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装置.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99663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52673.5

申请日:

2009.12.03

公开号:

CN101753655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M 1/02申请日:20091203|||公开

IPC分类号:

H04M1/02; G06F1/16

主分类号:

H04M1/02

申请人:

索尼株式会社

发明人:

堀本宏树; 土屋亮; 松本良太; 尾熊伸博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8.12.03 JP 308971/0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马高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其包括天线、外壳和操作单元。该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该外壳设置成使所述天线暴露出来。所述操作单元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安装至所述外壳以覆盖暴露在外的所述天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包括:
天线;
外壳,该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该外壳设置成使所述天线暴露在外;和
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安装至所述外壳以覆盖暴露在外的所述天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在所述外壳的预定面上设置能被操作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设置保持把手作为操作部,所述保持把手能被滑动操作以保持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或不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并且所述保持把手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与设置有所述显示面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设置能被操作以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操作部的支承基座作为所述操作单元的一部分;所述操作部能相对于所述支承基座在第一操作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之间滑动;并且所述操作单元具有能被操作以选择性地将所述操作部保持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或所述第二操作位置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棘爪弹簧。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所述棘爪弹簧与所述支承基座一体形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还包括:
各自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覆盖所述天线的位置的多个操作部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设置能被操作以实现内容重新播放的重播按钮作为所述操作部件之一。

