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幕百叶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百叶双层布卷帘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布幕百叶帘。
背景技术
按,如图1及图2所示,是一种现有百叶卷帘1(在伸展状态及收合状态)的侧视图,该百叶卷帘1主要包含有:一长形卷筒2,是横向设于一窗户的顶缘,而可受使用者以手动或电动方式控制而旋转;一下横杆3,是位于卷筒2下方;若干软质叶片4,是并列于卷筒2及该下横杆3之间,且该各软质叶片4的二长侧边并分别包缝一支撑杆5,使能由各支撑杆5维持软质叶片4的长轴向平直(整)度;二连接绳组6,一左一右,各自分别包含纵向连接于叶片4前缘及后缘的一前绳7及一后绳8,且前绳7及后绳8的顶底二端是分别与卷筒2及下横杆3连结;二布片9,具有适度的透光性(例如采用薄纱),分别位于该叶片4的前方及后方,各呈长宽大致对应窗户大小的矩形,其顶缘连结于卷筒2,底缘连结于下横杆3。
如此,便可由二布片9朦胧地罩覆于该等叶片4的前后二侧,不仅可产生有别于传统百叶帘(或百叶卷帘)的筛光及遮蔽效果,并可为室内营造一种高雅别致的格调。于使用时,使用者可在该卷帘1呈伸展的状态下,由驱使卷筒2略微旋转而使前绳7及后绳8沿纵向相对错移(即各别呈一上、一下的位移),以带动该等叶片4倾斜而改变透光及遮蔽程度。且,驱使该卷筒2持续旋转,即可将该等软质叶片4连同该支撑杆5及该布片9由卷筒2的某一侧(端视卷筒的转动方向而定)逐渐卷收至卷筒的周面(如图2所示);由此,便可将卷帘完全地卷收至窗户的顶缘,或是将其定位在中途而仅遮蔽窗户的上部。
前述现有百叶卷帘1于实际使用上,乃存有多项的缺点尚待改进,即,当卷筒2将叶片4、支撑杆5、连接绳组6及该布片9一并卷收于周面上时,其所卷收后的体积会增加许多,况且一般会在窗户顶缘固接一横架(图中未示),再将该卷筒2接于该横架中,而为使卷收于该卷筒2上的叶片4、支撑杆5、连接绳组6及布片9能确实地完全卷收于该横架中,该横架的体积(即横架前、后侧的长度)必然相当的庞大,方能具备足够的容积供以容置,如此一来,大体积的横架便会显得相当的不美观。再者,当卷筒2将依序其一布片9、前绳7、支撑杆5、叶片4、后绳8及另一布片以层叠地方式卷收于其周面上时,布片9会因受前、后绳7、8及支撑杆5的外廓所压抵而产生压(折)痕,使当再将卷帘1松放至伸展状态时,该布片9便会因压折痕而影响整体的美观。另外,由于控制(牵动)叶片4作倾斜动作的连接绳组6是固定于该卷筒2上,而使得卷帘1仅能在完全呈伸展的状态下略微转动卷筒2,方能欲控制叶片4的倾斜角度,如将卷帘1卷收至中途后,便无法再行调整叶片4的倾斜角度(且此时的叶片4必呈直立状态),此对具有百叶型式的卷帘而言,其叶片4原本可加以改变遮、透光的效果便几乎荡然无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幕百叶帘,是可减少供卷筒放置的横架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幕的百叶帘,是可保持布幕于卷收时不会产生折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幕百叶帘,是可于任一位置调整叶片的倾斜角度。
缘此,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布幕百叶帘,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横架,是横向固设于一窗口的顶缘;
一可受控制而原地旋转的上卷筒,是横向框设于该横架内;
一调整机构,具有一设于该横架中并位在该上卷筒下方的控制轴及二于适当位置以其顶端连结于该控制轴上的连接绳组,使该二连接绳组自该控制轴上所纵向往下重置;
若干叶片,并列于该控制轴下方,受该二连接绳组的垂置部位分别连结于其相对两侧缘上;
一下轨装置,位于该等叶片下方,并受该二连接绳组的底端所连结;
一布幕,具适度透光性,该布幕以其一端缘连结于该横架上,并向下绕经该下轨装置后,反折向上而以另一端缘连结于该上卷筒中。
其中该下轨装置是压置于该布幕上。
其中该横架内部形成有一预定容积的容置空间,供该上卷筒与该控制轴框设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于该横架的底部形成一与该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供该布幕与该等连接绳组穿置。
