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折合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折合的自立式梯子,尤其是一种具有平行连杆机构的折合梯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梯子的发明使人类的腿脚得到延长,从而突破了身高的限制,可以从事更多的高空作业,因此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
自立式折合梯的发明既解决了无支撑物场合的登高问题,又方便了携带、存放,因而在依靠物体的传统单梯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具有平行连杆机构的折合梯使以上折合梯的结构更趋完善。检索发现,这类梯子以申请日为1996.10.22、申请号为96217583.8、名称为《多功能梯》的中国专利申请最具代表性。由此专利申请地图1可以看出,该梯包括上端附近相互铰接的前、后梯柱,前梯柱与上、下两平行踏板的一端铰接,上、下踏板的另一端附近分别与连杆两端铰接,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后梯柱上固定有踏板定位杆。
收存时,该梯不仅前、后梯柱可以并拢折合,而且上、下踏板也可以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折合到与前梯柱处于同一平面;使用时,前、后梯柱打开呈人字形,同时上、下踏板也打开处于水平位置,并且上踏板的一端搭在后梯柱的踏板定位杆定位。显然该梯具有体积小巧、折合或打开方便等优点。
然而,本专利申请人发现,以上具有平行连杆机构的折合梯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前、后梯柱与上、下踏板的打开分别动作,上踏板搭在后梯柱的踏板定位杆时,容易夹手。此外,还存在如下主要缺陷:1、相互铰接的前、后梯柱不在同一平面,因此梯子有效宽度小;2、用于将后梯柱与踏板定位杆等构件固定连接的螺钉端头外露,不仅影响美观,还容易钩挂,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前、后梯柱与上、下踏板连动打开,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夹手的薄型折合梯。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薄型折合梯包括上端附近相互铰接的前、后梯柱,前梯柱与上、下两平行踏板的一端铰接,上、下踏板的另一处分别与连杆两端铰接,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后梯柱上固定有踏板定位件。其改进之处是,后梯柱内侧制有导向槽,槽内固定有限位板,上踏板与连杆铰接的外伸端两侧装有滚轮,两滚轮分别装在相应的导向槽内。
这样,当打开前、后梯柱时,后梯柱的导向槽将牵动上踏板滚轮,从而使上、下踏板与前、后梯柱连动打开,操作起来更为方便,并且由于限位板安装在导向槽内,因此省去了外露的夹合构件,从而可以确保梯子打开时不会夹手。
显然,本实用新型构思奇巧,结构简单,使用安全。预计推出之后,将比现有同类产品更受人们的欢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薄型折合梯如图1、2、3所示,包括装饰条1、脚皿2、孔盖3、连接档4、限位板5、连接轴6、滚轮7、后梯柱8、回转铰接头9、前梯柱10、上踏板11、连杆12、下踏板13、套管14。
前、后梯柱10、8上端通过回转铰接头9相互铰接。前梯柱10与上、下两平行踏板11、13的一端铰接,上、下踏板11、13的另一处分别与连杆12的两端铰接,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
前、后梯柱10、8均采用图2所示矩形截面的铝型材制作,因此后梯柱8内侧形成导向槽。左、右后梯柱8通过上、下两根水平的连接档4固定连接,左、右后梯柱8的导向槽内在上连接档4上方固定两端呈凹弧的限位板6,因此定位十分可靠。上踏板11与连杆铰接的外伸端两侧通过连接轴装有滚轮7,两滚轮7分别装在相应的导向槽内(参见图2)。
使用时,打开前、后梯柱10、8,后梯柱10的导向槽便牵动上踏板滚轮7,使上、下踏板11、13与前、后梯柱10、8连动打开;或反过来,打开上、下踏板11、13,上踏板11的滚轮7牵动导向槽,使前、后梯柱10、8与上、下踏板10、8连动打开,操作起来更为灵活方便。
显然,本实施例子无外露的夹合构件,因此可以确保梯子打开时不会夹手。
回转铰接头9的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左、右铰合盘的下端矩形孔分别与前、后梯柱10、8插装固连,两铰合盘的盘体分别偏向下端矩形孔的一边,因此使相互铰接的前、后梯柱10、8处于同一平面,既增大了梯子有效宽度,又产生了外形工整的效果。
为了方便与上、下踏板11、13的铰接,前梯柱10的平面向内,导向槽朝外,在导向槽中插装固定装饰条1,同时后梯柱8与上、下连接档4的固定连接处外表面开有腰型孔,固定螺钉由孔内通过导向槽底面与上、下连接档4连接,腰型孔上扣盖与之相配的腰形孔盖3。这些结构措施均起到了保持外形工整、增强安全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薄型折合梯克服了现有同类产品的各种缺陷,因此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