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沙的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98488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7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33256.3

申请日:

2011.08.12

公开号:

CN102409656A

公开日:

2012.04.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3/00申请日:20110812|||公开

IPC分类号:

E02D3/00; E02D1/04; A01G1/00

主分类号:

E02D3/00

申请人: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发明人:

韩霁昌

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路52号高科大厦六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代理人:

李郑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1∶5;在复合层中栽植固沙植物,进而提高植被的覆盖度达到固沙的目的。本发明在沙漠化地区就地取材,固沙成本低廉,固沙效果明显;沉积岩和沙的混合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有效的增加沙漠化地带的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固沙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将沉积岩粉碎 ;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 充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 该 30cm 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 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 (1 ~ 5) ; 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环境 条件生长的植物。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2cm ~ 4cm。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3cm ~ 4cm。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 3)。

说明书


一种固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和沙漠治理领域, 具体为一种固沙的方法。背景技术 目前, 全球沙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报告, 每年会新增大约有 6 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近几年来,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 13.7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 另外, 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受 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 余万人, 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顷的草场受其影响。
     在沙漠的治理方面, 我国遏制沙漠化的固沙方法主要有植被固沙和化学固沙。利 用化学胶结物固沙成本高, 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 而在沙漠中种植植被主要是通过种植灌木 或飞播造林, 但是, 由于在沙漠化地区风力强且水分缺乏, 沙中有机质分解快、 积累下来的 比较少, 致使其保肥性差, 养分比较贫乏, 导致沙地生产力差, 植被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成 活率不高,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 在常年风力强劲的沙漠地区, 沙化面积在逐渐扩 大, 研究一种有效的固沙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固沙的方 法, 该方法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作为原料与沙混合, 对沙地进行改造, 使其适合植被生长, 提 高植物的成活率。该方法有效起到固沙的作用, 变害为宝, 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
     一种固沙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将沉积岩粉碎 ;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 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 该 30cm 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 (1 ~ 5) ; 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 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
     优选的,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2cm ~ 4cm。
     优选的,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 3cm ~ 4cm。
     优选的, 所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 3)。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
     1) 充分利用了沉积岩易板结的特性, 在沙漠化地区就地取材, 固沙成本低廉。
     2) 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原料取自沙地周边的岩层, 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 提高了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 经试验,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混合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 能 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有效的增加沙漠化地带的植被覆盖度, 达到固沙的目的, 改善生态环 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方式
     古、 中生代沉积岩是指古生代二叠纪、 中生代三叠纪、 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 岩、 砂页岩和泥岩组成的互层。 本发明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 乡大纪汗村、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 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 陕西榆林 市神木县太和寨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山西朔 州市神池县。申请人经过相关测定, 上述各采样点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感官、 质地和物理 化学性质以及遇水后的特性基本相同。
