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96953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104144.9

申请日:

2010.01.29

公开号:

CN201687204U

公开日:

2010.12.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G13/06

主分类号:

E04G13/06

申请人: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邱云飞; 王三港; 李蓉; 罗在娥

地址: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69号世纪金源饭店东区写字楼十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立柱、横梁、水平支撑,还包括钢筋斜撑、纵向水平钢筋,所述横梁安装在支撑立柱上部,所述水平支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所述钢筋斜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纵向水平钢筋安装在支撑立柱上。钢筋支撑体系安装在核心筒承台顶部,支撑立柱作为主受力支柱采用槽钢,在支撑立柱高度主受力方向中间设置横向水平支撑,减少立柱稳定验算的计算长处,从而减小了支撑立柱的截面,节约了钢材用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际检验,既能满足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的节约钢材,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立柱(1)、横梁(2)、水平支撑(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筋斜撑(4)、纵向水平钢筋(5),所述横梁(2)安装在支撑立柱(1)上部,所述水平支撑(3)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1)之间,所述钢筋斜撑(4)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1)之间,纵向水平钢筋(5)安装在支撑立柱(1)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底部焊接立柱底部钢板(6)。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底部钢板(6)下安装有底板钢筋(7)和附加短钢筋(8)。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中间高度处的两侧各设有一根纵向水平钢筋(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顶部一侧设有纵向水平钢筋(5)。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的材料为槽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支撑系统边缘的支撑立柱(1)都设置钢筋斜撑(4),钢筋支撑系统中间部分的支撑立柱(1)每隔一个支撑立柱间距设置钢筋斜撑(4)。

