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双梁结构.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97657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20032827.2

申请日:

2004.02.11

公开号:

CN2692233Y

公开日:

2005.04.1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5.4.13|||授权

IPC分类号:

E04B1/58; E04C3/02; E04C3/30

主分类号:

E04B1/58; E04C3/02; E04C3/30

申请人:

谢孟;

发明人:

谢孟

地址:

550503贵州省贵阳市飞山街90号贵阳市建筑设计院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郭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建筑双梁结构,它时在柱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柱边缘。在地下室底板内,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独立基础边缘,其主要的优点是:减小了框架梁之间次梁或楼板的跨度,从而减小了受力而达到节省的目的,增加了框架梁对框架节点的约束,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减少了梁柱节点中心的集中配筋,使钢筋配置在柱节点的周边,从而增强了对柱节点核心区砼的约束,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用于地下室底板,可减小地基梁跨度20-30%,节省造价30-50%,用于框架梁,可减少次梁跨度15-20%,从而节省造价5-1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双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柱(1)与柱(1)之间设置双 梁(2),在双梁(2)之间连接次梁(3),楼板(4)安放在双梁(2)或 次梁(3)上。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建筑双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柱(1)可 以是独立基础或桩基础。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这种建筑双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双梁( 2)支承在柱(1)的边缘。

说明书


建筑双梁结构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建筑双梁结构,属于建筑结构的技术范畴。

    技术背景:框架梁是建筑结构中的一种承重构件,要承受楼板及次梁传递的荷载,然后将荷载传递给柱子,通常的做法是,在柱之间设置框架梁,然后在框架梁之间设置次梁,楼板支承在次梁及框架梁上,次梁支承在框架梁上;这种结构是将单梁直接连接在柱与柱之间,因而框架梁之间次梁或楼板的跨度比较大,从而使次梁及楼板的受力较大,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材料浪费也比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双梁结构;方法是:在柱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柱边缘。在地下室底板内,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独立基础边缘或桩承台边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在柱(1)与柱(1)之间设置双梁(2),在双梁(2)之间连接次梁(3),楼板(4)安放在双梁(2)或次梁(3)上。柱(1)可以是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双梁(2)支承在柱(1)的边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减小了框架梁之间次梁或楼板的跨度,若是地基梁,则减小了地基梁的跨度及地基梁之间次梁及地下室底板地跨度,从而减小了受力而达到节省的目的,2、增加了框架梁对框架节点的约束,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3、减少了梁柱节点中心的集中配筋,使钢筋配置在柱节点的周边,从而增强了对柱节点核心区砼的约束,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若该发明用于地下室底板,可减小地基梁跨度20--30%,从而节省造价30--50%,若是用于框架梁,可减少次梁跨度15-20%,从而节省造价5-10%。

    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柱与柱之间设置双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独立基础或桩基础之间设置双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在柱(1)与柱(1)之间设置双梁(2),双梁(2)支承在柱(1)的边缘,在双梁(2)之间设置若干次梁(3),楼板(4)支承在次梁(3)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1)与独立基础或桩基础(1)之间设置双梁(2),在双梁(2)之间设置次梁(3),楼板(4)支承在双梁(2)上,双梁(2)支承在独立基础边缘或桩承台边缘。

建筑双梁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双梁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筑双梁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双梁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双梁结构.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建筑双梁结构,它时在柱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柱边缘。在地下室底板内,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之间设置双梁,支承在独立基础边缘,其主要的优点是:减小了框架梁之间次梁或楼板的跨度,从而减小了受力而达到节省的目的,增加了框架梁对框架节点的约束,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减少了梁柱节点中心的集中配筋,使钢筋配置在柱节点的周边,从而增强了对柱节点核心区砼的约束,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