     古、 中生代沉积岩具有遇水松软如泥的特点, 其渗透性差, 板结性强 ; 而沙子的特 点是松散, 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 导致水分容易流失, 在作为植物生长的基床时漏水漏 肥; 单一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或沙均不适合植物的生长。近年来申请人对古、 中生代沉积岩 作为原料治理沙地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固沙角度来讲, 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具有互补的物理特性, 本发明正是基于此 并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固沙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粉碎 成粒径为 2cm ~ 4cm 的颗粒 ; 将粉碎后的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 ; 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 分混合, 得到 30cm 厚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 该 30cm 厚的复合层中, 古、 中生代 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 1 ∶ (1 ~ 5) ; 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 件生长的植物。 申请人研究的重点在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比例为多少得到的沙土可以有 效持水持肥, 并使得改造后的沙地的质地变为适合种植植物的沙地, 提高植被覆盖度, 达到 固沙目的。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相关参数优化试验, 以对本发明的 技术方案作理论、 效果支持说明。 本试验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 汗乡大纪汗村。
     ( 一 ) 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小优化试验
     1、 样品制备
     第一组样品 : 该组为古、 中生代沉积岩裸露的不同粒径的样品, 具体是在四个陶制 器皿 ( 高 25cm、 直径 20cm) 中分别装入 10cm 厚的沙, 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 中 生代沉积岩, 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 : 2cm、 3cm、 4cm、 5cm ;
     第二组样品 : 该组为古、 中生代沉积岩被沙覆盖的不同粒径的样品, 具体是在四个 陶制器皿中分别装入 10cm 厚的沙, 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 中生代沉积岩, 同 一陶制器皿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 : 2cm、 3cm、 4cm、 5cm, 接着分别在各陶制器皿 中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上覆盖 10cm 厚的沙。
     2、 试验方法
     (1) 灌水
     同时于 8 个样品的陶制器皿中灌等量的水, 为避免水滴对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 的结构及其铺设结构的破坏, 灌水时在样品上覆盖滤纸, 使水能够缓慢均匀的浸润古、 中生 代沉积岩, 同时为保证古、 中生代沉积岩吸水充分, 灌水分 3 次进行, 前两次每个陶制器皿 灌水 1500ml, 最后一次灌水 500ml, 每次灌水间隔 30min。
     (2) 取样
     每个陶制器皿中最后一次灌水后明水面消失开始计时, 分别于 2h 和 30h 后在各陶
     制器皿中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 并对所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进行测定。
     (3) 试验结果
     表 1 不同样品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
     由表 1 所示结果可知 :
     对于第一组样品 : 根据田间试验经验及本试验中所用样品体积的大小, 2h 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中的重力水下渗基本停止, 这时的含水量可以视为田间持水量, 可以衡量样 品的持水能力。 由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具有物理结构不稳定, 遇水即散、 结构崩解, 可引起其 孔隙状况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和水力学特性均发生变化的特点, 2h 后, 从样品的直观结构上 可知, 粒径为 2cm 和 3cm 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经过三次灌水后结构完全分散 ; 粒径 4cm 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部分分散, 仍能够保持古、 中生代沉积岩自身的物理特性, 且其含水量高于粒径为 2cm 和 3cm 样品的含水量 ; 粒径 5cm 的裸露古、 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 分散程度更低, 但因古、 中生代沉积岩导水性能差, 导致吸水缓慢, 短时间内难以饱和, 所以 含水率最低, 仅为 26.41%。进而说明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小于 4cm 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 力。30h 后, 粒径 2cm 古、 中生代沉积岩含水量最低, 下降到 3.51%, 随着粒径的增大其保水 性能增强, 当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于 3cm 时, 其持水性能较为理想。
     对于第二组样品 :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吸水饱和过程中, 沙覆盖的古、 中生代沉 积岩粒径越小, 含水量越大, 相同时间间隔的含水量的减少量也越大。在沙的覆盖和包裹 下, 由于沙的渗漏速度快, 水在沙中停留的时间短, 古、 中生代沉积岩无法达到饱和, 结构也 未分散。粒径 2cm 的岩块含水率 2h 后最高, 为 23.12 %, 随着粒径的增大, 含水量下降到 20.55%, 说明粒径过大不易饱和, 进而不利于持水, 说明有沙覆盖的情况下, 古、 中生代沉 积岩粒径也是小于 4cm 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30h 后, 粒径 2cm 古、 中生代沉积岩含水 量最低, 下降到 5.88%, 而粒径大于 2cm 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率相当, 在 20.30%~ 20.33%之间。可见, 在沙的覆盖下, 古、 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于 2cm, 保水作用极其显著。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后, 部分裸露、 部分被沙包裹保护 起来, 即部分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功能倾向于吸收水分, 部分古、 中生代沉积岩功能倾向于 蓄存水分。综合两种状态分析, 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 在沙中混合粒径为 2cm ~ 4cm 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块是较为合理的粒径范围, 优选其中 3cm ~ 4cm 的粒径范围。
     以下试验过程中所用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的粒径为 2cm ~ 4cm。
     ( 二 ) 理化特性试验
     本试验是以相关理论指标为依据, 以使沙土的物理特性与土壤的物理特性接近而 作的优化试验。
     1、 准备样品
     以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6、 1 ∶ 5、 1 ∶ 3、 1 ∶ 2、 1 ∶ 1、 1 ∶ 0.5、 1 ∶ 0.2 配置试验样品, 并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备用。
     2、 试验方法
     采用吸管法测定机械组成 ; 采用圆筒浸透法测定毛管孔隙度 ; 采用恒定水头法测 定饱和导水率 ; 采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有机质, 采用容重计算样品的总孔隙度。
     3、 试验结果
     表 2 不同原料配比沙土的土壤质地和物理性质
     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而对于沙地来说, 质地、 水、 肥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土壤质 地与土壤理化性状密切相关, 为此通过测定机械组成, 以得到沙土质地, 同时选取饱和导水 率和毛管孔隙度作为持水保水能力指标, 以有机质作为肥力指标对沙土的原料配比进行优 化。
