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98330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20277709.0

申请日:

2009.12.01

公开号:

CN201546708U

公开日:

2010.08.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21B47/06

主分类号:

E21B47/06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韩易龙; 于志楠; 伍轶鸣; 燕茂广; 孙军; 刘慧荣; 黄倩; 王陶; 袁伟; 白秋燕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代理人:

李玉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技术,应用于潜油电泵采油井的井下测试。油管下端依次连接变扣接头、耦合短节和分流器总成连接。分流器总成的直流通道与座封器连接,生产堵塞器放置于座封器内部;分流器总成的侧流通道与变矩短节上端连接。变矩短节下端连接单流阀、电泵组合,电泵组合上端接有供电电缆。座封器通过旋转伸缩器与导管连接。在电泵组合的外壁上卡环将导管固定在电泵组合一侧,导管下部连接喇叭口。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与电泵组合并行放置,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和电泵组合的底部通过鞍型固定器连为一体。效果是:能在不需要起下管柱的正常生产状况下,进行温度压力测试和产液剖面测井,确定井下油层生产动态特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包括:油管(1)、变扣接头(2)、耦合短节(3)、分流器总成(4)、座封器(5)、生产堵塞器(6)、变矩短节(7)、单流阀(8)、旋转伸缩器(9)、导管(10)、卡环(11)、鞍型固定器(12)与喇叭口(13)与电泵组合(14)和供电电缆(15);其特征在于:
油管(1)下端依次连接变扣接头(2)和耦合短节(3),耦合短节(3)下端与分流器总成(4)上端连接;分流器总成(4)的直流通道与座封器(5)连接,生产堵塞器(6)放置于座封器(5)内部;分流器总成(4)的侧流通道与变矩短节(7)上端连接;变矩短节(7)下端连接单流阀(8),单流阀(8)通过变扣由壬与电泵组合(14)连接,电泵组合(14)上端接有供电电缆(15);座封器(5)通过旋转伸缩器(9)与导管(10)连接;在电泵组合(14)的外壁上固定有环状卡环(11),卡环(11)将导管(10)固定在电泵组合(14)一侧,导管(10)下部连接喇叭口(13);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与电泵组合(14)并行放置,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和电泵组合(14)的底部通过鞍型固定器(12)连为一体。

