壳是由以网格材料(结构钢网格)作为骨架,並在其面上至少固定一层塑料薄膜(收缩薄膜)的复合材料制成的膜壳构件所组成。特别是对于制作基础或混凝土大梁,都知道要使用拼装式模壳,该模壳是由上述复合材料弯成在膜壳纵向由二片相隔一定距离的平行侧墙和一块与侧墙相连的底板所形成的U形断面的膜壳构件所组成,两侧墙之间需用一组缀条作为辅助连接。
上述复合材料,对于制作浇灌混凝土构件的膜壳是十分有用的,特别是用于任何特定目的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拼装式膜壳,这种膜壳并不贵,其单位表面面积的重量轻,易于装卸。但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即由于复合材料在抵抗垂直于其表面的作用力时,其弯曲刚度较低,因此,如若用上述U形模壳构件来制作基础或大梁时,需要用较多的缀条,这些缀条垂直于侧墙並在模壳纵长向必须以较小的间距排列,以防止在模壳中浇灌混凝土时,因其自重而产生侧向膨胀。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上述形式的模壳,使用作其外壁地复合材料的刚度增加,同时还要尽可能保持最轻的重量以易装卸。
为了达到此目的,推出一种模壳,至少由一复合材料形成的扁平模壳构件,它带有金属网格作为骨架和至少有一层薄膜固定在上述骨架上,至少一个用作上述模壳构件的加劲构件的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劲构件是三向空间格型结构或撑杆,该结构至少有三根纵长结构结构钢的杆件,沿着上述加劲构件的纵向布置,呈间隔并列状,并以一组结构钢的交叉件与上述纵向诸杆件连接。
在本发明范围内,名词“三向空间格型结构或撑杆”是指一种结构,是由至少三根纵长杆件,在加劲构件的断面中排列在三角形或四边形的角点上。
三向空间格型结构的加劲构件,是有效地改善至少一个模壳构件的刚度。加劲构件还便宜和结构轻型,因此作为整个模壳也可能是便宜和结构轻型以易装卸。特别是在U形模壳构件用以制作大梁或基础时,加劲构件可以使缀条数量减少或加大缀条之间的距离,其结果,可以大大简化模壳的构造。对于制造具有同样刚度的模壳,其费用可以降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一个加劲构件固定于由模壳构件形成的模壳的一个面上,並在模壳的纵向贴着其表面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二个模壳构件,每一构件形成一个模壳面,相互间处于较大的距离,至少设有一个加劲构件,其纵长向垂直于或横穿在上述两模壳构件表面之间。此外,还至少有一根加劲构件垂直于或横穿在模壳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最好是在每个面上外加至少一个加劲构件,即与相应模壳构件的表面接触並沿着模壳构件的纵向延伸。如果为这实施例设置一组加劲构件,横跨于两模壳构件或模壳表面之间並垂直于这些表面,这些加劲构件可附带用作同一复合材料形成的,用于制作整体混凝土板或类似构件的附加模壳构件的支撑。
今将有关具体图示为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即
图1表示本发明的模壳横剖面图;
图2表示图1中模壳的侧视图;
图3表示图1中模壳的模壳构件,位于缀条与模壳构件连接处,连同设于模壳构件外表的一个加劲构件一起的竖向断面放大图;
图4表示在图3中所示详图的顶视平面图;
图5表示一张与图3所述相似的插图,位于两个相邻模壳构件连接处的详图;
图6表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模壳剖视图,和
图7表示模壳构件和一个位于模壳中的加劲构件之间连接点的竖向放大详图。
在图中参考号1代表由复合材料弯成的模壳构件,该模壳构件包括有一片作为其骨架的纲格结构或网格材料,其形式为一传统的结构钢网格,是由交叉的结构网杆件2和3,在其交叉点用电焊相互连接而成,並有二片塑料薄膜紧贴在网格材料的二面,以覆盖其二个面和封闭住这种材料的空格。这二片薄膜可以在网格材料的空格处相互接合。
模壳构件1,可以用于制作混凝土大梁或基础,该构件是复合材料弯成,由二片相隔一定距离的侧墙5和6和一块与侧墙相连的底板7形成的U形断面。侧墙5和6与底板7之间的弯折边与钢杆件2平行,並与在该处弯折的钢杆件3成直角。
