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防水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防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桥梁防水作为桥梁耐久性的一个主要环节,开始被逐渐重视起来。然而,大多
数也仅涉及桥面防水,即桥面防水层的研究、设计与施工。
设置桥面防水层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切断水与混凝土结构的接触通路(确切讲,应该
称“隔水层”),保护桥面混凝土和主梁混凝土等桥梁上部结构,免受水的侵害,从而提高上
部结构的耐久性。
欧美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前半叶开始就一直比较重视桥面防水技术、材料及性能的研究
与运用。相对而言,我国在混凝土桥面防水方面的研究与运用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防
水材料、性能检测与施工工艺等主要延用房建工程防水,尚未形成一套适用的桥面防水技术。
这就使得防水材料、工艺、性能及试验手段等诸方面处于市场混乱阶段。即使设置防水层的
桥面铺装,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防水层与面层和桥面的粘结强度不足而出现早期破坏;
防水材料本身质量不过关而失去防水作用;由于防水层的自身厚度与可压缩性,致使桥面板
与上面的铺装层形成“两张皮”,对铺装层承受车辆荷载极为不利,往往新桥使用不久,即
发生铺装层大面积破坏(这也可能是桥面较之路面易出现松散病害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桥面防水层所用材料无论是沥青基、高分子基、聚合物水泥基、还是水泥基,
均以防水薄膜形式形成“薄膜型”隔水层。这类薄膜式防水材料的重要性能是“不透水性能”,
而决定“薄膜型”防水层不透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粘结力和破损状况。这两个主要因
素在属于相对静态环境中的民建工程较不容易受到影响,但是桥梁和民建项目相比是始终处
于相对动态环境下中的,所以这两个因素很难不受影响和破坏。
目前传统的桥面防水基本属于“薄膜型”防水方式,在水泥桥面与沥青路面铺装之间形
成一层隔水层。这种传统防水方式存在的固有缺陷包括:
①、传统防水材料需要有足够的与上下层的粘结强度才能保障防水性能,但用在桥面的
实际的情况是:这种必要的粘结强度伴随着车辆频繁的碾压和震动、时间推移产生的材料老
化、膜体在车辆碾压下频繁变形产生老化,这些因素都会使其粘结强度会下降很快、甚至丧
失,这也是很多新桥面通车不久就出现渗水的主要原因;
②、传统防水的材料寿命与使用寿命都较低,因为传统材料都是有机材料所以其材料自
身的寿命有限,尤其是桥面所处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所以传统材料在桥面铺装时的有效寿
命往往比材料的理论寿命要短很多;
③、对水泥桥面状况(如干燥度、平整度、坡度、干净程度等)的要求程度高、适应性
较差。而干燥度、平整度、坡度、干净程度在桥面施工时由于其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很难达到
材料施工的标准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材料的粘结力,进而影响防水性能;
④、众所周知高温对有机材料的破坏性很大,所以高温沥青路面铺筑、碾压时温度和施
工都必然会对膜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坏;
⑤、对施工技术与工艺要求严格且不易掌握,受人为操作影响的程度较大;
⑥、生产、贮存与施工均存在环保问题;
⑦、桥面边缘密封防水始终是一个难题;
⑧、膜体的自身硬度低,在水泥桥面与沥青路面之间存在这样一层“软”隔离层,在车
辆的碾压下频繁发生形变,进而疲劳老化,必然导致“两张皮”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水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凝土桥面铺装;
(2)桥面基层处理;
(3)CM-DPS施工;
(4)CM-DPS+施工;
(5)初期养护;
(6)桥面交通管制;
(7)CM-AS施工;
(8)桥面交通管制;
(9)沥青混凝土铺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步骤(2)中桥面基层处理,施工时要求混凝土桥面铺装
层达到设计砼强度,表面平整、洁净、无污染、杂质、油渍、尘土,首先用凿毛机对桥面铺
装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把表面的浮浆、杂物凿除,然后用旋转钢丝刷清扫机清扫,再
用鼓风机或吸尘器清除浮沉、细粒,用高压水枪冲洗一遍,待干燥后,即可进行施工;对于
桥面混凝土铺装层局部有坑槽的要求凿深5厘米后用环氧树脂砂浆填平夯实处理,以桥面无
积水现象为原则,防水层尽量不雨天施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步骤(3)和(4)中CM-DPS和CM-DPS+的施工,在待施
工的桥面基层表面喷洒足够量的水,过30分钟后,再进行CM-DPS的喷涂;用低压喷射器喷
射整个表面两次,于第一次喷后将干前再喷第二次,务使整个表面达到均匀饱和;喷涂CM-DPS
