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70019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7.18 CN 101700191 B *CN101700191B* (21)申请号 200910151969.8 (22)申请日 2009.07.08 12/171,817 2008.07.11 US A61B 17/11(2006.01) (73)专利权人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高桥慎治 佐藤雅俊 村上和士 山本哲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 普通合伙 )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 CN 2146964 Y,1993.11.24, 全
2、文 . JP 特开2005-193044 A,2005.07.21,全文. US 2004/0073237 A1,2004.04.15, 全文 . CN 2251976 Y,1997.04.16, 全文 . WO 97/32527 A1,1997.09.12,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组织夹紧器具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织夹紧器具、 敷贴器以及 经过自然开口的组织夹紧方法。该组织夹紧装置 包括组织夹紧器具和敷贴器, 该组织夹紧器具由 具有卡止于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组织固定部和 卡止于第二生物体组织的第二组织固定部的、 缠 绕成线圈状的线材构成 ; 该敷贴器具有 : 管状的 刺入
3、器具, 将上述组织夹紧器具拉伸后插入该刺 入器具的内部 ; 夹紧器具推动器, 其前端插入到 上述刺入器具中, 前进时将插入到上述刺入器具 中的上述组织夹紧器具从上述刺入器具的前端推 出 ; 旋转机构, 在上述夹紧器具推动器前进时使 上述刺入器具旋转。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杨德智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2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23 页 1/1 页 2 1. 一种组织夹紧器具, 是夹紧第一生物体组织和第二生物体组织的、 由缠绕成线圈状 的线材
4、构成的组织夹紧器具, 包括卡止于上述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组织固定部和卡止于上述第二生物体组织的 第二组织固定部, 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和上述第二组织固定部的至少连结部分由截面呈多边形状的线 材形成。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组织夹紧器具, 其中, 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和上述第二组织固定部的至少连结部分由截面呈 4 边形状的线 材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组织夹紧器具, 包括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和上述第二组织固定部的连结部分的上述第一、 第二组织固 定部的整体由截面呈 4 边形状的线材形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700191 B 2 1/13 页 3 组织夹紧器具 技术领
5、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过自然开口进行固定组织的处理的敷贴器和组织夹紧方法。 0002 本申请基于 2008 年 7 月 11 日在美国提出申请的美国专利申请号为 12/171、 817 号主张优先权, 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对人体的内脏器官等进行处理的方法, 公知具有经过皮肤插入处理器具的腹 腔镜手术。原因在于与切开腹部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少伤害、 期待尽快恢复健康。 0004 使用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处理器具具有经过皮肤被插入到体内的硬质轴, 轴的前端 设有钳子等。例如, 在日本特开 2005-193044 号公报中公开有用于结合管腔器官的用途的 处理器具。该管腔内吻
6、合装置在轴的前端安装有开闭自由的把持器具, 在轴内插入有夹紧 器具。夹紧器具能被手头侧的突出机构从轴的前端推出。夹紧器具是以平线圈形状对形状 记忆合金进行热处理而制造成的, 在将其拉伸的状态下插入轴中。 使用夹紧器具时, 夹紧器 具被突出机构推出而刺入体内。夹紧器具被体温加热而恢复成线圈状。利用恢复了原状的 夹紧器具来结合管腔器官。 0005 供给夹紧器具的其他例子被国际公开号为 WO2002/019923 公开。在此, 自针推出 夹紧器具而供给到组织。因此, 设置用于控制使针刺入组织时的深度和将夹紧器具供给于 组织的量的限制器。进行处理时, 使收容有夹紧器具和针的器具抵接于组织。当使针前进