其中还包含有一可用于加以限制该上卷筒的转动方向的止逆机构,是置设于该横架内。
其中该止逆机构的一端是连接于该横架内的顶部一处,而另一端则形成有一卡抵部,该上卷筒的周面一处则形成有一卡抵槽,使当该卡抵部嵌入于该卡抵槽时,便能加以限制该上卷筒仅能于单一旋向转动。
其中止逆机构为一具有预定弹性的片体。
其中该卡抵部是以预定的角度弯折而成。
其中该止逆机构是与该横架间呈略为松弛的连接,使该止逆机构具有可受外力或因其自身重力而略作上下的偏摆。
其中该下轨装置为一下卷筒。
其中还包含有二端套件,该各端套件分别具有一与该下卷筒一端面套接的套接部以及一连结于该套接部外端的限位部,且该限位部的外径是大于该下卷筒的外径。
其中该下卷筒呈中空状,该各端套件的套接部是分别由该下卷筒的一端面嵌入而套接。
其中该等叶片为软质布料,其相对二长边分别包缝有一支撑杆,使该各叶片能维持长轴向上的平直度,而短轴上能形成弯曲。
其中该控制轴一端是露出于该横架的侧边外,供使用者控制。
其中该等叶片是呈等间距并列,其中相邻二叶片的间距,是略小于叶片的短边长度。
其中该下轨装置具有一下卷筒及设置于该下卷筒二端的端套件,且该等端套件的外径大于该下卷筒的外径,该布幕绕过该下轨装置的弯绕部份的左右二侧是介于该下卷筒与该二端套件之间。
其中还包含有一升降机构,是与该上卷筒连结,使能供使用者控制而加带动该上卷筒旋转或停止定位。
其中该下卷筒具有适当的重量,使该布幕受该下卷筒所压撑,并使得压撑之处产生摩擦力,而使布幕于卷收时可由其摩擦力而带动该下卷筒旋转。
其中该布幕依长轴向对半区分面积中的透光程度并不相同。
其中该下轨装置具有一呈矩形的收放杆,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卷收时,该收放杆可往上位移,使该等叶片可被层叠收置于该收放杆的顶面上;而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松放时,该收放杆便可往下位移,使该等叶片可自该收放杆的顶面所释放。
本实用新型一种布幕百叶帘,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横架,固设于一窗户的顶缘;
一布幕控制系统,具有一设于该横架内的上卷筒及一将其二端分别连结于该上卷筒一侧及该横架一侧的布幕,使该上卷筒可由外力的作用而对布幕进行卷收或松放的转动;
一叶片控制系统,具有一位在该上卷筒下方并以垂重压挂于该布幕上的下轨装置、若干并列于该上卷筒与该下轨装置间的叶片,及一将该各叶片托承于该上卷筒与该下轨装置间的调整机构,以由该布幕的卷收或松放而带动该下轨装置对该各叶片进行放置或松放。
其中该布幕控制系统还具有一升降机构,是与该上卷筒连结,使能供使用者控制而加以带动该上卷筒旋转或停止定位。
其中该下轨装置具有一呈圆筒状的下卷筒,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卷收时,该下卷筒可同时往上位移及于一方向旋转,使该等叶片可被卷放于该下卷筒的周面上;而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松放时,该下卷筒可同时往下位移及于另一方向旋转,使该等叶片可被该下卷筒所释放。
其中该下轨装置具有一呈矩形的收放杆,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卷收时,该收放杆可往上位移,使该等叶片可被层叠收置于该收放杆的顶面上;而当该布幕受该上卷筒所松放时,该收放杆便可往下位移,使该等叶片可自该收放杆的顶面所释放。
其中该调整机构,具有一设于该横架中并位在该上卷筒与该叶片间的控制轴及二连接绳组,该各连接绳组是于适当位置以纵向连结于等叶片的相对两侧缘上,且其顶、底两端分别与该控制轴及该下轨装置连结。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目的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同,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百叶卷帘的侧视图,显示呈完全伸展的状态。
图2是图1所示现有百叶卷帘的侧视图,显示在卷收过程中的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显示呈完全伸展的状态。
