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的修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数据线修复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浮接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主动式液晶显示器广泛地应用于液晶屏幕以及液晶电视等产品,并且朝着大尺寸的趋势发展。然而,大尺寸液晶显示器需要长度较长的线路,例如扫描线以及数据线,来驱动各个像素单元的薄膜晶体管。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容易在主要线路中形成一个或多个断点。
图1所示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数据线修复结构,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扫描线101以及数据线102,且数据线102与扫描线101相交。栅极驱动芯片103接合于挠性基板104上,以构成卷带式封装结构。挠性基板104的一侧连接液晶显示面板100,另一侧连接印刷电路板105。相同地,源极驱动芯片106也接合于挠性基板107上,以构成卷带式封装结构。挠性基板107的一侧连接液晶显示面板100,另一侧连接印刷电路板108。栅极驱动芯片103产生栅极驱动信号,并且通过扫描线101驱动薄膜晶体管(图1中未示出),源极驱动芯片106产生数据信号,并且通过数据线102写入像素电极(图1中未示出)。
如图1所示,该数据线修复结构包括第一修复线109,其平行于扫描线101,并且与数据线102相对于源极驱动芯片106的一端相交,第二修复线110从挠性基板107的左端延伸至右端,并且与源极驱动芯片106连接的数据线102相交。当数据线102发生断点111时,利用例如激光焊接第一修复线109、第二修复线110以及数据线102,以形成两个连接点112a以及112b。由于第一修复线109与第二修复线110可以通过印刷电路板105以及108上的线路彼此连接,因此源极驱动芯片106产生的数据信号依次经由第二修复线110、印刷电路板108以及105上的线路、以及第一修复线109,传送至位于断点111上方的部分数据线。
上述修复结构以及修复方法利用X侧以及Y侧印刷电路板上的线路连结第一修复线与第二修复线,然而,当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玻璃覆晶结构或者薄膜覆晶结构时,也即驱动芯片接合于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接合于挠性基板并且省去X侧或者Y侧印刷电路板,则上述修复结构以及修复方法将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其中所述修复结构包括修复线和浮接线,修复线与数据线的第一端相交,浮接线与数据线的第二端和修复线浮接并通过焊接来电连接数据线和修复线。其中当数据线具有断点时,数据信号可以通过修复线以及浮接线写入像素电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修复结构包括第一修复线、第二修复线、第一浮接线以及第二浮接线。第一修复线与第一数据线的第一端相交,第二修复线与第二数据线的第一端相交,第一浮接线与第一数据线的第二端和第一修复线浮接,并通过焊接来电连接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一修复线,第二浮接线与第二数据线的第二端和第二修复线浮接,并通过焊接来电连接第二数据线和第二修复线,其中当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各具有断点时,第一数据信号可以通过第一修复线以及第一浮接线写入第一像素电极,第二数据信号可以通过第二修复线以及第二浮接线写入第二像素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数据线修复结构;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线修复结构的布局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以及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扫描线
102~数据线
103~栅极驱动芯片
104、107~挠性基板
