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983090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20166687.0

申请日:

2009.07.10

公开号:

CN201538986U

公开日:

2010.08.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实用新型专利公报更正卷=26号=31IPC(主分类)=E03B0003030000更正项目=说明书附图5误=错误正=正确|||实用新型专利更正卷=26号=31页码=说明书更正项目=说明书附图5误=错误正=正确|||授权

IPC分类号:

E03B3/03; E03B11/00

主分类号:

E03B3/03

申请人:

株式会社托太兹

发明人:

高井征一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06.22 JP 147354/200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段承恩;常殿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以使得混凝土制框体能够可靠地阻止防水片材的膨胀,并且在构成混凝土制框体的混凝土制框材相互紧贴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运送,而且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的装配作业性。将形成为用防水片材(11a)包围贮留材料(11b)而能够贮留雨水的雨水贮留部(11)设置在地上,容纳雨水贮留部(11)的混凝土制框体(12),是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汇集的雨水通过流入管(19)被导入雨水贮留部(11),为了向雨水的利用方供水,供水管(23)与雨水贮留部(11)连接,为了排出从雨水贮留部(11)溢出的雨水,溢流管(26)与雨水贮留部(11)的上部连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具备:
雨水贮留部(11),形成为用防水片材(11a)包着贮留材料(11b)而能够贮留雨水;
流入管(19),该流入管(19)将汇集的雨水导入上述雨水贮留部(11);
供水管(23),该供水管(23)为了向上述雨水的利用方供水而与上述雨水贮留部(11)连接;和
溢流管(26),该溢流管(26)为了排出从上述雨水贮留部(11)溢出的雨水而与上述雨水贮留部(11)的上部连接,
该雨水贮留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雨水贮留部(11)设置在地上或者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
该雨水贮留装置还具备混凝土制框体(12),该混凝土制框体(12)容纳上述雨水贮留部(11),是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所形成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混凝土制框材(13),具有在两端部的上面及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21a、22a)的框材主体(21、22),通过正交的框材主体(21、22)的凹部(21a、22a)分别进行卡合,使上述正交的框材主体(21、22)相互连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混凝土制框材(13)还具有:高度形成为框材主体(21、22)的高度的1/2,且在两端部的上面分别形成有凹部(14a)的框下端部件(14);和高度形成为框材主体(21、22)的高度的1/2,且在两端部的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15a)的框上端部件(1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具有:
下侧贮留部(51),该下侧贮留部(51)设置在地上或者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形成为用防水片材(51a)包着贮留材料(51b)而能够贮留雨水;和上侧贮留部(52),该上侧贮留部(52)形成为小于上述下侧贮留部(51),设置在上述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能够贮留雨水,
上述下侧贮留部(51)和上述上侧贮留部(52)由连通管(53)连通连接,
在上述连通管(53)的中途设置有将贮留在上述下侧贮留部(51)的雨水汲到上述上侧贮留部(52)的泵(54),
流入管(19)与上述上侧贮留部(52)连通连接,
供水管(23)与上述上侧贮留部(52)连通连接,
溢流管(66)具有:将从上述上侧贮留部(52)溢出的雨水导入上述下侧贮留部(51)的第一溢流管(66a);和排出从上述下侧贮留部(51)溢出的雨水的第二溢流管(66b)。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构成为:通过用土(18)覆盖露出的雨水贮留部(11)的上面、或露出的上侧贮留部(52)及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能够阻止因水压使形成上述上侧贮留部(52)的防水片材(52a)膨胀,并且能够在上述土(18)上种植植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在雨水贮留部(11)或下侧贮留部(51)的下面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和隔热功能的下部防护板(16),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上述雨水贮留部(11)或上述下侧贮留部(51)之间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和隔热功能的侧部防护板(17)。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其特征是,在雨水贮留部(11)内或下侧贮留部(51)及上侧贮留部(52)内的外周部填充贮留材料(11b、51b、52b),并向由该贮留材料(11b、51b、52b)所包围的内部填充废料(11c、51c、52c)。

