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97357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7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45768.7

申请日:

2010.07.30

公开号:

CN101994954A

公开日:

2011.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2F 1/13357申请公布日:201103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日:20100730|||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17/00; F21V19/00; G02F1/13357; F21Y101/02(2006.01)N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曹谦; 林博瑛; 郭仪正; 胡哲彰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路TCL大厦A座7F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代理人:

林才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背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因此,本发明可提高选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模组,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背光模组包含 : 一背板, 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底部 ;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所述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 所述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 心线 ; 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 分属多个亮度级别, 所述显示区中心线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具 有一位置中心, 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 属较 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背光模组是直下式发光二极管的 背光模组。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还包含多个灯条, 设置在所述背板上,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所述多个灯条上。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显示区中心线相对所述多个发光 二极管具有的所述位置中心实质上是处于背板的中心处。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多个灯条灯条以所述位置中心为 基准而对称设置, 依据所述多个亮度级别, 将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多个对应的灯群, 属 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 属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 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 介于较高亮度级别与较低亮度级别之间的灯群则设置 在具有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与具有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之间。
6: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直接设置在所 述背板上。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管背光模组是侧入式发光二极管 的背光模组, 所述侧入式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还包含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及 所述显示区重叠地对应设置。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还包含至少一灯条对应所述导光板设 置在与所述显示区中心线垂直的一侧边,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灯条 上。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至少一灯条以所述位置中心为基 准而对称设置, 依据所述多个亮度级别, 将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多个对应的灯群, 属较 高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 属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 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 介于较高亮度级别与较低亮度级别之间的灯群则设置在 具有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与具有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之间。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多个对应的灯群分别是由具有相 同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组成。
11: 如权利要求 7、 8、 9、 10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导光板面对所述至少一 灯条的入光面是平面或锯齿结构面。
12: 如权利要求 7、 8、 9、 10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导光板面对所述至少一 灯条的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面或多个凸面。
1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白光发光二极 管。