说明书

便携式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便携式终端装置相关联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本发明涉及通过将树脂材料形成的操作单元设置在某个位置以覆盖具有金属壳体的外壳的天线这种构造,在确保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外壳具有足够刚性的同时,实现通讯性能的提高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便携式终端装置不仅包括允许对例如音乐和图片等内容进行再现、视听等的装置,而且还包括能实现信息处理等的装置,例如PDA(个人数字助理)和移动电话。
此外,这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包括具有能实现信息收发的天线从而具有通讯功能的装置。
具有通讯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可分为使用时将天线抽出来的类型和将天线装设在外壳内的类型。在将天线装设于外壳内的类型中,天线是安装在设置于外壳内的电路板上(例如,见日本专利2007-67744号公报)。
同时,希望如上所述那样内部设置有所需各部的外壳由刚性高且传热性好的金属材料形成,以保护设置在其中的各部并且提高将内部生成的热量释放到外部的性能。特别地,在便携式装置的情况下,装置容易因下落或振动等而受到外力。因此,这时,更加需要由刚性高于树脂材料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外壳。
然而,在如上所述将天线装设于外壳内那种类型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将天线配置在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外壳内会因金属材料导致天线的通讯敏感性降低,有可能导致装置的通讯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在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装置的外壳具有足够刚性的同时,提高便携式终端装置的通讯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其包括:天线;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成使天线暴露在外的外壳;和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安装至所述外壳以覆盖暴露在外的天线的操作单元。
因此,在该便携式终端装置中,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天线被树脂材料形成的操作单元覆盖。这能在确保外壳具有足够刚性的同时,实现通讯性能的提高。
在该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外壳的预定面上设置能被操作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设置保持把手(holding knob)作为操作部,所述保持把手能被滑动操作以保持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或不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并且所述保持把手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与设置有所述显示面板的面相对的面上。
由于保持把手设置在外壳的与设置有显示面板的面相对的面上,所以用于把持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手指放在与设置有显示面板的面相对的面上。因此,在显示面板朝向用户侧的状态下,能通过把持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手指轻松地操作保持把手。因此,能实现可操作性的提高。
在上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优选地,设置被操作以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操作部的支承基座作为所述操作单元的一部分;所述操作部能相对于所述支承基座在第一操作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之间滑动;并且所述操作单元具有能被操作以选择性地将所述操作部保持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或所述第二操作位置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棘爪弹簧(click spring)。
由于设置了选择性地将操作部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或第二操作位置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棘爪弹簧,所以操作部能被不会致使天线的敏感性降低的棘爪弹簧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或第二操作位置。因此,能在提高可操作性的同时确保良好的通讯性能,以实现提高便携式终端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棘爪弹簧与所述支承基座一体形成。
棘爪弹簧与支承基座一体形成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减少,这能实现便携式终端装置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操作部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
通过将操作部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操作时从手指施加给操作部的力易于作用在半圆形形状的中部与手指之间连接的线的方向上。这能实现操作部的顺利操作。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还包括各自由树脂材料形成并设置在覆盖所述天线的位置的多个操作部件(operating means)。
将多个操作部件配置在覆盖天线的位置,能确保操作部件被共同设置在操作部附近。因此,能实现可操作性的提高。
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优选地,设置能被操作以实现内容重新播放的重播按钮作为所述操作部件之一。
