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97139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70495.9

申请日:

2011.06.22

公开号:

CN102336475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2F 3/32申请公布日:2012020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32申请日:20110622|||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32

主分类号:

C02F3/32

申请人: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文辉

地址:

202162 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前裕公路199号4幢427室(上海裕安经济小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王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本发明通过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鱼体,有利于移出水体,从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 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 A. 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 ; B. 清道夫鱼的驯养。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步骤 A 中, 所述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 包 括: 选择食量大、 耐受性强、 繁殖能力不高的活泼健康品种。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在步骤 B 中, 所述清道夫鱼的驯养包括 : 将 清道夫鱼驯养于与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质、 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水体中 ; 或者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水体中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在 5-10 厘 米/条;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 厚度和鱼体大小决定。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为 5 厘米 / 条;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为 : 对于地表水 V 类水质的水体, 每平方米水面 1-5 条清道夫 鱼。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 包括 : 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着的藻类、 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后还可包括如下步骤 : 将 清道夫鱼移出水体, 调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清道夫鱼密度。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 取决于水体 生态修复的需要, 即植株或水底石块等表面附着的黏液或絮状物已经清理时将清道夫鱼移 出水体 ;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数量, 是根据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清道夫鱼 的收获力度 ;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 包括 : 地笼的方法 ;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时, 选择长度在 20 厘米以上的鱼移出。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笼的方法采用网眼为 0.5-2.0 厘米 的地笼网。

说明书


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清道夫鱼 ( 又名吸盘 鱼、 琵琶鱼, 拉丁名为 Plecostomus punctatus) 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背景技术
     在水体生态修复中, 随着水生植物 ( 包括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 的引 入, 大量的絮状悬浮物以及微生物和藻类会附着在植株叶片、 茎干或裸露于水体中的根系 上, 或者附着在水体中裸露的石头或底泥上。水体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将溶解 或悬浮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体, 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但是, 如果不将这些生物体逐渐 和适量地移出水体或转化为其他生物体移出水体, 它们将在水体中死亡腐烂。 这样, 这些生 物的生长就起不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营养成分基本上仍然在水体内部循环。
     清道夫鱼 (Plecostomus punctatus) 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 为人们所熟悉, 不 具备生物威胁。它具有舔食附着的藻类、 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的特性。本发明将清道夫 鱼 (Plecostomus punctatus) 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 鱼体, 有利于移出水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 过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鱼体, 有利于移 出水体, 从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 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 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包括 :
     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 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 复。
     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 A. 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 ; B. 清道夫鱼的驯 养。
     在步骤 A 中, 所述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 包括 : 选择食量大、 耐受性强、 繁殖能力不 高的活泼健康品种。
     在步骤 B 中, 所述清道夫鱼的驯养包括 : 将清道夫鱼驯养于与待需要进行水体生 态修复工程的水质、 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水体中 ; 或者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水体中 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 150 ~ 500g/ 条, 优选 250g/ 条 ;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 密度由水体中野杂鱼密度决定, 如对于半斤左右的清道夫鱼, 地表水 V 类水质的水体, 一般 在每公顷水面 15-150 条作为参考投放密度。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在 5-10 厘米 / 条 ; 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由水 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和鱼体大小决定, 例如对于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为 5 厘米 / 条, 其投放密度为 : 对于地表水 V 类水质的水体, 每平方米 水面 1-5 条清道夫鱼。
     所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 包括 : 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 着的藻类、 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
     对于上述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后还可包括 如下步骤 : 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 调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清道夫鱼密度。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 取决于水体生态修复的需要, 即附着的藻类、 微生 物以及絮状有机物已经清理时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 ;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数量, 是根据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清道 夫鱼的收获力度 ;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 优选地笼的方法。
     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时, 选择个体较大的鱼移出, 优选长度在 20 厘米以上的鱼 移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 本发明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放养这 种鱼类的方法来清除附着在水生植物植株或水底其他物质上的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有机 物; 并采用将多余的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将部分水体营养成分移出水体, 从而净化水 质。清道夫鱼 (Plecostomus punctatus) 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可以增加水体营养转化途 径、 调控藻类和微生物生长速度, 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 大大提高 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曾应用于比如北京圆明园中水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 效果明显。
     本发明的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主要是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 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 ( 例如, 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着的藻类、 微生物 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 ) 中, 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具体步骤包括 :
     (1) 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
     由于清道夫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 品种繁多, 使用于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 清道夫鱼需要食量大、 耐受性强、 繁殖能力不高的活泼健康品系, 最好品系和生活史比较清 楚, 其他特性根据工程需要而选择。 比如北京圆明园中水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 采用能 适应北方冬季气候的北京本地品种。
     (2) 清道夫鱼的驯养
     如条件允许, 最好对使用于水体生态工程中的清道夫鱼进行驯养, 即将其驯养于 与水体生态工程水质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方便将鱼捞出的小型水体中, 期间对一些不健 康、 受伤或不适应使用要求的鱼进行筛除。符合要求的鱼可以按工程计划捞出投放于工程 水体 ; 另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是在工程现场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 期间对鱼 进行观察筛选, 排除受伤、 不健康、 不活泼的鱼。
     (3) 清道夫鱼的投放
     A. 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
     使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的长度最好在 5-10 厘米之间。该尺寸的鱼有
     一定的耐受能力并且食量较大、 生长迅速, 而且成本不高、 运输方便。
     B. 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
     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和鱼体大小 决定, 并根据藻类、 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鱼的收获力度。对于 5 厘米长的鱼, 地表 水 V 类水质的水体, 一般在每平方米水面 1-5 条为参考投放密度。
     (4) 清道夫鱼的收获 ( 即清道夫鱼移出水体 )
     A. 清道夫鱼的收获尺寸
     使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在收获移出水体时就可以将水体营养物质以 鱼的形式移出水体, 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根据生态修复的需要, 如需要减少该鱼 的密度, 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鱼移出, 最好长度在 20 厘米以上, 该尺寸的鱼生长已经开始 放缓, 再放养在水体中对生态修复效果意义不明显。
     B. 清道夫鱼的收获方法
     对于使用于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 在收获时最好采用网眼为 0.5-2.0 厘米的 地笼网这一方法进行收获, 即按每公顷放置 3-5 个地笼网 ( 一般直径在 20-50 厘米左右, 以 30 厘米为常见 ; 长度在 10-20 米左右 ; 网目一般为 0.8 厘米~ 1 厘米 )。这一方法劳动力投 入少, 水体扰动小, 对植物基本无破坏, 比较方便地用来调节清道夫鱼密度。
     C. 清道夫鱼的收获时间
     一般情况下, 清道夫鱼不会威胁其他用于生态修复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不需要 特地去控制密度。如果清道夫鱼密度过高或与其他水生动植物冲突, 可以采用地笼网控制 清道夫鱼密度。一般在清晨起获, 将捕获的清道夫鱼中个体比较大 ( 最好长度在 20 厘米以 上 ) 的取出, 个体较小的没有受伤的放回水体。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 取决于水体 生态修复的需要, 即附着的藻类、 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已经清理, 清道夫鱼缺乏食物时将 清道夫鱼移出水体。
     综上所述,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 本发明可以增加水体营养转化途径、 调控藻类 和微生物生长速度, 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 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 的效果, 也能通过将多余的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将部分水体营养成分移出水体, 从而 净化水质并实现水体富营养的资源化利用。5