说明书

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从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导水管流下的雨水进行汇集、贮留的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利用混凝土制框体阻止防水片材(遮水シ一ト,挡水罩布)膨胀的雨水贮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雨水贮留槽,公知有构成为埋设于地下能够贮留水的贮留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地下贮留槽中,内部贮留槽是利用第一防水片材覆盖由许多(多个)蓄水材料(在本说明书中,称为贮留材料)组合而成的蓄水材料(贮留材料)的集合体而构成的,在内部贮留槽的外侧设置吸收土压用板材,此外再利用第二防水片材覆盖吸收土压用板材。在这样构成的地下贮留槽中,来自周围的土压施加于第二防水片材,土压吸收用板材吸收该土压,从而防止土压直接施压于第一防水片材。其结果,即使第二防水片材因土压而破损也能够避免第一防水片材破损,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贮留在内部贮留槽中的水向外部渗漏。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6-001139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0006段)
在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地下贮水槽中,是利用土来阻止因贮留槽内的水压引起的防水片材的膨胀。然而,在欲将该贮留槽设置在地上时,则在使用了合成橡胶类或刚性树脂类等便宜的防水片材的贮留槽中,存在不能够阻止该防水片材的膨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该混凝土制框体能够可靠地阻止防水片材(防水层)的膨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能够在构成混凝土制框体的混凝土制框材相互紧贴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运送,并且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的装配作业性。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即使下侧贮留部内的水位降低,只依靠供水压力就能够将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供给到供给方(目的地)。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能够在装置上面进行绿化,并且能够利用土(覆土)阻止上侧贮留部的膨胀。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能够吸收作用于下侧贮留部的冲击,并且能够缓和从下侧贮留部作用于混凝土制框体的压力,另外能够防止在寒冷季中上侧贮留部及下侧贮留部内的雨水的冻结。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通过增加便宜的废料的使用量,而将高价的贮留材料抑制到所需的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如图1及图3所示,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具备:雨水贮留部,该雨水贮留部设置在地上或者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形成为用防水片材包围贮留材料而能够贮留雨水;混凝土制框体,该混凝土制框体容纳雨水贮留部,是将混凝土制框材以井字状堆积(堆砌)多层并且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流入管,该流入管将汇集的雨水导入雨水贮留部;供水管,该供水管为了向雨水的利用方供水而与雨水贮留部连接;溢流管,该溢流管为了排出从雨水贮留部溢出的雨水而与雨水贮留部的上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观点,是在第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3及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制框材(框件),具有在两端部的上面及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的框材主体,通过将正交(垂直)的框材主体的凹部分别进行卡合,使这些正交的框材主体相互连结。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观点,是在第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3及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制框材还具有:高度形成为框材主体的高度的1/2,且在两端部的上面分别形成有凹部的框下端部件;和高度形成为框材主体的高度的1/2,且在两端部的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的框上端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观点,是在第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5所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下侧贮留部,该下侧贮留部设置在地上或者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形成为用防水片材包围贮留材料(贮留部件)而能够贮留雨水;上侧贮留部,该上侧贮留部形成为小于下侧贮留部,设置在下侧贮留部的上面能够贮留雨水,下侧贮留部和上侧贮留部借助连通管而连通连接,在连通管