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装置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卡扣装置(locking devic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此卡扣装置的电子装置(electronic apparatus)。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装置的种类已从原本只能放置于桌上使用的桌上型电子装置发展出多种行动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掌上型计算机(pocket PC)等。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笔记型计算机与传统的桌上型计算机最大的差别在于,笔记型计算机讲求轻薄短小,让计算机的使用者能够易于携带,并且提供使用者在各种工作环境下进行计算机操作的便利性。
笔记型计算机具有一显示器与一主机。当使用者将闭合于主机的显示器旋开时,使用者通常需要先将配置于主机上且卡扣显示器的卡榫移动,使得卡榫不卡扣显示器。接着,使用者施力旋开显示器。
然而,在上述旋开显示器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藉由两手的操作来移动卡榫以保持卡榫不卡扣显示器的状态(解锁状态),并且施力旋开显示器。因此,习知笔记型计算机中,闭合于主机的显示器的旋开过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卡扣装置的方法,其解锁方式较为简单。
本发明提出一种操作卡扣装置的方法,此卡扣装置其配置于一第一本体(main body)并且适于卡扣具有一第二卡扣件(locking element)且枢接于第一本体的一第二本体。当第一卡扣件接收一力量脱离第二卡扣件后,推顶件可接受一弹性件所施予的一弹性力而推动第二扣件以使第二本体相对于该第一本体移动,其中第一卡扣件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二卡扣件枢接于第二本体、第一本体枢接于该第二本体、且推顶件藉由弹性件连接至第一本体。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的移动可为一转动或是滑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卡扣装置是使用于一电子装置上。推顶件在一第一轴线上移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卡扣件适于以一第二轴线为轴作转动,且第二轴线平行第一轴线。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卡扣件适于以一第二轴线为轴作滑动,且第二轴线垂直第一轴线。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卡扣装置更包括一复位件且复位件连接第一卡扣件与第一本体用以使该第二卡扣件恢复至初始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复位件为一螺旋弹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复位件为一扭力弹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容置槽且弹性件与至少部分推顶件位于容置槽内。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卡扣件卡扣第二卡扣件时,弹性件会发生变形而产生弹性力且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互扣合。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卡扣装置包含一基座且此基座固定于该第一本体。
本发明提出一种操作卡扣装置的方法,此卡扣装置其配置于一第一本体(main body)并且适于卡扣具有一第二卡扣件(locking element)且枢接于第一本体的一第二本体。当第一卡扣件接收一第一力量脱离该第一卡扣件与一第二卡扣件的一扣合位置后,利用一阻尼复位件带动此第一卡扣件经过一时间间隔后回复至该扣合位置,其中第一卡扣件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二卡扣件枢接于第二本体、第一本体枢接于第二本体、且阻尼复位器枢接于该第一卡扣件与该第一本体之间。在此时间间隔中,第二本体接收一第二力量带动第二卡扣件脱离扣合位置并使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移动。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的移动可为一转动或是滑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卡扣装置是使用于一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以一第一轴线为轴转动或滑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卡扣件适于以一第二轴线为轴作转动,其中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相互垂直。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卡扣件适于以一第二轴线为轴作滑动,其中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相互平行。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卡扣装置包含一推顶件,藉由一弹性件连接基座以在第三轴线上移动,其中此第三轴线与第一轴线相互垂直。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件为一螺旋弹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容置槽且弹性件与至少部分推顶件位于容置槽内。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阻尼复位件为一阻尼弹簧。
使用者可藉由单手推动第一卡扣件使其不卡扣第二卡扣件,且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移动。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二本体从第一本体旋开的过程较为简单。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卡扣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卡扣装置组合示意图。
图4A至图4B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开启过程的示意图。
图5A至图5B绘示第二卡扣件与卡扣装置的卡扣状态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B绘示操作卡扣装置的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200:电子装置
210:第一本体
220:第二本体
222:第二卡扣件
222a:卡块
230:卡扣装置
231:基座
231a:容置槽
232:推顶件
233:弹性件
234:第一卡扣件
234a:卡勾
235:复位件
A1:第一轴线
A2:第二轴线
F:外力
G1:第一角度
G2:第二角度
S310、S320:用以说明图6A实施例的各步骤流程
S410~S430:用以说明图6B实施例的各步骤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地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1的电子装置作局部剖视以显露卡扣装置。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例如为一笔记型计算机,其包括一第一本体210、一第二本体220与一卡扣装置230。第二本体220枢接于第一本体210,且第二本体220具有第二卡扣件222。第二卡扣件222具有一卡块222a。卡扣装置230配置于第一本体2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0例如为一主机,且第二本体220例如为一显示器。
