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09年1月22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9-0005673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全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涉及显示设备,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如下结构的显示设备,该结构可以使边框部(bezel part)的宽度最小,以便多个显示设备可连接到一起从而构成多显示设备(multi-displaydevice)。
背景技术
随着作为信息社会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大尺寸的薄显示设备。由于传统的CRT设备不能完全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平板显示设备的需求剧增,例如以等离子显示面板(PDP)、等离子体寻址液晶显示面板(PALC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器(LCD)、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等为代表。
液晶显示器(LCD)是具有诸如低功耗和小尺寸的优势的显示设备,并被广泛用于例如计算机行业、电子工业、以及信息与通信行业。液晶显示器通常包括设置有用于显示图像信息的液晶面板的液晶面板组件、设置有发光设备和将发射的光导引到液晶面板的光导板的背光组件、以及其中容纳有液晶面板组件和背光组件的接收座。
近来,随着对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的需求,对于具有结合到一起的多个液晶显示单元的多液晶显示器的兴趣增加。
多显示设备通过以矩阵形式结合多个显示设备而提供大显示屏。对于典型的多显示设备,由于各显示设备的接收座,屏幕上形成有非显示区域。形成在屏幕上的非显示区域可使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失真,并可降低观看乐趣。因此,为了减小屏幕上的非显示区域,需求可使显示设备的边框区域最小的结构。
因此,需要一种使显示设备的边框区域宽度最小的结构,并作为形成显示设备框架的接收座而保持刚度。
【发明内容】
因此,做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且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显示设备,该结构使边框部的宽度最小(如,减小),从而多个显示设备可连接到一起构成多显示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部分将在下面的说明中阐述,且部分在阅读下面的说明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或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中掌握。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提供了这样的显示设备,其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第一框架,具有上面安装有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和包括第一固定凸起(fixing projections)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框架,其与第一框架接合并包括第一固定凸起插入其中的固定孔。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上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1中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1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1中地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5中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7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图7中的线IX-IX’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
图1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10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的线XII-XII’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显示设备的透视图,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的方面和特征以及实现这些方面和特征的方法可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里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多种形式执行。本说明书中限定的事项,如详细构造和元件只是被提供来辅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理解本发明的特定细节,且本发明仅限定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个说明中,各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标示相同的元件。
空间关系术语,“在......下面”、“在......下方”、“下部”、“在......上面”、“上部”等等(如图中所示)可用于帮助描述一个元件或构件与另一个元件或其他构件之间的关系。空间关系术语应理解为除了图中所示方向还包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的术语。
以下将参照图1和2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而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1中的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20、以及提供光给显示面板20的背光组件。显示面板20和背光组件容纳在上接收座10和下接收座80中。在上接收座10的中部贯通形成有用于暴露显示面板20的敞开窗口。上接收座10形成为使显示面板20的暴露面积增加到最大,同时保持足够的刚度来维持显示设备1的框架。以下将详细说明显示设备1的结构。
显示面板20用于显示图像,并包括下基片21、上基片22、及介于两个基片21和22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下基片21可包括例如栅极线(未示出)、数据线(未示出)、薄膜晶体管阵列、及像素电极,而上基片22可包括例如彩色滤光片、黑色矩阵、及公共电极。例如,彩色滤光片和公共电极可形成在下基片21上。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中,包括液晶层的液晶面板将作为显示面板20的具体实例说明。然而,显示面板20不限于此,并具有可应用在使用平板型显示面板20的所有显示设备中的结构。也就是说,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显示设备具有可通过充分保持显示设备的刚度而减小显示设备的非显示区域并延伸显示区域的结构。利用该结构,增加有效屏(如屏幕的图像显示部分),且还有助于多显示设备的构造。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构造将在下面说明。
