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1679791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102802.4 (22)申请日 2019.11.29 (73)专利权人 青岛鲁航气囊护舷有限公司 地址 266200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 店集香江路7号 (72)发明人 潘非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7104 代理人 白莹 (51)Int.Cl. B60F 3/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陆两用车辅助设备加工 制造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快速。

2、打 捞装置, 主体结构包括: 浮囊本体、 吊耳、 转接法 兰、 快速接头、 单向阀、 充气软管、 高压气瓶、 手动 放气阀和连接绳; 其结构科学合理, 其携带占用 空间小, 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 自带充气瓶, 能够 在两栖车水中行进过程中随时进行充气, 进而实 现两栖车下沉时, 为车辆提供浮力, 让车辆快速 浮出水面, 使用安全方便, 灵活性高, 其加工工艺 简单, 制作成本低, 使用寿命长, 应用环境友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1252103 U 2020.08.14 CN 211252103 U 1.一种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 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 浮囊本。

3、体、 吊耳、 转接法 兰、 快速接头、 单向阀、 充气软管、 高压气瓶、 手动放气阀和连接绳; 所述浮囊本体由橡胶层 和聚酰胺帘子线层组成, 浮囊本体两端封闭且与侧壁呈密封的一体式结构; 浮囊本体的侧 壁上均匀地设有多组吊耳, 吊耳贯穿浮囊本体侧壁与浮囊本体可拆装式固定连接; 所述吊 耳由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和立板组成, 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均呈T字型, 第一本体与第二本 体螺纹式连接, 第一本体顶端设有立板, 立板与第一本体顶面垂直固定连接, 第二本体与浮 囊本体之间设有平垫, 第一本体与浮囊本体之间设有平垫和弹簧垫; 浮囊本体顶端中间位 置上设有圆形的转接法兰, 转接法兰与浮囊本体密封式固定。

4、连接; 转接法兰中间位置上设 有管状的快速接头, 快速接头贯穿转接法兰和浮囊本体, 与转接法兰密封式固定连接, 快速 接头一端延伸至浮囊本体内, 另一端延伸至转接法兰外且末端设有外螺纹; 快速接头上设 有单向阀, 单向阀与快速接头螺纹式密封连接; 浮囊本体外设有圆柱状的高压气瓶, 高压气 瓶顶端设有手动放气阀, 手动放气阀与高压气瓶可拆装式密封固定连接; 手动放气阀与单 向阀之间设有充气软管, 充气软管两端分别与手动放气阀与单向阀密封式固定连接; 吊耳 上还设有连接绳。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252103 U 2 一种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

5、于水陆两用车辅助设备加工制造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用 车快速打捞装置, 在水陆两用车下沉时, 为车辆提供浮力, 让车辆快速浮出水面。 背景技术: 0002 水陆两用车又名水路两用车, 即两栖车, 它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 既可像汽车 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 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种车辆, 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 陆通行性能, 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 因而在交通运输上, 具有其特 殊的历史意义, 多用于军事、 救灾救难、 探测、 旅游等领域, 在实际使用时, 水陆两栖车容易 受到海况、 风浪、 入水环境的影响, 导致沉入水中, 直接威胁人身与财产安全, 为解决这。

6、一情 况, 就需要给两栖车配备快速打捞装置; 中国专利200720064853.7公开了一种打捞浮筒, 包 括硬质的封闭筒形主体, 筒形主体内腔中有支撑加强架, 外面有吊装钩、 钢缆穿装孔, 顶部 分 别有充气阀 、 泄 气阀 和带 密封门的 人孔 , 底部有进水阀 和排水阀 ; 中国 专利 201620090361.4公开了一种橡胶打捞浮筒, 包括圆柱形的橡胶筒体, 所述橡胶筒体两端一 体连接有半球形的橡胶封头, 所述橡胶封头端部外侧连接有法兰罩箱, 所述法兰罩箱内设 置有缓冲空腔, 法兰罩箱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均与缓冲空腔相连通的充气单向阀、 截止阀和 安全阀, 橡胶封头端部一体连接有气嘴, 。