说明书

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支撑体系,尤其涉及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施工单位遇到的第一个结构施工难题就是厚承台或筏板的施工问题,厚承台施工普遍存在两大施工难点:承台或筏板的上层钢筋支撑体系的计算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随着国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混凝土本身性能的不断完善,大体积混凝土的难题基本攻克。在一般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基础底板高度较小,大多小于1m,一般都利用废弃的短钢筋焊接成三角架、A字形或人字形支撑,不进行验算,在以往的工程中上层钢筋网临时支撑被压塌的实例也屡见不鲜。如今的超高层的筏板或承台厚度范围常在2~3m,而且由于基础有集水坑、电梯井基坑等设计构造还会增加局部底板的厚度,数值高达6m左右,且体量较大。不经过验算的简单的底板上层钢筋网临时支撑已经不能满足施工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而且经济性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成本低、使用方便的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立柱、横梁、水平支撑,还包括钢筋斜撑、纵向水平钢筋,所述横梁安装在支撑立柱上部,所述水平支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所述钢筋斜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纵向水平钢筋安装在支撑立柱上。 
所述支撑立柱底部焊接立柱底部钢板。 
所述立柱底部钢板下安装有底板钢筋和附加短钢筋。 
所述支撑立柱中间高度处的两侧各设有一根纵向水平钢筋。 
所述支撑立柱顶部一侧设有纵向水平钢筋。 
所述支撑立柱的材料为槽钢。 
所述钢筋支撑系统边缘的支撑立柱都设置钢筋斜撑,钢筋支撑系统中间部分的支撑立柱每隔一个支撑立柱间距均设钢筋斜撑。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钢筋支撑体系安装在核心筒承台顶部,根据核心筒承台厚度大,变化多的特点,钢筋支撑体系采用型钢支柱-横梁支撑体系。支撑立柱作为主受力支柱采用槽钢,在支撑立柱高度主受力方向中间设置横向水平支撑,减少立柱稳定验算的计算长度,从而减小了支撑立柱的截面,节约了钢材用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际检验,既能满足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的节约钢材,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立柱受力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恒载荷受力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施工活载荷受力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柱底部钢板与支撑立柱连接示意图。 
其中:1-支撑立柱,2-横梁,3-水平支撑,4-钢筋斜撑,5-纵向水平钢筋,6-立柱底部钢板,7-底板钢筋,8-附加短钢筋,q1-恒载荷,q2-施工活载荷 
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立柱1、横梁2、水平支撑3,还包括钢筋斜撑4、纵向水平钢筋5,横梁2安装在支撑立柱1上部,水平支撑3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1之间,钢筋斜撑4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1之间,钢筋支撑系统边缘的支撑立柱1都设置钢筋斜撑4,钢筋支撑系统中间部分的支撑立柱1每隔一个支撑立柱间距均设钢筋斜撑4;在支撑立柱1底部焊接厚度t=3mm的立柱底部钢板6,在立柱底部钢板6下安装有底板钢筋7和附加短钢筋8,保证支撑立柱1的稳定性;在支撑立柱1中间高度处,两侧各设置一根纵向水平钢筋5,控制支撑立柱1在此平面内的扭转,且保证其体系的整体稳定;在支撑立柱1顶部靠近横梁2部位的单侧设置一根与横梁2方向垂直的纵向水平钢筋5,保证支撑立柱1的纵向稳定性。 
支撑立柱1作为轴心受压构件进行稳定验算,如图2所示,计算长度按上下层钢筋间距确定: 
σ=NφA+MWW[f]]]>
式中σ——支撑立柱的压应力; 
N——轴向压力设计值; 
φ——轴心受压杆件稳定系数,根据立杆的长细比λ=h/i; 
λ——长细比; 
h——支撑立柱计算长度; 
i——回转半径; 
A——立杆的截面面积; 
MW——横梁与支撑立柱的节点弯矩值; 
W——支撑立柱截面抵抗矩; 
[f]——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
横梁2按照三跨连续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如图3-1和图3-2所示,按照横梁2上的顶部钢筋恒荷载q1和施工活荷载q2的最不利布置计算横梁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变形: 
横梁2强度计算: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1max=0.08q1l2+0.10q2l2
横梁2挠度计算: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Vmax=0.677q1l4100EI+0.990q2l4100EI]]>
水平支撑3稳定计算公式同支撑立柱1稳定计算公式,其轴心压力N取支撑立柱1最大轴心压力的1/60。 
钢筋支撑体系安装在核心筒承台顶部,根据核心筒承台厚度大,变化多的特点,钢筋支撑体系采用型钢支柱-横梁支撑体系。根据横梁2强度、支撑立柱1稳定性的计算分析发现:型钢强度满足要求且有富余,仅稳定性不满足要求,且要求截面的回转半径较大。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中的支撑立柱1高度大于3.0m时,在支撑立柱1高度主受力方向中间位置设置横向水平支撑3,以减小支撑立柱1的计算长度,经计算满足施工要求,同时也减小了支撑立柱1的截面,节约了钢材用量。 
支撑立柱1考虑使用槽钢、角钢及钢管三种材料作为备选方案,通过采用PKPM施工系列软件计算,三种材料的支撑立柱1纵、横间距分别为槽钢1.6m、 角钢1.5m;钢管1.1m,钢管间距最密,对结构主体造成损害最大,且施工困难,会增加人工费用成本,因此排除使用钢管作为支撑立柱1的材料,经过对槽钢、角钢的综合比较分析后,选择槽钢作为支撑立柱1的材料,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支撑立柱1选择5#槽钢或者6.3#槽钢。

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厚承台顶部钢筋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立柱、横梁、水平支撑,还包括钢筋斜撑、纵向水平钢筋,所述横梁安装在支撑立柱上部,所述水平支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所述钢筋斜撑安装在两个支撑立柱之间,纵向水平钢筋安装在支撑立柱上。钢筋支撑体系安装在核心筒承台顶部,支撑立柱作为主受力支柱采用槽钢,在支撑立柱高度主受力方向中间设置横向水平支撑,减少立柱稳定验算的计算长处,从而减小了支撑立柱的截面,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