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食用菌养殖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食用菌养殖架.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17412.9 (22)申请日 2019.02.21 (73)专利权人 济宁市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 地址 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苗 圃办公楼 (72)发明人 梁红岩胡金香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7236 代理人 袁彤彤 (51)Int.Cl. A01G 18/62(2018.01) A01G 18/69(2018.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养殖技术。
2、领域, 具体 涉及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包括支撑台, 所述 支撑台包括支脚, 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蓄水箱, 所述蓄水箱左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 的进水管, 且蓄水箱左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内 腔相通的水位管; 所述蓄水箱右侧壁的上端设置 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回流管, 所述回流管的顶端设 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回流套筒, 所述蓄水箱顶端面 的中心处设置有抽水泵, 所述抽水泵的输出端连 接有导管, 所述导管的自由端设置有喷洒头; 所 述支撑台的正上方通过支撑柱设置有多层蓄水 槽。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 既能够对养殖架 上的菌包进行加湿, 又能够对加湿后从菌包上滴 落下来的水进行收集, 实用性强, 具。
3、有极佳的市 场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9594438 U 2019.11.08 CN 209594438 U 1.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撑台 (1) , 所述支撑台 (1) 包括支脚 (2) , 所述支撑台 (1) 上设置有蓄水箱 (3) , 所述蓄水箱 (3) 左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 进水管 (4) , 且蓄水箱 (3) 左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水位管 (5) ; 所述蓄水箱 (3) 右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回流管 (6) , 所述回流管 (6) 的顶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 的回流套筒 (7) , 所述蓄水箱 (。
4、3) 顶端面的中心处设置有抽水泵 (8) , 所述抽水泵 (8) 的输出 端连接有导管 (9) , 所述导管 (9) 的自由端设置有喷洒头 (10) ; 所述支撑台 (1) 的正上方通过 支撑柱 (11) 设置有多层蓄水槽 (12) , 且所述蓄水槽 (12) 之间均通过支撑杆 (13) 相固定, 所 述蓄水槽 (12) 内腔底端面的右端均开设有出水孔 (14) , 所述蓄水槽 (12) 的底端面上均设置 有与所述出水孔 (14) 相通的出水导管 (15) , 且所述出水导管 (15) 均与所述回流套筒 (7) 相 连通; 所述蓄水槽 (12) 的顶端面上可拆卸连接有放置板 (16) , 所述。
5、放置板 (16) 上均放置有 多个与其相垂直的食用菌菌包 (18)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位管 (5) 上设置 有开关阀 (21)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水泵 (8) 与所述 蓄水箱 (3) 的内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置板 (16) 顶端面 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边缘块 (17)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槽 (12) 顶端面 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开设有多个插接孔 (19) , 且所述放置板 (16。
6、) 底端面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固 定有多个插接杆 (20) , 所述插接杆 (20) 的位置均与所述插接孔 (19) 相对应, 且插接杆 (20) 均可插接在所述插接孔 (19) 内。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09594438 U 2 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养殖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 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 通称为蘑菇。 中国已知的食用 菌有350多种, 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 常见的有: 香菇、 草菇、 蘑菇、 木耳、 银耳、 猴头、 竹荪、 松 口蘑松茸、 口蘑、 红菇、 灵芝、。
7、 虫草、 松露、 白灵菇和牛肝菌等; 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 其中有: 羊肚菌、 马鞍菌、 块菌等。 上述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对于食用菌 种植来说, 需要一定的水分, 在人工养殖食用菌的过程中, 需要经常对食用菌菌包进行喷水 加湿, 但是在对食用菌菌包进行喷水加湿后, 菌包表面的水会滴落在地面上, 而现有技术的 食用菌养殖架, 不能够对加湿后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水进行收集, 所以需要对现有技术的 食用菌养殖架进行改进, 使其能够对加湿后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水进行收集, 并使其具有 更强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
8、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能 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现有技术的食用菌养殖架, 不能够对加湿后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 水进行收集的问题。 0005 技术方案 0006 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 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包括支撑台, 所述支撑台包括支脚, 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 蓄水箱, 所述蓄水箱左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水管, 且蓄水箱左侧壁的下端 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水位管; 所述蓄水箱右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回流管, 所述回流管的顶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回流套筒, 所述蓄水箱顶端面的中心处设置有抽水 泵, 所述抽水泵的输出端。