7、而刺入组织后, 用限制器固定夹紧器具 的位置。之后, 从组织拔出针。夹紧器具因为限制 器的存在而不会移动, 所以其前端部分留在组织的内侧。 在从组织摘下器具时, 夹紧器具的 剩余的部分留在组织的外侧。夹紧器具恢复成线圈状时, 组织被夹紧。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组织夹紧器具是由夹紧第一生物体组织和第二生物体组织的、 缠绕成线 圈状的线材构成的组织夹紧器具, 包括卡止于上述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组织固定部和卡 止于上述第二生物体组织的第二组织固定部, 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和上述第二组织固定部 的至少连结部分由截面呈多边形状的线材形成。 0007 本发明的敷贴器包括 : 管状的刺入器具, 将由缠
8、绕成线圈状的线材构成的组织夹 紧器具拉伸后插入到该刺入器具的内部 ; 夹紧器具推动器, 其前端被插入到上述刺入器具 中并且在前进时将插入到上述刺入器具中的上述组织夹紧器具从上述刺入器具的前端推 出 ; 旋转机构, 在上述夹紧器具推动器前进时使上述刺入器具旋转。 0008 本发明的组织夹紧装置包括组织夹紧器具和敷贴器, 该组织夹紧器具由缠绕成线 圈状的线材构成, 具有卡止于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组织固定部和卡止于第二生物体组织 的第二组织固定部 ; 该敷贴器具有 : 管状的刺入器具, 将上述组织夹紧器具拉伸而后插入 该刺入器具的内部 ; 夹紧器具推动器, 其前端被插入到上述刺入器具中, 并在前进时
9、将插入 到上述刺入器具中的上述组织夹紧器具从上述刺入器具的前端推出 ; 旋转机构, 在上述夹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3 2/13 页 4 紧器具推动器前进时使上述刺入器具旋转。 0009 本发明的组织夹紧方法是使用组织夹紧器具夹紧第一生物体组织和第二生物体 组织的组织夹紧方法, 该组织夹紧器具由缠绕成线圈状的线材构成, 具有卡止于第一生物 体组织的第一组织固定部和卡止于第二生物体组织的第二组织固定部, 该组织夹紧方法包 括 : 使内部插入有被拉伸的上述组织夹紧器具的管状的刺入器具贯穿上述第一生物体组织 和上述第二生物体组织, 一边使上述第二组织固定部旋转一边将上述第二组织固
10、定部自上 述刺入器具推出的工序 ; 从上述第一生物体组织和上述第二生物体组织拔出上述刺入器 具, 一边使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旋转一边将上述第一组织固定部自上述刺入器具的前端推 出的工序。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组织夹紧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构成该装置的组 织夹紧器具、 支架和敷贴器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11 图 2 是表示构成上述组织夹紧装置的组织夹紧器具的立体图。 0012 图 3 是从与图 2 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上述组织夹紧器具的俯视图。 0013 图 4A 是表示上述敷贴器所具有的第一、 第二环形构件的、 该装置内部的配置的 图, 上半部分是表示靠近敷贴器
11、主体的前端地配置第一、 第二环形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下 半部分是表示靠近敷贴器主体的后端地配置第一、 第二环形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 4B 是 表示在刺入器具的外周上形成螺旋凸起的状态的图。 0014 图 5 是表示用于将上述第一环形构件限制在上述第二环形构件上的销的构造的 剖视图。 0015 图 6 是表示将敷贴器的插入部插入到内窥镜的作业用通道 中的状态的图。 0016 图 7 是表示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十二指肠中的状态的图。 0017 图 8A、 图 8B 图 14 是表示进行将总胆管固定于十二指肠而连通两器官的操作时 的各工序的敷贴器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0018 图 15A、 图
12、 15B、 图 16A、 图 16B、 图 16C 图 24 是表示自刺入器具被推出的组织夹 紧器具的动作的图。 0019 图 25 图 28 是表示刺入器具的前端部分的变形例的图。 0020 图 29 图 33 是表示组织夹紧器具的变形例的图。 0021 图 34 是表示本发明的组织夹紧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构成该装置的组织 夹紧器具和敷贴器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00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第一实施方式 0024 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夹紧装置 S1 是进行 将第二生物体组织固定在第一生物体组织上而将两组织连通的处理的装置, 包括组织夹紧 器
