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预制拼装多用塔机基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机械安装固定砼基础,具体地说涉及砼预制拼装多用塔机基础。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中,固定式起重机基础,大多采用整体式现浇砼基础,因其施工周期长,只能一次使用,用毕拆除,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同时污染环境。近两年已有预制件组合式塔机基础问世,因其砼构件采用螺栓联接,砼构件的每个结合面均设有螺栓联接装置,因此预制和现场组装较复杂,且螺栓易锈蚀,而且这种预制件组合式塔机基础不能用于多用机型,从而限制了这种基础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砼构件组合时联接简单,简作方便,联接物不易锈蚀,能适合多种规格机型使用的塔机基础。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砼预制拼装多用塔机基础,包括预制件及其组合体,组合体的联接紧固装置,抗剪凹凸件,塔机固定装置;它的联接紧固装置是在过渡件、端件的两端面轴向中心偏下位置设有联接孔相通,中心件的四端面设有同样的联接孔,各预制件组装时孔孔平行相通;在端件端部联接孔的外周设有锚垫板和螺旋筋,以增加此处强度和配合联接物的张拉与紧固;中心件、过渡件、端件采用柔性材料穿孔联接成十字形组合体,所述的柔性材料为钢绞线,钢绞线在端件地端部通过张拉,再用锚板7、夹板8紧固,所述的柔性材料也可以用工程材料;在过渡件之间,端件之间分别压有中间配重件和边缘抗扭配重件;塔机的固定装置,是在过渡件和端件上设有多种组合的地脚螺栓孔,以适应不同机型要求,在塔机和基础固定时可选择相应孔通过地脚螺栓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为了适应大负荷吊装要求,过渡件可以多块串联组合;对于地耐力较低的施工场地可以打桩,在过渡件、端件上设置与桩基联接的螺栓孔,用螺栓将过渡件、端件与桩基联接固定。
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在砼预制件拼装塔机基础时,仅需将柔性联接物从构件的联接孔中穿出,在两端作固定即可,避免了构件之间用螺栓固定的操作难度,同时也降低了预制件的成本。
二、采用柔性材料联接,其抗拉、抗弯的作用均强于已有技术,而且不易锈蚀。
三、在砼构件上设有多种组合的地脚螺栓孔,能根据不同规格塔机,选择相应孔位固定;加之设置了配重件,且过渡件可根据需要增加,适应了大负荷要求;同时,配以桩基可适应地耐力较低的场地使用。真正实现了“一基”多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推广使用,能大大缩短了塔机安装时间,提高了塔机的利用率和机动性。多用塔机基础一基多用,加快了基础的周转速度。把现场湿作业操作变为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基础质量有可靠保证。实现了一次投入、反复使用,节约了塔机使用成本中占相当比例的基础费用,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材料,也消除了砼废弃物的污染。由于基础底面积加大,可降低地基的地耐力的要求,基础的端件加大,增加抗倾覆能力,基础的抗扭配重件与基础联成抗扭整体,加大基础的自身重量等等,可以说本实用新型砼预制拼装多用塔机基础,是目前中小型固定式起重机理想的新型基础,特别适合东部沿海地区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塔机基础俯视图。
图2为图1A-A剖视图。
图3为图1B-B剖视图。
图4为部份预埋件示意图。
图5为图4C-C剖视图。
图6为图5局部放大及锚固示意图。
图7为图6D-D剖视图。
图8为图4的凹凸件放大图
图9为塔机基础与桩基联接固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可知,砼预制拼装多用塔机基础,是由多块不同形状的砼预制件拼装组合而成,从图4可知,用于拼装组合的砼预制件在制作时,需将塔机基础的联接紧固装置,抗剪凹凸件,塔机固定装置等先作预埋。
联接孔6是塑料管14预埋在过渡件2、端件3的轴向中心偏下位置(如图2、图3所示),对于中心件1则是按上述位置十字交叉预埋,从而在中心件1、过渡件2、端件3之间形成孔孔相通,使拼装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4所示)。在端件端部塑料管14的一周预埋有钢(铁)锚垫板17,同时,围绕锚垫板17预埋有多圈螺旋钢筋(如图5、图6所示)。
在过渡2、端件3上,于地脚螺栓孔10的相应位置预埋螺栓盒11(如图2、3、4、5所示),所述的螺栓盒11为栓管与底盒垂直粘接组成,底盒可以是方形、月牙形、圆形,以上部为一平面较佳,在本实用新型中螺栓盒为月牙形,月牙形的上部为平面(如图5、所示),平面内侧设有相应孔的钢垫板19(如图2、3所示)。
为了防止构件受力后位移,提高构件之间的抗剪能力,本实用新型在中心件1与过渡件2之间,过渡2与端件3之间,设置了抗剪件,由精密铸造的凹件15,凸件16组合而成(如图8所示),凹凸件垂直于相邻两构件的结合面埋置,即凹件凹头向混凝土,凹面与构件结合面相平,凸件凸头垂直突出预制件的结合面,在凹凸件的背面均焊有钢筋,将剪力传递至混凝土基础。
成型的砼预制件,中心件形状为十字倒T形体,过渡件2、端件3的横断面为倒T形,倒T行底边为L形(如图2、图3所示),中间配重件4,边缘抗扭配重件5横断面为矩形,两侧为L形,当中间配重件、边缘配重件分别扣压在过渡件2、端件3上时,它们的L形相吻合(如图2、图3所示)。
拼装组合:以中小型塔机为例,塔机基础由中心件1一件,过渡2四件n(n为过渡件级数,中小型塔机基础n=1),端件3四件按规定位置排列成十字形,用钢绞线13穿过联接孔6进行联接固定(图4、图6所示),为了防止锈蚀,钢绞线13涂抹防锈蚀材料(如黄油)后,套上柔性套管18(如图7所示),钢绞线13在端件的端部通过张拉,再用锚板7、夹板8紧固(如图6所示)。钢绞线13在使用一次后,由于锚固的原因,在钢绞线上留下刻痕,刻痕部不能再锚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端张拉法,即钢绞线预留一定的长度,在两端锚固位置可以自由移动,保证了钢绞线的重复使用,当然,如果采用一端张拉、一端固定的方式,可以在张拉端增垫钢板,也可以克服钢绞线刻痕处再次被锚固的缺陷。
塔机十字形组合体拼装完毕后,再将中间配重件4四块,边缘抗扭配重件5四块分别扣压到过渡件2、端件3上,则完成了整个塔机基础的拼装,基础平面呈八角风车形(如图1所示)。由于中心件1、过渡件2、端件3等设计呈倒T形(如图2、图3所示),扩大了基础受力面积,使其承载力和抗倾覆力明显加大,加之中间配重件,边缘抗扭配重件悬空扣压于过渡件、端件上(如图2、图3所示),既抵抗塔机的扭力,又充分利用构件上的覆土增加配重,从而提高了基础的安全度。
在现场施工中,根据塔机机型、规格,选择相应的地脚螺栓孔,如单孔、双孔、多孔,用地脚螺栓9作固定即可(如图1、2、3所示)。
对于大吨位塔机来说,可以增加过渡件2的级数,也就是说过渡件2可以多块串联组合,达到增大基础的受力面积和增加配重,以适应大负荷吊装要求。
对于地耐力较低的施工场地,为了能满足要求,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解决,在过渡件2、端件3的轴线两侧,设置与桩基联接的螺栓孔20(如图9所示),并在桩基上设置相应联接螺栓,用螺栓将渡件2、端件3与桩基21联接为一体。从而保证了塔机基础整体稳固、安全可靠,适应各类地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