     依据表 2 所示结果, 根据沙土的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指标可以看出, 随着沙中的 古、 中生代沉积岩添加量的增加, 沙土中的沙粒含量不断减少, 粉粒含量不断增加, 粘粒含 量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质量比为 1 ∶ 1 以后趋于稳定, 沙土壤质地逐渐由砂土、 砂壤 土变为壤土、 粉壤土。为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 同时考虑沙基地沙多情况下, 可以配制砂壤 土或壤土, 即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配比为控制在 1 ∶ 1 ~ 1 ∶ 5 之间。
     作为肥力指标的有机质含量, 随着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体积比的变化, 其变 化范围为 0.053 %~ 0.106 %,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不同混合体积比的有机质含量均较 低, 属于全国耕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中有机质分级的六级 ( < 0.6% )。而有机质可以提供 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 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改善土壤 物理性状 ; 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等。 为提高植物的长势, 建议在后期的管理中施用 有机肥等来提高肥力。
     饱和导水率和毛管孔隙度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 渗透性和保水、 保肥能力。随着 古、 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的添加量的增加, 沙土的饱和导水率逐渐降低, 说明沙土的通透性
     逐渐减小, 在 1 ∶ 1 配比之后, 变化趋于稳定, 说明通透性较差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逐渐起 了决定作用。土壤通透性过高, 水分容易流失, 而通透性过低, 也不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般旱地土壤通气孔隙 ( 通气孔隙=总孔隙度 - 毛管孔隙度, 所有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 为 47.2 % ) 比例不能低于 10 %, 据此可以估算出配比上限约为 1 ∶ 1。毛管孔隙决定了 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随着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添加量的增加, 沙土的毛管孔隙度从 26.33%提高到了 44.94%, 说明其保水保肥能力逐渐增大。 另一方面, 良好土壤结构中毛管 孔隙度应达到总孔隙度 ( 所有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为 47.2% ) 的 50%~ 60%, 由此估算 出配比下限约为 1 ∶ 5。
     综上, 经过试验和分析估算, 可控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配比为 1 ∶ 1 ~ 1 ∶ 5。
     经过上述分析说明, 上述沙土与土壤的质地、 物化性质相当, 从理论上说明本发明 所提供的沙土适宜植物生长, 进而能够实现固沙的目的。
     在上述质地、 物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植物种植试验, 以对改造后的沙土的技 术效果进行支持说明。
     ( 三 ) 植物种植优化试验 1、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马铃薯的优化试验
     (1) 试验区设计
     根据马铃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 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5、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 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3、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 区五内为沙。
     (2) 种植
     按常规的马铃薯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马铃薯。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 后期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马铃薯的产量见表 3。
     表 3 马铃薯产量
     由表 3 中所示结果可知 : 全沙地的马铃薯产量最低, 只有 242kg/ 亩。 虽然黄土的马 铃薯产量达到了 517kg/ 亩, 但还是低于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的各试验区的产量。其 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体积比为 1 ∶ 1.5 和 1 ∶ 3 的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了 650kg/ 亩和 783kg/ 亩。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配比为 1 ∶ 1.5 ~
     1 ∶ 3 的沙土上马铃薯成活率得到提高, 长势良好,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 1 ∶ 3 的沙土上 的成活率最高。
     2、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小麦的优化试验
     (1) 试验区设计
     根据小麦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 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黄土与沙的 混合层, 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2,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内 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厚度 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7、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 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3,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2) 种植
     按常规的小麦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小麦。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 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小麦产量见表 4。
     表4小麦产量
     由表 4 所示结果可知 : 小麦在 1( 黄土 ) ∶ 2( 沙 ) 上的产量最低, 仅有 374kg/ 亩。 在黄土和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体积比为 1 ∶ 1 的沙土上的小麦产量相当, 分别达到了 491 和 402kg/ 亩。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 1 ∶ 1.7 的沙土上, 小麦产量达到了 462kg/ 亩。上 述结果对比后表明说明这一比例的沙土上小麦成活率得到提高, 长势良好。
     3、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大豆的优化试验。
     (1) 试验区设计
     根据大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实验基地布设四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 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1、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三内 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1.5、 厚 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3、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2) 种植