9、连接有导管, 所述导管的自由端设置有喷洒头; 所述支撑台的正上 方通过支撑柱设置有多层蓄水槽, 且所述蓄水槽之间均通过支撑杆相固定, 所述蓄水槽内 腔底端面的右端均开设有出水孔, 所述蓄水槽的底端面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孔相通的出 水导管, 且所述出水导管均与所述回流套筒相连通; 所述蓄水槽的顶端面上可拆卸连接有 放置板, 所述放置板上均放置有多个与其相垂直的食用菌菌包。 0008 更进一步地, 所述水位管上设置有开关阀, 所述开关阀为手动开关阀。 0009 更进一步地, 所述抽水泵与所述蓄水箱的内腔相连通, 从而通过抽水泵的作用能 够将蓄水箱内的水抽出。 0010 更进一步地, 所述放置板顶端。
10、面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边缘块, 从而能够对放置板 上的食用菌菌包起到固定作用, 防止食用菌菌包沿放置板的顶端面上滚落。 0011 更进一步地, 所述蓄水槽顶端面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开设有多个插接孔, 且所述放 说明书 1/3 页 3 CN 209594438 U 3 置板底端面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均固定有多个插接杆, 所述插接杆的位置均与所述插接孔相 对应, 且插接杆均可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 0012 有益效果 0013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 1、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蓄水槽、 出水孔、 出水导管和回流套筒的设计, 在蓄水槽内 腔底端面的右端。
11、均开设有出水孔, 且在蓄水槽的底端面上均设置有与出水孔相通的出水导 管, 出水导管均与所述回流套筒相连通, 从而使放置板上的食用菌菌包的两端口处于蓄水 槽的上方, 在对食用菌菌包进行喷水加湿后, 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水能够聚集到蓄水槽内 进行收集。 0015 2、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回流套筒、 回流管和蓄水槽的设计, 能够通过回流套筒将 出水导管内收集的水通过回流管输送至蓄水箱内, 从而能够对收集的水进行二次利用, 在 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 0016 3、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抽水泵、 导管和喷洒头的设计, 从而通过抽水泵将蓄水箱 内的水抽出, 并通过导管和喷洒头的作用对放置板上的食用菌菌包进。
12、行喷水加湿, 进而使 本养殖架的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立体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立体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0021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 1-支撑台; 2-支脚; 3-蓄水箱; 4-进水管; 5-水位管; 6-回流 管; 7-。
13、回流套筒; 8-抽水泵; 9-导管; 10-喷洒头; 11-支撑柱; 12-蓄水槽; 13-支撑杆; 14-出水 孔; 15-出水导管; 16-放置板; 17-边缘块; 18-食用菌菌包; 19-插接孔; 20-插接杆; 21-开关 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 本。
14、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0024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食用菌养殖架, 参照图1-3: 包括支撑台1, 支撑台1包括支脚 说明书 2/3 页 4 CN 209594438 U 4 2, 支撑台1上设置有蓄水箱3, 蓄水箱3左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水管4, 且蓄 水箱3左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水位管5; 蓄水箱3右侧壁的上端设置有与其内 腔相通的回流管6, 回流管6的顶端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回流套筒7, 蓄水箱3顶端面的中心 处设置有抽水泵8, 抽水泵8的输出端连接有导管9, 导管9的自由端设置有喷洒头10; 支撑台 1的正。
15、上方通过支撑柱11设置有多层蓄水槽12, 且蓄水槽12之间均通过支撑杆13相固定, 蓄 水槽12内腔底端面的右端均开设有出水孔14, 蓄水槽12的底端面上均设置有与出水孔14相 通的出水导管15, 且出水导管15均与回流套筒7相连通; 蓄水槽12的顶端面上可拆卸连接有 放置板16, 放置板16上均放置有多个与其相垂直的食用菌菌包18。 0025 其中, 水位管5上设置有开关阀21; 抽水泵8与蓄水箱3的内腔相连通; 放置板16顶 端面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边缘块17; 蓄水槽12顶端面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开设有多个插接孔 19, 且放置板16底端面的左右两边缘处均均固定有多个插接杆20, 插接杆20的。
16、位置均与插 接孔19相对应, 且插接杆20均可插接在插接孔19内。 0026 使用时, 首先将本养殖架放置于相应的位置, 再通过将放置板16底端面上的插接 杆20插接在对应的插接孔19内, 分别将放置板16设置于蓄水槽12的顶端面上, 然后将食用 菌菌包18排列放置在放置板16上, 放置板16顶端面上的边缘块16能够对放置板16上的食用 菌菌包18起到固定作用, 防止食用菌菌包18沿放置板16的顶端面上滚落; 打开开关阀21通 过进水管4向蓄水箱3内输入给菌包加湿用的水, 再通过水位管5观察蓄水箱3内水的高度, 当蓄水箱3内水的高度和回流管6的高度一致时, 停止加水, 并关闭开关阀21; 当需。
17、要对食用 菌菌包进行喷水加湿时, 接通抽水泵8的电源, 通过导管9和喷洒头10的作用对放置板16上 的食用菌菌包18进行喷水, 此时, 放置板16上的食用菌菌包18的两端口处于蓄水槽12的上 方, 从而在对食用菌菌包18进行喷水加湿后, 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水能够聚集到蓄水槽12 内进行收集; 而且回流套筒7能够将出水导管15内收集的水通过回流管6输送至蓄水箱3内, 从而能够对收集的水进行二次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 理, 既能够对养殖架上的菌包进行加湿, 又能够对加湿后从菌包上滴落下来的水进行收集, 实用性强, 具有极佳的市场推广价值。 0027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 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 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说明书 3/3 页 5 CN 209594438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3 页 6 CN 209594438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3 页 7 CN 209594438 U 7 图3 说明书附图 3/3 页 8 CN 209594438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