通过将用于内容重新播放的重播按钮设置为操作部件之一,经常使用的按钮被设置为操作部件,由此能实现可操作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24一起示出了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是便携式终端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从不同于图1的方向观察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从不同于图3的方向观察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金属外壳等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操作单元以及金属外壳等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底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耳机单元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9是电路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从不同于图9的方向观察到的电路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操作单元以及金属外壳等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第一操作单元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13是第一操作单元的操作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放大透视图,以截面部分地示出了设置在后面板上的连接部与第二操作单元的支承基座和底板的接合片接合的状态;
图15是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加强板的螺纹连接片与金属外壳的底面部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
图16概念性地示出了天线被树脂材料形成的各部覆盖的状态;
图17是透视图,示出了便携式终端装置被单手把持以及设置在外壳背面的操作部被操作的状态;
图18是透视图,示出了便携式终端装置被单手把持以及设置在外壳顶面的操作部件被操作的状态;
图19是放大后视图,示出了操作部被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的状态以及开关;
图20是放大后视图,示出了操作部被保持在第二操作位置的状态以及开关;
图21是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操作部被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以及棘爪弹簧的棘爪突出部与操作部的被保持槽接合的状态;
图22是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操作部被滑动成使棘爪弹簧的棘爪突出部骑上分隔部以及弹簧部呈弯曲形状的状态;
图23是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操作部被保持在第二操作位置以及棘爪弹簧的棘爪突出部与操作部的被保持槽接合的状态;
图24是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棘爪弹簧与操作部一体形成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实施本发明一实施例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最佳模式。
以下描述的最佳模式涉及将本发明应用于允许对例如音乐、图片等内容进行再现、视听等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注意,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这种便携式终端装置。本发明还能广泛应用于多种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能够处理信息的PDA(个人数字助理)和具有通讯功能的移动电话等。
下述便携式终端装置设置有显示面板。在以下描述中,当论及前、后、正、背、上、下、左、右、顶、底、纵、横等方位词时,是以设置有显示面板的那侧作为前侧。
注意,以下描述中的前、后、正、背、上、下、左、右、顶、底、纵、横等方位词仅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并不是实施本发明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构造]
如图1和2所示,便携式终端装置1形成为例如纵长且扁平的大致矩形形状。便携式终端装置1具有外壳2和设置在外壳2内的所需各部。外壳2的外表面包括正面2a、背面2b、顶面2c、底面2d、左侧面2e和右侧面2f。
外壳2由框状金属壳体3、安装于金属壳体3的正面的平板状前面板4和安装于金属壳体3的背面的平板状后面板5构成。
[金属壳体]
如图3和4所示,金属壳体3由顶面部6、底面部7、左侧面部8、右侧面部9和安装面部10构成。安装面部10取向为前后方向,并设置成与底面部7、左侧面部8的底端部和右侧面部9的底端部的相应前表面相连续。
顶面部6在除其左右两个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后侧开口的配置切口6a,并且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其左端部的端子插入孔6b(见图5)。端子插入孔6b是供耳机(earphone)或受话器(headphone)的端子插入的孔。在顶面部6的前缘,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有向下突出的螺纹连接片6c、6c。
底面部7在其左右方向的中部形成有端子插入孔7a,并且在端子插入孔7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螺纹件插入孔7b、7b。端子插入孔7a是供电池充电端子插入的孔。
在右侧面部9的邻近端部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彼此分开地配置有操作部件(operating means)11、11。操作部件11、11各自是用于在受到操作时实现预定功能的操作按钮(operating button)、操作把手(operating knob)或操作旋钮(operating dial)。作为操作部件11、11,设置有例如音量控制器和噪音功能开关切换器。
在安装面部10的背面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螺纹连接部10a、10a,并在螺纹连接部10a、10a的内侧分别设置有螺纹连接套筒(screwing boss)10b、10b。安装面部10在其左右方向的中部形成有操作孔10c,并在操作孔10c的左侧形成有扬声器配置孔10d。
[第一操作单元]
第一操作单元12在被设置于配置切口6a中的状态下安装于顶面部6(见图3、4和6)。第一操作单元12包括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基体13、粘附至基体13的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设置在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上的操作部件15、15、15和用于保持操作部件15、15、15的保持器16。
基体13包括取向为上下方向并沿左右方向伸长的粘附面部13a和从粘附面部13a向下突出并取向为前后方向的被安装面部13b。
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在其除右端部外的部分,粘附至基体13的粘附面部13a的上表面。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的右端部设置为向下弯曲的连接部14a。