7、所述气嘴一端与橡胶筒体相连通, 气嘴另一端与缓 冲空腔相连通; 中国专利201721078227.3公开了一种带吊耳的充气隔舱式橡胶打捞浮筒, 包括横向延伸的橡胶筒体, 橡胶筒体内设置有若干纵向的隔板, 若干隔板将橡胶筒体内的 空腔隔成若干充气隔舱, 橡胶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吊耳, 吊耳内穿有充气管, 充气管连接有若 干末端分别与各个充气隔舱相连通的进气软管, 隔板上设置有安全阀 ; 中国专利 201821726016.0公开了一种橡胶打捞浮筒, 由具半球形端头的筒形胶布囊体、 网状围缆、 吊 缆、 吊环及进气阀、 排气阀、 限压阀组成, 其中筒形胶布囊体的上半部外表面设置有经、 纬向 加强缆绳;。

8、 加强缆绳的端头用三角形金属环与网状围缆一端连接, 网状围缆的另一端与吊 缆穿吊连接; 吊缆集束连接在包覆橡胶的金属吊环上; 中国专利201910265510.4公开了一 种特种车辆便携式浮囊装置, 它包括车体和盖板, 车体的两侧外壁竖直设置有支撑架体, 支 撑架体上设置有支架座, 且支架座通过销轴与盖板上的铰链座转动连接, 使盖板挂载在车 体两侧, 盖板与支撑架体之间设置有浮囊体, 盖板和支撑架体靠近浮囊体的一侧设置有卡 座, 卡座通过连接设置绑带将浮囊体捆绑固定在盖板内侧壁下部位置处; 现有技术中及上 述专利产品中的打捞装置, 结构复杂, 携带占用空间大, 拆装不够便利, 使用时需要提前充。

9、 气, 无法满足两栖车在水中行进过程中的使用, 使用灵活性差; 因此研发设计一种水陆两用 车快速打捞装置, 结构简单, 携带时占用空间小, 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 自带充气瓶, 能够在 两栖车水中行进过程中随时进行充气, 进而实现水陆两用车下沉时, 为车辆提供浮力, 让车 辆快速浮出水面, 使用灵活性高, 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252103 U 3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寻求设计提供一种结构 科学合理, 使用安全方便的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 其携带占用空间小, 安装和拆卸都很 方便, 自带充气瓶,。

10、 能够在两栖车水中行进过程中随时进行充气, 进而实现两栖车下沉时, 为车辆提供浮力, 让车辆快速浮出水面, 使用灵活性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 浮囊本体、 吊耳、 转接法兰、 快速 接头、 单向阀、 充气软管、 高压气瓶、 手动放气阀和连接绳; 所述圆筒形浮囊本体由橡胶层和 聚酰胺帘子线层组成, 浮囊本体两端封闭且与侧壁呈密封的一体式结构; 浮囊本体的侧壁 上均匀地设有多组吊耳, 吊耳贯穿浮囊本体侧壁与浮囊本体可拆装式固定连接; 所述吊耳 由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和立板组成, 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均呈T字型, 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 螺纹式连接, 第一本体顶端设有。

11、立板, 立板与第一本体顶面垂直固定连接, 第二本体与浮囊 本体之间设有平垫, 第一本体与浮囊本体之间设有平垫和弹簧垫; 浮囊本体顶端中间位置 上设有圆形的转接法兰, 转接法兰与浮囊本体密封式固定连接; 转接法兰中间位置上设有 管状的快速接头, 快速接头贯穿转接法兰和浮囊本体, 与转接法兰密封式固定连接, 快速接 头一端延伸至浮囊本体内, 另一端延伸至转接法兰外且末端设有外螺纹; 快速接头上设有 单向阀, 单向阀与快速接头螺纹式密封连接; 浮囊本体外设有圆柱状的高压气瓶, 高压气瓶 顶端设有手动放气阀, 手动放气阀与高压气瓶可拆装式密封固定连接; 手动放气阀与单向 阀之间设有充气软管, 充气软管。