     按常规的大豆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大豆。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 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植物的产量见表 5。
     表 5 大豆产量
     由表 5 所示结果可知 : 大豆在黄土上的产量达到了 333kg/ 亩, 在古、 中生代沉积岩 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1 ∶ 1.5 和 1 ∶ 3 的沙土的大豆产量分别达到了 192、 262 和 265kg/ 亩。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体积比为 1 ∶ 1.5 和 1 ∶ 3 的沙土上的大豆产量相当, 上 述结果对比后表明,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 1 ∶ 1.5 ~ 1 ∶ 3 的沙土上大豆成活率得到提 高, 长势良好。
     4、 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玉米的优化试验
     (1) 试验区设计
     根据玉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在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2m×2m。 试验区一内为黄土, 厚度为 70cm ; 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黄土与 沙的混合层, 且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2,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 验区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其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1,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 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 1 ∶ 1.5、 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 试验区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 70cm, 其中, 上层为沙土中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 比为 : 1 ∶ 3, 其厚度为 30cm, 底层为沙其厚度为 40cm。
     (2) 种植玉米
     按常规的玉米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玉米。 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 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玉米的产量见表 6。
     表 6 玉米产量
     由表 6 所示结果可知 : 玉米在 1( 黄土 ) ∶ 2( 沙 ) 上的产量最低, 只有 383kg/ 亩。 黄土和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 1 ∶ 1 的沙土上的玉米产量相当, 分别为 512 和 500kg/ 亩。 在 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沙土上, 玉米产量达到了 574kg/ 亩, 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在古、 中 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配比为 1 ∶ 1.5 的沙土上玉米成活率得到提高, 长势良好。
     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实施例, 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1
     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 就地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 将其粉碎为粒径为 3cm ~ 4cm 的颗粒,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 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 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2、 厚度为 30cm 混合 层, 改造总面积为 2300 亩, 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 选择 5 个 1m×1m 的 样方进行植被的群体调查, 出苗率平均达到 80%, 当地未改造的沙地同期出苗率仅为 20%; 7 月底在马铃薯开花期进行了群体调查, 发现沙地的马铃薯盖度达到 60%, 当地未改造沙 地的马铃薯盖度不足 10%。 经调查, 改造面积内的沙土地在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 由本实施 例可以看出, 经古、 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生长, 植物长势良好, 植被盖度 提高, 因此, 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
     实施例 2
     在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 就地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 将其粉碎为粒径为 2cm ~ 4cm 的颗粒,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 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 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5、 厚度为 30cm 混 合层, 改造总面积为 1800 亩, 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上种植苜蓿, 选择 5 个 1m×1m 的 样方进行植被的群体调查, 出苗率平均达到 90%, 当地未改造的沙地同期出苗率仅为 25%; 8 月份在苜蓿生长旺盛期进行了群体调查, 发现沙地的苜蓿盖度达到 75%, 当地未改造沙 地的苜蓿盖度不足 40% ; 经调查, 改造面积内的沙土地在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 由本实施例 可以看出, 经古、 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生长, 植物长势良好, 植被盖度提 高, 因此, 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 实施例 3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 就地取古、 中生代沉积岩, 将其粉碎为粒径 为 3cm ~ 4cm 的颗粒, 将粉碎后的古、 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 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 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 得到古、 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 1 ∶ 1、 厚度为 30cm 混 合层, 改造总面积为 2450 亩, 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种植苜蓿, 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其 出苗率、 盖度进行调查, 能够达到与实施例 2 相同的效果。经调查, 改造面积内的沙土地在 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 由本实施例可以看出, 经古、 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 生长, 植物长势良好, 植被盖度提高, 因此, 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
     10

