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砖.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981490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0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20194607.3

申请日:

2007.11.08

公开号:

CN201144470Y

公开日:

2008.11.0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C 1/00申请日:20071108授权公告日:20081105终止日期:20091208|||授权

IPC分类号:

E04C1/00(2006.01); E04B1/98(2006.01)

主分类号:

E04C1/00

申请人:

龚建良

发明人:

龚建良

地址:

215500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花溪苑一区7幢5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普通建筑用砖的防震效果,同时降低对于建筑施工工人技能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在普通砖砖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三组对面中,至少有一组对面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凹槽及凸柱。当两砖体粘结在一起时,其粘有粘性泥土或水泥沙浆等粘结物的凸柱置入另一砖体对应面对应位置的凹槽中,通过凸柱柱面与凹槽柱面及凹槽所在的平面与凸柱所在的平面的粘结,使其砖体间无法移动,从而增强了整座墙体的防震性能。同时,建筑施工工人只需将对应位置的凹槽与对应位置的凸柱对准即可,故降低了对建筑工人专业水平的要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震砖,由长方形或正方体砖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砖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三组对面中,至少有一组对面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凹槽及凸柱。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只要是能够减少砖体体积的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柱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只要是能够增加砖体体积的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一对应面上对应位置上的凸柱能够完全置入另一对应面上对应位置上的凹槽中。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砖,其特征在于:对应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一个面上设置的凹槽数量多于另一个对应面上设置的凸柱数量。

说明书

一种防震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砖,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震砖。
背景技术
通常的建筑用砖为大致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红砖、水泥砖或煤渣砖,将这样的砖累搭起来形成建筑物的墙体,此时,相邻砖用粘性泥浆或水泥浆等相互粘接来构筑墙体,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使用该类砖所构建的墙体的不足之处是防震性能较差;而且即使是熟练的建筑工人,在施工时,仍需要采用铅垂装置,以确保所搭建的墙体的垂直度,因此,对于建筑工人的要求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普通砖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可降低建筑工人专业水平的要求且具有较强防震性能的防震砖。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普通砖砖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三组对面中,至少有一组对面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凹槽及凸柱。
当两砖体粘结在一起时,其粘有粘性泥土或水泥沙浆等粘结物的凸柱置入另一砖体对应面对应位置的凹槽中,通过凸柱柱面与凹槽柱面及凹槽所在的平面与凸柱所在的平面的粘结,使其砖体间无法移动,从而增强了整座墙体的防震性能。同时,由于凹槽及凸柱分别设置于一组对面的对应位置上,故只需将对应位置的凹槽与对应位置的凸柱对准即可,故降低了对建筑工人专业水平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4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5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6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7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8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9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10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震砖实施例11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1
详见图1,图中,1为正方体砖体,贯穿砖体1的上下平面有过孔5,因此,整个砖体为空心结构,砖体上平面中间位置向上设置有一凸柱21,凸柱21的形状为长方体;砖体下平面中间位置向上设置有一凹槽22,凹槽22的形状为长方体;凸柱与凹槽的方向都为左右向,凸柱21的长、宽、高尺寸均比凹槽22对应的长、宽、高尺寸略小,故凸柱可完全置入另一块砖的凹槽中。建筑时,在向上砌墙的情况下,只需始终保证凸柱置凹槽中,且上砖体的下平面与下砖体的上平面粘结,即可形成一体化的墙体,达到优良的防震效果,当然上下层间的砖可以错位砌,这样,防震效果更佳,由于砖的凸柱与凹槽尺寸的限制,故任何建筑施工工人只需保证凸柱置入凹槽,即可确保墙面的垂直度在要求的范围内,故降低了对建筑工人专业水平的要求。
实施例2
详见图2,图中,1为长方体砖体,砖体1为实心结构,砖体上平面中间位置向上设置有一凸柱21,凸柱21的形状为长方体;砖体下平面中间位置向上设置有一凹槽22,凹槽22的形状为长方体;凸柱21与凹槽22的方向都为前后向,凸柱21的长、宽、高尺寸均比凹槽22对应的长、宽、高尺寸略小,故凸柱21可完全置入另一块砖的凹槽22中。砖体左平面中间位置向左设置有一凸柱31,凸柱31的形状为长方体;砖体右平面中间位置向左设置有一凹槽32,凹槽32的形状为长方体;凸柱31与凹槽32的方向都为前后向,凸柱31的长、宽、高尺寸均比凹槽32对应的长、宽、高尺寸略小,故凸柱31可完全置入另一块砖的凹槽32中。建筑时,在向上砌墙的情况下,只需始终保证凸柱21置凹槽22中,且上砖体的下平面与下砖体的上平面粘结,即可形成一体化的墙体,达到优良的防震效果。当然对于同一层间,还可通过相邻砖之间凸柱31与凹槽32的配合,达到更优的防震效果。
实施例3
详见图3,基本同实施例2,只是将上下平面凸柱21与凹槽22的方向都更改为左右向。
实施例4
详见图4,基本同实施例2,只是将上平面凸柱21的形状更改为了三棱柱,下平面凹槽22的形状更改为了三棱柱。
实施例5
详见图5,基本同实施例3,只是将上平面凸柱21的形状更改为了弓形柱,下平面凹槽22的形状更改为了弓形柱;将左平面凸柱31的形状更改为了梯形柱,右平面凹槽32的形状也更改为了梯形柱。
实施例6
详见图6,基本同实施例3,只是将左平面凸柱31的形状更改为了半圆柱,右平面凹槽32的形状也更改为了半圆柱,同时将凸柱31及凹槽32的位置都向上平面方向移动了1/6的高度。
实施例7
详见图7,基本同实施例2,只是将上平面上设置了二个凸柱21,对应地在下平面上设置了二个凹槽22,这样,使上下砖块之间的定位更加准确,同样,对于平时的堆放也更加容易。
实施例8
详见图8,基本同实施例7,只是将上下平面上设置的凸柱21及凹槽22的方向更改成了左右向。
实施例9
详见图9,基本同实施例7,只是将上平面上设置了三个凸柱21,对应地在下平面上设置了三个凹槽22
实施例10
详见图10,基本同实施例8,只是将上平面上设置了三个凸柱21,对应地在下平面上设置了三个凹槽22。
实施例11
详见图11,基本同实施例8,只是在前平面上多设置了一个长方凸柱41,对应地在后平面上设置了一个长方体凹槽42,凸柱41与凹槽42的方向都为左右向,且均在前后平面的中间位置,且都未贯穿至左右平面。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凸柱的形状不局限于列举的情况,可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半圆柱等只要是能够增加砖体体积的形状。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凹槽的形状不局限于列举的情况,可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半圆柱等只要是能够减少砖体体积的形状。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对应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一对应面上对应位置
上的凸柱能够完全置入另一对应面上对应位置上的凹槽中。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对应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不局限于1对、2对、3对,多对时,也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对应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一个面上同时设置凹槽和凸柱,也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对应的对面上分别设置的凹槽和凸柱,一个面上设置的凹槽数量多于另一个对应面上设置的凸柱数量的砖体,也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然,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防震砖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实例,对于稍作无任何创造性的改进仍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防震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防震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防震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防震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防震砖.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普通建筑用砖的防震效果,同时降低对于建筑施工工人技能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在普通砖砖体的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三组对面中,至少有一组对面的对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对凹槽及凸柱。当两砖体粘结在一起时,其粘有粘性泥土或水泥沙浆等粘结物的凸柱置入另一砖体对应面对应位置的凹槽中,通过凸柱柱面与凹槽柱面及凹槽所在的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