的中途设置有将贮留在下侧贮留部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的泵,流入管与上侧贮留部连通连接,供水管与上侧贮留部连通连接,溢流管具有:将从上侧贮留部溢出的雨水导入下侧贮留部的第一溢流管;和排出从下侧贮留部溢出的雨水的第二溢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观点,是在第一或第四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通过用土覆盖露出的雨水贮留部的上面或露出的上侧贮留部及下侧贮留部的上面,而构成为能够阻止因水压使形成上侧贮留部的防水片材膨胀,并且在上述土上种植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观点,是在第一或第四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在雨水贮留部或下侧贮留部的下面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及隔热功能的下部防护板(保护板),在混凝土制框体与雨水贮留部或下侧贮留部之间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和隔热功能的侧部防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观点,是在第一或第四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图1及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在雨水贮留部内或下侧贮留部及上侧贮留部内的外周部填充贮留材料,并向由该贮留材料所包围的内部填充废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的装置中,由于雨水贮留部容纳在牢固的混凝土制框体内,因此即使雨水贮留部的防水片材因该贮留部内雨水的水压而要膨胀,混凝土制框体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该防水片材的膨胀。另外由于将雨水贮留部的合成橡胶类或刚性树脂类等便宜的防水片材容纳在牢固的混凝土制框体内,因此能够不损伤防水片材,在雨水贮留部中可靠地贮留雨水,并且能够降低雨水贮留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容纳雨水贮留部的混凝土制框体形成为将混凝土制框材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因此能够不用螺栓而容易地装配混凝土制框体。其结果,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的装配作业性。此外由于混凝土制框材为细长的板状,因此能够将混凝土制框材以相互紧贴的状态装载于卡车。其结果,能够有效地将混凝土制框材从工厂向设置现场运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观点的装置中,通过将混凝土制框材中正交的框材主体的凹部分别进行卡合,从而使这些正交的框材主体相互连结,因此能够将混凝土制框材牢固地连结为井字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观点的装置中,由于混凝土制框材除框材主体以外,还具有框下端部件及框上端部件,因此能够将混凝土制框体的下面及上面弄平。其结果,能够使混凝土制框体的下面全部紧贴于地面设置,并且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观点的装置中,上侧贮留部位于地面上方,由于用泵将下侧贮留部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在上侧贮留部总是贮留有预定量的雨水,因此即使下侧贮留部内的水位降低,也能够借助由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所具有的势能产生的供水压力,将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从供水管供给到供给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观点的装置中,通过用土覆盖露出的雨水贮留部的上面或露出的上侧贮留部及下侧贮留部的上面,从而能够阻止因水压使形成上侧贮留部的防水片材膨胀。另外通过在上述土上种植植物,能够对雨水贮留装置的上面进行绿化,因而能够对地球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观点的装置中,借助下部防护材料及侧部保护材料能够吸收作用于下侧贮留部的冲击,并且能够缓和从下侧贮留部作用于混凝土制框体的压力。另外借助下部防护材料、侧部防护材料及土(覆土),能够防止在寒冷季中下侧贮留部及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的冻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观点的装置中,由于在雨水贮留部内的外周部填充贮留材料,并在该贮留材料所包围的内部填充废料,因此能够增加便宜的废料的使用量,将高价的贮留材料的使用量抑制到所需的最低限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雨水贮留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在下侧贮留部内的外周部填充贮留材料,并在由该贮留材料所包围的内部填充废料,并且也在上侧贮留部内的外周部填充贮留材料,在由该贮留材料所包围的内部填充废料,从而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雨水贮留装置的纵剖面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线处剖视图;
图3是该装置的混凝土制框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刚装配该混凝土制框体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雨水贮留装置的纵剖面结构图;