一种固沙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固沙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固沙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固沙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固沙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09656A43申请公布日20120411CN102409656ACN102409656A21申请号201110233256322申请日20110812E02D3/00200601E02D1/04200601A01G1/0020060171申请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地址710075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路52号高科大厦六层72发明人韩霁昌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代理人李郑建54发明名称一种固沙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

2、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15;在复合层中栽植固沙植物,进而提高植被的覆盖度达到固沙的目的。本发明在沙漠化地区就地取材,固沙成本低廉,固沙效果明显;沉积岩和沙的混合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有效的增加沙漠化地带的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CN102409662A1/1页21一种固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

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2CM4C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3CM4C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3。权利要求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1/8页3一种固沙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和沙漠治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固沙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目前,全球沙漠化的面积。

4、已经达到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每年会新增大约有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近几年来,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13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另外,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顷的草场受其影响。0003在沙漠的治理方面,我国遏制沙漠化的固沙方法主要有植被固沙和化学固沙。利用化学胶结物固沙成本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而在沙漠中种植植被主要是通过种植灌木或飞播造林,但是,由于在沙漠化地区风力强且水分缺乏,沙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下来的比较少,致使其保肥性差,养分比较贫乏,导致沙地生产力差,植被在这种恶。

5、劣的环境下成活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常年风力强劲的沙漠地区,沙化面积在逐渐扩大,研究一种有效的固沙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发明内容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沙的方法,该方法将古、中生代沉积岩作为原料与沙混合,对沙地进行改造,使其适合植被生长,提高植物的成活率。该方法有效起到固沙的作用,变害为宝,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环境。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0006一种固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0007将沉积岩粉碎;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

6、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0008优选的,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2CM4CM。0009优选的,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后粒径为3CM4CM。0010优选的,所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3。0011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00121充分利用了沉积岩易板结的特性,在沙漠化地区就地取材,固沙成本低廉。00132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原料取自沙地周边的岩层,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00143经试验,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混合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水保水性,能够满足。

7、植物生长需求,有效的增加沙漠化地带的植被覆盖度,达到固沙的目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2/8页4具体实施方式0015古、中生代沉积岩是指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岩组成的互层。本发明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陕西榆林市神木县太和寨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山西朔州市神池县。申请人经过相关测定,上述各采样点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的感官、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遇水后的特性基本相同。。

8、0016古、中生代沉积岩具有遇水松软如泥的特点,其渗透性差,板结性强;而沙子的特点是松散,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水分容易流失,在作为植物生长的基床时漏水漏肥;单一的古、中生代沉积岩或沙均不适合植物的生长。近年来申请人对古、中生代沉积岩作为原料治理沙地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0017从固沙角度来讲,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具有互补的物理特性,本发明正是基于此并且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固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古、中生代沉积岩粉碎成粒径为2CM4CM的颗粒;将粉碎后的沉积岩铺在沙地表面;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30CM厚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复合层,该30CM厚的。