说明书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潜油电泵采油,是一种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适用于7″以上尺寸的套管的潜油电泵井。电泵与管柱同时下入井筒内,在电泵正常生产过程中,不需要起出生产管柱的前提下进行产液剖面测井与压力温度测试。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采用电潜泵采油的井逐年增多。而电泵井一直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录取压力、温度、产液剖面等监测资料,只有在维修检泵作业的空隙,进行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不能完全反映各个产层的产液性质与贡献能力;DPT测压技术需要在检泵时随泵下入测压系统,而只有在第二次检泵时取出测压系统,才能获取井下压力资料,造成井下压力资料严重滞后,为此急需一项新的监测技术来解决电泵井生产中需要的实时测试问题,解决油田动态分析及开发调整中录取动态监测资料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在电泵井不动管柱能获取井下压力资料。克服目前监测井下压力资料严重滞后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包括:油管、变扣接头、耦合短节、分流器总成、座封器、生产堵塞器、变矩短节、单流阀、旋转伸缩器、导管、卡环、鞍型固定器与喇叭口、电泵组合和供电电缆。
油管下端依次连接变扣接头和耦合短节,耦合短节下端与分流器总成上端连接。分流器总成的直流通道与座封器连接,生产堵塞器放置于座封器内部;分流器总成的侧流通道与变矩短节上端连接。变矩短节下端连接单流阀,单流阀通过变扣由壬与电泵组合连接,电泵组合上端接有供电电缆。座封器通过旋转伸缩器与导管连接。在电泵组合的外壁上固定有环状卡环,卡环将导管固定在电泵组合一侧,导管下部连接喇叭口。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与电泵组合并行放置,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和电泵组合的底部通过鞍型固定器连为一体。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的工作原理:参阅图1。
1、旁通测试器监测系统与电泵组合14同时下入井筒内设计深度。参阅图2。将在地面钢丝20、马笼头19、加重杆18、振荡器17、打捞器16与生产堵塞器6顺序连接,将生产堵塞器6放置于坐封总成5内部,将分流器总成4密封,井口10MPa打压验封,保持压力10分钟不降,交井正常生产。
2、井下安装旁通测试器监测系统后需要进行生产测试时,将钢丝20、马笼头19、加重杆18、振荡器17、打捞器16顺序连接,下至生产堵塞器鱼顶,捞出生产堵塞器6。
3、参阅图1。将测试仪器串与测试堵塞器连接,通过测井电缆下入井中,到达分流器总成4后,测试仪器串顺利通过坐封总成5、导管10、鞍型固定器12、喇叭口13,到达测试目的层录取资料,此时测试堵塞器密封住坐封总成5。
4、录取资料结束,上提测井电缆,使测试仪器串上顶测试堵塞器21解压,上提电缆取出井口。
5、将钢丝20、马笼头19、加重杆18、振荡器17、打捞器16与生产堵塞器6顺序连接,将生产堵塞器6放置于坐封总成5内部,密封住分流器总成4,关井口憋压验封,保持压力上升到3MPa,确定密封交井恢复正常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完善了电泵采油井测试的工作需要,解决了在7″套管内电泵井实时监测的需要,能在不动管柱的情况下录取正常生产状况下的温度压力测试和产液剖面测井。克服了只有在第二次检泵时取出测压系统,才能获取井下压力资料,造成井下压力资料严重滞后的不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井下部分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地面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管,2.变扣接头,3.耦合短节,4.分流器总成,5.座封器,6.生产堵塞器,7.变矩短节,8.单流阀,9.旋转伸缩器,10.导管,11.卡环,12.鞍型固定器,13.喇叭口,14.电泵组合,15.供电电缆,16.打捞器,17.振荡器,18.加重杆,19.马笼头,20.钢丝,21.测试堵塞器。
具体实时方式:
实施例1:以7″套管内下入的一个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电泵组合14下入深3000米,电机外径114mm,电泵组合14的型号是DQLS-200-3000,电泵组合14的扬程高,利用旁通测试器(BTS)系统解决了材质、尺寸、偏心、重心错位等难题,对油井进行实时监测。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包括:油管1、变扣接头2、耦合短节3、分流器总成4、座封器5、生产堵塞器6、变矩短节7、单流阀8、旋转伸缩器9、导管10、卡环11、鞍型固定器12与喇叭口13与电泵组合14和供电电缆15。
油管1直径89mm。在油管1的下端依次连接依次向下变扣接头2和耦合短节3,耦合短节3下端与分流器总成4(OFFSET总成)上端连接。分流器总成4有直流通道和侧流通道。分流器总成4的直流通道与座封器5连接,生产堵塞器6放置于座封器5内部;分流器总成4的侧流通道与变矩短节7上端连接。变矩短节7下端连接单流阀8。单流阀8的型号是DLF-73mm。单流阀8通过变扣由壬与电泵组合14连接,电泵组合14上端接有供电电缆15。座封器5通过旋转伸缩器9与导管10连接。在电泵组合14的外壁上固定有四个环状卡环11,卡环11将导管10固定在电泵组合14一侧,导管10下部连接喇叭口13。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与电泵组合14并行放置,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和电泵组合14的底部通过鞍型固定器12连为一体。
按照现场设计施工要求,根据油藏动态监测的需要,在油区内选取能够代表地区特性的井位,采用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实时掌握采油过程中地层变化情况。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的井下管柱.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潜油电泵井不动管柱监测技术,应用于潜油电泵采油井的井下测试。油管下端依次连接变扣接头、耦合短节和分流器总成连接。分流器总成的直流通道与座封器连接,生产堵塞器放置于座封器内部;分流器总成的侧流通道与变矩短节上端连接。变矩短节下端连接单流阀、电泵组合,电泵组合上端接有供电电缆。座封器通过旋转伸缩器与导管连接。在电泵组合的外壁上卡环将导管固定在电泵组合一侧,导管下部连接喇叭口。旁通测试器井下部分与电泵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