图4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显示各构件间的位置关系。
图5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显示呈完全伸展的状态。
图6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显示呈正在卷收中的状态。
图7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显示叶片呈倾斜的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立体图,显示呈完全伸展的状态。
图9是图8所示的局部侧面示意图,显示布幕卷收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布幕百叶帘100,其主要包含有一横架10、一上卷筒20、一下轨装置30、若干叶片40、一调整机构50、一布幕60、一卷收机构70及一止逆机构80其中:
该横架10,为一长形的框体,该横架10是固接于一窗户的顶缘,该横架10的内部形成有一预定容积的容置空间111,且该横架10的底部并形成有一与该容置空间111连通的开口112。
该止逆机构80,为一具有预定弹性的片体(于本实施例中为一金属薄片),其一端形成有一弯折有预定角度的卡抵部81,另一端则连接于该横架10的容置空间111顶部一处,且该止逆机构80是与该横架10间呈略为松弛的连接(非为固接),使该止逆机构80具有可受外力或因其自身重力而上下略为偏摆的功效。
该上卷筒20,呈长形圆筒状,是横向枢接于该横架10的容置空间111内,且该上卷筒20的一处表面上,即与该止逆机构80的卡抵部81对应处,形成有一卡抵槽21。
该调整机构50,具有一控制轴51、一调整杆53及二连接绳组52;该控制轴51是横向框接于该横架10的容置空间111中,并平行位在该上卷筒20的下方,其一端是露出于该横架10的侧边;该调整杆53是利用蜗轮蜗杆机构而连结露出于该横架10外的控制轴51端上,而可供使用者控制而促使该控制轴51原地旋转(控使该控制轴51旋转的方法,亦可设置与该控制轴51连动的拉绳机构供使用者拉动拉绳而带动该控制轴51,或可设置与该控制轴51连动的电动机构供使用者以线控或遥控方式控制控制轴51旋转;惟前述方式均为已知技艺且与本案的创作重点无关,故不予详加赘述);该二连接绳组52,是对称地设于该控制轴51的偏靠左右二端处,各连接绳组52包含一前绳521及一后绳522,该前绳521及该后绳522是沿纵向延伸且前后相对,长度大致等于窗户纵长,顶端分别连结于该控制轴51周面的二侧,底端则自该控制轴51上所往下垂置。
若干叶片40,各以软质布料制成,面积呈狭长的矩形,该各叶片40是各呈平行横列于该调整机构50的控制轴51的下方。该各叶片40的相对二长边分别包缝有一支撑杆41,使该各叶片40能大致维持长轴向上的平直度;换言之,该各叶片40能在短轴上形成弯曲。此外,该调整机构50中二连接绳组52的前绳521及后绳522是分别以等间距的方式一一连接于该等叶片40的前缘及后缘(于本实施例中,前绳521及后绳522是绑于叶片40前后二侧边的支撑杆41,当然亦可直接绑于叶片40的前后二侧缘上,惟此些皆为已知技术,其他尚有多种已知接合方式,容不赘述)。由该二连接绳组52的纵向连接,使该等叶片40能以预定位置关系悬吊于控制轴51的下方。另外,如图5所示,该等叶片40是呈等间距并列,其中相邻二叶片40的间距(亦即前绳521或后绳522在二叶片40间的长度),是略小于叶片40的短边长度。
该下轨装置30,具有一中空的圆状下卷筒31及二端套件32;该下卷筒31是平行位于该等叶片40的下方,略具重量(本实施例中为中空成型的金属材质所制);该各端套件32,是分别与该下卷筒31的二端套合连接,如图3、图4所示,该各端套件32分别具有一由下卷筒31一端面嵌入于下卷筒31内部的套接部321以及一连结于该套接部321外端的限位部322,且该限位部322的外径是大于该下卷筒31的外径;该调整机构50的二连接绳组52底端是连结于该下卷筒31的周面上。
