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993643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6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5108781.9

申请日:

1995.08.24

公开号:

CN1118082A

公开日:

1996.03.0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2M 3/07申请日:19950824授权公告日:20030827终止日期:20130824|||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G05F3/20

主分类号:

G05F3/20

申请人: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金柱荣; 朴柱元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1994.08.24 KR 20909/9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志醒;王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在该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与一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之间连接一高压PMOS晶体管,并利用该高压PMOS晶体管的击穿点,可使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在所需要的电压电平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以
接收一起动信号;
第二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上;
一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相连接,以按照该第
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来产生一基准电压;
第三控制电路,与所述基准电压发生电路相连接,用以接收所述
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一电压控制电路,连到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上,用以接收所述
第三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
路包括:
一PMOS晶体管,连接在一电压电源Vcc与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出端
之间,该晶体管具有门极、源极和漏极;
一反向器,连接在所述PMOS晶体管的门极与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入
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电
路包括:
一PMOS晶体管,连接在一节点A与地电位Vss之间,用于接收所
述负电荷泵的输出信号;
另一PMOS晶体管,连接在所述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与所述节点A之
间;
一反向器,连到所述节点A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发
生电路包括:
一NMOS晶体管,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多个基准电阻,串联在所述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一电压电源Vcc
之间;
一个PMOS晶体管,串联在所述电压电源Vcc与地电位Vss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电
路包括:
一反向器,用于使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反向;
一PMOS晶体管,用于接收所述反向器的输出信号,该晶体管连接
在所述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与一节点B之间;
另一PMOS晶体管,连接在所述电压电原Vcc与所述节点B之间,
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电
路包括:
一高压PMOS晶体管,其门极接地电位Vss,源极接所述负电荷泵
的输出端,漏极浮接,而其N-阱接所述节点B,所述源极和所述N-阱
作为一P-N结二极管工作。

说明书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本发明涉及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具体说,涉及这样一
种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其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可由连接在
负电荷泵输出端与一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之间的一种PMOS晶体管型的高
压晶体管控制在所需的电压电平上。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须设有一个附加的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以控制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将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产生的基准电压与负电荷
泵的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当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达到所需的电压电平
时,就会产生一个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反馈到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以
驱动负电荷泵并如此控制基准电压发生电路。

上述现有技术中,附加的基准电压发生电路、各电容器、以及用
以由其反馈一信号到基准电压发生电路的器件是用来控制负电荷泵的
输出电压的,结果使电路变得很复杂和增加了芯片的面积,并且这些
模拟电路会使得电路特性随过程和温度而变化,因此很难精确控制负
电荷泵的输出电压。如果在一模拟电路中使用这种不正确的电压,就
会带来完全不能清除储存在一存储单元中的数据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通过将一个高压PMOS晶体管的P-N结二极管连在负
电荷泵的输出端与一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之间且将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
加到一p-型结上而使该P-N结二极管加上反向偏置。当反向偏置达到
结击穿电压时,发生击穿而有电流流过。结果,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
不再被“泵出”,从而达到饱和。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
该电路通过将一基准电压加到一N-型结上而使达到所需泵电压电平时
发生击穿,从而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

为了实现此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包
括:第一控制电路,连接在负电荷泵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以接收
一起动信号;第二控制电路,连在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上;一基准电压
发生电路,与第二控制电路相连接,以按照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来产生一基准电压;第三控制电路,与基准电压发生电路相连接,用
以接收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一电压控制电路,连到负电荷泵的
输出端上,用以接收第三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

为了更全面了解本发明的特点和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
更详细的描述。附图中:

图1是高压PMOS晶体管的剖视图,这种晶体管可用于本发明负电
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中;

图2是本发明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3A-3D是表明图2工作情况的各节点(A、B、C和D)上的波形图。

几个图上类似的符号代表类似的部件。

参看各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图1示出可用于本发明的负电
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中的高压PMOS晶体管的剖面。图1中,标号
1为门区,2和3分别为源区和漏区,4为N-阱,5为向N-阱施加编
置的N+区。

图2示出本发明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以下将结合图3A
至图3D对其作详细描述。

当起动信号X处于高态(图3 A中的时间11)时,其输入端加有该
起动信号X的负电荷泵10被关闭。而其输入端经一反向器G3加有该起
动信号X的第一控制电路40的PMOS晶体管P1则被导通,因此,负电荷
泵10的输出转为高(Vcc)态(图3D中的时间11)。

