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961505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1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70498.2

申请日:

2017.02.09

公开号:

CN106894449A

公开日:

2017.06.2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29/073申请日:20170209|||公开

IPC分类号:

E02D29/073; E02D29/16

主分类号:

E02D29/073

申请人: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贺维国; 范国刚; 邢永辉; 洪开荣; 吕洋; 刘庆方

地址: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河北大街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它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基础垫层上设置有两侧相邻长管节,两侧相邻长管节上均设置有千斤顶顶推系统,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一侧端面为楔形,另一侧端面为垂直端面,且两侧端面均安装有刚端壳,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之间插设有单面楔形块;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安装有第一刚端壳,第一刚端壳的外周安装有GINA止水带,两侧相邻长管节内均设置有端封墙;所述的单面楔形块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刚端壳。本发明沉管最终接头结构尺寸小,预制方便,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单面楔形,施工难度小,易于止水带压缩,最终接头块不易被水压力挤出;预制构件水下对接,施工速度快。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基础垫层、千斤顶顶推系
统、两侧相邻长管节、端封墙、第一刚端壳、单面楔形块、GINA止水带、第二刚端壳;所述的基
础垫层上设置有两侧相邻长管节,两侧相邻长管节上均设置有千斤顶顶推系统,两侧相邻
长管节的一侧端面为楔形,另一侧端面为垂直端面,且两侧端面均安装有刚端壳,两侧相邻
长管节的两侧端面之间插设有单面楔形块;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安装有第一
刚端壳,第一刚端壳的外周安装有GINA止水带,两侧相邻长管节内均设置有端封墙;所述的
单面楔形块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刚端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面
楔形块与两侧相邻长管节顶、底板、侧墙的连接腔体内浇筑有抗剪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
相邻长管节的最终接头底部与基础垫层之间设置注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面
楔形块采用预制。

说明书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江、河、湖泊和岛屿众多,近年来多采用对环境、景观影
响小的水下隧道方式,其中相当一部分水下隧道都采用沉管法建设。

沉管法隧道最终接头是实现隧道最终贯通的重要连接结构,也是整个工程关键工
序中的重点环节。以往水下隧道最终接头施工往往是采用在接头四周水下安装止水钢封板
后,再在封板内部现浇接头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复杂,周期较长,水下钢封板安装伴
随长时间的人工水下作业。如何实现沉管法隧道最终接头的快速、方便施工,一直是隧道沉
管工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施
工难度小、施工速度快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基础垫层、千斤顶顶推系统、
两侧相邻长管节、端封墙、第一刚端壳、单面楔形块、GINA止水带、第二刚端壳;所述的基础
垫层上设置有两侧相邻长管节,两侧相邻长管节上均设置有千斤顶顶推系统,两侧相邻长
管节的一侧端面为楔形,另一侧端面为垂直端面,且两侧端面均安装有刚端壳,两侧相邻长
管节的两侧端面之间插设有单面楔形块;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安装有第一刚
端壳,第一刚端壳的外周安装有GINA止水带,两侧相邻长管节内均设置有端封墙;所述的单
面楔形块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刚端壳。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面楔形块与两侧相邻长管节顶、底板、侧墙的连接腔体内浇筑
有抗剪混凝土。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的最终接头底部与基础垫层之间设置注浆。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面楔形块采用预制。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长管节端面安装有止水带, 通过单面楔形块的自重和千斤
顶顶推使单面楔形块与两侧相邻长管节的楔形端面咬合紧贴,压缩止水带达到止水效果。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
头的结构形式,沉管最终接头结构尺寸小,预制方便,施工质量容易保证;单面楔形,施工难
度小,易于止水带压缩,最终接头块不易被水压力挤出;预制构件水下对接,施工速度快,极
大减小了人工水下操作工作量和最终结构的施工难度,有很大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最终接头对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单面楔形块沉放图;

图3是本发明隧道拆除端封墙连通图;

图4是本发明管底注浆、施工附属工程图;

图5是图4中A节点大样图;

图6是图4中B节点大样图。

附图标记说明:

基础垫层1、千斤顶顶推系统2、两侧相邻长管节3、端封墙4、第一刚端壳5、单面楔形块
6、GINA止水带7、第二刚端壳8、抗剪混凝土9、注浆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基础垫层1、
千斤顶顶推系统2、两侧相邻长管节3、端封墙4、第一刚端壳5、单面楔形块6、GINA止水带7、
第二刚端壳8;所述的基础垫层1上设置有两侧相邻长管节3,两侧相邻长管节3上均设置有
千斤顶顶推系统,两侧相邻长管节3的一侧端面为楔形,另一侧端面为垂直端面,且两侧端
面均安装有刚端壳5,两侧相邻长管节3的两侧端面之间插设有单面楔形块6;所述的两侧相
邻长管节3的两侧端面安装有第一刚端壳5,第一刚端壳5的外周安装有GINA止水带7,两侧
相邻长管节3内均设置有端封墙4;所述的单面楔形块6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刚端壳8。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面楔形块6与两侧相邻长管节3顶、底板、侧墙的连接腔体内浇
筑有抗剪混凝土9。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3的最终接头底部与基础垫层1之间设置注浆
10。

作为优选,所述的单面楔形块6采用预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长管节端面安装有止水带, 通过单面楔形块6的
自重和千斤顶顶推使单面楔形块6与两侧相邻长管节3的楔形端面咬合紧贴,压缩止水带达
到止水效果。

本发明操作时:

1、两侧相邻长管节3预制时,将千斤顶顶推系统2两端支座同时预制;

2、两侧相邻管节3端面安装GINA止水带7,沉放最终接头两侧相邻长管节3,测定端面数
据,将单面楔形块6运输到位;

3、单面楔形块6逐步沉放,动态调整定位精度及管节姿态,单面楔形块6沉放到位。

4、利用单面楔形块6的自身重力及千斤顶顶推系统2的推力,将单面楔形块6和两
侧相邻长管节3结合面贴紧,止水带压缩止水。

4、单面楔形块6内结合腔排水,形成干施工环境;

5、接头部焊接刚接头,连接体内注浆浇筑抗剪混凝土9;

6、拆除端封墙4,拆除千斤顶顶推系统2;

7、管底后注浆10;

8、回填保护,管内附属工程施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
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沉管最终接头结构尺寸小,预制方便,施工质量容易保
证;单面楔形,施工难度小,易于止水带压缩,最终接头块不易被水压力挤出;预制构件水下
对接,施工速度快,极大减小了人工水下操作工作量和最终结构的施工难度,有很大推广价
值。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
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
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
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
其等效物界定。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形式,它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基础垫层上设置有两侧相邻长管节,两侧相邻长管节上均设置有千斤顶顶推系统,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一侧端面为楔形,另一侧端面为垂直端面,且两侧端面均安装有刚端壳,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之间插设有单面楔形块;所述的两侧相邻长管节的两侧端面安装有第一刚端壳,第一刚端壳的外周安装有GINA止水带,两侧相邻长管节内均设置有端封墙;所述的单面楔形块的两侧安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