该布幕60,材质为薄纱之类,具有适度的透光性。布幕60的面积呈矩形,其长度约为窗户纵长的两倍,宽度则约与窗户横宽等长,且该布幕60依长轴向对半分成不同透光程度的布幕区段(其透光程度的不同可运用织法不同或织线紧密度不同或其它的方式所造成)。又该布幕60依长轴向对半区分的约略一半面积(即对应窗户尺寸的面积)位在该等叶片40前方(透光性较佳的一半面积),布幕60的约略中央部位绕过该下轨装置30的底部,且其弯绕部份的左右二侧介于该下卷筒31与该二端套件32之间(如图4所示),而布幕60另外约略一半面积则位在该等叶片40后方(遮蔽性较佳的一半面积);同时,该布幕60位在前方的顶缘是连结于上卷筒20的周面一侧上,该布幕60位在后方的顶缘则连结于横架10的容置空间111内的顶缘处(如图5所示)。此外,布幕60的长度是与该连接绳组52的长度相互配合,使得下卷筒30能保持压置于布幕60最底端(即布幕60中央弯绕部份的内面),使布幕60前后二侧均能沿纵向平整伸张,同时由布幕60前后面积所产生的透光性不同,而可减低眩光的效果。
该升降机构70,是与该上卷筒20连结,使能供使用者控制而加带动该上卷筒20旋转或停止定位。于本实施例中,该升降机构70为一珠链卷放机构,是可由拉动其垂置的珠链而带动该上卷筒20旋转,并可于任一位置停止拉动,而使该上卷筒20定位(另外,该升降机构70亦可为一与该上卷筒20连动的拉绳机构,供使用者拉动拉绳而带动该上卷筒20,或可为一与该上卷筒20连动的电动机构供使用者以线控或遥控方式控制上卷筒20旋转;惟前述方式均为已知技艺且与本案的创作重点无关,故不另作赘述)。
是以,上述即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布幕百叶帘100的主要构件及其组装方式介绍,接着再将其使用方式介绍如下:
首先,当百叶帘100呈完全伸展状态时(如图5所示),位在该横架10中的止逆机构80会由其自身的重力而略为往下枢摆,使正好由其卡抵部81落入于该上卷筒20的卡抵槽21中,而且由于该止逆机构80与该横架10所枢接之点,是较偏向于上卷筒20轴心垂直线的前方(在图5中是偏向于右方),而该卡抵部801的位置是较偏向于上卷筒20轴心垂直线的后方(在图5中是偏向于左方)(即该止逆机构80与该横架10所框接的点,是较偏向于该布幕60与上卷筒20连结的一方,而该卡抵部81的位置是较偏向于布幕60与横架10连结的一方)(此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状态,实际上,该止逆机构亦可设于任何位置上,凡可与该上卷筒的卡抵槽嵌接即可),使当该卡抵部81位入于该卡抵槽21中时,可防止该上卷筒20往与该布幕60连结的方向旋转(可避免布幕60由该上卷筒20下方开始卷收),而仅能往布幕60与该横架10连结的方向旋转(使该布幕60仅能由该上卷筒20的上方开始卷收)。
当使用者控使该升降机构70欲使卷帘由完全伸展状态往上卷收时,便会由该升降机构70连动该上卷筒20,使该上卷筒20开始旋转(如图6所示,是往左方旋转),使一端连结于该上卷筒20的布幕60(如图6所示),便会开始卷收于该上卷筒20的周面上,而当上卷筒20将布幕60一端持续加以卷收时,该下卷筒31便会因其自身的重量而下压在布幕60上,使该下卷筒31便能由与该布幕60间的磨擦力,而被布幕60所带动而同向旋转并逐渐往上位移,此时该连接于该下卷筒31上的连接绳组52亦会受该下卷筒31的转动而被逐渐收卷于该下卷筒31的周面上,并使该各叶片40连同该支撑杆41一并受该下卷筒31所卷收;当该布幕60持续被卷收于上卷筒20的周面上时,该连接绳组52、叶片40及该支撑杆41亦会被持续卷收于该下卷筒31的周面上,如此一来,不仅能将需被卷收的构件分别由上卷筒20及下轨装置30所分开收置,以减少由单一卷筒卷收时所需增加的水平空间(可减少横架的水平方向宽度),更可由将布幕60与该连接绳组52及支撑杆41分开收卷,而使布幕60不致受该连接绳组52及该支撑杆41的压抵而产生压痕,以维持布幕60的平整性。
当欲将呈完全收卷状态或定位于任一位置的百叶帘100松放时(由于升降机构70具有即时定位的效果,因此百叶帘100不论是定位于何一位置皆无自行掉落之虞),便由使用者控制升降机构70来带动该上卷筒20转动(于图5中是往右旋转),此时由于该上卷筒20的周面上已圈绕有至少一层的布幕60,而将该卡抵槽21的开口加以封闭,使该止逆机构80的卡抵部81便无嵌入于该卡抵槽21之虞,因此该上卷筒20便能顺利地旋转,如此原本卷收于该上卷筒20周面的布幕60便能逐渐地被往下垂放,而位在该布幕60弯绕处上方的下卷筒31,便能再度由与布幕60间的磨擦力而往右旋转,使该下卷筒31能随着该布幕60的垂放而下移并同时将叶片40及连接绳组52皆逐渐松放。当将布幕60松放至呈完全伸展状态时,该上卷筒20的周面便无布幕60的圈绕,而使该卡抵槽21的开口露出,使当该卡抵槽21转经该卡抵部81的下方时,该卡抵部81便能落下而嵌入于该卡抵槽21中,使该上卷筒20便无法再于此一旋转方向再行转动,如此使用者便知布幕60已达完全伸展的状态。