图6是图5的B-B线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C-C线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雨水贮留装置10具有:设置在地上的雨水贮留部11和容纳该雨水贮留部11的混凝土制框体12。雨水贮留部11构成为,能够将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贮留在内部。雨水贮留部11通过向防水片材11a内填充许多贮留材料11b和许多废料11c而形成。防水片材11a是合成橡胶类或合成树脂类等的具有防水性的片材(sheet),在其两面叠合有通常防护(保护)用的无纺布(未图示)。另外贮留材料11b是借助金属模具而成形为截棱锥形状的塑料的成型体。废料11c是废管。贮留材料11b的上面及下面是开放的,并且在贮留材料11b的侧面形成许多孔(未图示)。另外废管11c是将直径不同的许多聚氯乙烯(PVC)管或聚丙烯(PP)管等的树脂制管截断为预定的长度而形成的。贮留材料11b被填充到雨水贮留部11内的外周部,废管11c被填充到由贮留材料11b所包围的内部。具体而言,将许多贮留材料11b配设成四边形的筒状并且进行堆积而形成方筒体11d,并在由该方筒体11d所包围的内部按一定的方向排列、填充许多废管11c。另外,作为废料,除了废管以外也可以用塑料制的杯子或碗等废容器。
上述雨水贮留部11容纳在形成为长方形筒状的混凝土制框体12中。混凝土制框体12是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所形成的(图3及图4)。如图4详细表示的那样,混凝土制框材13具有:在两端部的上面及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21a、22a的第一及第二框材主体21、22;高度H1形成为第一及第二框材主体21、22的高度H0的1/2,并在两端部的上面分别形成有凹部14a的框下端部件14;和高度H2形成为第一及第二框材主体21、22的高度H0的1/2,并在两端部的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15a的框上端部件15。第一框材主体21是在混凝土制框体12的横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第二框材主体22是在混凝土制框体12的纵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第一框材主体21形成为长于第二框材主体22。另外第一框材主体21及第二框材主体22形成为相同的高度H0,分别形成于第一框材主体21及第二框材主体22的两端部的上面及下面的凹部21a、22a的深度,形成为第一框材主体21及第二框材主体22的高度H0的1/4。另外框下端部件14形成为与第二框材主体22相同长度,形成于框下端部件14的两端部的上面的凹部14a的深度,形成为框下端部件14的高度H1的1/2,即形成为第一框材主体21的高度H0的1/4。此外框上端部件15形成为与第一框材主体21相同长度,形成于框上端部件15的两端部的下面的凹部15a的深度,形成为框上端部件15的高度H2的1/2,即形成为第二框材主体22的高度H0的1/4。
第一框材主体21、第二框材主体22、框下端部件14及框上端部件15的厚度分别形成为相同厚度,上述凹部21a、22a、14a、15a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框材主体21、第二框材主体22、框下端部件14及框上端部件15的厚度略大。例如,第一框材主体21的长度、高度及厚度形成为4500mm、440mm及150mm,第二框材主体22的长度、高度及厚度形成为3500mm、440mm及150mm。另外框下端部件14的长度、高度及厚度形成为3500mm、220mm及150mm,框上端部件15的长度、高度及厚度形成为4500mm、220mm及150mm。此外第一框材主体21、第二框材主体22、框下端部件14及框上端部件15的各凹部21a、22a、14a、15a的深度及宽度分别形成为110mm及155mm。第一框材主体21、第二框材主体22、框下端部件14及框上端部件15,是为了在现场进行装配而预先在工厂制造的混凝土构件,即预制混凝土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混凝土制框体形成为长方形的筒状,然而也可以将混凝土制框体形成为正方形的筒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第一框材主体和第二框材主体作成相同形状,并且能够将框下端部件和框上端部件作成相同形状,因此能够减少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件数。
上述混凝土制框体12设置在地上。另外在雨水贮留部11的下面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及隔热功能的下部防护板16,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雨水贮留部11之间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及隔热功能的侧部防护板17。下部防护板16和侧部防护板17由泡沫苯乙烯或泡沫氯乙烯等形成。露出的雨水贮留部11的上面用土18覆盖,且可以在该土18(覆土)上种植草坪等植物(未图示)。此外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被汇集到导水管(未图示)等中,该雨水经过流入管19被导入到雨水贮留部11的上部。即,流入管19的基端与导水管连接,流入管19的前端贯穿混凝土制框体12及侧部防护板17,从雨水贮留部11的上面插入雨水贮留部11内。
在雨水贮留部11的下部连接供水管23的基端,在该供水管23的前端设置水龙头24。即,供水管23的基端与雨水贮留部11的各侧面的下部连接,供水管23的前端贯穿土18、侧部防护板17以及混凝土制框体12而突出到框体12的外侧,并在该突出端设置水龙头24。供水管23在该实施方式中是设置四根(图3)。另外在雨水贮留部11的上部连接溢流管26的基端,溢流管26的前端向下方弯曲形成为朝向下方。该溢流管26是用于排出从雨水贮留部11溢出的雨水而设置的。另外,流入管19、供水管23及溢流管26插入雨水贮留部11的插入部,被密封部件(未图示)密封而具有水密性。另外流入管19、供水管23及溢流管26,构成为插入雨水贮留部11的贮留材料11b的内部。这样易于各配管的施工。