负电荷泵10的高电位输出由第二控制电路41接收到。另外,第二
控制电路41中的高压PMOS晶体管P3断开。于是,因为负电荷泵10的输
出经过高压PMOS晶体管P2加到节点A上,节点A的电位就转为高态
(图3B中的时间t1)。但是,由于节点A的高态通过反向器G3后被反
向为低态,故第二控制电路41的输出变为低态。第二控制电路41的低
态输出由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和第三控制电路42分别接收,然后,基
准电压发生电路30中的一个NMOS晶体管N1断开,于是受多个电阻R1、
R2和R3以及PMOS晶体管P5和P6控制的基准电压不产生。另外,一个
PMOS晶体管P7通过反向器G2也接收第二控制电路41的输出,于是PMOS
晶体管P7也被断开。因此,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的输出被截断。还有,
其输入端加有第二控制电路41的低态输出的一个PMOS晶体管P8被导通,
于是因电源电压Vcc经PMOS晶体管P8而加到节点B处,节点B的电位
就变为电压Vcc的高态(图3c中的时间11),因此第三控制电路42的
输出成为电压Vcc的高态。之后,第三控制电路42的高电位输出和负
电荷泵10的高电位输出由一电压控制电路20接收,结果,第三控制电
路42的高电位输出加到高压PMOS晶体管P4的N-阱上,而负电荷泵10的
高电位输出则加到高压PMOS晶体管P4的源极上。于是,由于高压PMOS
晶体管P4的漏极处于浮态,而其门极接地电位Vss,因此高压PMOS晶
体管P4具有P-N结二极管的结构。结果,负电荷泵10的输出保持在电
压Vcc的高态(图3D中的时间t1)。

另一方面,如果起动信号由高态变为低态(图3A中的时间t2),
则其输入端加有该起动信号X的第一控制电路40中的高压PMOS晶体管
P1被断开,而负电荷泵10则接通,于是负电荷泵10的输出变为低态。
然后,若负电荷泵10工作而使输出端Y的电位转为-|Vtp|(图3D中
的时间t2),则节点A处的电位经高压PMOS晶体管P3转成低态(图3B
中的时间t2)。因此,由于节点A处的低态通过反向器G1后反向成高
态,第二控制电路41的输出也变为高态。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和第三
控制电路42分别接收到第二控制电路41的高电位输出,然后基准电压
发生电路30中的NMOS晶体管N1导通,于是就由多个电阻R1、R2、R3以
及NMOS晶体管N1和PMOS晶体管P5及P6产生基准电压(假定控制基准电
压为3伏)。NMOS晶体管N1接收第二控制电路41的输出信号,多个基
准电阻R1、R2、R3串联在NMOS晶体管N1的漏极与电压电源Vcc之间,
而PMOS晶体管P5和P6则串联在电压电源Vcc与地电位Vss之间。

此外,PMOS晶体管P7也经反向器G2接收第二控制电路41的输出而
导通,因而使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的输出可加到第三控制电路42上。
然后,其输入端加有第二控制电路41的高电位输出的PMOS晶体管P8被
断开,结果节点B的电位成为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的输出电位(图3C
中的时间t2)。因此,第三控制电路42的输出转为高(3伏)态。之后,
第三控制电路42的高电位输出(3伏)和负电荷泵10的低电位输出分别
被电压控制电路20接收。也就是将第三控制电路42的高电位输出(3伏)
加到高压PMOS晶体管P4的N-阱上,将负电荷泵10的低电位输出加到该
晶体管的源极上。因为高压PMOS晶体管P4的漏极为浮态,而门极接地
电位Vss,因此此晶体管有一P-N结二极管的结构。于是,负电荷泵
10的输出保持在低态。

也就是,当负电荷泵10不工作时,高压PMOS晶体管P4的N-阱保持
在高压Vcc态;而当负电荷泵10工作时,高压PMOS晶体管P4的N-阱接
收来自基准电压发生电路30的输出电压,于是可将负电荷泵10的输出
电压控制在所需要的电压电平上。

另一方面,利用P-型基片上的N-阱进行过程调节时,将结击穿电
压作为元件的一个参数而设定为一给定的电压值。例如,如果将结击
穿出压设定在15伏,并且将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加到P-型结上使P-N
结二极管能加上反向偏置,于是会出现结的击穿,这时负电荷泵的输
出转为-15伏,结果,该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可控制在-15伏上,但
是,如果利用基准电压发生电路将+3伏加到N-型结上,则该负电荷泵
输出的电压可控制在-12伏(图3D中的时间t2)。如此,本发明的方
法就能将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在所需的电压电平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与基准电压发生电路
之间连接PMOS晶体管,可将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在所需的电压电
平上,因而简化了芯片电路并大大减小了芯片的尺寸。另外,可将受
温度影响的受控制电压的变化减至最小,从而提高了芯片的可靠性。

尽管以上以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最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了说明,
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最佳实施方式仅是一个例子,其各
部件结构细节方面的数量变化、组合和安排方式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
神和范围。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电路,通过在该负电荷泵的输出端与一基准电压发生电路之间连接一高压PMOS晶体管,并利用该高压PMOS晶体管的击穿点,可使负电荷泵的输出电压控制在所需要的电压电平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控制;调节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