说明书


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发 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今, 液晶显示器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主要由背光源、 胶框及扩散板 等构成的背光模组 (back light module) 先行制作后, 再与液晶面板及前框组装而构成的 液晶模组成为一商品。以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光源多采用的冷阴极荧光灯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 背光模组正在迅速地被发光二极管 (LED) 背光模组所取代。由 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低功耗, 不含汞的特性。 必然地, 冷阴极荧光灯背光模组终将成为 历史, 而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必然将全面性地取而代之。
     目前, 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显示器背光模组, 均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 (Lightbar) 上。而对于将设置在灯条上的发光二极管, 会以一预定的规格对发光二极管成 品进行筛选用以对量产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 通常对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的性能指标包 括: 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色度、 波长或正向电压等。进而将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级。面板生产 商通常会选择被分类在在某一主要级别 (bin) 中的发光二极管, 用于设置在灯条上。另一 方面, 由于显示器的背光均匀显示要求非常严格, 以上实质上是限缩了面板生产商可选择 发光二极管的范围, 因此, 必然会导致被选使用的发光二极管数量占量产总量的比例过小。 如此, 则会导致背光模组的成本提高, 且无法充分利用发光二极管, 降低成本。
     因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 以解决现 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是利用针对发 光二极管的亮度级别 (BRIGHT BIN) 而进行配置。
     为达成本发明的前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背光模组 包含一背板, 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 ;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 显示区 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 ; 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 分属多个亮度级别, 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 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 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 置, 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
     依据本发明所制作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以及采用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的液晶显示器, 不仅可提高液晶显示器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 而不再受限于如现 有技术, 必须选用同一级别 (bin) 的一组发光二极管, 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液晶显示器及发 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时, 所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 降低成本。【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2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3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4 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5 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6 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7 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8 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9 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10 是显示本发明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 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 并配 合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 请参照图 1 所示,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其中本 发明第一实施例是显示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 1 中右侧 所示, 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 (BRIGHT BIN) 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 1 亮度级的亮 度最高, 第 4 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二极管 40 属于第 1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50 属于第 2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60 属于第 3 亮度级。第 4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 发光二极管 40 设定为第 1 群, 发光二极管 50 设定为第 2 群, 发光二极管 60 设定为第 3 群。
     在本实施例中,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 10, 一导光板 20, 一灯条 30 及多 个发光二极管 40-60。背板 10 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部。导光板 20 设置在背板 10 上, 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 12 重叠对应。显示区 12 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 (AA 区中心线 )14。背板 10 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 14 垂直的一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 中心 30C。灯条 30 设置在背板 10 上,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 且面向导光板 20 的 一入光面 20-1。多个分别具有不同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 30 上。导光板 20 的 入光面 20-1 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 属最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 40( 第 1 群 ) 设置在 最接近位置中心 30C 的位置, 属最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 60( 第 3 群 ) 设置在最远离位 置中心 30C 的位置, 而发光二极管 50( 第 2 群 ) 则设置在发光二极管 40( 第 1 群 ) 与发光 二极管 60( 第 3 群 ) 之间。
     请参照图 2 所示,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 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 2 中右侧所示, 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 (BRIGHT BIN) 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 1 亮度级的亮度最高, 第 4 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 二极管 40 属于第 1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50 属于第 2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60 属于第 3 亮 度级。第 4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 40 设定为第 1 群, 发光二 极管 50 设定为第 2 群, 发光二极管 60 设定为第 3 群。
     本发明此实施例中,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 10, 一导光板 20, 一灯条 30-1, 一灯条 30-2 及多个发光二极管 40、 50、 60。背板 10 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
     部。导光板 20 设置在背板 10 上, 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 12 重叠对应。显示区 12 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 (AA 区中心线 )14。背板 10 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 14 垂直的一入光侧 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 30C。灯条 30-1 与灯条 30-2 设置在背板 10 上, 发光二极管 背光模组的一入光侧边, 且面向导光板 20 的一入光面 12-1。灯条 30-1 与灯条 30-2 以位 置中心 30C 为准而对称设置在背板 10 上,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多个发光二极 管 40, 50, 60 分别设置在灯条 30-1, 灯条 30-2 上, 面向导光板 20 的一入光面 20-1。此导光 板 20 的入光面 20-1 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 属最高级别的发光二极管 40( 第 1 群 ) 设 置在灯条 30-1, 灯条 30-2 上最接近位置中心 30C 的位置, 属最低级别的发光二极管 60( 第 3 群 ) 设置在灯条 30-1, 灯条 30-2 上最远离位置中心 30C 的位置。