3h后或将干前,需用水湿润表面,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更要注意浇水湿润,但浇水量不
宜过大,以免冲淡药力;施工24h后,可见到混凝土表面有白色杂质出现为止;每天湿润次
数,夏季一般6~7次,其它季节1~2次;CM-DPS施工结束后按同样施工方法喷涂一遍CM-DP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美国CTI的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CM-DPS、DPS+和ACM,均是
无毒、无味、不挥发、不燃烧的环保型水性溶液。将其喷涂在混凝土表面后会渗入混凝土内
部一定深度(3mm-15mm),在混凝土毛细孔中与混凝土中大量存在的游离碱和二氧化碳反应,
形成不溶于水的链状结晶,从而形成渗透防水层,使混凝土表层具备长期的防水性能,实现
“结构防水一体化”效果,进而阻止以水为载体的酸、碱、盐、CO2、SO2等腐蚀介质对混凝
土的侵蚀,以及提高混凝土抗风化、抗冻融破坏、减缓碱集料反应的能力。同时这种“渗透
结晶防水层”又具有呼吸透气性,混凝土内部的潮气完全可以向外散发出来,这就从整体上
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值得一提的是CM-DPS的抗渗性远远高于普通的水性渗
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同时DPS+和ACM还具有很强的纳米配筋的性能,能提供混凝土表层的抗
变形和抗拉伸性能,具有绝对的技术领先优势。
防水层不仅起到防排水作用,而且能起到粘结等承上启下作用,施工后不透水和设计年
限不透水,造价合理。对防水层的质量原则上要求如下:防水层必须是不透水的;面层铺筑
前、铺筑中、通车后,防水层不能被破损;防水层应与沥青混凝土面层及水泥砼铺装层有足
够的粘结力;防水层能够抵抗桥面裂纹;防水层应具备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沥青混合料的摊
铺温度一般在160℃左右,要求防水层在此高温下不溶化,并保持膜体完好,同时不因高温
而改变材料特性;在夏季高温季节,路面温度往往高达65℃以上,要求防水膜在此高温下仍
具有相当的粘结力和抗剪能力,能满足恶劣条件下的行车要求;在夏季高温季节施工,要求
防水膜在50℃左右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施工车辆及混凝土摊铺机在上面行驶不因粘轮破坏
膜体;要求防水膜在-15℃以下不开裂。另外,防水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不因受
高温、碾压、低温、霜冻等作用降低粘结性、抗剪能力和防水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不断的得到升级和强化,从而和桥梁不
断发展的设计步伐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根据桥梁的设计要求,渗透结晶型刚柔复合一体化
桥梁防水系统,这是最先进的桥梁一体化防水的代表,突破了使用传统防水材料的桥梁防水
根本无法实现的两道防水的可行性,采用刚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DPS)和刚柔复合型防水
材料(DPS+或ACM)共同组成的双重防水构造,充分发挥出刚性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实现结
构自防水的性能,以及渗透型刚柔复合防水材料在抗裂性能上的优势,同时两道防水材料的
设计构造也使得桥梁的防水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防水性能更具保障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
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桥梁防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凝土桥面铺装;
(2)桥面基层处理,施工时要求混凝土桥面铺装层达到设计砼强度,表面平整、洁净、无
污染、杂质、油渍、尘土,首先用凿毛机对桥面铺装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把表面的浮
浆、杂物凿除,然后用旋转钢丝刷清扫机清扫,再用鼓风机或吸尘器清除浮沉、细粒,用高
压水枪冲洗一遍,待干燥后,即可进行施工;对于桥面混凝土铺装层局部有坑槽的要求凿深
5厘米后用环氧树脂砂浆填平夯实处理,以桥面无积水现象为原则,防水层尽量不雨天施工;
(3)CM-DPS施工,在待施工的桥面基层表面喷洒足够量的水,过30分钟后,再进行CM-DPS
的喷涂;用低压喷射器喷射整个表面两次,于第一次喷后将干前再喷第二次,务使整个表面
达到均匀饱和;喷涂CM-DPS 3h后或将干前,需用水湿润表面,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更
要注意浇水湿润,但浇水量不宜过大,以免冲淡药力;施工24h后,可见到混凝土表面有白
色杂质出现为止;每天湿润次数,夏季一般6~7次,其它季节1~2次;
(4)CM-DPS+施工,CM-DPS施工结束后按同样施工方法喷涂一遍CM-DPS+;
(5)初期养护;
(6)桥面交通管制;
(7)CM-AS施工;
(8)桥面交通管制;
(9)沥青混凝土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