对这样构成的雨水贮留装置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预先在工厂制造细长板状的混凝土制框材13,将该混凝土制框材13装载于卡车运送到设置现场。由于此时混凝土制框材13能够在相互紧贴的状态下装载于卡车,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从工厂向设置现场运送。当到达设置现场时,首先在用碎石子、砂等压实地面27后,装配混凝土制框体12(图3及图4)。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将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于地面27,再将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架设在上述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上组成井字状。此时使一方的第一框材主体21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21a、21a与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中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14a、14a卡合,再使另一方的第一框材主体21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21a、21a与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中另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14a、14a卡合。由此能够将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与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牢固地组成井字状,并且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与两根框下端部件14、14的下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因此能够使混凝土制框体12的下面全部紧贴于地面设置。然后将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架设在上述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上组成井字状。此时使一方的第二框材主体22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22a、22a与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中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21a、21a卡合,再使另一方的第二框材主体22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22a、22a与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中另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21a、21a卡合。由此能够将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与两根第一框材主体21、21牢固地组成井字状。反复进行该作业将第一框材主体21及第二框材主体22分别堆积四层并且相互连结。此时在堆积的第一框材主体21之间不产生缝隙,并且在堆积的第二框材主体22之间也不产生缝隙。进而将两根框上端部件15、15架设在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上组成井字状。此时使一方的框上端部件15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15a、15a与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中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22a、22a卡合,再使另一方的框上端部件15的两端部下面的凹部15a、15a与两根框第二框材主体22、22中另一方的端部上面的凹部22a、22a卡合。由此能够将两根框上端部件15、15与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牢固地组成井字状,并且由于两根第二框材主体22、22与两根框上端部件15、15的上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因此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12的美观性。由于能够不用螺栓而容易地装配混凝土制框体12(图3),因此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12的装配作业性。
