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装置.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99792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74397.0

申请日:

2008.11.07

公开号:

CN101740205A

公开日:

2010.06.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F 27/28公开日:201006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F 27/28申请日:20081107|||公开

IPC分类号:

H01F27/28; H01F27/30; H01F41/06

主分类号:

H01F27/28

申请人:

陈进祥

发明人:

陈进祥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任默闻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压装置,该变压装置包含:至少一绕线元件、至少一第一线圈、至少一第二线圈、以及至少一第三线圈。第一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二位置,其中,绕有第二线圈的第二位置定义为该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三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三位置,耦接第一线圈,用以产生一第三磁通量。本发明的变压装置可利用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在不增加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线圈匝数前提下,来达成增加第二线圈漏电感的功效,并节省生产成本,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压装置包含: 至少一绕线元件; 至少一第一线圈,绕于所述绕线元件的一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 至少一第二线圈,绕于所述绕线元件的一第二位置,其中,绕有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二位置定义为所述变压装置的二次侧;以及 至少一第三线圈,绕于所述绕线元件的一第三位置,耦接所述第一线圈,用以产生一第三磁通量; 其中,所述第三磁通量包含有一第一磁通分量与一第二磁通分量,所述第一磁通分量与所述第一磁通量耦合并通过所述第二线圈,以产生一等效电感;而所述第二磁通分量通过所述绕线元件于所述二次侧于所述产生一漏电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元件可为一绕线架或一铁芯,或其多重组合;所述绕线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包含一绕线架与一铁芯;所述铁芯设置于所述绕线架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三磁通量通过所述铁芯传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二个所述第二线圈设置于所述绕线元件的一第一支臂;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二个所述第二线圈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线圈设置于所述绕线元件的一第二支臂并与所述第一线圈相互耦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包含有O组线圈,其中,O大于零;或所述第二线圈包含有M组线圈,其中,M大于零;或所述第三线圈包含有N组线圈,其中,N大于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侧边。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的相对位置的夹角为大于0度小于360度间的一角度。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元件的结构依据所述夹角大小作相应的调整。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装置利用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匝数设定,调整所述第二线圈的漏电感的大小。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相互串连,所述两线圈实质上为同一条线圈。
10: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圈是由所述第一线圈拉出并缠绕在所述第三位置。

说明书


变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变压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增加漏电感的变压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变压器均存在漏电感,即一次侧绕组(Primary Winding)产生的磁通量没有完全耦合二次侧绕组(Secondary Winding)时所产生的电感。为了提高二次侧的磁通量,一般做法是增加绕组的线圈扎数,但是成本的负担亦会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提供一种变压装置,可增加漏电感量。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提供一种变压装置,可节省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装置。该变压装置,包含:至少一绕线元件、至少一第一线圈、至少一第二线圈、以及至少一第三线圈。第一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二位置,其中,绕有第二线圈的第二位置定义为该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三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三位置,耦接第一线圈,用以产生一第三磁通量。其中,第三磁通量包含有一第一磁通分量与一第二磁通分量,第一磁通分量与第一磁通量耦合并通过第二线圈,以产生一等效电感;而第二磁通分量为一电感,通过绕线元件于该二次侧于该产生一漏电感。

    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装置可利用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在不增加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线圈匝数前提下,来达成增加第二线圈漏电感的功效,并节省生产成本,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本发明变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B显示图1A变压装置的运作示意图。

    图1C显示图1A变压装置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2A显示本发明变压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显示图2A变压装置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200变压装置

    101、201绕线元件

    N1第一线圈

    N2、N21、N22第二线圈

    N3第三线圈

    200a第一支臂

    200b第二支臂

    101a、201a第一位置

    102a、202a第二位置

    103a、203a第三位置

    204a第四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说明中,可清楚的呈现。

    首先,请参阅图1A,图1A显示本发明变压装置的一实施例。变压装置100包含有至少一绕线元件101、至少一第一线圈(Coil)N1、至少一第二线圈N2、以及至少一第三线圈N3。其中,接上电压(未图示)后各线圈的电流流向如图1A所标示。

    一实施例,绕线元件101可由各种可导磁材质所实现,例如:绕线架、铁芯、合金...等,或其多重组合。第一线圈N1缠绕于绕线元件101的第一位置101a,用以产生磁通量第二线圈N2的线圈缠绕于绕线元件101的第二位置102a,用以耦合通过该第二线圈N2的磁通量,以产生二次侧的等效电压。第三线圈N3的线圈缠绕于绕线元件101的第三位置103a,用以产生磁通量且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为P匝(P大于零,小于无限大)。其中,通过第二线圈N2的磁通量由第一线圈N1与第三线圈N3的磁通量与磁通分量形成,于此定义为第二磁通量φ2。再者,绕有该第一、三线圈的第一、三位置定义为变压装置的一次侧;而绕有该第二线圈的该第二位置定义为该变压装置的二次侧。另外,本实例的第三线圈N3缠绕于绕线元件101的第三位置103a上,其中该绕线元件101的该第三位置103a包含一绕线架与一铁芯;该铁芯设置于该绕线架的内侧,以及该第三磁通量通过该铁芯传送。