13、具 10A、 支架 (Stent)30A 和敷贴器 (applicator)50。另外, 第一、 第二生物体组织不一定 是指不同的器官。 例如, 也包括将某器官的某区域作为第一生物体组织, 将该器官的另一区 域作为第二生物体组织而固定上述两个区域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将作为第二生 物体组织的总胆管固定于作为第一生物体组织的十二指肠而将两器官连通的处理。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4 3/13 页 5 0025 组织夹紧器具10A是夹紧十二指肠和总胆管的器具, 如图2所示, 包括卡止于十二 指肠的第一组织固定部11和卡止于与十二指肠相邻的总胆管的第二组织固定部12。 而且
14、, 组织夹紧器具 10A 在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和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之间具有连接两者的连接部 13。 0026 组织夹紧器具 10A 所有的部位, 即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和连接 部13由缠绕成线圈状的1根高弹性金属线材10构成。 在位于第一组织固定部11与连接部 13 之间的线材上形成有弯曲部 14, 在位于连接部 13 与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之间的线材上也 形成相同的弯曲部 15。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和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都呈相同直径的线圈状, 但是通过设有连接部 13, 而在两者间设置间隙 G。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的线圈形的中心轴线 与第二组织固定部
15、 12 的线圈形的中心轴线重合。如图 3 所示, 构成连接部 13 的线材在弯 曲部 14 处与构成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的线圈形的线材形成角 1。而且, 在弯曲部 15 处, 与 构成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的线圈形的线材形成角 2。弯曲部 14 的角 1 的大小与弯曲部 15 的角 2 的大小大致相等。 0027 组织夹紧器具 10A 在被拉伸后一端被刺入生物体组织, 将一方的组织固定部例如 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按顺序地贯穿十二指肠的肠壁和总胆管的管壁。贯穿了十二指肠的肠 壁和总胆管的管壁的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在总胆管的内侧被解除约束, 使形状恢复成原来 的线圈形, 卡止于总胆管。另一方
16、面, 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在十二指肠的内侧被解除约束, 使 形状恢复成原来的线圈形, 卡止于十二指肠。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卡止于十二指肠, 第二组 织固定部 12 卡止于总胆管, 从而十二指肠的肠壁和总胆管的管壁互相压靠地被夹紧。连接 部 13 被留置在被夹紧的两器官的壁的内部。 0028 如图 1 所示, 支架 30A 是将由组织夹紧器具 10A 所夹紧的十二指肠的肠壁和总胆 管的管壁连通的器具, 包括扩张部 31、 留置部 32、 脱落防止部 33 和贯穿孔 34。扩张部 31 呈 从前端向后端直径扩大的圆锥状。留置部 32 呈圆柱状, 被配设在扩张部 31 的 后方。留置 部 32
17、的外径是恒定的, 且小于扩张部 31 的最大外径。脱落防止部 33 呈圆柱状, 被配设在 留置部 32 的后方。脱落防止部 33 的外径比留置部 32 的外径大。贯穿孔 34 供扩张部 31、 留置部 32 和脱落防止部 33 沿支架 30A 的长度方向贯穿。 0029 在脱落防止部 33 的内侧面上设有沿支架 30A 的径向形成的突起 33a。突起 33a 构 成将支架 30A 能装卸地安装在后述的敷贴器 50 的鞘 54 上的安装部的一部分。 0030 作为支架 30A 的材料, 能采用不锈钢 (SUS)、 钛 (Ti)、 生物体吸收镁、 聚乙烯 (PE)、 聚醚醚酮 (PEEK)、 聚醚
18、砜、 液晶聚合物、 聚乳酸、 聚乙二醇酸、 聚对二氧环己酮、 聚羟基烷酯、 己内酯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聚合物。这些材料在生物体适合性方面优异, 在生物体内留置 了支架 30A 之后, 不会对生物体施加过重的负担。特别是聚乳酸、 聚乙二醇酸、 聚对二氧环 己酮, 聚羟基烷酯、 己内酯长期留置生物体内会溶化而被生物体吸收, 最终在生物体内不残 留异物, 所以是理想的。 0031 敷贴器 50 是进行将组织夹紧器具 10A 和支架 30A 留置于体内的处理的器具, 如图 1 所示, 包括敷贴器主体 51、 刺入器具 52、 管心针 ( 夹紧器具推动器 )53、 鞘 54 和支架推动 器 55。敷贴器主