参照图2,将详细说明显示设备1的组件。上接收座10形成显示设备1的外观,并且其中形成有用于容纳显示面板20的空间。在上接收座10的中部形成有将显示面板20暴露于上接收座10外部的敞开窗口。上接收座10包括形成在其侧边的四个侧壁部11、以及从四个侧壁部向接收座内部延伸的边框部12。上接收座的四个侧壁部和边框部12的厚度显著影响显示设备1的尺寸,因此优选地使得它们尽可能地小。另一方面,侧壁部11和边框部12是保持显示设备1的整体刚度的重要部件,并因此要求这些部件保持足够的刚度。侧壁部11和边框部12的形状将在下面说明。
上接收座10与下接收座80接合,且显示面板20、光学片40、漫射板50、及光源70容纳在上接收座10和下接收座80之间。为了帮助显示面板20、光学片40、及漫射板50的容纳,该显示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包括例如光学片40、漫射板50、及光源70的结构可称为背光组件。换句话说,背光组件可指以面光源的形式提供光到显示面板20的组件。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直下型(directdownward type)背光组件,其中光源70位于显示面板20的直接向下表面上。光源可以是线光源的形式,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热阴极荧光灯(HCFL)、或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
灯可以预定间隔连续设置,并可以是直下型的。为了使放电气体在灯内均匀分布而获得均匀亮度,优选地,灯沿水平方向贴着(against)显示面板20而设置。在灯末端,形成有支撑和固定灯并向灯提供灯驱动电压的插座71(参看图5)。
作为光源70,不仅可使用线光源形式的荧光灯,而且可使用点光源形式的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极管可以预定间隔连续布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由于与荧光灯相比,发光二极管具有高亮度小尺寸的结构,所以发光二极管在制造超薄显示设备方面是有利的。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从而增强颜色纯度,并因此可通过显示设备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而且,由于可分别控制红光、绿光、和蓝光,所以易于调整光源的色温,且因此可实现能够呈现更丰富颜色的显示设备。
根据显示设备1,其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直下型背光组件,光源70均匀分布在下接收座80的底面上,且漫射板50就设置在光源70上。漫射板50用来漫射从光源70入射的光,并给显示面板20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光。更具体地,光源70以线光源或点光源的形式分布,并基于与显示面板20交叠的整个表面发射具有非均匀亮度的光。具体地,在光源70周围光亮度高,且在光源70之间的空间内光亮度低,因此亮度变得不均匀。漫射板50在不同方向上漫射不均匀的光从而减少亮度的不均匀性。
漫射板50可形成为上面添加有漫射体(diffuser)的透光树脂层。漫射体可包括诸如硅漫射体、镁漫射体、或氧化钙等等中的任一种或全部。透光树脂层可包括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基苯乙烯(MS)、聚苯乙烯(PS)、或聚碳酸酯(PC)等等中的任一种或所有。
光学片40设置在漫射板50的上部,并用于漫射和汇聚来自光源70的光。光学片40可包括例如漫射片、第一棱镜片(prism sheet)、或第二棱镜片等等中的任一个或全部。漫射片设置在光源70的上部,并用于改善从光源70入射的光的亮度均匀性。第一棱镜片设置在漫射片的上部,且在第一棱镜片的一个表面上以规定布置方式形成汇聚和发射由漫射片漫射的光的三角柱状的棱镜图案(prismpattern)(未示出)。第二棱镜片是设置在棱镜片上部的多层结构反射偏振棱镜片,以汇聚和偏振光。然而,如果第一棱镜片可充分保证亮度和视角,则可排除第二棱镜片。根据背光组件的规格,光学片40可以不同形式改变。
光学片40可包括漫射片、棱镜片、及保护片中的一个或多个,并具有它们的复合功能。也就是说,光学片40的下部形成为具有漫射功能,其上部具有形成在其上的棱镜图案(未示出),并且在棱镜图案上形成有保护层(未示出)。由于光学片40具有所有功能,包括漫射功能和棱镜功能,所以显示设备的组件的数目可减少从而实现薄显示设备。
漫射板50和光学片40分别固定到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并容纳在上接收座10和下接收座80中。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形成显示面板20的安装(seating)表面,安全容纳漫射板50和光学片40,并增强显示设备1的刚度。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的结构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说明。具有光学功能的组件(如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称作光学元件。
反射片75安装在光源70的下部,从而将从光源70发射的光反射到光源70的上部。反射片75可由具有良好弹性和较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并且是薄型的。例如,反射片75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而且,反射片75可通过涂覆反射膜而形成,以便增强具有良好弹性的薄型材料的光反射率。而且,反射片75可形成在下接收座80的底面上的本体内。也就是说,下接收座80可由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如铝或铝合金,且在该情形中,下接收座自身可执行反射片75的功能。
下接收座80形成为矩形,并具有沿其上表面的边缘形成的侧壁,光学片40、漫射板50、光源70、及反射片75容纳并固定在侧壁中。
以下,参照图3至图6,将详细说明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中的上接收座10、第一框架30、及第二框架60。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1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而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1的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而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5中的区域“A”的放大的剖视图。
参照图3,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固定在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之间。在第一框架30上形成的第一固定凸起31用于固定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并固定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
第一框架30形成显示面板的安装表面(参见图2中“20”)。第一框架30包括第一固定凸起31,并固定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第一框架30可以是具有形成其内侧表面的敞开中心部的四边形的形式,以便第一框架与显示面板20的边缘交叠。然而,第一框架30的形状不限于四边形,且第一框架30可按需要形成在显示面板20边缘的一侧或两侧上。
