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97336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8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46050.7

申请日:

2009.11.19

公开号:

CN101699157A

公开日:

2010.04.2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1V 19/00申请公布日:2010042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V 19/00申请日:20091119|||公开

IPC分类号:

F21V19/00; F21V23/06; H01R33/08; G02F1/13357; F21Y103/00(2006.01)N

主分类号:

F21V19/00

申请人:

苏州中兴联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胡云滔; 史广星; 张晓明

地址:

215151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浒关开发区鸿禧路6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代理人:

范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电连接器和PC?B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接触件及操作机构,接触件包括一对弹性端子及一个用于与PCB板接触连接的连接部,操作机构可控制该对弹性端子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弹性端子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所述接触件的连接部包括有底板,底板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所述PCB板具有一U型插接部,插接部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所述PCB板与接触件通过插接部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本发明在PCB板的第二接触部与电连接器内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插接时,力量变化比较均匀,便于插入,同时接触方式较为稳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电连接器(100)和PCB板(2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外壳(110)、保持在绝缘外壳(110)内的接触件(120)及用于操作接触件(120)的操作机构(130),所述接触件(120)包括一对相对的弹性端子(121)及一个用于与PCB板(200)接触连接的连接部(122),所述操作机构(130)可控制该对弹性端子(121)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弹性端子(121)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120)的连接部(122)包括有底板(1221),底板(1221)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1222),所述PCB板(200)具有一个U型插接部(210),插接部(210)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211),所述PCB板(200)与接触件(120)通过插接部(21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110)的底部设有供接触件(120)插入的开口(111),绝缘外壳(110)上还设有供PCB板(200)的插接部(210)插入的插口(112),插口(112)的底部呈开口状,以便供接触件(120)的底板(1221)及第一接触部(1222)插入。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21)的两第一接触部(1222)的外端头向外翻折形成有翻边(12221),插口(112)两侧的绝缘外壳(110)上设有凸条(113),凸条(113)的底部具有一倾斜面(1131),所述翻边(12221)的上部设有与倾斜面(1131)对应的配合斜面(12222),当接触件(120)从下向上插入绝缘外壳(110)时,翻边(12221)的配合斜面(12222)与凸条(113)的倾斜面(1131)滑动配合,此时两侧翻边(12221)受压靠拢,当翻边(12221)的底端滑过凸条(113)的内侧面时,两翻边(12221)复位远离并卡设在凸条(113)上方的卡槽(114)内。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2)的底板(1221)上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开口(1223),U型开口(1223)的两外端头分别向内凸设形成有一对相对的第三接触部(1224)。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120)还包括有基部(123),所述两弹性端子(121)延伸于基部(123)的两侧片的上端,所述连接部(122)延伸于基部(123)的下端,且与弹性端子(121)垂直布置。

说明书


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荧光管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内都需要用到冷阴极管等荧光管,而荧光管一般通过电连接器与PCB板200′实现电连接。现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外壳及保持在绝缘外壳内的金属制的接触件120。所述接触件120包括一对相对的弹性端子121及一个用于与PCB板200′接触连接的连接部122。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供荧光管的轴状端子插入的凹部,两弹性端子121分别具有一位于凹部内的夹持部,以用于夹持轴状端子。该种电连接器一般在绝缘外壳的上部还设有操作构件,其通过操作构件来控制该对弹性端子的夹持部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夹持部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

    现有电连接器中接触件120的连接部122大都具有一个开口向外的U型开口1223,U型开口1223的两端分别向内凸设形成有一对相对的接触部1224,相应的PCB板200′具有一个向下弯折的插接部210′,PCB板200′通过插接部210′插入并卡紧在接触件1224的接触部,从而实现PCB板200′与接触件1224的之间的电连接。这种插接方式插入时力量变化较大,因此插接起来不是很方便,同时接触也不是很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固定荧光管的连接装置,其在PCB板的第二接触部与电连接器内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插接时,力量变化比较均匀,便于插入,同时接触方式较为稳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电连接器和PCB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保持在绝缘外壳内的接触件及用于操作接触件的操作机构,所述接触件包括一对相对的弹性端子及一个用于与PCB板接触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操作机构可控制该对弹性端子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弹性端子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所述接触件的连接部包括有底板,底板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所述PCB板具有一个U型插接部,插接部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所述PCB板与接触件通过插接部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

    所述绝缘外壳的底部设有供接触件插入的开口,绝缘外壳上还设有供PCB板的插接部插入的插口,插口的底部呈开口状,以便供接触件的底板及第一接触部插入,所述底板的两第一接触部的外端头向外翻折形成有翻边,插口两侧的绝缘外壳上设有凸条,凸条的底部具有一倾斜面,所述翻边的上部设有与倾斜面对应的配合斜面,当接触件从下向上插入绝缘外壳时,翻边的配合斜面与凸条的倾斜面滑动配合,此时两侧翻边受压靠拢,当翻边的底端滑过凸条的内侧面时,两翻边复位远离并卡设在两凸条上方的卡槽内。

