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963778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9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20010947.2

申请日:

2004.06.04

公开号:

CN2711303Y

公开日:

2005.07.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F 17/02申请日:20040604授权公告日:20050720终止日期:20100604|||授权

IPC分类号:

E04F17/02

主分类号:

E04F17/02

申请人:

冯全琛;

发明人:

冯全琛

地址:

450052河南省郑州市嵩山南路85号9号楼40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郭中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它包括烟气道管本体(1)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中的隔板,其特征在于:烟气道管本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7)被分隔成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次烟气道(5)和至少一个辅烟气道(6);所述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高度至少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烟气排放效率,并可有效防止烟气的倒灌。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它包括烟气道管本体(1)和设置在烟气道管 本体内腔中的隔板,其特征在于:烟气道管本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 隔板(7)被分隔成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次烟气道(5)和至少一个 辅烟气道(6);所述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高度至少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 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其特征在于:烟气道管本 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7)被分隔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 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5),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 高度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其特征在于:烟气道管本 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7)被分隔成五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 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两个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5),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 的高度跨越其上三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其特征在于:烟气道 管本体(1)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9) 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两块纵置竖向隔板(10)被分隔 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 (5)。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其特征在于:烟气道 管本体(1)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9) 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三块纵置竖向隔板(10)被分隔 成五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两个辅烟气道(6)、次烟 气道(5)。

说明书


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共用排烟气道,特别设计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

    (二)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ZL 01206087.9”、“ZL 02262159.8”、“ZL 94224338.2”分别公开了几种结构各不相同的建筑共用排烟气道,上述专利技术虽与在先技术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不足之处:

    a、因其结构特征所致,导致其截面积过大,不仅浪费了烟气道面积,同时也相应地挤占了较大的建筑面积;

    b、因其每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偏低(多在三米左右),直接影响到烟气的顺畅外排,特别是在烟气道排烟气量较大或外界风力较大时极易发生烟气倒灌现象。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可更好的解决烟气倒灌问题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包括烟气道管本体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中的隔板,所述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被分隔成主烟气道、本层用户排烟气道、次烟气道和至少一个辅烟气道;所述本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至少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被分隔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本层用户排烟气道、辅烟气道、次烟气道,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地高度后与主烟气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也可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被分隔成五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本层用户排烟气道、两个辅烟气道、次烟气道,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跨越其上三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两块纵置竖向隔板被分隔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本层用户排烟气道、辅烟气道、次烟气道。

    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为下述结构形式,即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三块纵置竖向隔板被分隔成五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本层用户排烟气道、两个辅烟气道、次烟气道。

    本实用新型中每层用户排烟气道的跨越层次高度与每层用户排烟气道+辅烟气道+次烟气道的总数量相同,即辅烟气道数取1,每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辅烟气道数若取2或3,每层用户排烟气道的高度相当于四层或五层楼房的高度(跨越其上三层或四层建筑空间的高度)。这也正是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烟气排放效率、并可有效防止烟气倒灌的根本之所在。

    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中将每层用户排烟气道、辅烟气道和次烟气道并排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的一侧,可在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使主烟气道的有效过流面积得以增加,使烟气排放效果更佳。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建筑需要将每层用户排烟气道、辅烟气道和次烟气道并排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的前侧或左侧、也可以是右侧。

    本实用新型的烟气道管在生产中可按每层建筑物的层次高度分节制作,每户一节,安装时竖向层层组装最后与楼顶风帽相连接。

    另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辅烟气道、次烟气道的截面积应与排烟气机的风管截面积基本一致。为了减少每户的排烟气阻力,烟气道内的导流隔板均按30°——45°设置;还要注意排气口的高度及大小,要保证户烟气道、辅烟气道在相应导流隔板处的排气口截面积不小于次烟气道截面积,而次烟气道的正向排气口面积可以比次烟气道截面积略小一些;为保证安装精度,每节烟气道两端处的隔板位置要用专用夹具定位,使公差一致。为保证安装的严密性,防止互相串气,两节烟气道的对接处管道壁及隔板可采用楔口(如上端凹、下端凸或上端M、下端V接口)对接。为了住户的排烟气机安装方便,户烟气道上预留有正面进气和侧面进气两个可开口位置,烟气道内壁及所有隔板的导气面都是平整、光滑,所述管道可以用增强水泥浆内夹抗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制作,壁厚为10——15mm。

    另外,为节省安装位置,三层及以下可以不设主烟气道,四层及以上的主烟气道,可以是变截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压差和温差产生向上运动的原理,使每户进入本层用户排烟气道的烟气上升到上层户烟气道处时,通过导流隔板侧向进入辅烟气道继续上升,上升到又上层辅烟气道处时,通过辅烟气道导流隔板侧向进入次烟气道继续上升,上升到再上层次烟气道处时,通过次烟气道导流隔板及正向出气口,排入主烟气道,集中排入大气。也就是说,每户的烟气管高度达到约9米或9米以上,不仅可提高烟气排放效率、并可有效防止烟气的倒灌。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剖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一至三层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第四层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五层以上结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D-D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的A-A剖视图。

    图8为单节排烟气管道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中1是烟气道管本体,2是本层用户排烟气道,3是本层用户排烟气道进烟气口,4是次烟气道与主烟气道之间的连通排烟气口,5是次烟气道,6是辅烟气道,7是导流隔板,8是主烟气道,9是横置竖向隔板,10是纵置竖向隔板。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包括烟气道管本体1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中的隔板,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7被分隔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5,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高度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更具体讲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9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两块纵置竖向隔板10被分隔成四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5。

    如图2、3、5所示,为节省安装位置,三层及以下可以不设主烟气道,四层及以上的主烟气道可以是变截面的结构。

    如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也可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即所述的烟气道管本体1内腔通过一块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左、右两侧壁间的横置竖向隔板9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前壁与横置竖向隔板间的三块纵置竖向隔板10被分隔成五条烟气道,即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两个辅烟气道6、次烟气道5;且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高度跨越其上三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

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建筑共用排烟气管道,它包括烟气道管本体(1)和设置在烟气道管本体内腔中的隔板,其特征在于:烟气道管本体(1)内腔通过竖向隔板以及导流隔板(7)被分隔成主烟气道(8)、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次烟气道(5)和至少一个辅烟气道(6);所述本层用户排烟气道(2)的高度至少跨越其上两层建筑空间的高度后与主烟气道(8)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烟气排放效率,并可有效防止烟气的倒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