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型钛合金.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4593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9806.X

申请日:

2007.10.24

公开号:

CN101528956A

公开日:

2009.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C22C 14/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变更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日本东京都|||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22C14/00; C22F1/00; C22F1/18

主分类号:

C22C14/00

申请人: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桥一浩; 藤井秀树; 森健一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10.26 JP 291135/2006; 2007.9.26 JP 249351/200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段承恩;田 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如V、Mo那样比较昂贵的β稳定化元素的含有量进行抑制使其按合计量计低为10质量%以下,且缓和Fe和Cr的成分偏析的影响,而且可使杨氏模量和密度比较低的β型钛合金。本发明的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在Al为2~5%时,分别为:1)Fe:2~4%、Cr:6.2~11%、V:4~10%;2)Fe:2~4%、Cr:5~11%、Mo:4~10%;3)Fe:2~4%、Cr:5.5~11%、Mo+V(Mo和V的合计量):4~10%,其余量实质上由Ti构成。本发明还包括在这些β型钛合金中添加有1~4质量%的Zr的β型钛合金。进而,通过使氧当量Q为0.15~0.30,或形成为加工硬化态的状态,或者实施该两者,进一步提高了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由此,即使杨氏模量高的α相的析出量少,也可得到所需要的强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6.2~11%、V: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2.
  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5~11%、Mo: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3.
  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5.5~11%、Mo:0.5%以上、V:0.5%以上,且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还含有Zr:1~4%。

5.
  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其特征在于,〔1〕式的氧当量Q为0.15~0.30,
氧当量Q=[O]+2.77[N]  …〔1〕式,
其中,[O]为氧含量(质量%),[N]为氮含量(质量%)。