操作部件15、15、15在并排对齐的状态下相联接,并设置在粘附于基体13的粘附面部13a的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之上。操作部件15、15、15各自是用于在受到操作时实现预定功能的操作按钮、操作把手或操作旋钮。作为操作部件15、15、15,设置有例如重播按钮、快进按钮和倒退按钮。
保持器16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按钮配置孔16a、16a、16a。保持器16安装至基体13,并设置在形成于金属壳体3的顶面部6中的配置切口6a中。在保持器16被安装于基体13的状态下,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的除连接部14a外的整个部分被保持器16遮蔽,而操作部件15、15、15被分别插入并设置在按钮配置孔16a、16a、16a中。
在安装面部10的背面,基板17在覆盖操作孔10c的状态下安装至左右方向的中部,而扬声器18在覆盖扬声器配置孔10d的状态下安装至左端部。
[前面板]
前面板4由例如玻璃材料形成。如图1、3和4所示,前面板4,在其除外周部外的部分,形成为透明的触摸面板部4a,其余部分不透明。前面板4在其下端部形成有向下侧开口的切口部4b。切口部4b呈朝上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在前面板4的背面的下端部粘附有第二柔性印刷线路板19。第二柔性印刷线路板19是触摸面板用电路板,并且在该第二柔性印刷线路板19的右端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连接部19a。
第二柔性印刷线路板19,在其除连接部19a外的部分,粘附至前面板4的背面,而连接部19a与后面将描述的电路板电连接。
在前面板4的下端部以闭塞切口部4b的状态设置有操作按钮20。操作按钮20呈朝上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操作按钮20是例如用于在被按压时实现在显示面板(后述)上显示初始画面的主页按钮(home button)。在该情况下,当按压操作按钮20时,设置在基板17上的开关(未示出)通过形成在金属壳体3的安装面部10中的操作孔10c被按压,由此实现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初始画面的功能。
[底板(Chassis)]
在外壳2内设置有底板21。底板21,通过将板状金属材料弯曲成预定形状而形成,包括取向为前后方向的基面部22和分别从基面部22的左右两侧缘向后突出的侧面部23、23。
如图7所示,基面部22在其上端部设置有向上突出的螺纹连接片22a、22a。螺纹连接片22a、22a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基面部22在其下端部设置有分别从左右两个端部向下突出的螺纹连接片22b、22b。
显示面板24安装至基面部22的正面。
在基面部22的背面的下端部粘附有第三柔性印刷线路板25。第三柔性印刷线路板25呈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其左端部设置为连接部25a。第三柔性印刷线路板25在其除连接部25a外的部分粘附至基面部22。
底板21右侧的侧面部23的外表面粘附有第四柔性印刷线路板26。第四柔性印刷线路板26的下端部设置为从侧面部23向下突出的连接部26a。
底板21左侧的侧面部23在其上端部设置有向左突出的接合片23a,并且在邻近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向右突出的安装片部23b。
底板21在设置于前面板4后侧的状态下安装至金属壳体3(见图4)。将底板21安装至金属壳体3是通过例如以下方法来进行的:分别将安装螺纹件100、100、...穿过基面部22的螺纹连接片22a、22a、22b、22b,使之与金属外壳3的顶面部6的螺纹连接片6c、6c和安装面部10的螺纹连接部10a、10a螺纹接合。注意,穿过上侧的螺纹连接片22a、22a的安装螺纹件100、100还用作通过共同固定方式将例如电路板等其它构件安装至金属壳体3的安装螺纹件,这将在后面描述。
在底板21安装于前面板4的后侧的状态下,显示面板24与前面板4的触摸面板部4a接触或接近。
此外,在底板21安装于前面板4的后侧的状态下,基面部22的除上侧的螺纹连接片22a、22a外的上端部的其它部分设置在第一操作单元12中的基体13的被安装面部13b的前侧。另外,第一操作单元12中的第一柔性印刷线路板14的连接部14a与第四柔性印刷线路板26的上端部连接。
[耳机单元]
如图4所示,外壳2的内侧上端部的左端部安装有耳机单元27。耳机单元27由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筒形形状的耳机塞孔28、用于保持耳机塞孔28的保持构件29和粘附于耳机塞孔28背面的第五柔性印刷线路板30构成。
如图8所示,保持构件29在其上下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螺纹件插入部29a、29b,并在下侧的螺纹件插入部29b的横侧设置有螺纹连接部29c。
第五柔性印刷线路板30具有向下突出的连接部30a,并在除连接部30a外的部分粘附至耳机塞孔28。
在耳机单元27的耳机塞孔28连接至保持构件29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安装螺纹件100、100分别穿过螺纹件插入部29a、29b,其中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穿过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而另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与底板21的安装片部23b螺纹接合,由此耳机单元27得以安装至金属壳体3和底板21。注意,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就是上述穿过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的安装螺纹件100,保持构件29和底板21通过该安装螺纹件100被共同固定至金属壳体3。
[电路板]
底板21的基面部22的后侧安装有电路板31(见图3和4)。电路板31形成为纵长形状,其中在电路板体32的前后两侧安装有例如芯片零件(chippart)33、33、...等所需部件。
如图9和10所示,电路板体32在其上端部和下端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螺纹件插入孔32a、32a、32b、32b。
在电路板体32的正面,在下端部安装有用于电池充电的连接器34,并且在邻近下端的位置安装有连接器35。于电路板体32的正面,在除上下两个端部外的区域安装有施压器板(presser plate)36。相对于电路板体32的正面,施压器板36的正面位于稍前侧。施压器板36在其正面的左右两个端部具有舌状施压器板簧(presser leaf spring)36a、36a、...。施压器板簧36a、36a、...能发生弹性变形。
在电路板体32的背面,在邻近上端的位置安装有开关37和连接器38。此外,在电路板体32的背面,在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邻近下端的位置安装有连接器39和40。此外,在电路板体32的背面,在除上下两个端部外的区域安装有薄型蓄电池41。蓄电池41与电路板体32的电池充电端子部连接。
在电路板体32的后侧,在上端部安装有天线(antenna)42。天线42是例如用于接收地面电波(ground-wave)数字广播中的一段式广播(one-segbroadcasting)的天线。