图2绘示图1的卡扣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2的卡扣装置组合示意图。请参考图2与图3,卡扣装置230包括一基座231、一推顶件232、一弹性件233、一第一卡扣件234与一复位件235。基座231固定于第一本体210(见图1)。推顶件232适于在一第一轴线A1上移动。弹性件233(例如为一螺旋弹簧)连接基座231与推顶件232。在本实施例中,基座231具有一容置槽231a,且弹性件233与至少部分推顶件232位于容置槽内。
第一卡扣件234枢接于基座231,且第一卡扣件234具有一卡勾234a。第一卡扣件234适于以一第二轴线A2为轴作转动,且第二轴线A2平行第一轴线A1。复位件235(例如为一螺旋弹簧或是扭力弹簧)连接第一卡扣件234与基座231,以限制第一卡扣件234的移动范围,其中此移动范围可为一转动范围或是滑动范围。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件234均相对于基座231旋转,但是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一卡扣件234可以滑动的方式沿着一第三轴线(未显示于图中)被驱动且此第三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
以下将对于电子装置200的启闭过程作说明。图4A至图4B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开启过程的示意图。图5A至图5B绘示第二卡扣件与卡扣装置的卡扣状态的示意图。首先,请参考图4A与图5A,当第二卡扣件222与第一卡扣件234位于一扣合位置且第一卡扣件234的卡勾234a卡扣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时,第二卡扣件222施力于推顶件232(可见图3),且弹性件233产生弹性变形(可见图3)。此时,在此实施例中,例如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弹性件233是被弹性地压缩,且第二本体220是扣合于第一本体210上。
接着,请参考图4B与图5B,当第一卡扣件234受一外力F(也可见图1)作用而旋转一第一角度G1使得第一卡扣件234的卡勾234a不卡扣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时,复位件235产生弹性变形,且推顶件232推动第二卡扣件222。此时,在此实施例中,例如为螺旋弹簧或是阻尼弹簧的复位件235是被弹性地拉伸,使得第二本体220相对于第一本体210旋转一第二角度G2。随着复位件装设位置的不同,当复位件装设在第一卡扣件234与基座连接的旋转轴时,复位件可采用扭力弹簧以提供第一卡扣件234恢复至扣合位置的能力。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复位件235也可为一阻尼复位件(未显示于图中)。当复位件为阻尼复位件且第一卡扣件234失去外力F而受阻尼复位件的带动欲回到扣合位置时,第一卡扣件234将会受到阻尼复位件的影响,经过一时间间隔后才回到扣合位置而无法立即回到扣合位置。
参照图6A所示,此为操作卡扣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且此卡扣装置包含一弹性件。首先如步骤S310,第一卡扣件接收一力量脱离第二卡扣件,其中第二卡扣件枢接于一第一本体、第一卡扣件枢接于一第二本体、且第一本体枢接于第二本体。第一卡扣件所接收到的力量为使用者施予第一卡扣件的力量。当第一卡扣件脱离第二卡扣件后,再于步骤S320,推顶件可接受弹性件所施予的一弹性力而推动第二卡扣件以使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移动,其中弹性件施予第二卡扣件的弹性力为第二卡扣件与第一卡扣件扣合时,弹性件发生变形所预存的弹性力。当弹性件将第二卡扣件弹出后,使用者即可以单手的力量旋转第二本体。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的移动方式可为移动或是转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转动,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照图6B所示,此为操作卡扣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且此卡扣装置包含一阻尼复位件。首先如步骤S410,第一卡扣件接收一第一力量以脱离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的扣合位置,其中第二卡扣件枢接于第一本体、第一卡扣件枢接第二本体、且第一本体枢接于第二本体。第一力量为使用者施予第一卡扣件的力量。当第一卡扣件脱离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的扣合位置后,再于步骤S420,利用枢接于第一卡扣件与第一本体之间的阻尼复位件带动第一卡扣件经过一时间间隔后回复至扣合位置。最后,再于步骤S430,在此时间间隔中,第二本体可接收一第二力量带动第二卡扣件脱离扣合位置以使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移动。此第二力量可为使用者施予第二本体的力量。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的移动方式可为移动或是转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转动,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由上述可知,使用者可藉由单手推动第一卡扣件234使其旋转第一角度G1以不卡扣第二卡扣件222,且第二本体220相对于第一本体210一第四轴线(未显示于图中)为轴旋转第二角度G2,其中此第四轴线平行于第三轴线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的第二本体220从第一本体210旋开的过程较为简单。
请再参考图4A、图4B、图5A与图5B,当使用者要将第二本体220闭合于第一本体210上时,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会先推动第一卡扣件234的卡勾234a,使得第一卡扣件234旋转,且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会施力于推顶件232。接着,待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持续推动推顶件232后,第一卡扣件234的卡勾234a不再被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所推动且受复位件235的恢复力的作用而卡扣第二卡扣件222的卡块222a。当电子装置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后,使用者即可以单手的方式驱动第一卡扣件234以令推顶件232藉由弹性件的变形力量而带动第二本体220相对于第一本体210进行旋转。当复位件采用阻尼复位件时,使用者可同样以单手的方式先驱动第一卡扣件234不卡扣第二卡扣件222并利用第一卡扣件234回到扣合位置的时间间隔施力于第二本体220,以使第二本体220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210进行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卡扣装置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
使用者可藉由单手推动第一卡扣件使其旋转第一角度以不卡扣第二卡扣件,且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第二角度。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二本体从第一本体旋开的过程较为简单。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