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6475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6475ACN102336475A21申请号201110170495922申请日20110622C02F3/3220060171申请人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址202162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前裕公路199号4幢427室(上海裕安经济小区)72发明人何文辉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11代理人王函54发明名称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

2、复。本发明通过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鱼体,有利于移出水体,从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CN102336485A1/1页21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A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B清道夫鱼的驯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述清道夫鱼的品系选。

3、择,包括选择食量大、耐受性强、繁殖能力不高的活泼健康品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清道夫鱼的驯养包括将清道夫鱼驯养于与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质、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水体中;或者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水体中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在510厘米/条;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和鱼体大小决定。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为5厘米/条;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为对于地表水V类水质的水体,每平方米水面15条清道夫鱼。

4、。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包括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后还可包括如下步骤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调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清道夫鱼密度。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取决于水体生态修复的需要,即植株或水底石块等表面附着的黏液或絮状物已经清理时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数量,是根据藻类、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清道夫鱼的收获力度;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包括地笼的方法;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时,选择长。

5、度在20厘米以上的鱼移出。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笼的方法采用网眼为0520厘米的地笼网。权利要求书CN102336475ACN102336485A1/3页3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清道夫鱼又名吸盘鱼、琵琶鱼,拉丁名为PLECOSTOMUSPUNCTATUS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在水体生态修复中,随着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引入,大量的絮状悬浮物以及微生物和藻类会附着在植株叶片、茎干或裸露于水体中的根系上,或者附着在水体中裸露的石头或底泥上。水体中的藻类和微生。

6、物的生长有助于将溶解或悬浮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体,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将这些生物体逐渐和适量地移出水体或转化为其他生物体移出水体,它们将在水体中死亡腐烂。这样,这些生物的生长就起不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营养成分基本上仍然在水体内部循环。0003清道夫鱼PLECOSTOMUSPUNCTATUS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为人们所熟悉,不具备生物威胁。它具有舔食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的特性。本发明将清道夫鱼PLECOSTOMUSPUNCTATUS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鱼体,有利于移出水体。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清道夫鱼进行。