如图4所示,电路板31通过分别穿过螺纹件插入孔32a、32a、32b、32b的安装螺纹件100、100、...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具体说,一侧的穿过插入孔32a的安装螺纹件100穿过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而另一侧的穿过插入孔32a的安装螺纹件100与耳机单元27中的保持构件29的螺纹连接部29c螺纹接合。另外,穿过插入孔32b、32b的安装螺纹件100、100分别与金属壳体3中的安装面部10的螺纹连接套筒10b、10b螺纹接合。因此,四个安装螺纹件100、100、...分别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耳机单元27的螺纹连接部29c和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套筒10b、10b螺纹接合,由此电路板31安装至金属外壳3和耳机单元27。
注意,一侧的穿过插入孔32a的安装螺纹件100就是穿过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的安装螺纹件100,电路板31和底板21通过该安装螺纹件100被共同固定至金属壳体3。
在电路板31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的状态下,施压器板36的施压器板簧36a、36a、...被挤靠在底板21的基面部22的背面上。因此,通过由施压器板簧36a、36a、...施加的弹性力,电路板31被设置成相对于底板21的基面部22无振动(chatter-free)的稳定状态。
在电路板31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的状态下,粘附于底板21的基面部22上的第三柔性印刷线路板25的连接部25a与连接器35相连接。此外,粘附于前面板4上的第二柔性印刷线路板19的连接部19a与连接器39连接。此外,粘附于底板21的侧面部23上的第四柔性印刷线路板26的连接部26a与连接器40连接。另外,粘附于耳机单元27的耳机塞孔28上的第五柔性印刷线路板30的连接部30a与连接器38连接。
[第二操作单元]
电路板31的上端部的后侧安装有第二操作单元43。如图11和12所示,第二操作单元43包括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基座4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被可滑动地支承在支承基座44上的操作部45和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安装在支承基座44上的棘爪弹簧(click spring)46。
支承基座44形成为薄的横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在其上端部的右端部和下端部的左端部分别设置有螺纹件插入孔44a、44a。
支承基座44在其后侧的右端部形成有朝后侧和下侧开口的浅的接合凹部44b,并且贯穿支承基座44的插入孔44c形成为与接合凹部44b的上端部相连续。支承基座44的位于插入孔44c上侧的部分设置为接合部44d。支承基座44在其前侧的上端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覆盖壁44e、44e。
支承基座44在其背面设置有呈朝下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的浅的滑动凹部47。滑动凹部47在其下缘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第一止动缘(stopper edge)47a、47a,并在其上缘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第二止动缘47b、47b。
另外,滑动凹部47在其左右方向的中部形成有纵长的配置凹部48。此外,滑动凹部47在配置凹部48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引导槽49、49,并且在引导槽49、49的外侧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的支承孔50、50。此外,滑动凹部47在其右端部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突出部插入孔51。
操作部45是例如用于保持能执行各种功能的状态或者不能执行各种功能的状态的保持把手(holding knob)。
操作部45形成为薄的朝下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并且操作部45的除上端部外的外周部45a形成为比其它部分薄。所述其它部分设置为比外周部45a厚的厚部45b,并且在外周部45a与厚部45b之间的分界区域形成有呈弓状延伸的台阶部45c。
操作部45分别在外周部45a的下缘和邻近左端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被限制缘(restricted edge)45d、45d。操作部45的上缘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形成为第二被限制缘45e、45e。
如图13所示,操作部45在其正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区域设置有被保持槽45f和45g。被保持槽45f和45g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彼此分开的浅的凹槽,并且位于被保持槽45f与45g之间的部分设置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分隔部45h。
在操作部45的正面,在被保持槽45f和45g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呈向前突出状的上下延伸的被引导突出部52、52,并且分别在被引导突出部52、52的外侧设置有被支承突出部53、53。被支承突出部53、53分别由向前突出的连接部53a、53a和从连接部53a、53a的前端部向外突出的接合突出部53b、53b构成。
在操作部45的正面,在外周缘的邻近右端的位置处设置有向前突出的操作突出部54。
棘爪弹簧46包括作为一体的:上下延伸的弹簧部55、分别与弹簧部55的上端和下端相连续的基部56、56以及分别位于弹簧部55左右侧的连接导线部(wire portion)57、57。
弹簧部55成形为使其左右方向的宽度从上下两端朝中心变窄,并且在上下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棘爪突出部55a。棘爪突出部55a形成为朝后侧凸起的大致半球形形状。
连接导线部57、57设置为分别使基部56、56的左端部彼此相连,以及使基部56、56的右端部彼此相连。
棘爪弹簧46能弹性变形,以使弹簧部55相对于基部56、5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棘爪弹簧46插入并设置于支承基座44的配置凹部48中。
在棘爪弹簧46设置于配置凹部48中的状态下,操作部45的被支承突出部53、53分别从后侧插入支承基座44中的支承孔50、50中。当被支承突出部53、53分别插入支承孔50、50中时,被支承突出部53、53的接合突出部53b、53b分别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在限定出支承孔50、50的壁面上滑动。随着被支承突出部53、53分别进一步插入支承孔50、50中,接合突出部53b、53b在分别到达支承孔50、50的前侧开口缘后发生弹性复原以与前侧接合缘接合,由此操作部45被可滑动地支承在支承基座44上。