此外,由于第一框架30形成为与显示面板20交叠,其可由透明材料形成以便视觉上不可识别。透明材料可以是塑料系列的透明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如上所述,通过由透明材料形成第一框架30,可防止第一框架30被视觉上识别为显示面板20上的暗色部分(dark part)。仅第一框架30的一部分可由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第一框架30的可视觉上识别为暗色部分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形成,而其其余部分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从而可防止光通过第一框架30泄露到不必要的部件。第一框架30可通过喷射造型法形成,且可使用插入注入法(insert injection method)来形成第一框架的作为透明材料的部分。
第一框架30包括形成于其下部的第一固定凸起31。第一固定凸起31穿过形成在光学片40上的第一孔41和形成在漫射板50上的第二孔51,并插入到第二框架60的固定孔63中。
第一固定凸起31用于将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彼此固定到一起,并将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固定到第二框架60。可沿第一框架30的四个边形成多个第一固定凸起31。第一固定凸起31的直径可根据第一框架30的宽度调整。可适当设置第一固定凸起31的尺寸和数量从而防止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移动。
此外,第一孔41和第二孔51可形成在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端部上,且为了使面光源区域最大,第一孔和第二孔可形成在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边缘处。如果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边缘由第一固定凸起31固定,则能够保持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一直具有平整表面的状态。
第二框架60设置在第一框架30的下部,并形成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安装表面。第二框架60的厚度或宽度可大于第一框架30的厚度或宽度。第二框架60可包括四个壁表面61和从壁表面延伸的倾斜表面62。四个壁表面61可用于保持第二框架60的刚度,而倾斜表面62可用来将光源70的光反射到上侧。
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分别包括突出到外侧的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参照图4和图5,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固定到形成在上接收座10的侧壁部11上的第一开口13。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分别用来将第一框架13和第二框架60固定到上接收座10。
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可形成为具有适当的尺寸,从而防止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穿过第一开口13突出到上接收座10的外部。如果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突出到上接收座10的外部,则其可能阻碍通过将多个显示设备连接到一起而形成多显示设备。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可形成为四边形的形式,而无需形成诸如第一框架延伸部36和第二框架延伸部64的凸起部件。
根据如上所述的其中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固定到形成在上接收座10的侧壁部11上的第一开口13这样的结构,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可与上接收座10经简单结构改进而接合,而无需添加任何独立的部件。
此外,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可两次(doubly)形成以增强其刚度。上接收座可通过加工金属板材料而形成。金属材料可以是通过弯折金属板材料而形成的薄膜构件。具体地,为了增强边框部12的刚度,并且边框部12的宽度变窄,可通过两次或更多次折叠金属板材料而形成边框部12。可采用卷边工艺从而折叠金属板材料两次或更多次。边框部12可形成为将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暴露于外部并与非显示区域交叠。
参照图6,边框部12的宽度W1可小于第一框架30的宽度W2。边框部12可仅形成在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区域上,但第一框架30可与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部分交叠。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框架30由透明材料形成,因此即使第一框架30部分地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交叠,其也不会被视觉识别为显示面板20上的暗色部分。第一框架30可包括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弯曲(如圆形的)部34和直(如平直的)部35,从而使第一框架30的与显示区域交叠的部分不能被视觉识别。
具体地,第一框架30可以四边形的形式形成,其具有形成其内侧表面的敞开中心部。第一框架30包括其上安装有显示面板的上表面32,以及与上表面32相对并与光学片40接触的下表面33。第一框架30还包括连接在上表面32与下表面33之间并形成第一框架30内表面的弯曲部34和直部35。
第一框架30的下表面33的宽度可设置为小于上表面32的宽度。在该情形中,上表面32与弯曲部34接触,且弯曲部34延伸到直部35并与下表面33接触。
第一框架30的弯曲部34和直部35可补偿由第一框架30引起的光折射率差,并因此可防止显示面板20上的暗色部分的视觉识别。弯曲部34形成为与上表面32接触,且弯曲部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例如圆形或部分椭圆形。而且,直部35连接弯曲部34和下表面33,并可以是倾斜延伸的。
在下表面33上可形成第一固定凸起31。第一框架30的与边框部12交叠的区域可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且第一框架30的与显示区域交叠的区域可由透明材料形成。第一框架30的上表面32的宽度可小于第二框架60的上表面的宽度。
此外,在上接收座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可插入保护显示面板20并防止光泄露的缓冲构件15。缓冲构件15可由弹性材料形成,以便保护显示面板20免受金属上接收座10的影响。缓冲构件15可沿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形成,并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
以下将参照图7至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7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而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图7中的线IX-IX’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解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标示,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包括形成在第二框架60’上的第二固定凸起65,从而有助于组装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