19、体 51 呈筒状。刺入器具 52 呈针管状, 以将组织夹紧器具 10A 拉伸的状态 将组织夹紧器具 10A 插入内部来使用。另外, 也可以在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设置电极, 一边 烧灼生物体组织一边将刺入器具 52 刺入十二指肠的肠壁和总胆管的管壁。这种情况下, 刺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5 4/13 页 6 入器具 52 的前端也可以不锐利地形成。 0032 管心针 53 呈杆状, 可移动地被插入到刺入器具 52 的内侧, 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 推出被插入到刺入器具 52 中的组织夹紧器具 10A。 0033 鞘 54 将刺入器具 52 可移动地插入内侧, 使能装卸地
20、安装在 前端的支架 30A 相对 于刺入器具 52 进行相对地移动。 0034 支架推动器 55 呈套管状, 将鞘 54 可移动地插入内侧, 使安装在鞘 54 的前端的支 架 30A 从鞘 54 脱离。 0035 在敷贴器主体 51 上设有刺入器具操作部 56、 管心针操作部 57、 鞘操作部 58 和支 架推动器操作部 59。刺入器具 52、 管心针 53、 鞘 54 和支架推动器 55 都具有挠性, 且同轴状 配置。刺入器具 52、 管心针 53、 鞘 54 和支架推动器 55 构成穿过内窥镜的插入部的作业用 通道的插入部 60, 当然比内窥镜的作业用通道长。 0036 刺入器具 52 的
21、前端面相对于刺入器具 52 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形成。由此, 刺入器 具 52 的前端被精加工成锐利的。刺入器具 52 的基端与设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后部的刺入 器具操作部 56 连接。 0037 管心针 53 的前端不形成为锐利的而形成为平滑的形状。管心针 53 的基端如后述 那样与设置于刺入器具操作部 56 的内部的管心针操作部 57 连接。 0038 鞘54的前端面与鞘54的长度方向正交地平坦地形成。 在鞘54的前端设有与支架 30A 的突起 33a 同数量或更多的小孔 54a。小孔 54a 被沿鞘 54 的周向配置, 贯穿鞘 54 的管 壁。小孔 54a 构成将支架 30A 能装卸地安装
22、到鞘 54 的安装部的一部分。在鞘 54 的前端从 支架 30A 的贯穿孔 34 后端插入到该贯穿孔 34 中时, 突起 33a 卡合在小孔 54a 中。由此, 支 架 30A 被安装于鞘 54 的前端。鞘 54 具有挠性, 所以在将支架 30A 留置在指定位置之后向 后方拉鞘 54 时, 鞘 54 弹性变形, 从小孔 54a 中脱出。由此, 支架 30A 从鞘 54 的前端脱离。 另外, 在支架 30A 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 鞘 54 和支架 30A 的突起双方都弹性变形, 有时 支架 30A 从鞘 54 的前端脱离。 0039 不过, 小孔 54a 未必要贯穿鞘 54 的壁部, 也可以
23、为形成在 鞘 54 的外侧面上的凹 坑。此外, 也可以在支架 30A 上形成小孔并且在鞘 54 上形成突起而使两者卡合。 0040 鞘 54 的基端与设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部的鞘操作部 58 连接。 0041 支架推动器 55 的前端面与支架推动器 55 的长度方向正交地平坦地形成。支架推 动器 55 的基端与设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部的支架推动器操作部 59 连接。 0042 刺入器具操作部 56 包括从敷贴器主体 51 的后端插入其内侧的圆筒状的第一轴 56a。第一轴 56a 的外径比敷贴器主体 51 的后部的内径略小。为此, 第一轴 56a 能相对于 敷贴器主体 51 的后部的内表
24、面滑动。使刺入器具 52 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轴 56a 的长度方向 一致地将刺入器具 52 的基端固定在插入到敷贴器主体 51 中的第一轴 56a 的前端面上。通 过使第一轴 56a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滑动, 能使刺入器具 52 和敷贴器主体 51 的相对位置 发生变化。 0043 在敷贴器主体 51 的后部沿敷贴器主体 51 的径向形成有内螺纹孔, 外螺纹螺钉 61 旋入到该内螺纹孔中。外螺纹螺钉 61 的前端突出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内侧。另一方面, 在 第一轴 56a 的外侧面沿着第一轴 56a 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槽 56b。在插入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 第一轴 56a 的槽 56b