在操作部45被可滑动地支承在支承基座44上的状态下,被引导突出部52、52分别被可滑动地支承在引导槽49、49中,并且操作突出部54插入突出部插入孔51中。此外,在操作部45被可滑动地支承在支承基座44上的状态下,棘爪弹簧46的棘爪突出部55a插入操作部45的被保持槽45f和45g之一中并与之接合。
如图4所示,第二操作单元43通过分别穿过支承基座44的螺纹件插入孔44a、44a的安装螺纹件100、100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具体说,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穿过电路板31中的螺纹件插入孔32a以及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另外,另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穿过电路板31中的螺纹件插入孔32a,并与耳机单元27中的保持构件29的螺纹连接部29c螺纹接合。因此,安装螺纹件100、100分别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以及耳机单元27的螺纹连接部29c螺纹接合,由此第二操作单元43被安装至金属壳体3和耳机单元27。
注意,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就是上述穿过电路板31中的螺纹件插入孔32a以及底板21的螺纹连接片22a并与金属壳体3的螺纹连接片6c螺纹接合的安装螺纹件100。因此,第二操作单元43、电路板31和底板21通过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共同固定至金属壳体31。另外,另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就是上述穿过电路板31中的螺纹件插入孔32a并与耳机单元27的螺纹连接部29c螺纹接合的安装螺纹件100。因此,第二操作单元43和电路板31通过另一侧的安装螺纹件100共同固定至耳机单元27。
在第二操作单元43安装于金属壳体3等的状态下,安装在电路板31上的天线42在后侧被第二操作单元43覆盖,并且该天线42在左右两侧被设置在支承基座44中的覆盖壁44e、44e覆盖。
[后面板]
后面板5由树脂材料形成。后面板5在其上端部形成有朝上侧开口的切口部5a,并且该切口部5a形成为朝下侧凸起的大致半圆形形状(见图3和4)。
在后面板5的正面,在上端部以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的状态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连接部58和59。
位于右侧的连接部58由形成为纵长矩形形状的连接面部58a和从连接面部58a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向上突出的接合片部58b构成。连接部58在其连接面部58a处安装至后面板5的前侧。
位于左侧的连接部59由取向为前后方向的连接面部59a和与连接面部59a的左侧缘相连续的接合片部59b构成。接合片部59b形成为取向在左右方向上的板状形状,并且下半部与连接面部59a的左侧缘相连续。连接部59在其连接面部59a处安装至后面板5的正面。
于后面板5的正面,在下端部安装有用于增强后面板5的刚性的金属加强板60。加强板60具有安装于后面板5的正面的被安装面部60a和从被安装面部60a的下缘向前突出的螺纹连接片部60b、60b。螺纹连接片部60b、60b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
后面板5以如下方式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
首先,如图14所示,在插入形成在第二操作单元43的支承基座44中的接合凹部44b中的状态下使连接部58向上滑动,并使接合片部58b的背面与接合部44d的正面接合。同时,使连接部59的接合片部59b的后缘与设置在底板21的侧面部23的接合片23a的正面接合。
其次,如图15所示,使加强板60的螺纹连接片部60b、60b与金属壳体3的底面部7的上表面接触,并将螺纹件构件200、200分别穿过形成在底面部7中的螺纹件插入孔7b、7b,使之与螺纹连接片部60b、60b螺纹接合。
通过螺纹件构件200、200与螺纹连接片部60b、60b的螺纹接合,后面板5得以安装至第二操作单元43、底板21和金属壳体3。
在后面板5安装于金属壳体3等的状态下,第二操作单元43的操作部45被设置在后面板5的切口部5a中。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后面板5安装至金属壳体3等,就构成了便携式终端装置1。在如此构成便携式终端装置1的状态下,如图16所示,基体13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被安装面部13b位于天线42的前侧,而基体13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粘附面部13a位于天线42的上侧。另外,第二操作单元43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基座44位于天线42的后侧,而支承基座44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覆盖壁44e、44e分别位于天线4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天线42在除下侧外的五个方向上被树脂材料形成的各个部分覆盖。
[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操作]
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构造为上述构造的状态下,接通电源,并通过手指或尖笔操作前面板4的触摸面板部4a,就能实现所需的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具体说,通过对触摸面板部4a的操作,能实现除保持功能外的各种功能,所述保持功能用于保持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或者不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
另外,通过对用作保持把手的操作部45进行滑动操作,能实现用于保持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或者不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的保持功能。
下面将描述操作部45的操作。
由于便携式终端装置1是设计成携带用装置,所以总的来说,通常是在被单手把持的状态下使用。例如,如图17和18所示,当便携式终端装置1被单手1000把持而使用时,用户通常是在使显示面板24朝向用户侧的取向下使用。在该实例中,用户的食指1001放在外壳2的背面2b或顶面2c上。
因此,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中,通过将第二操作单元43的操作部45设置在外壳2的背面2b,能在显示面板24朝向用户的状态下通过食指1001轻松地操作操作部45。因此,能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通过将第一操作单元12的操作部件15、15、15设置在外壳2的顶面2c,能在显示面板24朝向用户的状态下通过食指1001轻松地操作操作部件15、15、15。因此,能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由于操作部45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所以滑动操作时从手指施加于操作部45的力易于作用在沿着半圆形形状的中部P与手指之间连接的线的方向上,因此能顺利地操作操作部45。
