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申请公布号CN103097627A43申请公布日20130508CN103097627ACN103097627A21申请号201180043670622申请日20111014201023270420101015JPE05B1/0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阿尔发地址日本神奈川县72发明人岭村隆二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代理人何立波张天舒54发明名称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57摘要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饰框部件(3),其与把手基座(2)的上端缘部连结,形成为框状且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连结部(4),其将把手基座(2)和饰框
2、部件(3)连结。多个连结部(4)分别具有卡止部(6),其在把手基座(1)上形成;以及被卡止部(5),其在饰框部件(3)上形成,与卡止部(6)弹性卡止。多个连结部(4)具有第1连结部(41),其具有斜面(7),该斜面(7)由向饰框部件(3)施加的水平操作力产生使饰框部件(3)向框外侧的移动分力而解除卡止状态;第2连结部(42),其利用由于第1连结部(41)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第1连结部附近的可动区域使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以及第N连结部(4N),其利用伴随前一个连结部(41、42)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可动区域使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
3、0130311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1/07373020111014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2/050213JA20120419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6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097627ACN103097627A1/1页21一种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其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饰框部件(3),其与前述把手基座(2)的上端缘部连结,形成为框状且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连结部(4),其将前述把手基座(2)和前述饰框部件(3)连结,前述多个连结部(4)分别
4、具有卡止部(6),其在前述把手基座(2)上形成;以及被卡止部(5),其在前述饰框部件(3)上形成,与前述卡止部(6)弹性卡止,前述多个连结部(4)具有第1连结部(41),其具有斜面(7),通过向前述饰框部件(3)施加的水平操作力,该斜面(7)产生使前述饰框部件(3)向框外侧移动的分力,从而解除卡止状态;第2连结部(42),其利用由于前述第1连结部(41)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第1连结部附近的可动区域,使前述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以及第N连结部(4N),其利用伴随前一个连结部(41、42)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可动区域,使前述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门内
5、把手装置,前述被卡止部(5)形成为薄板形状,具有在中心部开设的矩形开口,前述卡止部(6)具有从前述把手基座(2)凸出而与前述矩形开口嵌合的形状,前述斜面(7)在卡止部(6)的侧壁部上形成。3一种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其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饰框部件(3),其与前述把手基座(2)的上端缘部连结,形成为框状且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连结部(4),其将前述把手基座(2)和前述饰框部件(3)连结,前述多个连结部(4)分别具有卡止部(6),其在前述把手基座(2)上形成;以及被卡止部(5),其在前述饰框部件(3)上形成,与前述卡止部(6)弹性卡止,前述多个连结部(4)具有第1连结部(41)
