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琴动力外延装置 本发明涉及八音琴,是一种连接十分方便、工作相当可靠的八音琴动力外输装置。
在现有技术中,八音琴的动力外延轴(如美国专利4,570,524号见附图5)的轴向固定是依靠外延轴14上的扣槽与扣爪16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用这种锁定方法固定的动力外输轴在需要将其拆出时就比较困难。另有一种方案是将动力外延轴与音鼓筒端盖里侧相互连接处加工成螺纹连接的方式(如中国专利CN93235672.9),这种结构比前述的美国专利的方案有了改进,因为螺纹连接也可限制动力外延轴的轴向自由度,取消了所述美国专利方案中的扣槽和扣爪相互配合的锁定机构,既方便了加工,降低了制造成本,又方便了动力外延轴的拆出。但是,这种螺丝连接的方式还不是最可靠的连接方式,例如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动力外延轴松脱,另外当玩具到用户手中时,有时儿童会用手旋动与动力外延轴相固定连接的玩具部分,造成动力外延轴的松脱,因此,生产厂将不得不在产品出厂之前将所述的螺纹连接端用胶水胶牢,这样做又造成了动力外延轴在拆出时的不方便。
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一种可以使八音琴的动力外延轴既能方便拆装,又能可靠传递旋转力矩,并且制成的八音琴玩具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振动而发生松脱的八音琴动力外延轴的连接固定方案。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从结构上看,本发明的八音琴动力外延装置包含有动力外延轴和固定动力外延轴的音鼓筒,动力外延轴通过音鼓筒的外侧端盖的中央孔插入,一直伸入到音鼓筒内侧端盖上位于中央位置的突台(轴头固定桩)相互进行固定连接。本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的动力外延轴的固定端上一有扁销和中心定位轴头,在音鼓筒内侧端盖中央有一自端面中央突出的中空轴头固定桩,其外周壁最好是圆柱形的,在所述的圆周壁上开有凵字形的开口缝隙,以形成一只弹性扣片。所述的被凵字形缝隙所包围的弹性扣片其自由端的厚度比其根部的厚度来得大,厚度的变化是这样按排的,即,沿其根部至自由端的弧面厚度朝向心的方向逐步增厚。所述轴头固定桩外形为圆柱形,内腔有供扁销插入并作90°旋转时容纳的空腔,并有当扁销作90°旋转后限制其继续转动的二个台肩。所述轴头固定桩的平侧端面上开有供所述扁销导向插入的方孔,并且所述方孔的宽度大体等于所述扁销的厚度。
其按装过程大致如下:先将八音琴的动力外延轴通过音鼓筒外侧端盖的中心孔插入音鼓筒内,让动力外延轴的前端的扁销通过音鼓筒内侧端盖轴头固定桩的插入口的方孔直插其内,当动力外延轴最前端的中心定位轴头伸入到中心定位孔内之后将动力外延轴旋转90°角度。所述的扁销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所述的弹性扣片按离心方向朝外推移,当转过90°度角时,所述的扁销从竖直位置转变为水平位置,此时所述的弹性扣片在弹力作用下回复原位,将所述的扁销扣定在水平位置上。此时,所述扁销最厚处的向心突出部限制了扁销朝后回转的自由度,而所述的二个台阶则限制了扁销继续向前的转动。这样,在动力外延轴先是径直插入轴头固定桩,然后再旋转90°角度之后动力外延轴的安装就算是完成了。
本发明的优点是,动力外延轴相对于八音琴音鼓筒的拆装特别方便,而其连接的可靠性十分良好,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振动而松脱。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分解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装配纵向剖视图,反映动力外延轴插入轴头固定桩后的情形。
图3是图1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反映动力外延轴插入轴头固定桩后又旋转90°角的情形。
图4是图1实施例的横截面图(a)反映动力外延轴刚刚插入轴头固定桩内时的情形,(b)是反映动力外延轴正在相对于轴头固定桩作转动时的情形,(c)反映动力外延轴转过了90°角度后的情形。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动力外延轴方案(对比文献US4,570,524)。
图1至图4反映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动力外延轴
2……中心定位轴头
3……扁销
4……音鼓筒
5……音鼓筒外侧端盖
6……音鼓筒内侧端盖
7……轴头
8……轴承
9……支架
10……轴头固定桩
11……字形开缝
12……弹性扣片
13……方孔
14……台肩
14′………台肩
15……容腔
本实施例的八音琴动力外延轴(1)的插入端端头最前部是中心定位轴头(2),其后是一方形的扁销(3)。音鼓筒(4)与动力外延轴(1)相互连接固定,由前者将旋转力矩传递给后者,实现动力的外输。所述音鼓筒(4)有外侧端盖(5)和内侧端盖(6),音鼓筒(4)通过其内侧端盖(6)上的轴头(7)枢支於发条壳(未显示)的壁面上,音鼓筒(4)的外侧端盖(5)通过轴承(8)支承到支架(9)上。在音鼓筒(4)的内侧端盖(6)的里侧中央部位有一个自端盖平面突起的圆柱形轴头固定桩(10),其内有供动力外延轴(1)插入并作90°角度旋转所需的容腔(15),其周壁的一个位置上开有字形的开缝(11),形成一个被所述开缝包围的弹性扣片(12)。所述的弹性扣片(12)沿自其根部到其自由端端头的弧面,其厚度朝向心的方向逐步变厚,自由端端头处的厚度最厚。在所述轴头固定桩(10)的内腔底面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与动力外输轴(1)的中心定位轴头(2)相配合的中心定位孔(未显示)。在所述的轴头固定桩(10)的平侧端面上开有一个供所述动力外延轴(1)的扁销(3)导入的方孔(13),所述方孔(13)的宽度大体上等於(略大于)动力外延轴(1)的扁销(3)的厚度。
在按装时,先将动力外延轴(1)的插入端通过所述的轴头固定桩(10)的方孔(3)插入到轴头固定桩(10)的根部底面,让动力外延轴(1)的中心定位轴头(2)伸入到所述底面的中心定位孔(未显示)内。然后再将动力外延轴按如图4中a、b、c三种状态所显示的那样作逆时针的90°角转动。在a状态正是动力外延轴(1)的扁销(3)通过方孔(13)插入到轴头固定桩(10)的里边并维持在哪个位置上的情形;b状态显示动力外延轴(1)在里边转动的情形,此时扁销(3)的一侧边不断将所述的弹性扣片(12)向离心的方向朝向推移;c状态显示的是所述的扁销(3)被从竖直位置转动到水平位置上,此时,所述弹性扣片(12)朝向心方向突出的自由端头与所述的扁销(3)一侧面形成弹性压接状态,使扁销(3)锁定维持在这个水平状态的位置上。此时,所述的扁销(3)受轴头固定桩容腔(15)内的台肩(14)(14)′的阻挡而不会发生沿原旋转方向的继续转动;朝后方向的转动也受到弹性扣片(12)的限制,只有在较大力度的反向旋转下动力外延轴(1)才可退出,所以锁定的稳定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