    所述接触件还包括有基部,所述两弹性端子延伸于基部的两侧片的上端,所述连接部延伸于基部的下端,且与弹性端子垂直布置。

    所述连接部的底板上可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开口,U型开口的两外端头分别向内凸设形成有一对相对的第三接触部。

    本发明优点是:

    1.本发明中PCB板与电连接器通过PCB板地第二接触部与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两者插接时,力量变化比较均匀,便于插入,同时接触方式较为稳定。

    2.本发明在PCB板的第二接触部与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插接时,双边接触面积比现有技术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可有效降低接触抗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中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接触件与PCB板接触配合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4为接触件的实施方式之一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接触件与PCB板板接触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绝缘外壳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中PCB板的示意图;

    图8为接触件的实施方式之二的立体图;

    图9为图8内接触件与本发明的PCB板接触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PCB板插入图8所示接触件前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PCB板插入图8所示接触件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接触件的实施方式之三与绝缘外壳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接触件的实施方式之三的立体图。

    其中:

    100电连接器;

    110绝缘外壳;111开口;112插口;113凸条;1131倾斜面;114卡槽;

    120接触件;121弹性端子;122连接部;1221底板;1222第一接触部;12221翻边;12222配合斜面;1223U型开口;1224第三接触部;123基部;

    130操作机构;

    200PCB板;210插接部;211第二接触部;

    200′PCB板;210′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3至图13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电连接器100和PCB板2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外壳110、保持在绝缘外壳110内的接触件120及用于操作接触件120的操作机构130。

    所述接触件120包括有基部123,基部123的两侧片的上端延伸有一对相对的弹性端子121,基部123的下端延伸有一个用于与PCB板200接触连接的连接部122,所述连接部122与弹性端子121垂直布置。

    所述操作机构130可控制该对弹性端子121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弹性端子121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

    所述绝缘外壳110的底部设有供接触件120插入的开口111,绝缘外壳110上还设有供PCB板200的插接部210插入的插口112,插口112的底部呈开口状,以便供接触件120的底板1221及第一接触部1222插入,

    上述接触件122的连接部122的实施方式之一: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122包括有底板1221,底板1221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1222,所述PCB板200具有一个U型插接部210,插接部210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211,所述PCB板200与接触件120通过插接部21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由于第二接触部211与现有技术中连接部的接触部相比,长度较大,因此PCB板20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接触件120的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时,双边接触面积比现有技术的接触面积大,这样可有效降低接触抗阻。

    上述接触件122的连接部122的实施方式之二: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连接部122包括有底板1221,底板1221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1222,所述PCB板200具有一个U型插接部210,插接部210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211,所述PCB板200与接触件120通过插接部21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由于第二接触部211与现有技术中连接部的接触部相比,长度较大,因此PCB板20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接触件120的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时,双边接触面积比现有技术的接触面积大,这样可有效降低接触抗阻。

    如图7、图8、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连接部122的底板1221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开口1223,U型开口1223的两外端头分别向内凸设形成有一对相对的第三接触部1224,以便第三接触部1224与现有技术中的PCB板200′的插接部配合。

    上述接触件122的连接部122的实施方式之三: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连接部122包括有底板1221,底板1221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1222,所述PCB板200具有一个U型插接部210,插接部210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211,所述PCB板200与接触件120通过插接部21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由于第二接触部211与现有技术中连接部的接触部相比,长度较大,因此PCB板200的第二接触部211与接触件120的第一接触部1222插接时,双边接触面积比现有技术的接触面积大,这样可有效降低接触抗阻。

    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底板1221的两第一接触部1222的外端头向外翻折形成有翻边12221,插口112两侧的绝缘外壳110上设有凸条113,凸条113的底部具有一倾斜面1131,所述翻边12221的上部设有与倾斜面1131对应的配合斜面12222,当接触件120从下向上插入绝缘外壳110时,翻边12221的配合斜面12222与凸条113的倾斜面1131滑动配合,此时两侧翻边12221受压靠拢,当翻边12221的底端滑过凸条113的内侧面时,两翻边12221复位远离并卡设在两凸条113上方的卡槽114内,从而实现接触件120与绝缘外壳110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翻边12221的设计,提高了安装效率,不需要增加一台治具再压入;另外,该翻边12221与绝缘外壳110的卡槽114配合定位,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如图7、图8、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连接部122的底板1221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U型开口1223,U型开口1223的两外端头分别向内凸设形成有一对相对的第三接触部1224,以便第三接触部1224与现有技术中的PCB板200′的插接部配合。

    该接触件122的连接部122的实施方式之三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

    上述实施方式二及实施方式三所述的接触件122的连接部可以分别与两种PCB板200、200′配合,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连接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连接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连接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装置.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电连接器和PC?B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接触件及操作机构,接触件包括一对弹性端子及一个用于与PCB板接触连接的连接部,操作机构可控制该对弹性端子间的间距,以便实现弹性端子对荧光管的轴状端子的夹紧或松开,所述接触件的连接部包括有底板,底板的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对第一接触部,所述PCB板具有一U型插接部,插接部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接触部,所述PCB板与接触件通过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