6、,其具有斜面(7),通过向前述饰框部件(3)施加的水平操作力,该斜面(7)产生使前述饰框部件(3)向框外侧移动的分力,从而解除卡止状态;第2连结部(42),其利用由于前述第1连结部(41)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第1连结部附近的可动区域,使前述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以及第3连结部(43),其利用伴随前述第1及第2连结部(41、42)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可动区域,使前述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权利要求书CN103097627A1/4页3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背景技术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框状的饰框部件与把手基座的上端部连结的内把
7、手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内把手装置具有与把手基座连结的内把手(操作把手)和内把手边框(饰框部件)。0003饰框部件与把手基座的连结,通过使在饰框部件上形成的爪部与把手基座的颚部卡止而进行。饰框部件的拆卸操作,是通过将螺丝刀插入在饰框部件上形成的切口部后撬起而进行的。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193330号公报0005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具有下述缺点,即,由于需要螺丝刀等工具,因此饰框部件的拆卸操作的作业性较差,并且由于上述切口部向表面露出,因此破坏了美观。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其使饰框部件的拆卸操作性提高,并且美观性也提高。0007根据本发明
8、的实施例,车辆的门内把手装置可以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饰框部件3,其与把手基座2的上端缘部连结,形成为框状且可弹性变形;以及多个连结部4,其将把手基座2和饰框部件3连结。多个连结部4分别具有卡止部6,其在把手基座2上形成;以及被卡止部5,其在饰框部件3上形成,与卡止部6弹性卡止。多个连结部4可以具有第1连结部41,其具有斜面7,通过向饰框部件3施加的水平操作力,该斜面7产生使饰框部件3向框外侧移动的分力,从而解除卡止状态;第2连结部42,其利用由于第1连结部41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第1连结部附近的可动区域,使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以及第N连结部4N,其利用伴随前一个连结部4
9、1、42的卡止解除而产生的可动区域,使饰框部件3变形,从而解除卡止。附图说明0008图1(A)是典型实施例的门内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1B方向的向视图。0009图2(A)是未安装饰框部件3的状态的内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图2(B)是图2(A)的2B方向的向视图。0010图3(A)是沿图2(A)的3A3A线的剖面图。图3(B)是沿图2(A)的3B3B线的剖面图。0011图4(A)是饰框部件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4B方向的向视图。图4(C)是图4(A)的4C方向的向视图。图4(D)是沿图4(A)的4D4D线的剖面图。说明书CN103097627A2/4页40012图5是
10、表示把手基座的斜视图。0013图6是沿图1(B)的6B6B线的剖面图。0014图7(A)是沿图6的7A7A线的剖面图。图7(B)是对表示第1连结部(41)的图6的要部进行表示的放大图。图7(C)是表示第1连结部(41)的卡止解除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15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典型实施例是发明的例示,并不是限定本发明,典型实施例中记述的所有特征及其组合,并不是限定发明的本质。0016如图1(A)图2(B)所示,典型实施例的内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及锁止杆8,使它们可绕枢轴9自由旋转;以及饰框部件3,其与把手基座2连结。0017在操作把手
11、1及锁止杆8上连结缆线装置10,该缆线装置10是通过在外壳体10A中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内缆线10B而成的。如后述所示,如果将操作把手1从初始位置旋转操作至操作位置,则车门锁止装置11的锁止解除,可以进行车门主体的打开操作。如果将锁止杆8从锁止解除位置旋转操作至锁止位置,则取消部11A进行动作,来自上述操作把手1的操作被取消,无法由操作把手1进行车门的打开操作。0018上述操作把手1在隔着旋转中心的一端部具有拉手部1A,在相反端具有线连结孔1B,围绕枢轴9在图3(A)中以实线所示的初始位置、和以点划线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被旋转操作。如图6所示,在操作把手1上,由扭转弹簧12施加向初始位置侧的预紧力。
12、0019缆线装置10如下所述安装在操作把手1上,即,使外壳体10A的端部与在把手基座2上形成的缆线卡止部2A卡止,并且使固定在内缆线10B的前端的球状缆线端部10C嵌合在操作把手1的线连结孔内。0020另一方面,锁止杆8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形成,在其安装于把手基座2上时的外部露出面上设置操作用膨起部3A,隔着枢轴9而在相反侧端部设置缆线安装孔8A,其用于连结内缆线10B的缆线端部。0021饰框部件3是将车门装饰件13和把手基座2的边界部覆盖而使美观性提高的装饰部件。在典型实施例中,饰框部件3如图4(A)图4(D)所示,具有框状的主体部3B和6个被卡止部5,这6个被卡部5在主体部3B的背