9、复合层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体积比为115;在混合后的沙地中按常规方法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植物。0018申请人研究的重点在于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比例为多少得到的沙土可以有效持水持肥,并使得改造后的沙地的质地变为适合种植植物的沙地,提高植被覆盖度,达到固沙目的。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相关参数优化试验,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理论、效果支持说明。本试验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采自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0019一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小优化试验00201、样品制备0021第一组样品该组为古、中生代沉积岩裸露的不同粒径的样品,具体是在四个陶制器皿高25CM、直径20。

10、CM中分别装入10CM厚的沙,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中生代沉积岩,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2CM、3CM、4CM、5CM;0022第二组样品该组为古、中生代沉积岩被沙覆盖的不同粒径的样品,具体是在四个陶制器皿中分别装入10CM厚的沙,然后在各陶制器皿中均装入四块古、中生代沉积岩,同一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分别为2CM、3CM、4CM、5CM,接着分别在各陶制器皿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上覆盖10CM厚的沙。00232、试验方法00241灌水0025同时于8个样品的陶制器皿中灌等量的水,为避免水滴对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的结构及其铺设结构的破坏,灌水时在样品上覆盖。

11、滤纸,使水能够缓慢均匀的浸润古、中生代沉积岩,同时为保证古、中生代沉积岩吸水充分,灌水分3次进行,前两次每个陶制器皿灌水1500ML,最后一次灌水500ML,每次灌水间隔30MIN。00262取样0027每个陶制器皿中最后一次灌水后明水面消失开始计时,分别于2H和30H后在各陶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3/8页5制器皿中取古、中生代沉积岩,并对所取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进行测定。00283试验结果0029表1不同样品中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量00300031由表1所示结果可知0032对于第一组样品根据田间试验经验及本试验中所用样品体积的大小,2H后古、中生代沉积岩。

12、中的重力水下渗基本停止,这时的含水量可以视为田间持水量,可以衡量样品的持水能力。由于古、中生代沉积岩具有物理结构不稳定,遇水即散、结构崩解,可引起其孔隙状况发生改变、物理性质和水力学特性均发生变化的特点,2H后,从样品的直观结构上可知,粒径为2CM和3CM的裸露古、中生代沉积岩经过三次灌水后结构完全分散;粒径4CM的裸露古、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部分分散,仍能够保持古、中生代沉积岩自身的物理特性,且其含水量高于粒径为2CM和3CM样品的含水量;粒径5CM的裸露古、中生代沉积岩遇水后分散程度更低,但因古、中生代沉积岩导水性能差,导致吸水缓慢,短时间内难以饱和,所以含水率最低,仅为2641。进而说明古。

13、、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小于4CM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30H后,粒径2CM古、中生代沉积岩含水量最低,下降到351,随着粒径的增大其保水性能增强,当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于3CM时,其持水性能较为理想。0033对于第二组样品在古、中生代沉积岩吸水饱和过程中,沙覆盖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越小,含水量越大,相同时间间隔的含水量的减少量也越大。在沙的覆盖和包裹下,由于沙的渗漏速度快,水在沙中停留的时间短,古、中生代沉积岩无法达到饱和,结构也未分散。粒径2CM的岩块含水率2H后最高,为2312,随着粒径的增大,含水量下降到2055,说明粒径过大不易饱和,进而不利于持水,说明有沙覆盖的情况下,古、中生代沉积。

14、岩粒径也是小于4CM时具有较好的持水能力。30H后,粒径2CM古、中生代沉积岩含水量最低,下降到588,而粒径大于2CM的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含水率相当,在20302033之间。可见,在沙的覆盖下,古、中生代沉积岩粒径大于2CM,保水作用极其显著。0034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后,部分裸露、部分被沙包裹保护起来,即部分古、中生代沉积岩的功能倾向于吸收水分,部分古、中生代沉积岩功能倾向于蓄存水分。综合两种状态分析,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在沙中混合粒径为2CM4CM的古、中生代沉积岩块是较为合理的粒径范围,优选其中3CM4CM的粒径范围。0035以下试验过程中所用的古、中生代沉积岩。