     请参照图 3 所示,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 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 3 中右侧所示, 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 (BRIGHT BIN) 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 1 亮度级的亮度最高, 第 4 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 二极管 40 属于第 1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50 属于第 2 亮度级。发光二极管 60 属于第 3 亮 度级。第 4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 40 设定为第 1 群, 发光二 极管 50 设定为第 2 群, 发光二极管 60 设定为第 3 群。
     本发明此实施例中,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 10, 一导光板 20, 四个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及多个发光二极管 40、 50、 60。背板 10 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 组的底部。导光板 20 设置在背板 10 上, 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 12 重叠对应。显 示区 12 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 (AA 区中心线 )14。背板 10 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 14 垂直的一 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 30C。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以位置中心 30C 为准而对称设置在背板 10,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 多个发光二极管 40, 50, 60 分 别设置在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上, 且面向导光板 20 的入光面 20-1。导光板 20 的 入光面 20-1 为一平面。灯条 30-2, 30-3 接近位置中心 30C, 灯条 30-1, 30-4 距离位置中心 30C 较远。发光二极管 40( 第 1 群 ) 设置在灯条 30-2, 30-3 上最接近位置中心 30C 的位置。 发光二极管 50( 第 2 群 ) 设置在灯条 30-2, 30-3 离位置中心 30C 较远的位置。发光二极管 60( 第 3 群 ) 设置在距离位置中心 30C 最远的位置。
     请参照图 4 至图 6 所示, 图 4 至图 6 分别是本发明第四、 第五、 第六实施例发光二 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本发明第四, 第五, 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主要大部分与 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相似。不同的是, 如图 4 所示, 第四实施例所具有面向 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的导光板 20 的入光面 20-2 具有多个凹面。如图 5 所示, 第 五实施例所具有面向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的导光板 20 的入光面 20-3 具有多个凸 面。如图 6 所示, 第六实施例所具有面向灯条 30-1, 30-2, 30-3 及 30-4 的导光板 20 的入光 面 20-4 是为一锯齿结构面。
     请参照图 7 所示, 。液晶显示器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 14。如图 7 中右侧所示, 为 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发光二极管亮度级别 (BRIGHT BIN) 进行分级的示意图。将多个发光 二极管筛选为四个级别, 第 1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 40, 第 2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 50, 第3亮 度级的发光二极管 60 及第 4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第 1 亮度级的亮度最高, 第 4 亮度级 的亮度最低。如图 7 所示, 第 4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不采用。属第 1 亮度级的发光二 极管 40( 第 1 群 ) 即设置在显示区中心线 14 附近的背板上。属第 2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50( 第 2 群 ) 设置在离显示区中心线 14 相对远些的背板位置上。属第 3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 管 60( 第 3 群 ) 则设置载离显示区中心线 14 最远的背板位置上, 即已接近与显示区 12 垂 直的入光侧边的另外两侧边的位置。
     并且, 任何种类的液晶显示器, 均可采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中之任一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请参阅图 8, 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本发明也能应 用于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 10 及多个发光二极管 40-60。多个灯条 30-5 是设置在背板 10 上。如图 8 所示, 第 4 亮度级 (B4) 的发光二极管不 采用。属第 1 亮度级 (B1) 的发光二极管即设置位在中心位置 14-1 的灯条上。属第 2 亮度 级 (B2) 的发光二极管设置位在中心位置 14-1 上, 下, 左, 右的灯条上。属第 3 亮度级 (B3) 的发光二极管则设置位在中心位置 14-1 右上, 右下, 左上, 左下的灯条上。但请注意, 本实 施例并未对灯条 30-5 数量有特别的限制。
     请参照图 9 所示, 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 是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如图 9 右侧所示, 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正向电压级别 (Vf BIN) 进行分级的示意图。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筛选为四个级别, 第 1 亮度级 (B1), 第 2 亮度 级 (B2), 第 3 亮度 (B3) 及第 4 亮度级 (B4)。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背板 10 及多个发光 二极管。与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不同的是, 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 极管背光模组不具有灯条, 而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直接设置在背板 10 上。如图 9 所示, 属 第 1 亮度 (B1) 的发光二极管即设置位在中心位置 14-1。属第 2 亮度级 (B2) 的发光二极管 设置在中心位置 14-1 的上、 下、 左、 右方向。属第 3 亮度级 (V3) 的发光二极管则设置在中 心位置 14-1 右上, 右下, 左上, 左下的方向。但请注意, 本实施例并未对发光二极管 B1, B2, B3, B4 的数量及在背板 10 上的位置有特别的限制。
     请参照图 10, 是显示本发明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示意图。 如图 10 中 (a) 现有 技术按照亮度级别 (BRIGHT BIN) 对将要设置在背光模组上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级, 仅有第 3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可用于背光模组。但在图 8 中 (b) 中, 若依据本发明, 则有第 1 亮度 级, 第 2 亮度级, 第 3 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均可用于背光模组。并且, 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 例~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 在较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 设置属较高亮度级别 的发光二极管, 在较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 则设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并且, 本 发明的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白色发光二极管, 或混合采用其它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均可。因 此, 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液晶显示器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时, 所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 降低成本, 同时也改善发光二极管亮度, 色度不均匀问题, 进而使液晶显示器中心与位处周 边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色度更趋均匀。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 必需指出的是, 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相反地, 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 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一种背光模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背光模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背光模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背光模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背光模组.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94954A43申请公布日20110330CN101994954ACN101994954A21申请号201010245768722申请日20100730F21S8/00200601F21V17/00200601F21V19/00200601G02F1/13357200601F21Y101/0220060171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地址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路TCL大厦A座7F72发明人曹谦林博瑛郭仪正胡哲彰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65代理人林才桂54发明名称一种背光模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2、,包含一背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因此,本发明可提高选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成本。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0页CN101994959A1/1页21一种背光模组,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底部;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

