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66381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48221.2

申请日:

2009.06.18

公开号:

CN101571175A

公开日:

2009.11.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F 9/06申请公布日:200911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9/06申请日:20090618|||公开

IPC分类号:

F16F9/06; F16F9/34; F16F9/32

主分类号:

F16F9/06

申请人:

郭孔辉

发明人:

郭孔辉

地址:

130022吉林省长春市亚太大街鸿城西域小区16栋一单元100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多数汽车悬架的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这种双筒式减震器的主要特点在于压缩节流孔(10)不是设在底阀(13)上,而是设在内缸筒(7)的侧壁上;它可在最大压缩行程的一定范围内显著增大阻尼力起到液压限位的作用。它可在普通双筒式减震器的基础上简单改造,成为带有正向液压限位功能的变阻尼减震器。在小行程振动状态下,压缩阻力小而压缩卸荷阀(6)未打开时,压缩节流孔(10)是压缩腔与储油腔的唯一通道,其节流作用的大小,决定了压缩阻尼力的大小。在大行程振动状态下,压缩节流孔(10)受活塞(12)遮挡,减震器压缩阻力突然增加,形成液压限位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包括上端口由导向器(4)和密封座(2)封闭的内缸筒(7)和外缸筒(5)组成的具有内、外腔体的双筒油缸;设置在双筒油缸的内腔体的活塞(12)及连接活塞(12)的活塞杆(9),其中活塞(12)将内腔体分为了在活塞(12)上面的复原腔(17)和在活塞(12)下面的压缩腔(18);设置在内缸筒(7)底部,保证压缩腔(18)充分进油的底阀(13);设置在活塞(12)上连通压缩腔(18)与复原腔(17)的活塞流通阀(14);所述减震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阀(13)是无压缩节流孔(10)的普通单向阀,所述的压缩节流孔(10)从底阀(13)中分立出来并设置在内缸筒(7)的下部侧壁上,且所述的压缩节流孔(10)为一个或多个;当压缩行程足够大时,所述压缩节流孔(10)被活塞(12)遮挡,压缩腔内的油液在封闭的状态下压缩,从而产生液压限位作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缸筒(7)底部还设置有压缩卸荷阀(6),以控制限位载荷不致过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流通阀(14)是带节流孔的单向阀。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12)上还设置有活塞流通孔(11)。

5.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缸筒(7)的侧壁上设置的压缩节流孔(10)为多个,其分布在内缸筒(7)侧壁的不同高度上,当活塞(12)下行时逐个遮挡,以达到逐渐加强的液压限位作用。

6.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节流孔(10)为圆孔或细长孔,细长孔的长度方向与内缸筒(7)的轴向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筒(7)的内壁上还设有一条或多条螺旋沟槽(15)。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内缸筒(7)和外缸筒(5)间构成的外腔体中还设有浮动于油、气界面间的隔离环片。

说明书

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悬架上的双筒式减震器,它通过改变底阀结构实现随行程而改变的阻尼特性并实现液压限位。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上通常单独装有由橡胶制成的行程限位装置(缓冲块),以防止大幅振动时车身等有关部件受到过分强烈的撞击。这种靠弹性起限位作用结构,有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它受压缩时所储存的能量会在接下来的复原行程中回放出来,而又加大了振动的动能。
目前,广泛用于汽车悬架上的减震器,其阻力通常只取决于上下两端的运动速度,在行程末了时振动速度很小,阻尼力都很小,不可能产生足够大的限位作用。通常的双筒式减震器的底阀都由进油阀、压缩卸荷阀和压缩节流孔道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压缩节流孔道的阻尼大小是不可控的。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通过突然加大减震器阻尼来实现限位的目的。这种由加大阻尼限制行程所吸收的能量将由机械振动能变为不可逆变的热能散发于周围环境中,从而可以明显地减轻振动。本发明与申请人已申请的发明专利“可举升承载式减震器悬架系统”(公开号:CN101362424A)有关。该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特定的“可举升承载式减震器”,而本发明可适用于所有双筒式减震器。
本发明将通常的双筒式减震器的底阀中的压缩节流孔道取消,并移到内缸筒的侧壁上。当压缩行程很大时活塞会遮挡压缩节流孔道,使压缩阻力突然增大,形成压缩限位作用。
本发明的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包括上端口由导向器和密封座封闭的内缸筒和外缸筒组成的具有内、外腔体的双筒油缸;设置在双筒油缸的内腔体的活塞及连接活塞的活塞杆,其中活塞将内腔体分为了在活塞上面的复原腔和在活塞下面的压缩腔;设置在内缸筒底部,保证压缩腔充分进油的底阀;设置在活塞上连通压缩腔与复原腔的活塞流通阀;在所述内缸筒和外缸筒间构成了外腔体,外腔体的上部为气腔、下部为储油腔;在其特点是,所述底阀是一无压缩节流孔的普通单向阀,其压缩节流孔被分离出来后设置在内缸筒下部侧壁上,即内缸筒下部侧壁上开有连通双筒油缸内外腔体的压缩节流孔;当压缩行程加大到需要限制时,压缩节流孔被活塞遮挡,压缩阻力突然增大从而产生限位作用。内缸筒下部侧壁上开的连通双筒油缸内外腔体的压缩节流孔,可以是一个或数个,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细长孔;所述压缩节流孔可设置在所述侧壁的不同高度上,压缩节流孔为细长孔时,使其长度方向沿内缸筒的轴向设置,在活塞的运动过程中,可使限位作用逐渐增大。
内缸筒的内壁也可开有一条或多条螺旋沟槽,既起润滑作用,又能改变不同载荷时的阻力系数。
在所述的内缸筒和外缸筒间构成的外腔体中还设有浮动于油、气界面间的隔离环片,以减轻油液的乳化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承载式变阻尼减震器,包括上端口由导向器4和密封座2封闭的内缸筒7和外缸筒5组成的具有内外腔体的双筒油缸、设置在内缸筒7内腔的活塞12及连接活塞12的活塞杆9、设置在内缸筒7底部连通双筒油缸内外腔的单向进油的底阀13、压缩卸荷阀6、和设置在活塞12上连通复原腔17和压缩腔18的活塞流通孔11和活塞流通阀14;所述的活塞流通阀14是带节流孔的单向阀,所带节流孔的大小决定了复原行程的阻力系数;在所述内缸筒7下部侧壁上开有一个或数个连通双筒油缸内外腔体的压缩节流孔10,在压缩行程时当它们被活塞堵塞时阻尼增大并起压缩限位作用,以减小路面传递的冲击。
在所述的内缸筒7的内壁上还可设有一条或数条螺旋沟槽15。所设置的螺旋沟槽,既起润滑减磨作用,又能改变不同载荷(悬架高度不同)时的阻力系数。
附图1中所示的附图标记1为设置在活塞杆9和外缸筒5外端的连接件,附图标记16指代为气腔。

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多数汽车悬架的分立底阀式变阻尼液压限位减震器,这种双筒式减震器的主要特点在于压缩节流孔(10)不是设在底阀(13)上,而是设在内缸筒(7)的侧壁上;它可在最大压缩行程的一定范围内显著增大阻尼力起到液压限位的作用。它可在普通双筒式减震器的基础上简单改造,成为带有正向液压限位功能的变阻尼减震器。在小行程振动状态下,压缩阻力小而压缩卸荷阀(6)未打开时,压缩节流孔(10)是压缩腔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