15、的粒径为2CM4CM。0036二理化特性试验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4/8页60037本试验是以相关理论指标为依据,以使沙土的物理特性与土壤的物理特性接近而作的优化试验。00381、准备样品0039以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6、15、13、12、11、105、102配置试验样品,并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备用。00402、试验方法0041采用吸管法测定机械组成;采用圆筒浸透法测定毛管孔隙度;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饱和导水率;采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有机质,采用容重计算样品的总孔隙度。00423、试验结果0043表2不同原料配比沙土的土壤质地和物理性质00440045具有良好。

16、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而对于沙地来说,质地、水、肥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土壤质地与土壤理化性状密切相关,为此通过测定机械组成,以得到沙土质地,同时选取饱和导水率和毛管孔隙度作为持水保水能力指标,以有机质作为肥力指标对沙土的原料配比进行优化。0046依据表2所示结果,根据沙土的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指标可以看出,随着沙中的古、中生代沉积岩添加量的增加,沙土中的沙粒含量不断减少,粉粒含量不断增加,粘粒含量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质量比为11以后趋于稳定,沙土壤质地逐渐由砂土、砂壤土变为壤土、粉壤土。为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同时考虑沙基地沙。

17、多情况下,可以配制砂壤土或壤土,即将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配比为控制在1115之间。0047作为肥力指标的有机质含量,随着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体积比的变化,其变化范围为00530106,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不同混合体积比的有机质含量均较低,属于全国耕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中有机质分级的六级06。而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等。为提高植物的长势,建议在后期的管理中施用有机肥等来提高肥力。0048饱和导水率和毛管孔隙度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随着古、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的添加量的。

18、增加,沙土的饱和导水率逐渐降低,说明沙土的通透性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5/8页7逐渐减小,在11配比之后,变化趋于稳定,说明通透性较差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逐渐起了决定作用。土壤通透性过高,水分容易流失,而通透性过低,也不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旱地土壤通气孔隙通气孔隙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所有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为472比例不能低于10,据此可以估算出配比上限约为11。毛管孔隙决定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随着中古、中生代沉积岩在沙中添加量的增加,沙土的毛管孔隙度从2633提高到了4494,说明其保水保肥能力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良好土壤结构中毛管孔隙度应达到总孔隙度所有。

19、试验样品的总孔隙度均为472的5060,由此估算出配比下限约为15。0049综上,经过试验和分析估算,可控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配比为1115。0050经过上述分析说明,上述沙土与土壤的质地、物化性质相当,从理论上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沙土适宜植物生长,进而能够实现固沙的目的。0051在上述质地、物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植物种植试验,以对改造后的沙土的技术效果进行支持说明。0052三植物种植优化试验00531、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马铃薯的优化试验00541试验区设计0055根据马铃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M2M。试验区一内为黄土,厚度为70CM;试验区二内。

20、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5、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3、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五内为沙。00562种植0057按常规的马铃薯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马铃薯。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马铃薯的产量见表3。0058表3马铃薯产量00590060由表3中所示结果可。

21、知全沙地的马铃薯产量最低,只有242KG/亩。虽然黄土的马铃薯产量达到了517KG/亩,但还是低于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的各试验区的产量。其中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混合体积比为115和13的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了650KG/亩和783KG/亩。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配比为115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6/8页813的沙土上马铃薯成活率得到提高,长势良好,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13的沙土上的成活率最高。00612、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小麦的优化试验00621试验区设计0063根据小麦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

22、M2M。试验区一内为黄土,厚度为70CM;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黄土与沙的混合层,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12,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7、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3,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00642种植00。