13、面以大致均等的间隔形成。该饰框部件3形成为,其主体部3B由具有适当的弹性变形性能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各被卡止部5在从主体部3B一体地垂下的薄板状舌片3C的中心开设卡止用开口3D。0022另一方面,把手基座2形成为托盘形状,具有可提供用于操作操作把手1的拉手部的空间的适当深度。在把手基座2的外周壁面上,形成可与上述饰框部件3的被卡止部5卡止的卡止部6。如图5及图7(A)所示,各卡止部6形成为具有斜面60的三棱柱形状,该斜面随着朝向下方,其从把手基座2的外周壁面的凸出量逐渐增加。0023饰框部件3的安装,通过将饰框部件3从把手基座2上方压入而进行。通过主体部3B的压入操作,各被卡止部5在与卡止部6
14、干涉后产生弹性变形而与卡止部相交叉,然后,如果将饰框部件3进一步压下,则各被卡止部5与卡止部6弹性卡止而构成连结部4。为了调整各连结部4中的被卡止部5和卡止部6的卡止尺寸,在把手基座2上与卡止部6相邻说明书CN103097627A3/4页5地形成支承座2B。在舌片3C支承在支承座2B上的状态下,被卡止部5维持卡止状态。0024在典型实施例中,与卡止部6和被卡止部5的卡止部位相对应,连结部4形成第1连结部(41)至第6连结部(46)这6个。6个连结部4中的第1连结部(41)如图7(B)所示,在卡止部6的侧壁部上具有斜面7,如图1、6、图7(A)中箭头A所示,通过将与第2连结部(42)相对的饰框部
15、件3的侧壁部,向与门内饰板13表面平行的方向推压,从而可以向被卡止部5施加向外侧打开方向的分力。0025此外,如图7(B)所示,第1连结部41的斜面7具有下述形状,即,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剖面(即水平剖面,图7(B)的剖面)上,伴随着朝向沿把手基座2的外周壁面的方向,卡止部6从把手基座2的外周壁面的凸出量逐渐增加。0026因此,在典型实施例中,在图7(A)所示的饰框部件3处于安装状态下,如果向饰框部件3施加上述的水平操作力,则第1连结部(41)中的被卡止部5越过卡止部6,如图7(C)所示,饰框部件3被向外侧推出,并且第1连结部(41)上的饰框部件3的移动约束解除。0027然后,如图6、7(A)中
16、箭头B所示,如果向配置在与第1连结部(41)相对的位置上的第2连结部(42)的饰框部件3施加从内侧朝向外侧的力,则伴随着解除了第1连结部(41)上的约束的主体部3B的变形、移动,被卡止部5和卡止部6的卡止解除,第2连结部(42)处的连结解除。0028以后,相同地,通过将第3、第4、第5、第6连结部4以该顺序解除,可以将饰框部件3拆下。0029此外,第2连结部(42)及其后的排列,并不限于图示排列,考虑各连结部4的卡止状态、饰框部件3的主体部的弯曲特性等而适当确定。0030如上所述,根据典型实施例,门内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基座2,其轴支撑操作把手1;框状的饰框部件3,其安装在把手基座2的上端缘部;以
17、及适当个数的连结部4,其由将饰框部件3与把手基座2连结的第1、第2、第N连结部(41、42、4N)构成。(在上述的具体例中,连结部4的个数为6个,当然,即使不是6个也可以实现连结部4的功能,连结部4的个数并不限定于6个。)0031饰框部件3具有适当的弹性变形性能,各连结部4通过使饰框部件3的被卡止部5与把手基座2的卡止部6弹性卡止,而将双方连结。0032第1连结部(41)具有斜面7,通过施加在饰框部件3上的水平操作力,该斜面7产生使饰框部件3向框外侧移动的分力,从而解除第1连结部(41)的卡止状态,并且,利用对饰框部件3的变形操作,可以解除第2连结部(42)、第N连结部(4N)的卡止,其中,对
18、饰框部件3的变形操作,是通过解除第2连结部(42)、第N连结部(4N)的前一个连结部(对第2连结部(42)而言是第1连结部(41)、对第N连结部(4N)而言是第(N1)连结部4)的卡止,使饰框部件3整体上重新产生的变形或移动。0033因此,根据典型实施例,首先,向饰框部件3施加沿门内壁面,确切地说沿装饰面的水平操作力而解除第1连结部(41)的卡止,然后,一边向饰框部件3施加操作力一边依次解除第2、第3第N连结部(4N)的卡止,由此,可以将饰框部件3从把手基座2上拆下。0034其结果,饰框部件3的拆卸不需要特别的工具等,并且无需配置工具的插入口等,可以实现美观性的提高。说明书CN10309762
19、7A4/4页60035根据典型实施例的构造,可以使饰框部件的拆卸操作性提高,并且也使美观性提高。0036标号的说明00371操作把手00382把手基座00393饰框部件00404连结部004141第1连结部004242第2连结部00434N第N连结部00445被卡止部00456卡止部00467斜面说明书CN103097627A1/6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2/6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3/6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4/6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105/6页1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116/6页12图7说明书附图CN103097627A1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