6.
  一种加工品,其是使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加工硬化而成的加工品。

说明书

β型钛合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β型钛合金。
背景技术
β型钛合金是添加V、Mo等的β型稳定化元素,在室温下残留有稳定的β相的钛合金。β型钛合金,冷加工性优异,且通过时效热处理,α相微细地析出,可得到抗拉强度约为1400MPa的高强度,并且杨氏模量比较低,因此可适用于弹簧、高尔夫球杆头、拉链等各种用途。
以往的β型钛合金,若由Ti-15质量%V-3质量%Cr-3质量%Sn-3质量%Al(以后省略质量%的记载)、Ti-13V-11Cr-3Al、Ti-3Al-8V-6Cr-4Mo-4Zr所代表的那样,大量地含有V、Mo,其合计量为12质量%以上。
与此相对,提出了抑制V、Mo的添加量,并添加了作为比较廉价的β型稳定化元素的Fe、Cr的β型钛合金的方案。
日本专利第2859102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为Ti-Al-Fe-Mo系的β型钛合金,Moeq(Mo当量)大于16,其代表性的组成是:Al为1~2质量%、Fe为4~5质量%、Mo为4~7质量%、O(氧)为0.25质量%以下。
日本特开平03-613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351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60821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为Ti-Al-Fe-Cr系的β型钛合金,没有添加V、Mo,以质量%计,Fe分别为1~4%、8.8%以下(但是,Fe+0.6Cr为6~10%)、5%以下,Cr分别为6~13%、2~12%(但是,Fe+0.6Cr为6~10%)、10~20%的范围。
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分别为Ti-Al-Fe-Cr-V-Mo-Zr系、Ti-Al-Fe-Cr-V-Sn系、Ti-Al-Fe-Cr-V-Mo系的β型钛合金。上述任一种β型钛合金都同时添加有Fe和Cr,且含有V、Mo二者或其中的任一种。而且,在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中,分别添加有2~6质量%的Zr、2~5质量%的Sn。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日本专利第285910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3-613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351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6082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是抑制V、Mo的添加量,并添加了作为比较廉价的β型稳定化元素的Fe、Cr的β型钛合金。
但是,作为廉价的β稳定化元素的Fe,在熔化工序的凝固时容易偏析,因此在日本专利第2859102号公报(Ti-Al-Fe-Mo系)中,含有4~5质量%的Fe,超过4质量%而大量地添加时,由于成分偏析,材质特性、时效硬化特性产生偏差的可能性提高。另外,日本专利第2859102号公报不含有Cr。
在日本特开平03-613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351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60821号公报中,除了Fe之外,还大量地使用作为比较廉价的β稳定化元素的Cr,没有使用V、Mo。但是,Cr以与Fe同样的倾向进行成分偏析,因此即使是β稳定化元素仅为Fe和Cr,且大量地添加有它们的这些β型钛合金,由于成分偏析,材质特性、时效硬化特性产生偏差,产生强度高的区域和强度低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间的强度之差较大时,将该材料应用于螺旋形弹簧等的弹簧时,强度低的区域成为疲劳破坏的起点,寿命变低的可能性提高。
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以Ti-Al-Fe-Cr-V-Mo系为基础,也添加了V、Mo。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Cr量分别为4质量%以下、0.5~5质量%,比较少,可认为成分偏析的影响比上述的日本专利第285910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3-613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351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60821号公报小。但是,由于Cr量较少,因此对于成为基础的固溶强化的贡献不充分,为了高强度化,较大地依赖于由时效热处理引起的α相的析出强化。另外,如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的实施例中记载的那样,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为886MPa以下。因此,当为了提高强度而通过时效热处理使α相析出时,杨氏模量变高,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作为β型钛合金的特征的低杨氏模量。其原因是,α相的杨氏模量比β相大20~30%左右。为了维持比较低的杨氏模量并得到较高的强度,需要提高成为基础的时效热处理前的强度,将由时效热处理引起的α相的析出量抑制为较少。即,作为强化机制,将α相的析出强化的贡献抑制为较小,更多地有效利用固溶强化和加工强化(加工硬化)是有效的。另外,当添加一定量以上的Cr时,可减小偏析的影响,但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都是Cr的添加量较少,其效果不充分。