105、108~印刷电路板
106~源极驱动芯片
109~第一修复线
110~第二修复线
111~断点
112a、112b~连接点
200~数据线修复结构
201、202、203、204~修复线
211、212、213和214~断点
301、401~液晶面板
302~扫描线
303、403、413~数据线
305、405、406~源极驱动芯片
307~印刷电路板
308b、408b、408j~第二修复线
308d~第四修复线
310、410、420~断点
313~连接垫
321、421、431~浮接线
304、404、407~栅极驱动芯片
306a、306b、306c~挠性基板
308a、408a、408h~第一修复线
308c、408c、408i~第三修复线
408f、408g~第六修复线
408e~第五修复线
409、419~透明导电层
411、416~连接点
501a、501b~第一修复线
502a、502b~第二修复线
503a、503b~第三修复线
504a、504b~第四修复线
550a、550b~数据线
511、L2、L4、L6、Ln+1、Ln+3、Ln+5~长浮接线
512、S1、S3、S5、Sn+2、Sn+4、Sn+6~短浮接线
D1、D2、D3、D4、D5、D6、Dn~数据线
Dn+1、Dn+2、Dn+3、Dn+4、Dn+5、Dn+6、D2n~数据线
W1、W2、W3、W4、W5、W6、W7、W8~焊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线修复结构200的布局图,如图2所示,数据线修复结构200包括数据线D1、D2、D3、D4、D5、D6~Dn以及Dn+1、Dn+2、Dn+3、Dn+4、Dn+5、Dn+6~D2n、修复线201、202、203以及204、短浮接线(short floating line)S1、S3、S5…S2p-1以及Sn+2、Sn+4、Sn+6…S2n、长浮接线(long floating line)L2、L4、L6…L2P以及Ln+1、Ln+3、Ln+5…L2n-1。其中短浮接线S1、S3、S5…S2p-1以及Sn+2、Sn+4、Sn+6…S2n以及长浮接线L2、L4、L6…L2P以及Ln+1、Ln+3、Ln+5…L2n-1不和任何数据线或修复线连接,只有在数据线有断点时,短浮接线或长浮接线才会被焊接至对应的修复线201、202、203或204以及对应的数据线D1、D2、D3、D4、D5、D6~Dn以及Dn+1、Dn+2、Dn+3、Dn+4、Dn+5、Dn+6~D2n,使得修复线可以通过对应的浮接线将数据信号传送至对应的数据线上。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数据线D3、D6、Dn+3和Dn+4各有断点211、212、213和214,短浮接线S3分别通过焊接点W1和W2与数据线D3以及修复线201连接,使得修复线201可以通过短浮接线S3将数据信号从数据线D3的上半端(图中未示出)经由修复线201和短浮接线S3传送至数据线D3的下半端;长浮接线L6分别通过焊接点W3和W4与数据线D6以及修复线202连接,使得修复线202可以通过长浮接线L6将数据信号从数据线D6的上半端(图中未示出)经由修复线202和长浮接线L6传送至数据线D6的下半端。
同理,短浮接线Sn+4分别通过焊接点W5和W6与数据线Dn+4以及修复线203连接,使得修复线203可以通过短浮接线Sn+4将数据信号从数据线Dn+4的上半端(图中未示出)经由修复线203和短浮接线Sn+4传送至数据线Dn+4的下半端;长浮接线Ln+3分别通过焊接点W7和W8与数据线Dn+3以及修复线204连接,使得修复线204可以通过长浮接线Ln+3将数据信号从数据线Dn+3的上半端(图中未示出)经由修复线204和长浮接线Ln+3传送至数据线Dn+3的下半端。
由于短浮接线S1、S3、S5…S2p-1以及Sn+2、Sn+4、Sn+6…S2n以及长浮接线L2、L4、L6…L2P以及Ln+1、Ln+3、Ln+5…L2n-1是浮接的,只有对应断点的短或长浮接线才会与对应的数据线和对应的修复线连接,并且修复线201、202、203和204并不与数据线交错,因此数据线与修复线之间的RC延迟的效应可以大幅减少,从而避免信号波形从原本的方波变成三角波。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300,液晶显示面板301(例如玻璃基板),包括扫描线302以及数据线303,数据线303与扫描线302相交,薄膜晶体管(图3中未示出)形成于扫描线302与数据线303相交处。所述薄膜晶体管具有与扫描线302连接的栅极,与数据线303连接的源极,以及与像素电极(图3中未示出)连接的漏极。栅极驱动芯片304接合于挠性基板306a上,形成薄膜覆晶(chip-on-film,COF)结构,并且挠性基板306a与液晶显示面板301接合,并且利用扫描线302传送栅极信号以驱动所述薄膜晶体管。源极驱动芯片305接合于挠性基板306c上,也即形成带载封装(tape carrier package,TCP)结构,并且利用数据线303传送数据信号以写入所述像素电极。挠性基板306c的一侧与液晶显示面板301接合,另一侧与印刷电路板307接合。此外,印刷电路板307上包括有电源线、接地线等多条线路。