25、中较浅地嵌入外螺纹螺钉 61 的前端。由此, 槽 56b 规定第一轴 56a 相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6 5/13 页 7 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可动范围。在将外螺纹螺钉 61 进一步旋入内螺纹孔并使其前端碰到 槽 56b 的底面时, 能将第一轴 56a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保持在任意位置。 0044 管心针操作部57包括 : 从第一轴56a的后端插入其内侧的圆筒状的第二轴62 ; 能 摆动地支承在支承刺入器具 52 的第一轴 56a 上的操作杆 63 ; 对操作杆 63 沿自敷贴器主体 51 离开的方向 施力的扭转螺旋弹簧 64 ; 将操作杆 63 的摆动转换为沿
26、着管心针 53 的刺入 器具 52 的直线运动的连杆机构 65。 0045 管心针 53 的基端从第二轴 62 的前端插入到其内部, 使管心针 53 的长度方向与第 二轴 62 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地固定在第二轴 62 上。通过使第二轴 62 相对于第一轴 56a 滑动, 能使管心针 53 和刺入器具 52 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0046 在刺入器具52的外周设有突起90, 该突起90与形成在刺入器具操作部56的前端 部内周的环形槽 91 相嵌合。由此, 刺入器具 52 能相对于刺入器具操作部 56 旋转且沿轴向 不能相对移动。在刺入器具 52 的比上述突起 90 更靠基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
27、状的槽 92。在第二轴 62 的与刺入器具 52 的外周面相对的内周面上设有销状的突起 93, 该突起 93 卡合于螺旋状的槽 92。而且, 在第二轴 62 的外周形成有纵槽 94。在板构件 72 的内周部设 有突起 95, 该突起 95 嵌合于纵槽 94。由此, 第二轴 62 在相对于板构件 72 止转的状态下能 沿轴向相对移动。利用互相对应的上述环形槽 91 和突起 90 以及螺旋状的槽 92 和突起 93, 被止转的第二轴 62 沿着轴向前进或后退时, 构成使刺入器具 52 旋转的旋转机构 96。 0047 在此, 决定上述螺旋槽 92 的形状, 使得在刺入器具 52 随着第二轴 62
28、沿轴向的移 动而旋转时, 刺入器具52的旋转方向和组织夹紧器具10A的线圈缠绕方向相反。 而且, 如上 所述, 决定上述螺旋槽 92 的形状, 使得通过第二轴 62 沿轴向移动, 组织夹紧器具 10A 经由 管心针 53 自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每被推出线圈缠绕一圈的长度, 刺入器具 52 就旋转 1 周。 另外, 在此, 在刺入器具 52 的外周设有螺旋槽 92, 或在第二轴 62 的内周设有突起 93, 但是 不限于此, 相反, 也可以在刺入器具52的外周设有突起, 或在第二轴62的内周设有螺旋槽。 0048 如图 4B 所示, 也可以不是螺旋槽而由螺旋的凸起构成。若在刺入器具 52 的外
29、周 上形成螺旋凸起 92a, 在第二轴 62 的内周上设有突起 93 并使两者卡合, 则能实现相同的动 作。当然也可以在刺入器具 52 的外周上设有突起、 在第二轴 62 的内周上设有螺旋凸起。 0049 连杆机构 65 包括基座构件 66、 托架 68、 拉杆 70、 板构件 72 和螺旋弹簧 74。基座 构件 66 被固定在第一轴 56a 的外侧面。托架 68 被用轴支承于基座构件 66。操作杆 63 下 端固定在托架68上。 拉杆70一端被用轴支承于托架68, 另一端被用轴支承于基座构件66。 设于拉杆 70 的另一端的销 71 与长孔 66a 间隙配合, 该长孔 66a 沿着第二轴 6
30、2 的滑动方向 形成于基座构件 66 上。 0050 在板构件 72 上形成有直径大于第二轴 62 的外径的孔 73, 插入于第一轴 56a 中的 第二轴 62 贯穿该孔 73。在第二轴 62 的外径和孔 73 的内径的差非常小, 使板构件 72 倾斜 地沿第二轴 62 的长度方向, 即第二轴 62 插入第一轴 56a 的方向运动时, 孔 73 的内表面与 第二轴 62 的外表面干涉而产生摩擦, 施加于板构件 72 的力作用于第二轴 62。 0051 压缩螺旋弹簧 74 配设在第一轴 56a 的内部, 对板构件 72 沿与第二轴 62 向第一轴 56a 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0052 在
31、使操作杆 63 沿靠近敷贴器主体 51 的方向运动时, 拉杆 70 借助于托架 68 被向 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方拉, 拉杆 70 的另一端沿着长孔 66a 移动。板构件 72 被拉杆 70 的另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7 6/13 页 8 一端推压, 克服压缩螺旋弹簧 74 的弹力沿第二轴 62 插入第一轴 56a 的方向移动。此时, 由 于板构件 72 稍微倾斜就在与第二轴 62 之间产生摩擦, 所以施加于板构件 72 的力作用于第 二轴 62 上, 第二轴 62 被压入第一轴 56a。在释放操作杆 63 时, 扭转螺旋弹簧 64 使操作杆 63 离开敷贴器主体 51