在这方面,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的Cr量为6~10质量%,比上述的日本特开2005-15485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多,该多出的部分有助于固溶强化。但是,在日本特开2004-270009号公报中,含有2~5质量%的作为中性元素(既不是α稳定化也不是β稳定化的元素)的Sn,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该Sn的原子量为118.69,超过了Ti、Fe、Cr、V的2.1倍,提高了钛合金的密度。在以轻量化(高比强度化)为目的应用钛合金的用途(弹簧、高尔夫球杆头、拉链等)中,避免添加Sn是有利的。
由以上所述来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如V、Mo那样比较昂贵的β稳定化元素的含有量进行抑制使其按合计量计低为10质量%以下,且缓和Fe和Cr的成分偏析的影响,而且可使杨氏模量和密度比较低的β型钛合金。进而,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将本发明的β型钛合金应用作为汽车、两轮车的螺旋形弹簧等的弹簧、高尔夫球杆头、螺栓和螺母等、拉链类等的原材料,以比较廉价的原材料费提供具有稳定的材质特性、低杨氏模量、高比强度的特性的制品。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要旨如下。
(1)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6.2~11%、V: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2)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5~11%、Mo: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3)一种β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含有Al:2~5%、Fe:2~4%、Cr:5.5~11%、Mo:0.5%以上、V:0.5%以上,且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10%,其余量由Ti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4)根据上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还含有Zr:1~4%。
(5)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其特征在于,〔1〕式的氧当量Q为0.15~0.30,
氧当量Q=[O]+2.77[N]...〔1〕式
其中,[O]为O(氧)含有量(质量%),[N]为N含有量(质量%)。
(6)一种加工品,其是使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加工硬化而成的加工品。
在此,所谓本发明中的方案(6)的“加工硬化而成的加工品”,是实施了轧制、拉丝、锻造、冲压成形等加工的状态的板、棒线、其他成形加工品,与退火态的状态相比,为硬质即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进行了时效热处理的棒的L截面的宏观组织的图。
图2是表示进行了时效热处理的本发明的棒的L截面的宏观组织的图,(a)、(b)、(c)均表示本发明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们发现,作为β稳定化元素,较多地含有比较廉价的Fe和Cr这两者,且含有各规定量~10质量%的、V、Mo中的任一种或两者(合计量),由此可抑制成分偏析的影响并实现稳定的特性,并且可提高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进而发现,通过使〔1〕式的氧当量Q(=[O]+2.77[N])为0.15~0.30,或者成为加工硬化态的状态,或者实施这两方,可进一步提高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这样,可一边通过提高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来维持比较低的杨氏模量,一边通过时效热处理来实现较高的抗拉强度。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各要素的设定根据进行说明。
Al为α稳定化元素,促进时效热处理时的α相的析出,因此有助于析出强化。Al不到2质量%时,对α相的析出强化的贡献过小,另一方面,当超过5质量%时,不能得到优异的冷加工性。因此,在本发明中使Al为2~5质量%的范围。在重视冷加工性时,优选为2~4质量%的Al。
接着,对于β稳定化元素进行说明。在为单独的Fe时,成分偏析的影响大,在进行大型熔化的工业生产中可添加的量有限度,因此在本发明中,作为比较廉价的β稳定化元素,同时添加Fe和Cr两者。
作为缓和成为课题的Fe、Cr的成分偏析的影响的方法,有:通过添加一定量以上的Cr,来减少相对于Cr平均浓度的由Cr部位引起的浓度差的比例(=浓度差/平均浓度),使偏析的影响小的方法。另外,可考虑有效利用作为比较昂贵的β稳定化元素的V、Mo的以下方法。V凝固时的偏析较小,大致均匀地分布,Mo以与Fe、Cr相反的倾向进行浓度分配。即,在Mo浓度高的部位,Fe、Cr的浓度低,在Mo浓度低的部位则相反。可将均匀分布的V作为基础来保证β相的稳定度,而且利用Mo来缓和Fe、Cr的偏析的影响。
成分偏析的程度,可通过观察将使α相析出的时效热处理后的截面腐蚀后的组织来判定。由于β稳定化元素的偏析,α相的析出速度、析出量不同,根据偏析部位,金属组织可显现出差异。图1是对于β型钛合金,由于β相稳定化元素的单方的偏析,而显著产生微细的α相析出量分布的不均匀的例子,图2表示对于β型钛合金,通过研究β相稳定化元素的配合,而抑制了微细的α相析出量分布的不均匀的例子。图1、图2都是将热轧出的β型钛合金制的棒在β单相区中进行固溶退火后,在500℃下实施24小时的时效热处理的情况的例子。图1、图2都是研磨了棒的L截面(与棒的纵向平行的截面)后,浸渍于钛用的腐蚀液(含有氢氟酸和硝酸)中,容易观察组织。图1中较大地表现出成分偏析的影响,即使目视也可明确识别α相析出量少的部分(被暗灰色的区域夹着的亮灰色的区域)和α相析出量多的部分(暗灰色的区域)。该暗灰色的区域由于α相较多地微细析出而较硬,另一方面,亮灰色的区域与其相比较柔软,在图1的例中,暗灰色的区域的维氏硬度约为440,与此相对,亮灰色带内为约低105点(point)的值。这是如上述那样起因于β稳定化元素的偏析的现象,当然对于材质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图2的(a)、(b)、(c),是看不到如图1那样的亮灰色的粗大区域,α相大致均匀地析出的例子。另外,在图2的(a)、(b)、(c)的各截面内,随机测定6点的维氏硬度时,维氏硬度值的幅度为10~20左右,与图1的例相比非常小。在本发明中,使用该判定方法,以后称为“偏析判定法”。另外,上述的维氏硬度在载荷9.8N下进行测定。