在该状态下在混凝土制框体12内部的地面上铺设下部防护板16,并使侧部防护板17沿着混凝土制框体12的内侧面。此时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侧部防护板17之间填充砂。这是为了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侧部防护板17之间尽可能不产生缝隙。然后将雨水贮留部11用的防水片材11a的中央部覆盖下部防护板16的上面及侧部防护板17的内面,并且在扩展其外周部使其覆盖混凝土制框体12的外周面之后,在该防水片材11a上以沿着侧部防护板17的方式配设许多贮留材料11b形成方筒体11d,并在由该方筒体11d所包围的内部按预定的方向排列、填充废管11c。而且通过将上述防水片材11a的外周部放置在贮留材料11b和废管11c的上面并使其叠合,由此贮留材料11b及废管11c被防水片材11a包在里面。这样雨水贮留部11就被设置在混凝土制框体12内。由于雨水贮留部11的合成橡胶类或刚性树脂类等便宜的防水片材11a容纳在牢固的混凝土制框体12内,因此能够不损伤防水片材11a,可靠地在雨水贮留部11中贮留雨水,并且能够降低雨水贮留装置10的制造成本。另外在雨水贮留部11内,由于减少高价的贮留材料11b的使用量而增加便宜的废管11c的使用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雨水贮留装置1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将流入管19、供水管23及溢流管26布设于雨水贮留部11。此时如果在混凝土制框体12或侧部防护板17上预先形成插通这些管的孔,就能够容易地在施工现场进行配管作业。此外用土18覆盖露出的雨水贮留部11的上面,并在该土18上种植植物。由此能够绿化雨水贮留装置10的上面,能够对地球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另外,借助下部防护板16及侧部防护板17,能够吸收作用于雨水贮留部11的冲击,并且能够缓和从雨水贮留部11作用于混凝土制框体12的压力。另外,借助下部防护板16、侧部防护板17及土18,能够防止在寒冷季中雨水贮留部11内的雨水的冻结。
对这样制造的雨水贮留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下雨时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经过导水管及流入管19而贮留在雨水贮留部11中。此时即使雨水贮留部11的防水片材11a因该贮留部11内的雨水的水压而要膨胀,混凝土制框体12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该防水片材11a的膨胀。另一方面,在将雨水贮留部11内贮留的雨水用于对庭院的花木等浇灌时,则在供水管23的水龙头24上连接软管(未图示),操作水龙头24的手柄打开供水管23。由此借助雨水贮留部11内的雨水中位于供水管23上方的雨水所具有的势能产生的供水压力,就能够将雨水贮留部11内的雨水从供水管23经过软管对花木进行浇灌。
(第二实施方式)
图5~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图5~图7中与图1~图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构件。在该实施方式中,雨水贮留装置50具备: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的下侧贮留部51;形成为小于下侧贮留部51,且设置在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的上侧贮留部52。下侧贮留部51及上侧贮留部52构成为,能够在内部贮留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下侧贮留部5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水贮留部同样,通过在防水片材51a内填充许多贮留材料51b和许多废料51c而形成。上侧贮留部52,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水贮留部同样,通过在防水片材52a内填充许多贮留材料52b和许多废管52c而形成。另外,下侧贮留部51与上侧贮留部52的容积比,优选设定在(7∶3)~(10∶2)的范围内。将上述容积比限定在(7∶3)~(10∶2)的范围内是因为,当不足(7∶3)(7/3=约2.3)时,在露出的上侧贮留部52及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堆土时,则土18变得易于流失而难于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土丘,当超过(10∶2)(10/2=5)时,则必须频繁地将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52,并且上侧贮留部52变得过小会减少整体的贮水量。
上述下侧贮留部51的全部及上述贮留部52的下部,容纳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混凝土制框体同样装配完的混凝土制框体12内。该混凝土制框体12设置为下部埋设于地中、上部突出于地上。另外在下侧贮留部51的下面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和隔热功能的下部防护板16,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下侧贮留部51之间设置具有缓冲功能和隔热功能的侧部防护板17。此外露出的上侧贮留部52及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用土18覆盖,并在该土18上种植草坪等植物(未图示)。
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被汇集到导水管(未图示)等中,该雨水经过流入管19被导入到上侧贮留部52的上部。即,流入管19的基端与导水管连接,流入管19的前端从上侧贮留部52的上面插入上侧贮留部52内。另外下侧贮留部51与上侧贮留部52借助连通管53而连通连接,在连通管53的中途设置电动泵54。一端与电动泵54的进水口连接的连通管53的另一端,从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插入下侧贮留部51内,一端与电动泵54的出水口连接的连通管53的另一端,从上侧贮留部52的上面插入上侧贮留部52内。另外,插进下侧贮留部51的连通管53设置为延伸到下侧贮留部51的底面附近。此外电动泵54设置在混凝土制框体12的上面,构成为能够将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52。
