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97765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20050018.8

申请日:

2007.04.05

公开号:

CN201024713Y

公开日:

2008.02.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H 9/02申请日:20070405授权公告日:20080220终止日期:20110405|||授权

IPC分类号:

E04H9/02

主分类号:

E04H9/02

申请人:

广州大学

发明人:

谭 平; 黄襄云; 徐忠根; 魏陆顺; 沈朝勇; 周福霖

地址:

510006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胡济元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该结构主要是在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6)构成,其特征是橡胶隔震支座(6)与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支墩承重梁(2、2′),该支墩(2、2′)内的钢筋骨架(5)上下两头分别与橡胶隔震支座(6)的连接板和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内的钢筋骨架(5a)或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内的钢筋骨架(5)内的钢筋骨架(5b)固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该结构主要是在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6)构成,其特征是橡胶隔震支座(6)与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支墩承重梁(2、2′),该支墩(2、2′)内的钢筋骨架(5)的上下两头分别与橡胶隔震支座(6)的连接板和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内的钢筋骨架(5a)或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内的钢筋骨架(5b)固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是露出地面的地下工程的承重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其特征是钢筋混凝土支墩(2、2′)内的钢筋骨架(5)与橡胶隔震支座(6)之间还设有钢筋网片(7、7′),该钢筋网片(7、7′)焊接在橡胶隔震支座(6)的连接板与钢筋骨架(5)之间。

说明书

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般建筑物构造,具体涉及一种防振动或震动的一般建筑物构造。
背景技术
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原理是将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来改变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从而减少上部结构输入的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而达到保护建筑结构物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都是将橡胶隔震支座通过预埋件与下部的基础或梁以及上部塔楼底部的梁连接,实践证明存在下述技术问题:1、橡胶隔震支座与建筑物的基础或梁的接触面较小,容易造成应力集中;2、如果被隔震的塔楼是建在大空间的商场或露出地面的地下工程的平台上,受雨水、雪天等因素影响,平台表面会造成积水,橡胶隔震支座的连接件(钢板或螺栓)会受到严重的腐蚀。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善与橡胶隔震支座接触部位建筑构件的受力,进一步提高隔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该结构主要是在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构成,其特征是橡胶隔震支座与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水平承重构件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支墩,该支墩内的钢筋骨架的上下两头分别与橡胶隔震支座的连接板和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内的钢筋骨架或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内的钢筋骨架固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可以是钢筋混凝土基础,也可以是露出地面的地下工程的承重梁(横梁或侧梁)。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钢筋混凝土支墩内的钢筋骨架与橡胶隔震支座之间还设有钢筋网片,该钢筋网片焊接在橡胶隔震支座的连接板与钢筋骨架之间。
本实用所述的技术方案中,所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为现有技术,可以是授权公告号为:CN268521Y或CN2727279Y的专利产品,还可以是其它类结构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既适用于直接建在基础上塔楼的隔震,也适用于建在下部建筑物的平台上塔楼的隔震,既可用于新建工程,也可用于改造工程。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较现有技术具有下列优点和显著效果:
1、由所述的支墩橡胶隔震支座托出平台水平面,不会因平台表面会造成积水而受到腐蚀。
2、通过平台上设置支墩,从橡胶隔震支座传递下来的集中力可以得到扩散,增加了平台梁的受力面积,使平台梁的局部受力得到改善。
3、所述的支墩有足够的体积可配筋,从而可使梁内的所配置的钢筋得到疏散,不会集中过多,既便于工程施工,也可保证施工质量。
4、所述支墩高度可根据需要设置,可使平台梁表面的标高错位可以得到调整,最终可保证橡胶隔震支座上部的梁成一个平面,从而使施工方便灵活。
5、设置了支墩后,形成的夹层可以用作设备层,如布置各种管道,管线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平台平面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中横梁与侧梁交叉节点处隔震结构立面示意图(放大);
图3为图2所示隔震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放大);
图4为图1中横梁中部隔震结构立面示意图(放大);
图5为图1~4所示实施例具体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5,隔震层10设在露出地面的地下工程8与塔楼9之间,其中隔震层10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参见图1和图2、图4,整个被隔震塔楼建在露出地面的地下工程8的平台上1上,设置橡胶隔震支座6的钢筋混凝土下支墩2分别设在下部建筑物的横梁3与侧梁4交叉的节点处和横梁3及侧梁4的中部;钢筋混凝土上支墩2′分别设在上部建筑物的横梁3′与侧梁4′交叉的节点处和横梁3′及侧梁4′的中部。
参见图3,钢筋混凝土下支墩2和钢筋混凝土上支墩2′内均设有钢筋骨架5,其中,钢筋混凝土上支墩2′内的钢筋骨架5的一头与上部塔楼9底部承重梁(横梁3′或侧梁4′)的钢筋骨架5b焊接,另一头焊接一钢筋网片7′;钢筋混凝土上支墩2内的钢筋骨架5的一头与下部地下工程8中承重梁(横梁3或侧梁4)内的钢筋骨架5a焊接,另一头焊接一钢筋网片7。所述的橡胶隔震支座6通过其两头的连接板焊接在上下两钢筋网片7′与7之间,将上部建筑物和下部建筑连成一体。

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建筑物隔震结构,该结构主要是在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置橡胶隔震支座(6)构成,其特征是橡胶隔震支座(6)与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和上部塔楼底部的承重梁(3、4)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支墩承重梁(2、2),该支墩(2、2)内的钢筋骨架(5)上下两头分别与橡胶隔震支座(6)的连接板和下部建筑物的水平承重构件(3、4)内的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