操作部45在第一操作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是下侧移动端(见图19),而所述第二操作位置是上侧移动端(见图20)。在操作部45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安装在电路板31上的开关37被操作部45的操作突出部54操作,由此保持为不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见图19)。
在第一操作位置,操作部处于接合状态,其中棘爪弹簧46的棘爪突出部55a插入上侧的被保持槽45f中(见图21)。在该实例中,如图19所示,由于操作部45的第一被限制缘45d、45d分别与支承基座44的第一止动缘47a、47a接合,所以操作部45被限制向下滑动并被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
当操作部45被操作而从第一操作位置向上滑动时,棘爪突出部55a与被保持槽45f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棘爪突出部55a骑上分隔部45h并与之接合(见图22)。在该过程期间,棘爪弹簧46的弹簧部55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棘爪突出部55a向下移动。
当操作部45进一步被操作向上滑动时,棘爪突出部55a与分隔部45h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棘爪突出部55a插入下侧的被保持槽45g中并与之接合(见图23)。在该实例中,如图20所示,由于操作部45的第二被限制缘45e、45e分别与支承基座44的第二止动缘47b、47b接合,所以操作部45被限制向上滑动并被保持在第二操作位置。在操作部45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部45的操作突出部54对安装在电路板31上的开关37的操作被释放,因此保持为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见图20)。
相反,当操作部45被操作而从第二操作位置向下滑动时,棘爪突出部55a与被保持槽45g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棘爪突出部55a骑上分隔部45h并与之接合(见图22)。在该过程期间,棘爪弹簧46的弹簧部55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棘爪突出部55a向下移动。
当操作部45进一步被操作向下滑动时,棘爪突出部55a与分隔部45h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棘爪突出部55a插入上侧的被保持槽45f中并与之接合(见图21)。在该实例中,如图19所示,由于操作部45的第一被限制缘45d、45d分别与支承基座44的第一止动缘47a、47a接合,所以操作部45被限制向下滑动并被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当操作部45被如此再一次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时,安装在电路板31上的开关37再次被操作部45的操作突出部54操作,由此保持为不能实现各种功能的状态(见图19)。
如上所述,第二操作单元43设置有用于将操作部45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或第二操作位置的棘爪弹簧46。因此,能提高可操作性,从而能提高便携式终端装置1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棘爪弹簧46能使操作部45被牢固地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或第二操作位置。这能确保用户意欲操作的功能得以确实地执行。
此外,由于棘爪弹簧46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所以配置棘爪弹簧46不会降低天线42的敏感性,因此能确保良好的通讯性能。
注意,虽然以上描述例示的是将棘爪弹簧46设置成与支承基座44分开的部件,但是也能够采用棘爪弹簧46与支承基座44形成为一体的构造,如图24所示。
通过使棘爪弹簧46与支承基座44一体形成,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从而能够降低便携式终端装置1的制造成本。
注意,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中,多个操作部件11、11和操作部件15、15、15配置在遮蔽天线42的位置。因此,操作部件11、11和操作部件15、15、15共同配置在操作部45附近,这能提高可操作性。
另外,在将被认为是使用频率高的重播按钮配置为操作部件15的情况下,能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如上所述,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中,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由刚性高的金属壳体3构成,而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操作部45的第二操作单元43配置在遮蔽天线42的位置。
因此,能够在确保外壳2具有足够刚性的同时提高通讯性能。
虽然以上描述例示的是主要将保持把手设置为操作部45,但是操作部45并不局限于保持把手,例如,也可使用主页按钮(主页把手)或设置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中的任意其它操作部件作为操作部45。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部的所有具体形状和结构仅仅是实施本发明的示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能解释为局限于这些示例。
本申请包含2008年12月3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8-308971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便携式终端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便携式终端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便携式终端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便携式终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携式终端装置.pdf(3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其包括天线、外壳和操作单元。该外壳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该外壳设置成使所述天线暴露出来。所述操作单元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安装至所述外壳以覆盖暴露在外的所述天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