在上侧贮留部52的下部连接供水管23的基端,在该供水管23的前端设置水龙头24。即,供水管23的基端与上侧贮留部52的各侧面的下部连接,供水管23的前端贯穿土18、侧部防护板17以及混凝土制框体12而突出到框体12的外侧,并在该突出端设置水龙头24。供水管23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四根(图7)。另外溢流管66具有:将从上侧贮留部52溢出的雨水导入下侧贮留部51的第一溢流管66a;和排出从下侧贮留部51溢出的雨水的第二溢流管66b。第一溢流管66a的基端与上侧贮留部52的上部连接,第一溢流管66a的前端与下侧贮留部51的上部连接。第二溢流管66b的基端与下侧贮留部51的上部连接,第二溢流管66b的前端在贯穿侧部防护板17及混凝土制框体12后,向下方弯曲形成为朝向下方。此外在下侧贮留部51的上部连接自来水供给管56。即,自来水供给管56的基端与自来水管(未图示)连接,自来水供给管56的前端贯穿混凝土制框体12及侧部防护板17从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插入下侧贮留部51内。在该自来水供给管56的中途设置开闭该自来水供给管56的电磁阀57(开关阀)。另外,流入管19、连通管53、供水管23、溢流管66(第一及第二溢流管66a、66b)以及自来水供给管56插入下侧贮留部51或上侧贮留部52的插入部,被密封部件(未图示)密封而具有水密性。另外流入管19、连通管53、供水管23、溢流管66(第一及第二溢流管66a、66b)以及自来水供给管56,构成为插入下侧贮留部51的贮留材料51b的内部或者上侧贮留部52的贮留材料52b的内部。这是因为易于各配管的施工。在图5中,是将连通管53插入下侧贮留部51的废管51c中,但实际上连通管53是被插入下侧贮留部51的贮留材料51b内。
另一方面,在下侧贮留部51上,设置检测贮留在该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水平面(level,水位)的下部水位传感器61,在上侧贮留部52上,设置检测贮留在该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水平面的上部水位传感器62。下部水位传感器61及上部水位传感器62的各检测输出与控制器63的控制输入连接,控制器63的控制输出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与电动泵54及电磁阀57连接。上部水位传感器62构成为,在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水位达到40%~60%范围内的预定值时导通,在水位达到87%~93%范围内的预定值时截止。另外下部水位传感器61构成为,在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水位达到10%~20%范围内的预定值时导通(ON),在水位达到30%~60%范围内的预定值时截止(OFF)。
对这样结构的雨水贮留装置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地面27挖掘成预定深度的长方体状,在用碎石子、砂压实该挖掘部的底面后,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以在挖掘部内装配长方形筒状的混凝土制框体12。在该状态下在混凝土制框体12的内部的、挖掘部的底面铺设下部防护板16,并使侧部防护板17沿着混凝土制框体12的内侧面。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混凝土制框体12与侧部防护板17之间填充砂。然后将下侧贮留部51用的防水片材51a的中央部覆盖下部防护板16的上面及侧部防护板17的内面,并且在扩展其外周部使其覆盖混凝土制框体12的外周面之后,在该防水片材51a上沿着侧部防护板17配设许多贮留材料51b形成方筒体51d,并在由该方筒体51d所包围的内部按预定的方向排列、填充废管51c。而且通过将上述防水片材51a的外周部放置在贮留材料51b和废管51c的上面并使其叠合,使贮留材料51b及废管51c被防水片材51a包在里面。这样下侧贮留部51就被设置在混凝土制框体12内。
然后将上侧贮留部52用的防水片材52a的中央部覆盖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及侧部防护板17的上部内面,并且在扩展其外周部使其覆盖混凝土制框体12的外周面之后,在该防水片材52a上以比下侧贮留部51小一圈的方式配设许多贮留材料52b形成方筒体52d,并在由该方筒体52d所包围的内部按预定的方向排列、填充废管52c。而且通过将上述防水片材52a的外周部放置在贮留材料52b及废管52c的上面并使其叠合,使贮留材料52b及废管52c被防水片材52a包在里面。这样上侧贮留部52被设置在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另外由于将下侧贮留部51的合成橡胶类或刚性树脂等便宜的防水片材51a的全部,以及上侧贮留部52的合成橡胶类或刚性树脂等便宜的防水片材52a的下部容纳在牢固的混凝土制框体12内,因而能够不损伤防水片材51a、52a,在下侧贮留部51及上侧贮留部52中可靠地贮留雨水,并且能够降低雨水贮留装置50的制造成本。此外在下侧贮留部51内,减少高价的贮留材料51b的使用量而增加便宜的废管51c的使用量,并且在上侧贮留部52内,减少高价的贮留材料52b的使用量而增加便宜的废管52c的使用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雨水贮留装置50的制造成本。
然后将电动泵54设置在混凝土制框体12的上面,并且将流入管19、连通管53、供水管23、溢流管66(第一及第二溢流管66a、66b)以及自来水供给管56布设于下侧贮留部51或上侧贮留部52。此时如果在混凝土制框体12或侧部防护板17上预先形成插通这些管的孔,就能够容易地在施工现场进行配管作业。此外用土18覆盖露出的上侧贮留部52及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并在该土18上种植植物。由此能够绿化雨水贮留装置50的上面,能够对地球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另外覆盖露出的下侧贮留部51的上面及露出的上侧贮留部52的上面的土18,具有阻止因上侧贮留部52内的水压引起的上侧贮留部52的防水片材52a膨胀的功能。此外上述土18还具有保护下侧贮留部51和上侧贮留部52的防水片材51a、52a的功能。另外,借助下部防护板16及侧部防护板17,能够吸收作用于下侧贮留部51的冲击,并且能够缓和从下侧贮留部51作用于混凝土制框体12的压力。另外,借助下部防护板16、侧部防护板17及土18,能够防止在寒冷季中下侧贮留部51及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的冻结。