第二修复线308b经由连接垫313与挠性基板306a上地线路连接,并通过该线路电连接栅极驱动芯片304。因此,如图3所示,当数据线303具有断点310时,利用激光束焊接第一修复线308a与数据线303以形成连接点311,焊接浮接线321以连接第三修复线308c与数据线303,以及焊接透明导电层309以连接第一修复线308a与第四修复线308d。因此,源极驱动芯片305产生的数据信号可以依次经由第一修复线308a、第四修复线308d、挠性基板306c、印刷电路板307上的线路、挠性基板306b、第二修复线308b、挠性基板306a、以及栅极驱动芯片304的内部线路,最后经由第三修复线308c和浮接线321传送至断点310下方的部分数据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浮接线321不与数据线相交以避免RC延迟效应。
数据修复结构的各个修复线可以分别包含有一条以上,因此当液晶显示面板上同时有多条数据线发生断点时,即可以分别利用对应的修复线进行修复,分别以以下两个实施例来说明。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源极驱动芯片405也利用导电胶接合于液晶显示面板401上的X侧外围区域,也即形成玻璃覆晶结构(chip-on-glass,COG),因此数据线修复结构包括第五修复线408e,其平行于扫描线402并且与源极驱动芯片405电连接,以及第四修复线408f,其形成于液晶显示面板401上的斜配线区域,以电连接第一修复线408a以及源极驱动芯片405的内部线路。此外,第四修复线408f与第一修复线408a之间具有透明导电层409。
如图4所示,当数据线403具有断点410时,利用激光束焊接第一修复线408a与数据线403以形成连接点411,焊接浮接线421以连接第三修复线408c与数据线403,以及焊接透明导电层409以连接第一修复线408a与第四修复线408f。因此,源极驱动芯片405产生的数据信号可以依次经由第一修复线408a、第四修复线408f、源极驱动芯片405的内部线路、第五修复线408e、第二修复线408b、以及栅极驱动芯片404的内部线路,最后经由第三修复线408c以及浮接线421传送至断点410下方的部分数据线。
同理,源极驱动芯片406也利用导电胶接合于液晶显示面板401上,第四修复线408g形成于液晶显示面板401上的斜配线区域,以电连接第一修复线408h以及源极驱动芯片405的内部线路。此外,第一修复线408h与第四修复线408g之间具有透明导电层419。
当数据线413具有断点420时,利用激光束焊接第一修复线408h与数据线413以形成连接点416,焊接浮接线431以连接第三修复线408i与数据线413,以及焊接透明导电层419以连接第一修复线408h与第四修复线408g。因此,源极驱动芯片406产生的数据信号可以依次经由第一修复线408h、第四修复线408g、源极驱动芯片406的内部线路、第五修复线408e、第二修复线408j、以及栅极驱动芯片407的内部线路,最后经由第三修复线408i以及浮接线431传送至断点420下方的部分数据线。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修复结构,第一修复线501a以及501b分别与奇数条数据线550a以及偶数条数据线550b焊接。长浮接线511与第三修复线503a以及奇数条数据线550a焊接,短浮接线512与第三修复线503b以及偶数条数据线550b焊接,因此当奇数条数据线550a发生断点时,即可利用第一修复线501a、第四修复线504a、第二修复线502a、以及第三修复线503a传送数据信号。当偶数条数据线550b发生断点时,即可利用第一修复线501b、第四修复线504b、第二修复线502b、以及第三修复线503b传送数据信号。
本发明的修复结构利用特定的浮接线与对应的数据线和对应的修复线连接,其它浮接线是浮接的,并且修复线并不与数据线交错,因此数据线与修复线之间的RC延迟的效应可以大幅减少,以而避免信号波形从原本的方波变成三角波。
本发明虽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