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主要是于建筑物的梁上方接合预铸柱,可达到方便施工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RC)工法制造柱、梁,其中的混凝土为了要抗压,钢筋为可抗拉及承受剪力,以使混凝土构物可承受地震力及载重。
建造建筑物中的柱、梁时,于柱、梁内部设置钢筋笼后再灌浆,具有建筑物内部的支撑作用。
一般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部的梁、柱的成型方式,有二种方式,第一种为现场灌浆(注)方式,第二种为预铸方式,现场灌浆(注)方式具有施工较慢的缺点;而预铸方式,具有施工快速的优点。
但是,以预铸成型梁或柱的方式,一般是于预铸梁的两端才可朝上设置预铸柱,而于预铸梁的中段适当位置则不能设置预铸柱,因此,若建筑物有需要于预铸梁适当位置处设置预铸柱时(如地梁与柱的接合),则无法施工,故上述预铸成型梁或柱的方式,并不能适合所需,实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前述现有结构于实际使用上仍然有其缺点存在而予以重新设计,主要是设计一种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从而可达到方便施工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主要是于建筑物的梁适当处形成接合凹槽,建筑物的预铸柱相对接合凹槽处形成接合凸部,以接合凸部相对插入接合凹槽,借助接合凸部上所设的钢筋或或剪力连接物,再于接合凸部及接合凹槽间填入混凝土或无收缩砂浆待凝固后,可令预铸柱与梁之间确实接合,以达到方便施工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合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合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合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合剖视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 梁 11 接合凹槽
12 箍筋 13 接合凹槽
131 锥部倒勾 14 箍筋
15 接合凹槽 151 剪力连接物
20 预铸柱 21 钢筋
22 结合块 23 混凝土
24 接合凸部 25 钢筋
251 箍筋 26 剪力连接物
27 斜面 28 钢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接合于梁上的预铸柱,请参阅图1、2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有;
于建筑物的梁10内部设钢筋笼,预铸梁10的中段适当位置形成数个接合凹槽11,为了补强梁10与柱接合处的的结构强度,于梁10内部设有数个呈方形围束的箍筋12;
一预铸柱20,由其内部由上至下设有数钢筋21,各钢筋21下部分别设结合块22,于数钢筋21上部外侧预先以混凝土23灌浆成型,数钢筋21下部及结合块22凸伸出预铸柱下部,而形成接合凸部24,组合时,接合凸部24朝下插入接合凹槽11内,于接合处,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灌浆凝固后将接合凸部24与接合凹槽11结合为一体,以达到施工方便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因此,于本实用新型中所欲达成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当欲于梁10的中段适当位置处设置预铸柱20时,主要可借助预铸柱20下部所设的接合凸部23相对插入梁10的接合凹槽内,于接合凸部24上所设的钢筋21加上于接合凸部24及接合凹槽11间填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凝固后,可达到方便施工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如图3、4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其为于一梁10内部设钢筋笼,于梁10的中段上方适当位置处一接合凹槽13,接合凹槽13下部周缘形成有锥部倒勾131,为了加强梁10及柱接合处的结构强度,于梁10内部并围束于接合凹槽13外部设置有数个箍筋14;
一预铸柱20,可设于接合凹槽13上,于预铸柱20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数支呈L形的钢筋25,钢筋25底部相互搭接,于钢筋25外侧设置数个箍筋251形成接合凸部24,接合凹槽13宽度大于接合凸部24宽度,通过接合凸部24插入接合凹槽13内,于接合处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凝固结合固定,锥部倒勾131的作用可防止预铸柱20与预铸梁10之间发生不当松脱问题。
如图5、6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同样,于梁10内设钢筋笼,且设有数箍筋14,于梁10内部形成接合凹槽15,由接合凹槽15的侧面处凸伸设有数个剪力连接物151;
一预铸柱20,由上至下插入接合凹槽15内,接合凹槽15的宽度大于预铸柱20的宽度,预铸柱20侧面处凸伸设有数个剪力连接物151,于接合凹槽及预铸柱之间灌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可于预铸柱20下部侧面预设数支剪力连接物26,于预铸柱20下部形成数斜面27,于接合处灌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凝固固定,可增加表面积以加强结合力,可通过各剪力连接物151、26与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之间确实的结合,令预铸柱20可确实地结合于梁10上定位,完全不会产生松脱问题。
如图7、8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大部份相同于前述图5、6中所示的构造,其不同处在于:呈L形的钢筋25底部由预铸柱20的侧面凸伸出,各钢筋25间亦设数箍筋251,预铸柱20下部设有数斜面27,于预铸柱20侧面设有数支朝侧面延伸的钢筋28,以形成接合凸部24,接合凹槽15的宽度大于接合凸部24的宽度,当预铸柱20下部的接合凸部24设置于梁10的接合凹槽15上后,于接合处灌入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于混凝土23或无收缩砂浆凝固后,即可令预铸柱20达到确实固定定位目的,以达到方便施工与接合确实的目的。
因此,本实用新型以相当简单的结构型态,于建筑物的梁处形成接合凹槽,建筑物的预铸柱相对接合凹槽处形成接合凸部,以接合凸部相对插入接合凹槽后,于接合处填入混凝土,可令预铸柱与预铸梁间确实接合,并可达到方便施工与确实接合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预铸柱亦可适当设置于楼板上适当位置,同样,亦可具备相同前述的功效,本实用新型实为一种创新且实用的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