12、两端分别与手动放气阀与单向阀密封式固定连接; 吊耳上 还设有连接绳。 0005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单向阀和手动放气阀为现有的常规气体单向阀和手动放气阀。 0006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使用时, 将高压气瓶、 手动放气阀、 充 气软管、 单向阀和装有快速接头的浮囊本体依次连接, 常规状态下浮囊本体处于未充气状 态, 将浮囊本体用连接绳悬挂在水陆两用车外壳上, 携带方便且占用空间小, 将高压气瓶置 于车内, 在水陆两用车沉入水中时, 打开手动放气阀, 使高压气瓶内的气体依次经手动放气 阀、 充气软管、 单向阀和快速接头进入浮囊本体内, 使浮囊本体膨胀, 进而带动水陆两用车 快速浮出。

13、水面, 待车辆登陆后, 拆掉单向阀, 将浮囊本体内的气体经快速接头放出, 浮囊可 重复使用, 重新更换高压气瓶即可。 0007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其总体结构改变了现有技术的缺点, 其结构科学合 理, 其携带占用空间小, 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 自带充气瓶, 能够在两栖车水中行进过程中 随时进行充气, 进而实现两栖车下沉时, 为车辆提供浮力, 让车辆快速浮出水面, 使用安全 方便, 灵活性高, 其加工工艺简单, 制作成本低, 使用寿命长, 应用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000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浮囊本体剖面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0010 。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吊耳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252103 U 4 0012 实施例1: 0013 如图所示, 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包括: 浮囊本体1、 吊耳2、 转接法兰3、 快速接头4、 单向阀5、 充气软管6、 高压气瓶7、 手动放气阀8和连接绳9; 所述圆筒形浮囊本体1由橡胶层 101和聚酰胺帘子线层102组成, 浮囊本体1两端封闭且与侧壁呈密封的一体式结构; 浮囊本 体1的侧壁上均匀地设有多组吊耳2, 吊耳2贯穿浮囊本体1侧壁与浮囊本体1可拆装式固定 连接; 所述吊耳2由第一本。

15、体201、 第二本体202和立板203组成, 第一本体201与第二本体202 均呈T字型, 第一本体201与第二本体202螺纹式连接, 第一本体201顶端设有立板203, 立板 203与第一本体201顶面垂直固定连接, 第二本体202与浮囊本体1之间设有平垫204, 第一本 体201与浮囊本体1之间设有平垫204和弹簧垫205; 浮囊本体1顶端中间位置上设有圆形的 转接法兰3, 转接法兰3与浮囊本体1密封式固定连接; 转接法兰3中间位置上设有管状的快 速接头4, 快速接头4贯穿转接法兰3和浮囊本体1, 与转接法兰3密封式固定连接, 快速接头4 一端延伸至浮囊本体1内, 另一端延伸至转接法兰3外。

16、且末端设有外螺纹; 快速接头4上设有 单向阀5, 单向阀5与快速接头4螺纹式密封连接; 浮囊本体1外设有圆柱状的高压气瓶7, 高 压气瓶7顶端设有手动放气阀8, 手动放气阀8与高压气瓶7可拆装式密封固定连接; 手动放 气阀8与单向阀5之间设有充气软管6, 充气软管6两端分别与手动放气阀8与单向阀5密封式 固定连接; 吊耳2上还设有连接绳9。 0014 本实施例涉及的单向阀5和手动放气阀8为现有的常规气体单向阀5和手动放气阀 8。 0015 本实施例涉及的水陆两用车快速打捞装置使用时, 将高压气瓶7、 手动放气阀8、 充 气软管6、 单向阀5和装有快速接头4的浮囊本体1依次连接, 常规状态下浮囊。

17、本体1处于未充 气状态, 将浮囊本体1用连接绳9悬挂在水陆两用车外壳上, 携带方便且占用空间小, 将高压 气瓶7置于车内, 在水陆两用车沉入水中时, 打开手动放气阀8, 使高压气瓶7内的气体依次 经手动放气阀8、 充气软管6、 单向阀5和快速接头4进入浮囊本体1内, 使浮囊本体1膨胀, 进 而带动水陆两用车快速浮出水面, 待车辆登陆后, 拆掉单向阀5, 将浮囊本体1内的气体经快 速接头4放出, 浮囊可重复使用, 重新更换高压气瓶7即可。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252103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11252103 U 6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11252103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