7、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它将微生物和藻类生物转化为鱼体,有利于移出水体,从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0006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中,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0007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A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B清道夫鱼的驯养。0008在步骤A中,所述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包括选择食量大、耐受性强、繁殖能力不高的活泼健康品种。0009在步骤B中,所述清道夫鱼的驯养包括将清道夫鱼驯养于与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8、工程的水质、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水体中;或者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水体中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0010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150500G/条,优选250G/条;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野杂鱼密度决定,如对于半斤左右的清道夫鱼,地表水V类水质的水体,一般在每公顷水面15150条作为参考投放密度。0011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在510厘米/条;所述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和鱼体大小决定,例如对于清道夫说明书CN102336475ACN102336485A2/3页4鱼的投放尺寸为长度为5厘米/条,其投放密度为对于地表水V类水质。

9、的水体,每平方米水面15条清道夫鱼。0012所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包括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0013对于上述利用清道夫鱼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在投放清道夫鱼之后还可包括如下步骤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调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清道夫鱼密度。0014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取决于水体生态修复的需要,即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已经清理时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0015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数量,是根据藻类、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清道夫鱼的收获力度;0016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优选地笼的方法。0017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时。

10、,选择个体较大的鱼移出,优选长度在20厘米以上的鱼移出。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将清道夫鱼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采用放养这种鱼类的方法来清除附着在水生植物植株或水底其他物质上的藻类、微生物和絮状有机物;并采用将多余的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将部分水体营养成分移出水体,从而净化水质。清道夫鱼PLECOSTOMUSPUNCTATUS引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可以增加水体营养转化途径、调控藻类和微生物生长速度,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0019本发明曾应用于比如北京圆明园中水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效果明显。0020本发明的利用清道夫鱼进。

11、行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是将清道夫鱼投放到待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水体例如,种植的植物植株上和底泥上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过多的水体中,从而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具体步骤包括00211清道夫鱼的品系选择0022由于清道夫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品种繁多,使用于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需要食量大、耐受性强、繁殖能力不高的活泼健康品系,最好品系和生活史比较清楚,其他特性根据工程需要而选择。比如北京圆明园中水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采用能适应北方冬季气候的北京本地品种。00232清道夫鱼的驯养0024如条件允许,最好对使用于水体生态工程中的清道夫鱼进行驯养,即将其驯养于与水体生态工程。

12、水质水文气候特点相类似的方便将鱼捞出的小型水体中,期间对一些不健康、受伤或不适应使用要求的鱼进行筛除。符合要求的鱼可以按工程计划捞出投放于工程水体;另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是在工程现场采用围网或网箱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期间对鱼进行观察筛选,排除受伤、不健康、不活泼的鱼。00253清道夫鱼的投放0026A清道夫鱼的投放尺寸0027使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的长度最好在510厘米之间。该尺寸的鱼有说明书CN102336475ACN102336485A3/3页5一定的耐受能力并且食量较大、生长迅速,而且成本不高、运输方便。0028B清道夫鱼的投放密度0029投放密度由水体中附着在植株和底泥上的藻类、微。

13、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和鱼体大小决定,并根据藻类、微生物和絮状物厚度决定对该鱼的收获力度。对于5厘米长的鱼,地表水V类水质的水体,一般在每平方米水面15条为参考投放密度。00304清道夫鱼的收获即清道夫鱼移出水体0031A清道夫鱼的收获尺寸0032使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在收获移出水体时就可以将水体营养物质以鱼的形式移出水体,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化利用方法。根据生态修复的需要,如需要减少该鱼的密度,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鱼移出,最好长度在20厘米以上,该尺寸的鱼生长已经开始放缓,再放养在水体中对生态修复效果意义不明显。0033B清道夫鱼的收获方法0034对于使用于生态修复工程的清道夫鱼,在收获时最好采。

14、用网眼为0520厘米的地笼网这一方法进行收获,即按每公顷放置35个地笼网一般直径在2050厘米左右,以30厘米为常见;长度在1020米左右;网目一般为08厘米1厘米。这一方法劳动力投入少,水体扰动小,对植物基本无破坏,比较方便地用来调节清道夫鱼密度。0035C清道夫鱼的收获时间0036一般情况下,清道夫鱼不会威胁其他用于生态修复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特地去控制密度。如果清道夫鱼密度过高或与其他水生动植物冲突,可以采用地笼网控制清道夫鱼密度。一般在清晨起获,将捕获的清道夫鱼中个体比较大最好长度在20厘米以上的取出,个体较小的没有受伤的放回水体。所述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时间,取决于水体生态修复的需要,即附着的藻类、微生物以及絮状有机物已经清理,清道夫鱼缺乏食物时将清道夫鱼移出水体。0037综上所述,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本发明可以增加水体营养转化途径、调控藻类和微生物生长速度,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高水底和植物美观程度,大大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效果,也能通过将多余的清道夫鱼移出水体的方法将部分水体营养成分移出水体,从而净化水质并实现水体富营养的资源化利用。说明书CN10233647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