3、与所述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所述显示区中心线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是直下式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灯条,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所述多个灯条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中心线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的所述位置中心实质上是处于背板的中心处。5如权利。

4、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灯条灯条以所述位置中心为基准而对称设置,依据所述多个亮度级别,将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多个对应的灯群,属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属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介于较高亮度级别与较低亮度级别之间的灯群则设置在具有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与具有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之间。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直接设置在所述背板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背光模组是侧入式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还包含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及所述显示区重叠。

5、地对应设置。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灯条对应所述导光板设置在与所述显示区中心线垂直的一侧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所述至少一灯条上。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灯条以所述位置中心为基准而对称设置,依据所述多个亮度级别,将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多个对应的灯群,属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接近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属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设置在相对远离所述位置中心的灯条上,介于较高亮度级别与较低亮度级别之间的灯群则设置在具有较高亮度级别的灯群与具有较低亮度级别的灯群之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对应的灯群分别是由具有相同。

6、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组成。11如权利要求7、8、9、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面对所述至少一灯条的入光面是平面或锯齿结构面。12如权利要求7、8、9、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面对所述至少一灯条的入光面具有多个凹面或多个凸面。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是白光发光二极管。权利要求书CN101994954ACN101994959A1/4页3一种背光模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背景技术】0002现今,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

7、CD主要由背光源、胶框及扩散板等构成的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先行制作后,再与液晶面板及前框组装而构成的液晶模组成为一商品。以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光源多采用的冷阴极荧光灯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背光模组正在迅速地被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模组所取代。由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低功耗,不含汞的特性。必然地,冷阴极荧光灯背光模组终将成为历史,而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必然将全面性地取而代之。0003目前,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显示器背光模组,均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LIGHTBAR上。而对于将设置在灯条上的发光二极管,会以一预定的规格对发光二极管成品进行筛选。

8、用以对量产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通常对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类的性能指标包括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色度、波长或正向电压等。进而将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级。面板生产商通常会选择被分类在在某一主要级别BIN中的发光二极管,用于设置在灯条上。另一方面,由于显示器的背光均匀显示要求非常严格,以上实质上是限缩了面板生产商可选择发光二极管的范围,因此,必然会导致被选使用的发光二极管数量占量产总量的比例过小。如此,则会导致背光模组的成本提高,且无法充分利用发光二极管,降低成本。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

9、光模组,其发光二极管配置方法是利用针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级别BRIGHTBIN而进行配置。0006为达成本发明的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底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背板重叠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具有的一显示区中心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属多个亮度级别,显示区中心线相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位置中心,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相对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0007依据本发明所制作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以及采用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不仅可提高液晶显示器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

10、,而不再受限于如现有技术,必须选用同一级别BIN的一组发光二极管,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液晶显示器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时,所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降低成本。说明书CN101994954ACN101994959A2/4页4【附图说明】0008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09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0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1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2图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3图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4图7是本发明第七。

11、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5图8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6图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0017图10是显示本发明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8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0019请参照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是显示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1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BRIGHT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

12、二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0020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一灯条30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060。背板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部。导光板20设置在背板10上,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12重叠对应。显示区12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AA区中心线14。背板10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14垂直的一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30C。灯条30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

13、侧边,且面向导光板20的一入光面201。多个分别具有不同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灯条30上。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属最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40第1群设置在最接近位置中心30C的位置,属最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60第3群设置在最远离位置中心30C的位置,而发光二极管50第2群则设置在发光二极管40第1群与发光二极管60第3群之间。0021请参照图2所示,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2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BRIGHT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二。

14、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0022本发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一灯条301,一灯条30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0、50、60。背板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说明书CN101994954ACN101994959A3/4页5部。导光板20设置在背板10上,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12重叠对应。显示区12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AA区中心线14。背板10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14垂直的一。

15、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30C。灯条301与灯条302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一入光侧边,且面向导光板20的一入光面121。灯条301与灯条302以位置中心30C为准而对称设置在背板10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多个发光二极管40,50,60分别设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面向导光板20的一入光面201。此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为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属最高级别的发光二极管40第1群设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最接近位置中心30C的位置,属最低级别的发光二极管60第3群设置在灯条301,灯条302上最远离位置中心30C的位置。0023请参照图3所示,是本发。

