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冰冷降温系统中的井下融冰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井或隧道的冷却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低温冰和融冰系统对矿井进行降温的井下融冰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深度增加,综合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地热和井下大型采煤、掘进、运输机械设备运转时放出热量,风流向下运行流动时的自压缩热量,以及运输中煤矸放热等其它因素影响,致使矿井内的气温条件不断恶化,矿井通风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制约矿井延伸发展和深度开采的关键因素。我国劳动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对井下作业环境做了明确规定:“井下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超过时,应当采取降温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大型国有煤矿井下超过规定温度的矿井有132个,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降温方式主要井下设立制冷机械放出冷风或其它冷介质,实质上是在通风中间加上制冷持续达到降温的目的。也有的是利用地面吹风或抽风设备,利用机械力促使井下和地面的空气发生流动,用冷风来降低井下的温度,但是由于空气的热容值较小,在目前条件下采用常规的通风方法降温已经无法将采掘工作面地气温控制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国内也有少数矿井采用冷水制冷技术和装置进行降温,但技术不成熟,成本高而且效果不理想,目前该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1991年5月29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90106340.1提供了一种矿山井下降温的方法与设施,利用盐水蓄冷量大的特点,通过罐体容装冷盐水固定在矿车底盘上构成盐水蓄冷车,蓄冷时先通过矿井地面盐水制冷机械蓄冷和灌装,然后多辆蓄冷车与正常运行矿车编组,机动、灵活地运行在采掘工作面,进风口或风筒中间连接有释放器,吸热并经风流混合实现降温。该设施只能对矿井局部的高温或开采面进行降温,通过矿车难以实现集中全面降温,实施难度较大。
采用冰块对矿井进行降温的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冰的空间占用和融化时间问题是矿井冰冷系统中井下融冰装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井冰冷降温系统中的井下融冰池,能在较短时间内融化制冷冰并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冷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矿井冰冷降温系统中的井下融冰池,用于输送冰的融化,其特征在于长方体形的融冰池包括融冰室和冷水室两部分,两室之间由过滤网分隔,融冰室壁上开设有碎冰入口,冷水室的侧壁上设置冷水排水口。
融冰池的底面和长度两侧面上包覆保温材料。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易受地压影响,修复、保温困难,所以常用钢板焊接方式,保温材料一般选用发泡保温材料。
融冰室的上方设有与回水管路相连的多组并行的喷淋管。
和喷淋管相连的回水管尾部设置压力调节阀。压力调节阀自动保持回水管具有0.5Mpa的水压,用来增加回水管路中的喷淋效果。
融冰室的上方还设有防尘管补水装置。防尘水管作为冷却水的补水,能保证回水水压。
融冰池的上端面加装活动式保温隔板,保温板上开设观察孔。
冷水室内的融冰水通过与冷水排水口相接的管道由循环水泵输送到需要降温区域的空气冷却器,为了防止碎冰进入循环水泵,融冰池的融冰室和冷水室之间设有过滤网。
融冰室的上方并行多组喷淋水管,该喷淋水管和回水管连接,将高温回水对融冰室内的冰块进行喷淋,增加融冰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有效的将融冰和冷却水循环结合,保证了冷却系统无间断持续运行,融冰速度快,冷损失少,可作为矿井冰冷降温系统的融冰装置配套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下融冰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用于输送冰融化的矿井冰冷降温系统中的井下融冰池为钢板焊接的长方体形水池,池体的底部和两长度侧面包覆有发泡保温材料,融冰池的面加装活动式保温隔板9,保温隔板上开设观察孔10,过滤网7从中间将融冰池分隔成融冰室8和冷水室5两部分,融冰室通过壁上开设有冰块进口与输冰管道11连接,冷水室壁上开设有排水管口3。融冰室的上方设置与回水管路相连的多组并行的喷淋管4,喷淋管为下部钻孔的细钢管,为保证回水管路中喷淋效果,和喷淋管相连的回水管尾部设置压力调节阀1,融冰室的上方还设有防尘管补水装置2,补水管由阀门6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