另外,为了将时效热处理后的杨氏模量抑制为较低,如上述那样,在时效热处理中有必要通过较少的α相的析出来提高强度。因此需要提高成为基础的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在特开2006-111934号公报中平均约为830MPa,最高为886MPa,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可实现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下限为作为超过830MPa的10%的值的920MPa。
成分偏析的影响较小、且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为920MPa以上的上述β稳定化元素(Fe和Cr以及V、Mo)的各自含量,根据其组合而不同,以质量%计,Al为2~5%时,“Fe为2~4%、Cr为6.2~11%、V为4~10%的范围”(本发明(1)),“Fe为2~4%、Cr为5~11%、Mo为4~10%的范围”(本发明(2)),“Fe为2~4%、Cr为5.5~11%、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10%的范围”(本发明(3))。因此,本发明的(1)、(2)、(3)将成分范围定为上述的范围。但是,在本发明(3)中,含有Mo和V两者,Mo为0.5%以上、V为0.5%以上。Fe、Cr、Mo、V小于上述下限时,有时得不到稳定的β相。另一方面,比较昂贵的V、Mo没有必要超过上限而过度添加,Fe和Cr超过上限时,有时成分偏析的影响显著化。在本发明中,优选:以质量%计,在Al为2~4%时,“Fe为2~4%、Cr为6.5~9%、V为5~10%”(本发明(1)),“Fe为2~4%、Cr为6~10%、Mo为5~10%”(本发明(2)),“Fe为2~4%、Cr为6~10%、Mo+V(Mo和V的合计量)为5~10%”(本发明(3))。在该优选的范围中,即使在时效热处理不足24小时的短时间的情况下,在通过偏析判定法进行的评价中,也呈现出图2所示的良好的情况,成分偏析的影响更小。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从通过更短时间的时效热处理更高效地进行硬化(高强度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以质量%计,在Al为2~4%时,“Fe为2~4%、Cr为6.2~8%、V为4~6%”(本发明(1)),“Fe为2~4%、Cr为5~7%、Mo为4~6%”(本发明(2)),“Fe为2~4%、Cr为5.5~7.5%、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6%”(本发明(3))。这样的范围,在本发明(1)、本发明(2)、本发明(3)中,相当于作为β稳定化元素的Cr、V、Mo的量较少的区域。
Zr,与Sn同样是中性元素,通过含有1质量%以上,有助于高强度化,即使在含有4质量%以下的情况下,与Sn相比,使密度增加的倾向也小。从兼顾提高强度和增加密度出发,本发明(4)为在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中还含有1~4质量%的Zr的发明。
上述组成的β型钛合金,也可通过O、N来提高时效热处理前的强度。另一方面,O、N的含量过高时,有时不能维持优异的冷加工性。O、N对强度的贡献,可通过〔1〕式的氧当量Q(=[O]+2.77×[N])来评价。该Q,由于将每1质量%氧浓度的β型钛合金的固溶强化能力,即对抗拉强度增大的贡献设为1时,氮对固溶强化能力的贡献为氧的2.77倍,因此氮浓度乘以2.77而换算成氧浓度从而进行处理。在本发明(5)中,从可使强度的提高和优异的冷加工兼备的方面出发,针对本发明(1)~(4)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使氧当量Q为0.15~0.30的范围。
另外,除了化学组成以外,通过加工硬化,也可提高时效热处理前的强度,因此本发明(6)的特征是,针对本发明(1)~(5)的任一项所述的β型钛合金,通过轧制(冷轧等)、拉丝(冷拉丝等)以及冲压、锻造等加工而使其为加工硬化态的状态。其形状为板、棒线以及将它们成形而成的各种成形品。
另外,本发明的钛合金,与通常的纯钛或钛合金同样,不可避免地含有H、C、Ni、Mn、Si、S等,但其含量通常分别小于0.05质量%。但是,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其含量可以不是小于0.05质量%的限度。H为β稳定化元素,有延迟时效热处理时的α相的析出的倾向,因此优选为0.02质量%以下的H浓度。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β型钛合金,从其组成来看,除了Fe、Cr金属单质以外,作为比较廉价的原料,还可使用钼铁、钒铁、铬铁、由SUS430所代表的铁素体系不锈钢、低级海绵钛、纯钛、各种钛合金的废料等。
实施例
〔实施例1〕
对于本发明(1)~(3),使用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将经真空熔化制成的锭在1100~1150℃加热,进行热锻造,从而制作中间材后,在900℃下加热,热锻造成直径约15mm的棒。然后,在850℃下进行固溶退火,进行空冷。
将该固溶退火材加工成平行部的直径为6.25mm、长度为32mm的拉伸试件,在室温下实施拉伸试验,测定时效热处理前的抗拉强度。为了评价冷加工性,将固溶退火材进行脱氧化皮(喷丸后浸渍于硝氟酸中)后,实施润滑处理,利用模具实施冷拉丝至截面减少率为50%。用肉眼观察在冷拉丝的各道次间是否有表面裂纹、断裂。将在截面减少率达到50%之前就发生了断裂、裂纹的情况评价为“×”,没有发生时评价为“○”。另外,用上述的偏析判定法评价了成分偏析的影响。该方法,是对固溶退火材进一步在500℃下实施24小时的时效热处理后,研磨L截面,采用钛用腐蚀液进行腐蚀,目视观察其金属组织,对照图1、图2的例子,其情况为图1那样时,判定为“×”,如图2那样时判定为“○”。
在表1、表2、表3中,显示出其成分、可否冷拉丝、时效热处理前(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偏析判定法的评价结果等。表1、表2、表3,分别涉及本发明(1)、(2)、(3)。另外,H浓度均为0.02质量%以下。