对这样制造的雨水贮留装置50的动作进行说明。下雨落到房屋或大楼等建筑物的屋顶或屋顶平台上的雨水,经过导水管及流入管19而贮留在上侧贮留部52中,从上侧贮留部52溢出的雨水经过第一溢流管66a而贮留在下侧贮留部51中。此时即使下侧贮留部51的防水片材51a因该贮留部51内雨水的水压而要膨胀,混凝土制框体12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该防水片材51a的膨胀。另一方面,在将贮留于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用于对庭院的花木等浇灌时,则在供水管23的水龙头24上连接软管(未图示),操作水龙头24的手柄打开供水管23。当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慢慢地减少,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水位降低到例如80%时,导通上部水位传感器62,因此控制器63基于上部水位传感器62的检测输出导通电动泵54。由此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被电动泵54汲到上侧贮留部52。而且当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水位上升到例如90%时,则截止上部水位传感器62,因此控制器63基于上部水位传感器62的检测输出截止(关闭,OFF)电动泵54。由此停止从下侧贮留部51向上侧贮留部52汲雨水。于是上侧贮留部52总是贮留有预定量以上的雨水,而保持高水位。其结果,即使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水位降低,借助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所具有的势能产生的供水压力,就能够将上侧贮留部52内的雨水从供水管23经过软管对花木进行浇灌。
另一方面,在干旱期,当下部水位传感器61检测到下侧贮留部51内的雨水水位下降到例如20%时,基于该下部水位传感器61的检测输出,控制器63导通电磁阀57打开自来水供给管56。由此自来水经过自来水供给管56被供给到下侧贮留部51。而且当下侧贮留部51内的自来水的水位上升到例如50%时,则截止下部水位传感器61,因此控制器63基于下部水位传感器61的检测输出截止(断开,OFF)电动阀57。由此停止自来水向下侧贮留部51的供给。于是下侧贮留部51总是贮留有所需的最小限度的水(雨水或自来水中的一方或双方),因此无论何时都能够将水从下侧贮留部51汲到上侧贮留部52。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混凝土制框材的凹部彼此卡合,不用螺栓而装配混凝土制框体,然而也可以在将混凝土制框材的凹部彼此卡合装配完混凝土制框体之后,将螺栓贯穿于堆积的各框材并螺合螺母。由此能够使混凝土制框体更牢固。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在覆土上种植了植物,然而也可以在覆土上设置太阳能发电用的面板。在这种情况下,在混凝土制框体上架设角钢材料等形成支承架,并在该支承架上以预定的角度安装太阳能发电用的面板。由此,能够用太阳能发电用的面板产生的电力驱动电动泵,并利用该泵将下侧贮留部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其结果,上述电动泵的电力无需从其它场所供给,而是能够利用自身发电来维持。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是用防水片材包住贮留材料及废管从而能够贮留雨水的方式形成上侧贮留部,然而上侧贮留部也可以是由不锈钢或者塑料等所形成的贮留槽。在这种情况下,在用土覆盖露出的下侧贮留部的上面及露出的上侧贮留部的上面时,即使减少覆盖下侧贮留部的上面及上侧贮留部的侧面的土量,该土没有足够阻止因上侧贮留部内的水压引起的上侧贮留部的膨胀的力,由具有刚性的不锈钢制或者塑料制的贮留槽构成的上侧贮留槽,也能够阻止因上侧贮留部内的水压引起的上侧贮留部的膨胀。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将下侧贮留部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部的泵使用了电动泵,然而也可以使用手动泵。在这种情况下,当上侧贮留槽中变得没有雨水从水龙头中流不出雨水时,通过使用手动泵将下侧贮留槽内的雨水汲到上侧贮留槽中,并借助由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所具有的势能产生的供水压力,就能够将上侧贮留部内的雨水从水龙头供给到供给地点。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在下侧贮留槽的上面直接放置上侧贮留槽,即,使上侧贮留槽的防水片材的下面与下侧贮留槽的防水片材的上面接触,然而也可以在下侧贮留槽的防水片材的上面与上侧贮留槽的防水片材的下面之间,介入安装由泡沫苯乙烯和泡沫氯乙烯等形成的、具有缓冲功能及隔热功能的中间防护板。由于该中间防护板的存在,能够缓冲作用于下侧贮留部的冲击,并且能够提高下侧贮留槽的隔热性,进而还能够使上侧贮留部的荷载基本均匀地作用于下侧贮留部。

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使用了混凝土制框体的雨水贮留装置,以使得混凝土制框体能够可靠地阻止防水片材的膨胀,并且在构成混凝土制框体的混凝土制框材相互紧贴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运送,而且能够提高混凝土制框体的装配作业性。将形成为用防水片材(11a)包围贮留材料(11b)而能够贮留雨水的雨水贮留部(11)设置在地上,容纳雨水贮留部(11)的混凝土制框体(12),是将混凝土制框材(13)以井字状堆积多层并且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