16、明第三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侧入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3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亮度级别BRIGHT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发光二极管40属于第1亮度级。发光二极管50属于第2亮度级。发光二极管60属于第3亮度级。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则不采用。其中发光二极管40设定为第1群,发光二极管50设定为第2群,发光二极管60设定为第3群。0024本发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四个灯条301,302,303及304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0、50、60。背板10设置在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底。

17、部。导光板20设置在背板10上,与液晶显示器所具有的一显示区12重叠对应。显示区12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AA区中心线14。背板10具有与显示区中心线14垂直的一入光侧边。入光侧边具有一位置中心30C。灯条301,302,303及304以位置中心30C为准而对称设置在背板10,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入光侧边。多个发光二极管40,50,60分别设置在灯条301,302,303及304上,且面向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为一平面。灯条302,303接近位置中心30C,灯条301,304距离位置中心30C较远。发光二极管40第1群设置在灯条302,303上最接近位置中心30C的位置。

18、。发光二极管50第2群设置在灯条302,303离位置中心30C较远的位置。发光二极管60第3群设置在距离位置中心30C最远的位置。0025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图4至图6分别是本发明第四、第五、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发明第四,第五,第六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主要大部分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相似。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第四实施例所具有面向灯条301,302,303及304的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2具有多个凹面。如图5所示,第五实施例所具有面向灯条301,302,303及304的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3具有多个凸面。如图6所示,第六实施例所具有面向灯条301,302,。

19、303及304的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4是为一锯齿结构面。0026请参照图7所示,。液晶显示器具有一显示区中心线14。如图7中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发光二极管亮度级别BRIGHT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筛选为四个级别,第1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40,第2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50,第3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60及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第1亮度级的亮度最高,第4亮度级的亮度最低。如图7所示,第4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最暗不采用。属第1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40第1群即设置在显示区中心线14附近的背板上。属第2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说明书CN101994954ACN101994959A4/4页6。

20、50第2群设置在离显示区中心线14相对远些的背板位置上。属第3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60第3群则设置载离显示区中心线14最远的背板位置上,即已接近与显示区12垂直的入光侧边的另外两侧边的位置。0027并且,任何种类的液晶显示器,均可采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中之任一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0028请参阅图8,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10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060。多个灯条305是设置在背板10上。如图8所示,第4亮度级B4的发光二极管不采用。属第1亮度级B1的发光二极管即设置位在中心位置141的灯条上。属第2亮。

21、度级B2的发光二极管设置位在中心位置141上,下,左,右的灯条上。属第3亮度级B3的发光二极管则设置位在中心位置141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灯条上。但请注意,本实施例并未对灯条305数量有特别的限制。0029请参照图9所示,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如图9右侧所示,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据正向电压级别VFBIN进行分级的示意图。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筛选为四个级别,第1亮度级B1,第2亮度级B2,第3亮度B3及第4亮度级B4。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包含背板10及多个发光二极管。与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不同的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

22、背光模组不具有灯条,而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直接设置在背板10上。如图9所示,属第1亮度B1的发光二极管即设置位在中心位置141。属第2亮度级B2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中心位置141的上、下、左、右方向。属第3亮度级V3的发光二极管则设置在中心位置141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方向。但请注意,本实施例并未对发光二极管B1,B2,B3,B4的数量及在背板10上的位置有特别的限制。0030请参照图10,是显示本发明提高发光二极管使用率的示意图。如图10中A现有技术按照亮度级别BRIGHTBIN对将要设置在背光模组上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分级,仅有第3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可用于背光模组。但在图8中B中,若依据本发明。

23、,则有第1亮度级,第2亮度级,第3亮度级的发光二极管均可用于背光模组。并且,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在较接近位置中心的位置,设置属较高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在较远离位置中心的位置,则设置属较低亮度级别的发光二极管。并且,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白色发光二极管,或混合采用其它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均可。因此,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液晶显示器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时,所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率,降低成本,同时也改善发光二极管亮度,色度不均匀问题,进而使液晶显示器中心与位处周边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色度更趋均匀。0031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

24、。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1994954ACN101994959A1/10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2/10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3/10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4/10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5/10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6/10页12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7/10页13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8/10页14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9/10页15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CN101994959A10/10页16图10说明书附图CN10199495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