为了给予模壳构件所需的刚度,以防止因混凝土浇入由侧墙5、6形成的空模壳中而使侧墙胀开,而要设置一组垂直于侧墙的缀条8,使两者互相牢固连接。缀条8在竖向相互上下设置,同时在模壳构件的纵向,即垂直于图1的平面,也要间隔设置。
每一缀条8是由一根铁或钢的棒状构件9及其两端由两个肢11形成的叉形端部10所组成。每一端部10的两肢11是在构件9的纵长,平行间隔设置,每一肢的长度,是结构钢杆件2和3直径的倍数。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要稍稍大于三倍结构钢杆的直径。叉形端部10可以诸如用一块钢带弯成,用横向另件12与肢11焊成,並分别固定于构件9的两端。
每一肢11具有一排纵向布置的孔13,13′,13″,一个肢上的每个孔,必须与另一肢11上相对应的孔同心对准。端部断面10的肢11,穿过二层塑料薄膜4,並伸出模壳构件1的表面。
为了增强复合构件形成的位于两个纵向布置的缀条8之间侧墙5和6的支撑,即为了防止模壳侧墙受力后变位。本发明的主要部分中表明是在每一侧墙5和6的外表面设置上下二个加劲构件14,並分别在模壳和模壳构件1的纵向伸展。每一加劲构件14是由三根纵长杆件组成,例如在加劲构件14的纵向伸展的结构钢杆件15至17,其直径与在主要部分中所示的结构钢杆件2和3的直径相同。杆件15至17相互平行伸展,间隔排列在加劲构件14的断面中,成为一等腰三角形的角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由杆件15和16之间形成,而其较长边分别为杆件15与17和16与17之间形成。钢杆件15至17是由一组同样用结构钢成形的V形构件(交叉件)18与之相互连接,而使该加劲构件14成为格型撑杆结构。每一加劲构件14是分别设在侧墙5或6的外表面。钢杆件15和16是贴着或直接地靠着这外表面延伸。钢杆件15在本发明的主要部分中表示为设置在钢杆件16之上。将每一加劲构件14固定在相应的侧墙5或6上,钢杆件15是同样为缀条8的双肢11之间所容纳。一个螺栓或钉子19穿过诸如各自端部断面10中所对准的孔13′以固定钢杆件15,从而防止该加劲构件14从各自缀条8的端部断面10中脱落。
加劲构件14在受力方向,即垂直于侧墙5和6,具有特别大的惯性矩,由于其上述构造和固定在侧墙5,6上,从而使位于模壳构件1的纵向,即垂直于图的平面的缀条8的间距要比不采用加劲构件14时的间距大。
图6和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种形式。在该形式中,一个模壳至少有二个模壳构件1′,相互间处于较大的距离,模壳构件1同样由组合材料形成。为了简化图例说明,图6和7只分别表示二个模壳构件之一作为代表用于制作混凝土基础时浇灌混凝土模壳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模壳构件1′同样是U形断面轮廓,这样,这种形成的二个模壳构件1′,可以制作二根平行的带形基础或分块基础。两模壳构件之间的空间,横跨一组加劲构件14,並排布置在模壳构件的纵向,即垂直于图6的平面。其纵长向垂直于模壳构件1′的两相对侧墙面6,而其两端则穿过各自的侧墙6,伸进在准备填灌混凝土的二个模壳构件的模槽24内。在本发明中,加劲构件14是在模壳构件1′的上面纵长边设置。並以合适的形式固定,例如与二模壳构件1′的侧墙6的钢杆件2和/或3捆牢。加劲构件14在网格的空格或为了能容纳加劲构件14而将该处的钢杆件2或3切去从放大的空格处穿过塑料薄膜4。加劲构件14是有效地使两个相隔的模壳构件1′相互刚性连接。在混凝土灌入模壳构件1′的槽24以后,加劲构件14被埋在混凝土中,因此,在二个带形基础或基础块捣成以后,就有可能放置一块由上述复合材料制成的平板构件25于加劲构件14上。该平板构件用作后来形成的一块混凝土板的水平底模。在图6和7中的模壳可用作制造混凝土墙或与平顶形成整体的基础的拼装式模壳。此外,加劲构件14横跨于模壳构件1′之间,自然是最好附设如图1至5中所示的沿着模壳构件1′的侧墙5和6延伸的加劲构件14。
如图5所示,缀条8或其端部断面10也可分别用作二相邻模壳构件1或1′之间的连接,並一一排列在模壳的纵长向,即垂直于图的平面。並与上述模壳构件的侧墙5和6以及底板7相互有较短长度的搭接。在此情况下,每一缀条8的二肢间可容纳两个模壳构件之间的搭接部分的二个相邻钢杆件2和加劲构件14的钢杆件15,此时,用钉子19穿过二肢11上的孔13″以固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