成分在本发明(1)(Al、Fe、Cr、V)的范围中的表1的No.1~8,即使截面减少率50%的冷拉丝,也没有裂纹等缺陷,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超过920MPa,偏析判定法的结果也呈现均匀的宏观组织,判断为“○”。在表2的No.16~23、表3的No29~36中,其成分分别在本发明(2)(Al、Fe、Cr、Mo)、本发明(3)(Al、Fe、Cr、Mo、V)的范围内,与表1的No.1~8同样,即使截面减少率50%的冷拉丝,也没有裂纹等缺陷,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超过920MPa,偏析判定法的结果也呈现出均匀的宏观组织,判断为“○”。与后面叙述的Cr浓度偏离出下限的比较例相比,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高达920MPa以上,即使α相的析出强化余量小,也能达到所需要的强度。
相对于此,Al含量偏离出下限的No.10、No.24,即使在500℃下实施24小时的时效热处理,宏观组织也为亮灰色,截面硬度的增加也少,与以往的β型钛合金相比,α相的析出较慢。Al含量偏离出上限的No.11,在冷拉丝的中途发生裂纹,不能说具有优异的冷加工性。
Fe浓度超过上限的No.12、No.25,Cr浓度超过上限的No.15、28、38,进而V、Mo的含量偏离出下限的No.9、14、27、37,成分偏析的影响显著,偏析判定法的评价结果为“×”。
Cr浓度偏离出下限的No.13、26、39,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没有达到作为目标的920MPa。
另外,在表1~3的本发明的发明例中,氧当量Q约为0.15~0.2,但即使如后述那样Q约为0.1这样小时,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也为920MPa以上。
〔实施例2〕
对于本发明(4),使用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表4表示出添加了Zr的本发明(4)的实施例。另外,制造方法、评价方法等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表4中的任一个试样,H浓度都为0.02质量%以下。