32、, 并且螺旋弹簧 74 和第二轴 62 之间不产生摩 擦, 将板构件 72 推回 到初始位置。 0053 因为每操作一次操作杆 63, 拉杆 70 的另一端的移动量始终是恒定的, 所以每操作 一次操作杆 63, 第二轴 62 插入第一轴 56a 的长度也始终是恒定的。所以, 根据操作杆 63 的 操作次数, 能够控制第二轴 62 插入第一轴 56a 的长度, 即管心针 53 插入刺入器具 52 的长 度。这意味着根据操作杆 63 的操作次数, 能够控制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的组织夹紧 器具 10A 的长度。 0054 在此,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 优选组织夹紧器具 10A 呈线圈形时, 每
33、操作一次操作杆 63, 管心针 53 的插入长度约为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圆周的 n 倍、 或 n 分之 1 倍 (n 是自然 数 )。例如, 若每操作一次操作杆 63 的管心针 53 的插入长度与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圆周 大致相等, 则每操作一次操作杆 63, 组织夹紧器具 10A 被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一圈的 量。 而且, 若第二组织固定部12为组织夹紧器具10A的两圈的量, 操作两次操作杆63, 能从 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第二组织固定部 12。而且, 若每操作一次操作杆 63 的管心针 53 的 插入长度与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圆周的二分之一大致相等, 则每操作一次
34、操作杆 63, 组织 夹紧器具 10A 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将操作杆 63 推出半圈的量。而且, 若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为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两圈的量, 操作四次操作杆 63, 能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第二 组织固定部 12。 0055 鞘操作部 58 配置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内部, 在内侧的孔中具有插入了刺入器具 52 的第一环形构件 58a。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外径稍小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部的内径, 第一 环形构件 58a 的内径与鞘 54 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 第一环形构件 58a 能相对于敷贴器主 体 51 的前部的内表面滑动。鞘 54 的基端以鞘 54 的
35、中心与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中心重合 的方式固定在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前面。通过使第一环形构件 58a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滑动, 能使鞘 54 与敷贴器主体 51 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0056 支架推动器操作部59包括在内侧的孔中插入有鞘54的第二环形构件59a, 该第二 环形构件 59a 配置在敷贴器主体 51 的内部、 特别是配置在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前方。第二 环形构件 59a 的外径稍小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部的内径, 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内径与套管 状的支架推动器 55 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 第二环形构件 59a 能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 前部的内表面滑
36、动。支架推动器 55 的基端以支架推动器 55 的中心与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 中心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前表面。使第二环形构件 59a 相对于敷贴器主 体 51 滑动, 能使支架推动器 55 和敷贴器主体 51 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0057 如图 1 所示, 在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外侧面沿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径向形成有内 螺纹孔。另一方面, 在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部沿着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滑动方向形成有长孔 51a。