    需注意,一实施例中第一位置101a与该第三位置103a呈实质上垂直;另一实施例,第一位置101a与第三位置103a的相对位置与距离亦可任意调整,例如第一位置101a与第三位置103a两者的夹角可为大于0度小于360度间的任意角度,当然绕线元件101的结构可依据夹角大小调整。

    再者,一实施例,第三线圈N3与第一线圈N1相互耦接(例如串连),亦可视为实质上使用同一条线圈;另一实施例,第三线圈N3是由第一线圈N1拉出并缠绕在第三位置103a。

    请同时参阅图1B,图1B显示图1A变压装置100接上电源后的运作示意图。当变压装置100接上电源后,第一线圈N1产生磁通量且第三线圈N3产生磁通量须注意,如图1B所示,磁通量由两磁通分量与构成。其中,磁通分量与磁通量相耦合,并将磁通量的总和传导至第二线圈N2,与第二线圈N2耦合,以产生一等效电感值,并产生一等效电压。而磁通量的另一磁通分量因未与磁通量相耦合将成为第二线圈N2的另一漏电感L。

    请同时参阅图1C,图1C显示图1A变压装置100接上电源后的等效电路图。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装置100通过第一线圈N1与第三线圈N3的耦接,即可提高第二线圈N2的电感量,亦可增加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装置已经由实验证明成效卓著,可参考下表一来了解:

    表一为各线圈在不同匝数下,所产生的漏电感L值,此数据为实测的结果。当第一线圈N1的线圈匝数12圈,第二线圈N2的线圈匝数1500圈,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为0圈时,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为90mH,此为现有技术完全不加入第三线圈N3地量测值;而当第一线圈N1的线圈匝数12圈,第二线圈N2的线圈匝数1500圈,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为1圈时,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为110mH;当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增加为2圈时,第一线圈N1与第二线圈N2的线圈匝数仍维持固定,第2线圈N2的漏电感L增加为140mH;同理,当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增加为3圈时,第2线圈N2的漏电感L增加为140mH;当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增加为4圈时,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增加为215MH。

    表一各线圈的匝数与产生的漏电感L

      N3  N1  N2  N2漏电感L  0  12  1500  90mH  1  12  1500  110mH  2  12  1500  140mH  3  12  1500  175mH  4  12  1500  215mH

    由表一可知,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增加时,即使不增加第一线圈N1与第二线圈N2的线圈匝数,依然可使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增加,且第三线圈N3的线圈匝数以线性增加,但第二线圈N2的漏电感L则可以非线性方式大为提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装置,可通过第三线圈与第一线圈的匝数设定,任意调整第二线圈的漏电感的电感量。

    图2A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变压装置200。变压装置200与变压装置100的差异在于,绕线元件201有第一支臂200a与第二支臂200b,且变压装置200具有两组第二线圈N21与N22,分设于第一支臂200a上的第一位置201a的两侧(第二位置202a、第三位置203a),第一线圈N1设置于两组第二线圈N21与N22之间,第三线圈N3缠绕于绕线元件201的第二支臂200b上的第四位置204a,该绕线元件201的第四位置204a包含一绕线架与一铁芯;铁芯设置于绕线架的内侧,以及第三磁通量通过该铁芯传送。其余运作原理皆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同样通过第三线圈N3的效应将使第二线圈N21产生漏电感L21、第二线圈N22产生漏电感L22,如图2B所示。

    须注意,本发明实施例变压装置的第二线圈虽然只有2组,但是本发明不应以此为限。另一实施例,第二线圈亦可有M组(M大于零,小于无限大)线圈。另一实施例,第一线圈亦可有O组(O大于零,小于无限大)线圈。当然,另一实施例,第三线圈的设计亦可包含有N组(N大于零,小于无限大)线圈。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压装置可利用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在不增加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线圈匝数前提下,来达成增加第二线圈漏电感的功效,并节省生产成本,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变压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变压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变压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压装置,该变压装置包含:至少一绕线元件、至少一第一线圈、至少一第二线圈、以及至少一第三线圈。第一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一位置,用以产生一第一磁通量;第二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二位置,其中,绕有第二线圈的第二位置定义为该变压装置的二次侧;第三线圈,绕于绕线元件的一第三位置,耦接第一线圈,用以产生一第三磁通量。本发明的变压装置可利用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在不增加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