由表4可知,Zr在本发明(4)的范围内的No.2-1~2-7,与表1、表2、表3的不含有Zr的发明例相比,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较高,为980MPa以上。No.2-1~2-7,即使截面减少率50%的冷拉丝也均没有裂纹等缺陷,偏析判定法的结果也呈现出均匀的宏观组织,判定为“○”,Zr在1~4质量%的范围时,具有优异的冷加工性,抑制了偏析。
Fe浓度超过上限的No.2-8、Cr浓度超过上限的No.2-9、进而V、Mo、Mo+V的量偏离出下限的No.2-10~2-12,成分偏析的影响显著,偏析判定法的评价结果为“×”。另外,Cr浓度偏离出下限的No.2-13~2-15,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没有达到作为目标的920MPa。
〔实施例3〕
对于本发明(5),使用以下的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
表5表示出将对O、N的浓度进行了各种改变的本发明(5)的实施例。另外,制造方法、评价方法等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表5的任一个试样,H浓度均为0.02质量%以下。


将氧当量Q以外的成分为同等的试样相互比较,Q越大,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越显示高的值。与Q约为0.102~0.115而小于0.15的表5的No.3-1、3-6、3-10、3-14、3-18,3-22相比,Q为0.15以上的试样,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明显地高。另一方面,Q超过0.3的表5的No.3-5、3-9、3-13、3-17、3-21、3-26,直到冷拉丝的截面减少率(拉丝率)50%也没有裂纹等缺陷,可进行冷拉丝,但极限的冷拉丝率(没有裂纹等缺陷而可进行冷拉丝的截面减少率)为69%、65%。
Q为0.15~0.3的范围时,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比较高,即使冷拉丝率超过80%也没有发生裂纹等缺陷,极限的冷拉丝率大于80%,具有非常良好的冷加工性。另外,偏析判定法的结果,均呈现出均匀的宏观组织,判定为“○”。
另外,Q约为0.102~0.115而小于0.15的表5的No.3-1、3-6、3-10、3-14、3-18、3-22,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超过920MPa,相当于本发明(1)~(4)的发明例。
如表5所示可知,拉丝率50%的冷拉丝状态下的抗拉强度,相比于固溶退火材,高30~40%左右。这样,在冷加工状态下已加工硬化的材料,时效热处理前的强度高,容易得到更高的强度、更低的杨氏模量的材质。这相当于本发明(6)的发明例。另外,在表1~4的发明例中,拉丝率50%后的冷拉丝状态的材料,抗拉强度比时效热处理前的固溶退火材高30~40%,已加工硬化。
在表1~5的试样中,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范围的、以质量%计Al为2~4%时“Fe为2~4%、Cr为6.5~9%、V为5~10%”的试样,“Fe为2~4%、Cr为6~10%、Mo为5~10%”的试样,“Fe为2~4%、Cr为6~10%、Mo+V(Mo和V的合计量)为5~10%”的试样,进一步含有1~4%的Zr的试样,在时效热处理不足24小时的10小时的时刻,偏析判定法的评价已为“○”的状态,成分偏析的影响更小。
〔实施例4〕
对于本发明,从通过更短时间的时效热处理高效地进行硬化(高强度化)的观点出发,使用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1)、本发明(2)、本发明(3)。
表6中显示出成分、可否冷拉丝、时效热处理前(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冷拉丝性、偏析判定法的评价结果,进而通过在550℃下保持8小时而引起的截面维氏硬度的增加量(以后称为在550℃下的时效硬化量)等。另外,制造方法、评价方法等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表6的任一个试样,H浓度都为0.02质量%以下。另外,作为参考,也显示出表1的No.8、表2的No.21、表3的No.36的在550℃下的时效硬化量。
在此,上述的在550℃下的时效硬化量,是将在850℃下固溶退火了的坯材在550℃下保持了8小时的情况的“相对于固溶退火材的截面维氏硬度的增加量”。当将时效热处理温度提高至550℃时,原子的扩散速度提高,以更短的时间析出α相,与500℃的情况相比,硬化量降低。这样,通过比较来自成为基础的固溶退火材的在550℃下的硬化量,可评价其坯材的时效硬化能力。另外,截面维氏硬度,在载荷9.8N下将L截面内随机测定6点,使用其平均值。
表6的试样No.40~53都为实施例,试样No.40~44,以质量%计,Al为2~4%、Fe为2~4%、Cr为6.2~8%、V为4~6%,试样No.45~48,以质量%计,Al为2~4%、Fe为2~4%、Cr为5~7%、Mo为4~6%,试样No.49~53,以质量%计,Al为2~4%、Fe为2~4%、Cr为5.5~7.5%、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6%的范围。这些试样,在550℃下的时效硬化量都为80以上,为83~117。固溶退火材的截面维氏硬度为320左右,因此硬度增加率约为25~35%。相对于此,作为参考而显示的、作为β稳定化元素的Fe、Cr、V、Mo的任一个为比上述范围大的值的表1的No.8、表2的No.21、表3的No.36,在550℃下的时效硬化量都小于70,硬度增加率约为20%。这样可知,以质量%计,“Al为2~4%、Fe为2~4%、Cr为6.2~8%、V为4~6%”或“Al为2~4%、Fe为2~4%、Cr为5~7%、Mo为4~6%”或“Al为2~4%、Fe为2~4%、Cr为5.5~7.5%、Mo+V(Mo和V的合计量)为4~6%”的范围时,通过更短时间的时效热处理,可高效地进行硬化(高强度化)。
另外,如表6所示,试样No.40~53,固溶退火材的抗拉强度为980MPa以上,极限的冷拉丝率大于80%,显示出良好的冷加工性。并且,拉丝率50%的冷拉丝状态下的抗拉强度,相比于固溶退火材,高约40%左右,如在〔实施例3〕中所述那样,冷加工状态下已加工硬化的材料,时效热处理前的强度高,容易得到更高的强度、更低的杨氏模量的材质。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于棒形状的材料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即使是由热锻造的中间材热轧成约10mm厚度的板形状的材料,也可得到与上述的棒同样的本发明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对如V、Mo那样比较昂贵的β稳定化元素的含有量进行抑制使其按合计量计低为10质量%以下,且缓和Fe和Cr的成分偏析的影响,并可使杨氏模量和密度比较低的β型钛合金。由此,在弹簧、高尔夫球杆头、拉链等所代表的各种用途中,能够以比较廉价的原材料费得到稳定的材质,并且可制造具有低杨氏模量、高比强度的特性的制品。
本发明中表示数值范围的“以上”和“以下”均包括本数。

Β型钛合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Β型钛合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Β型钛合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Β型钛合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Β型钛合金.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如V、Mo那样比较昂贵的稳定化元素的含有量进行抑制使其按合计量计低为10质量以下,且缓和Fe和Cr的成分偏析的影响,而且可使杨氏模量和密度比较低的型钛合金。本发明的型钛合金,以质量计,在Al为25时,分别为:1)Fe:24、Cr:6.211、V:410;2)Fe:24、Cr:511、Mo:410;3)Fe:24、Cr:5.511、Mo+V(Mo和V的合计量):410,其余量实质上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冶金;黑色或有色金属合金;合金或有色金属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