23、65按常规的小麦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小麦。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小麦产量见表4。0066表4小麦产量00670068由表4所示结果可知小麦在1黄土2沙上的产量最低,仅有374KG/亩。在黄土和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体积比为11的沙土上的小麦产量相当,分别达到了491和402KG/亩。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117的沙土上,小麦产量达到了462KG/亩。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说明这一比例的沙土上小麦成活率得到提高,长势良好。00693、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大豆的优化试验。00701试验区设计0071根据大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实验基地布设四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M。

24、2M。试验区一内为黄土,厚度为70CM;试验区二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5、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3、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00722种植0073按常规的大豆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大豆。每个试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植物的产量见表5。0074表5大豆产量说明书C。

25、N102409656ACN102409662A7/8页900750076由表5所示结果可知大豆在黄土上的产量达到了333KG/亩,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115和13的沙土的大豆产量分别达到了192、262和265KG/亩。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体积比为115和13的沙土上的大豆产量相当,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11513的沙土上大豆成活率得到提高,长势良好。00774、在不同原料配比的沙土中种植玉米的优化试验00781试验区设计0079根据玉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在实验基地布设五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M2M。试验区一内为黄土,厚度为70CM;试验区二内铺设。

26、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黄土与沙的混合层,且黄土与沙的体积比为12,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三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其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四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5、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试验区五内铺设层总厚度为70CM,其中,上层为沙土中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3,其厚度为30CM,底层为沙其厚度为40CM。00802种植玉米0081按常规的玉米种植方法在所设计的试验区种植玉米。每个试。

27、验区中的种植及后期管护方法相同。各试验区的玉米的产量见表6。0082表6玉米产量008300840085由表6所示结果可知玉米在1黄土2沙上的产量最低,只有383KG/亩。黄土和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11的沙土上的玉米产量相当,分别为512和500KG/亩。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沙土上,玉米产量达到了574KG/亩,上述结果对比后表明在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配比为115的沙土上玉米成活率得到提高,长势良好。0086以下是申请人提供的实施例,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87实施例1说明书CN102409656ACN102409662A8/8页100088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

28、纪汗村,就地取古、中生代沉积岩,将其粉碎为粒径为3CM4CM的颗粒,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2、厚度为30CM混合层,改造总面积为2300亩,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选择5个1M1M的样方进行植被的群体调查,出苗率平均达到80,当地未改造的沙地同期出苗率仅为20;7月底在马铃薯开花期进行了群体调查,发现沙地的马铃薯盖度达到60,当地未改造沙地的马铃薯盖度不足10。经调查,改造面积内的沙土地在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由本实施例可以看出,经古、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生长,植物长。

29、势良好,植被盖度提高,因此,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0089实施例20090在陕西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就地取古、中生代沉积岩,将其粉碎为粒径为2CM4CM的颗粒,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5、厚度为30CM混合层,改造总面积为1800亩,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上种植苜蓿,选择5个1M1M的样方进行植被的群体调查,出苗率平均达到90,当地未改造的沙地同期出苗率仅为25;8月份在苜蓿生长旺盛期进行了群体调查,发现沙地的苜蓿盖度达到75,当地未改造沙地的苜蓿盖度不足40;经调查,改造面。

30、积内的沙土地在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由本实施例可以看出,经古、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生长,植物长势良好,植被盖度提高,因此,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0091实施例30092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孟家湾村,就地取古、中生代沉积岩,将其粉碎为粒径为3CM4CM的颗粒,将粉碎后的古、中生代沉积岩铺到沙地上,利用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古、中生代沉积岩和沙充分混合,得到古、中生代沉积岩与沙的体积比为11、厚度为30CM混合层,改造总面积为2450亩,用常规手段在改造后的沙地种植苜蓿,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其出苗率、盖度进行调查,能够达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经调查,改造面积内的沙土地在种植后区域内不扬沙,由本实施例可以看出,经古、中生代沉积岩改造后的沙地更适于植被生长,植物长势良好,植被盖度提高,因此,本实施例的固沙方法有显著的固沙效果。说明书CN10240965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