当欲调整叶片40的水平倾斜角度时,使用者便能由控制该调整机构50中的调整杆53来带动该控制轴51转动,以带动固接于该控制轴51上的连接绳组52作适当的位移(前绳521及后绳522分别作上、下的相对位移,如图7所示)。另外,由于叶片40及连接绳组52与该布幕60间并无直接的连结关系(叶片40及连接绳组52是连接于控制轴51上,而布幕60则是连结于上卷筒20上),因此无论布幕60是呈完成伸展状态或定位于中途的任一位置,皆可直接利用控制轴51的转动来控使未受卷收叶片40的倾摆使其百叶帘100不仅可以具有适度透光性的平整布幕60来增加视觉效果,亦可再由叶片40具有独立调整倾斜角度的功能,来调整所需的透光及遮蔽程度效果。
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是,前揭实施例在下轨装置30的下卷筒31二端设置外径较大的端套件32,可使布幕60弯绕处的侧缘受该端套件32的限位,而维持布幕60与下卷筒31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避免下卷筒31脱出于布幕60之外),以维持收卷或松放布幕60时的动作顺畅及整齐。
另外,前揭实施例中该下轨装置30是由一中空下卷筒31及二分别套接于该下卷筒31端面的端套件32所构成,实际上亦可以将下卷筒与端套件改以一体成型而略具重量的塑胶圆筒所构成,即可省去组装的程序,而具有相同的功效。
再者,于前揭实施例中,该布幕60是将其一端连接于该横架10的容置空间111中,再以另一端连结于该上卷筒20上,但亦可将该布幕60的一端连接于该横架10的相对外侧边上,再以另一端连结于该上卷筒20上。换言之,只要将该布幕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上卷筒及该横架上的任一位置即可。
其次,由于该布幕60对半面积的透光性不同,因此在装设时,一般是以透光性较佳的一半面积位在朝室内方向的位置上,而另一半面积(遮蔽性较佳)则位在朝室外方向的位置上,使室外的光线会先经由遮蔽性较佳的一半面积所先加以筛滤,再透入于另一半的面积中而透入于室中;如此便可使得透入于室内的光线不致对人体眼睛产生眩光(目)的影响。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上卷筒20、布幕60及该升降机构70可总合性地视为一布幕控制系统,即可利用该布幕控制系统来达成改变布幕遮蔽面积的功效;而该下轨装置30、叶片40及该调整机构50,则可总合性地视为一叶片控制系统,即可利用该叶片控制系统来达成改变叶片角度或加以收放的效果。另外,如图8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下轨装置亦可改采为一收放杆31’,该收放杆31’为呈长方形框体状,该收放杆31’的重量较轻(或于该收放杆的底部二侧缘分别形成圆弧的曲线,如图9所示),使该布幕60’与该收放杆31’间的摩擦力较小,如此当布幕60’上升在或下降时,该收放杆31’便不易受该布幕60’的连动而转动,使该布幕60’上升或下降时,该收放杆31’仅会受该布幕60’的上升(提拉)或下降(松放)连动而产生上移或下移(皆无旋转),使当布幕60’上升时,该等叶片40’便受该收放杆31’的上移作用而由下方位置的叶片40’开始逐渐层叠于该收放杆31’的顶面上,而当布幕60’下降时,该各叶片40’便受该收放杆31’的下移作用而由上方位置的叶片40’开始逐渐自该收放杆31’上松放伸张。如此,虽然前述的下卷筒31与收放杆31’的形态不同,且该等叶片40’的收藏(或松放)方式不同(下卷筒为卷收而收放杆为叠收),但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皆相同。
另外,需特别说明的是,于前揭的实施例中,布幕控制系统(布幕、上卷筒及升降机构)与该叶片控制系统(叶片、收放杆(或下卷筒)及该调整机构)是为两组可各别独立控制操作的系统构件;惟,亦可将该布幕控制系统与该叶片控制系统总合性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结合于其中一组系统上或额外的一整合控制系统上,使该布幕控制系统与该叶片控制系统降可由单(同)一控制系统所加以控制,以增加控制上的便利性及整体构件上的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