外螺纹螺钉 76 通过长孔 51a 旋入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内螺纹孔中。由此, 长孔 51a 规定第二环形构件 59a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37、51 的可动范围。外螺纹螺钉 76 进一步旋入内螺 纹孔而使螺钉的头部抵接于敷贴器主体51时, 能将第二环形构件59a相对于敷贴器主体51 保持在任意位置。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8 7/13 页 9 0058 如图 4A 所示, 在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外侧面形成有 2 个凹部 58b。另一方面, 在 第二环形构件 59a 上设有向后方突出的 2 支拉杆 75。在 2 支拉杆 75 上沿着第一环形构件 58a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的滑动方向分别形成有长孔 75a。而且, 在敷贴器主体 51 上与长 孔 75a 平行地形成 2 个长孔 51b。2 个销 77 通过敷贴
38、器主体 51 的长孔 51b 和第二环形构 件 59a 的长孔 75a 而被插入到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 2 个凹部 58b。由此, 长孔 75a 规定第一 环形构件 58a 对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可动范围。另外, 第二环形构件 59a 本身相对于敷贴 器主体 51 滑动, 所以除了第一环形构件 58a 的可动范围之外, 还考虑到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可动范围, 长孔 51b 形成得长于长孔 75a。 0059 如图 5 所示, 在凹部 58b 和销 77 的前端之间夹装有压缩弹簧 78。由此, 销 77 始终 被向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径向外方施力。在将第一环形构件 58a 配置在
39、最接近第二环形构 件 59a 的前端面处时, 在拉杆 75 上形成与销 77 的大直径部 77a 卡合的凹部 75b。 0060 在将第一环形构件 58a 配置在最接近第二环形构件 59a 的前端面处时, 销 77 的大 直径部 77a 与拉杆 75 的凹部 75b 卡合, 所以第一环形构件 58a 借助于销 77 被第二环形构 件 59a 约束。在克服压缩弹簧 78 的作用力将销 77 压入敷贴器主体 51 时, 销 77 的大直径 部 77a 从凹部 75b 脱出, 所以第一环形构件 58a 从第二环形构件 59a 被释放, 能朝向敷贴器 主体 51 的后端移动。因此, 能使鞘 54 相对
40、于支架推动器 55 向手头侧移动。 0061 在敷贴器主体 51 的前端插入有管头 80。在管头 80 中形成有内螺纹, 通过将该内 螺纹与内窥镜 2 的管头 8 螺纹接合, 能使敷贴器 50 固定于内窥镜 2。在管头 80 的外侧面沿 着周向形成有槽 81。另一方面, 在敷贴器主体 51 上沿敷贴器主体 51 的径向形成有内螺纹 孔, 外螺纹螺钉 82 旋入到该内螺纹孔中。外螺纹螺钉 82 的前端突出到敷贴器主体 51 的内 侧。在管头 80 的槽 81 上较浅地嵌入有外螺纹螺钉 82 的前端。由此, 能使敷贴器主体 51 相对于固定于内窥镜 2 的管头 80 自由地旋转。使外螺纹螺钉 82
41、 进一步旋入内螺纹孔而使 其前端抵接于槽 81 的底面时, 能将敷贴器主体 51 相对于管头 80 保持在任意位置。 0062 在图 6 中图示了作为与组织夹紧装置 S1 一起使用的内窥镜 2 的线性扫描型超声 波内窥镜。该内窥镜 2 具有在体外使用的操作部 3 延伸的挠性的插入部 4。在操作部 3 上 配设有使插入部 4 的前端部分弯曲的把手 3A、 各种的按钮 3B。在插入部 4 的前端安装有盖 5。在该盖 5 上安装有超声波装置 6。超声波装置 6 自包括插入部 4 的轴线的平面上鼓出, 沿着圆弧状的外周配置有多个超声波振子。另外, 在内窥镜 2 上设有升降台 7, 以使敷贴器 50 的
42、前端部朝向侧方送出。通过用手操作升降台 7, 能调整从插入部 4 的前端被送出的敷 贴器 50 的插入部 60 的方向。另外, 内窥镜 2 也可以包括其他探头型的超声波装置。此外, 也能使用不具有超声波装置 6 的内窥镜。在这种情况下, 一并使用在体外使用的超声波装 置、 X 射线装置、 磁共振成像 (MRI) 装置、 CT(Computerizing Tomography) 装置。 0063 接着, 使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组织夹紧装置 S1 说明将总胆管固定在十二指肠上 而连通两者的操作。如图 7 所示, 在以下的例子中实施这样的操作, 即, 十二指肠乳头 Dp 被 肿瘤 Tr 堵塞而变得无法