第一框架30形成显示面板20的安装表面。第一框架30包括第一固定凸起31,并固定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第一框架30可以是具有形成其内侧表面的敞开中心部的四边形的形式,以便第一框架30与显示面板20的边缘交叠。第一框架30包括形成在其下部上的第一固定凸起31。第一固定凸起31穿过形成在光学片40上的第一孔41和形成在漫射板50上的第二孔51,并插入到第二框架60’的固定孔63中。第一固定凸起31用于将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彼此固定到一起,并将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固定至第二框架60’。可沿第一框架30的四个边形成多个第一固定凸起31。
在第二框架60’上形成有第二固定凸起65和与第一固定凸起31接合的固定孔63。第二固定凸起65使得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能够容易地固定至第二框架60’。
在组装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过程中,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可安装在第二框架60’上,且可在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部分的上方移动第一框架30,从而组装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如果在第二框架60’上没有能够固定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结构,则可能不容易布置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使得光学片40的第一孔41和漫射板50的第二孔51彼此一致。因此,为了容易地在第二框架60’上布置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可在第二框架60’上形成第二固定凸起65。
第二框架60’包括四个壁表面61和从四个壁表面61延伸的倾斜表面62。第二固定凸起65可形成在四个壁表面61上。第二固定凸起65的高度可考虑漫射板50及光学片40的厚度而调整。由于第二固定凸起65不必固定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所以第二固定凸起65的高度可设置的比漫射板50的厚度稍高。
第二固定凸起65可形成为与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交叠。换句话说,为了防止在显示面板20上视觉识别第二固定凸起65,其可形成在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区域中。
第二固定凸起65可与第二框架60’形成在一个本体中(如一体地)。然而,第二固定凸起65的形状不限于此,且第二固定凸起65和第二框架60’可独立形成然后彼此接合。例如,为了防止第二固定凸起65在显示面板20上视觉识别到,其可由透明材料形成,然后可固定到第二框架60’上。而且,为了以透明结构形成第二固定凸起65,可采用夹物模压法(insert molding method),从而仅第二固定凸起65通过插入透明材料而形成,且其余部分在模具中形成。
在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上可形成第二固定凸起65可插入其中的第三孔42和第四孔52。以与第一孔41和第二孔51相同的方式,第三孔42和第四孔52可形成在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的边缘处。第三孔42和第四孔52的直径可小于第一孔41和第二孔51的直径。
以下将参照图10至图12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局部透视图,图1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解释包括在图10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接合的局部分解透视图,而图1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沿图10中的线XII-XII’截取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解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标示,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包括增强件16,该增强件增强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的刚度,而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彼此钩式接合(hook engagement)。
第一框架30’形成显示面板20的安装表面。第一框架30’包括第一固定凸起31,并固定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第一框架30’可以是具有形成其内侧表面的敞开中心部的四边形的形式,以便第一框架30’与显示面板20的边缘交叠。第一框架30’包括形成在其下部上的第一固定凸起31。第一固定凸起31穿过形成在光学片40上的第一孔41和形成在漫射板50上的第二孔51,并插入到第二框架60的固定孔63中。第一固定凸起31用来将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彼此固定到一起,并将光学片40和漫射板50固定至第二框架60。可沿第一框架30’的四个边形成多个第一固定凸起31。
第一框架30’包括用于与第二框架60钩式接合的钩件37。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可通过第一固定凸起31和固定孔63彼此接合。为了增强第一框架30’和第二框架60的接合力,第一框架30’包括钩件37。钩子形式的钩件37形成在第一框架30’的外侧上。钩件37可与第二框架60的一个端部钩式接合。第二框架60包括四个壁表面61和从四个壁表面61延伸的倾斜表面62。
此外,在上接收座10’的侧壁部11上形成有第二开口14。第二开口14暴露第一框架30’的钩件37的至少一部分。由于钩件37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所以减小了在上接收座10’的内侧提供的空间,且因此可减小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的宽度。钩件37和上接收座10’可形成为使得钩件37不通过上接收座10’的侧壁部11暴露到外部。
上接收座10’的边框部12’包括用于增强刚度的增强件16。增强件16可通过使边框部12’的表面向下弯曲而形成。也就是说,增强件可以是与边框部12’平行的沟槽(furrow)形式的。通过在边框部12’上形成沟槽形式的增强件,可提供窄且坚固的边框部12’。然而,增强件16的形状不限于此,且增强件16还可通过使边框部12’的一部分与侧壁部11平行地向上突出而形成。
以下将参照图13详细说明通过连接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个显示设备而提供的多显示设备。图1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多显示设备的透视图,其包括根据本发明一个或更多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参照图1和13,多显示设备100通过以矩阵形式结合多个显示设备1而形成。多显示设备100包括显示设备1的所有显示屏,且因此提供了大面积屏幕。在该情形中,每个显示设备1形成一个单元显示设备,且显示设备1的各边框部12形成大面积屏幕上的非显示区域。由于各显示设备1的边框部12可在大面积屏幕上视觉识别,所以需要可使边框部12的尺寸最小的结构。
虽然为了说明性目的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所公开的本发明范畴和精神的多种修改、添加和替换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