43、排出胆汁, 胆汁溶解于血液而产生黄疸。通过该操作能将胆汁从总 胆管 Cb 直接排出到十二指肠 Dd。 0064 首先, 从患者的嘴插入内窥镜 2 的插入部 4。内窥镜 2 插入到作为上部消化管的 十二指肠 Dd。用超声波装置 6 检查十二指肠 Dd 外侧的状态, 在比十二指肠乳头 Dp 靠胃 St 侧寻找接近于总胆管 Cb 而进行操作的适当的部位。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9 8/13 页 10 0065 如图 8A 所示, 敷贴器 50 预先操作第一轴 56a, 使刺入器具 52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后退, 并且预先操作第二轴 62 使管心针 53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
44、1 后退。而且, 同时预先 操作第一环形构件 58a 和第二环形构件 59a, 使鞘 54 和支架推动器 55 相对于敷贴器主体 51 后退。但是, 预先将第一环形构件 58a 配置在最接近第二环形构件 59a 处。在该状态下 将组织夹紧器具 10A 插入内部的刺入器具 52 被拉入鞘 54 的内侧直到其前端被配置到支架 30A 的内部。 0066 将敷贴器 50 的插入部 60 插入内窥镜 2 的作业用通道并使其前进, 将敷贴器 50 固 定于内窥镜 2。由此, 使插入部 60 的前端从内窥镜 2 的插入部 4 的前端突出。然后, 利用升 降台 7 调整突出的插入部 60 的朝向。 0067
45、 使用设置于内窥镜2的超声波装置6透过十二指肠Dd扫描总胆管Cb, 决定刺入器 具 52 刺入总胆管 Cb 的位置。然后, 如图 9 所示, 松开外螺纹螺钉 61, 将第一轴 56a 压入敷 贴器主体 51, 使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从安装于鞘 54 的前端的支架 30A 的前端突出。由此, 刺入器具 52 的锐利的前端自内侧朝向外侧刺透十二指肠 Dd 的肠壁 Wd, 接着自外侧朝向内 侧刺透总胆管 Cb 的管壁 Wc。然后, 紧固外螺纹螺钉 61 而将第一轴 56a 固定于敷贴器主体 51。 0068 如图 10 所示, 操作操作杆 63 而将第二轴 62 压入第一轴 56a 规定量。例如,
46、 对操 作杆 63 操作规定的次数。由此, 使管心针 53 和刺入器具 52 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刺入 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第二组织固定部 12。此时, 随着第二轴 62 的前进, 设于第二轴 62 的突起 93 沿着刺入器具 52 的螺旋状的槽 92 移动。另一方面, 板构件 72 的 突起 95 与形成在第二轴 62 的外周的纵槽 94 卡合, 由此, 第二轴 62 被限制旋转。结果, 随 着第二轴 62 前进, 刺入器具 52 旋转。此时, 刺入器具 52 的旋转方向与从刺入器具 52 的前 端被推出的组织夹紧器具10A的线圈缠绕方向相反, 所以从刺入器具5
47、2被推出的第二组织 固定部 12 不扭转而快速地恢复为最初的线圈形 ( 对此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 卡止于总胆 管 Cb 的管壁 Wc 的内侧。 0069 松开外螺纹螺钉 61, 使第一轴 56a 从敷贴器主体 51 稍微伸 出, 缩短刺入器具 52 从支架30A的前端突出的长度。 然后, 紧固外螺纹螺钉61, 将第一轴56a固定于敷贴器主体 51。由此, 使刺入器具 52 的前端从十二指肠 Dd 的肠壁 Wd 的内侧面稍微离开。 0070 如图 11 所示, 再次操作操作杆 63, 将第二轴 62 压入第一轴 56a 规定量。例如, 对 操作杆 63 操作规定的次数。由此, 使管心针 53
48、 和刺入器具 52 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刺 入器具 52 的前端推出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连接部 13 和第一组织固定部 11。此时, 与上述 相同, 刺入器具 52 沿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线圈缠绕方向的反向进行旋转。结果, 第一组织 固定部 11 从刺入器具 52 被推出时, 不扭转而快速地恢复为最初的线圈形 ( 对此后面详细 地进行说明 ), 卡止于十二指肠 Dd 的肠壁 Wd 的内侧。 0071 在组织夹紧器具 10A 从刺入器具 52 被推出时, 以将卡止于第一组织固定部 11 的 十二指肠 Dd 的肠壁 Wd 和卡止于第二组织固定部 12 的总胆管 Cb 的管壁 Wc 互相
49、压靠的方 式来夹紧十二指肠 Dd 和总胆管 Cb。 0072 如图 12 所示, 稍微拉动第二轴 62 而将管心针 53 的前端收纳在刺入器具 52 的内 侧。然后, 松开外螺纹螺钉 61, 再次将第一轴 56a 压入敷贴器主体 51, 使刺入器具 52 的前 端从支架 30A 的前端突出。由此, 刺入器具 52 的锐利的前端刺透组织夹紧器具 10A 的内侧 说 明 书 CN 101700191 B 10 9/13 页 11 的十二指肠 Dd 的肠壁 Wd 和总胆管 Cb 的管壁 Wc。然后, 紧固外螺纹螺钉 61, 将第一轴 56a 固定于敷贴器主体 51。进一步操作操作杆 63, 将第二轴 62 全部压入第一轴 56a。由此, 因 为管心针 53 的平滑的前端从刺入器具 52 的锐利的前端突出, 所以不用担心刺入器具 52 的 锐利的前端不经意地损伤周围的组织。 0073 如图 13 所示, 松开外螺纹螺钉 76, 使第一环形构件 58a 和第二环形构件 59a 朝向 敷贴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