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主要用于高品位矿石的高效、安全
开采,属于矿业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采场底部结构是构成采矿方法的重要元素。采场的底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采矿方法的效率、劳动生产率、采准工程量、矿石的贫化与损失以及放矿工作的安全等,对
一个采场而言,选择合适的底部结构和合理的底部结构布置,在设计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
意义。传统的采场底部结构通常是利用爆破方法在原岩中开挖而形成,其具有施工工序复
杂、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支护成本高,往往在受到采动作用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破坏,对正
常的生产带来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采场底部结构设计于矿体之中,造成底部结构压矿量
大、回收困难,造成矿石损失率高,严重浪费了有效的矿产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
时在软岩矿体中难以形成底部结构,底部结构常常发生破坏,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如何在确保底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底部结构所压矿石进行回采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传统的开采过程中,通常将出矿巷道及工程布置于
矿体中形成底部结构,由于底部结构体积巨大,导致大量的高价值矿石损失而无法有效回
收、底部结构稳定性差、支护工程量大、返修率高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实现底部结构所压矿石
的安全回采;根据采场人工底部结构的尺寸及功能,所述采场人工底部结构分为3个分层来
进行回采和构筑底部结构,回采顺序为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最上一个分层采用一条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一分层进路1,对中深孔爆破时形成的矿
柱尖部无法回采的矿石进行回采置换,在回采过程中可对进路两侧2m以下矿石进行后退式
掏采,回采结束后采用混凝土对进路进行回填。
(2)第二分层12的二分层进路3沿垂直矿体方向布置,每条二分层进路3回采结束
后,在充填时预留堑沟4,并对堑沟4顶部采用锚杆10护顶,对凿岩道Ⅰ5顶部构筑宽度大于等
于4.0m,厚度大于等于0.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5,再采用低标号混凝土11对第二分层堑沟4
进行回填,以确保凿岩道Ⅰ5中深孔爆破的安全进行。
(3)第三分层13的三分层进路8沿矿体走向布置,进路充填时先在底部构筑一层厚
度大于等于0.5m的钢筋混凝土14,再对三分层进路8进行全部充填,凿岩道Ⅰ5、凿岩道Ⅱ16
和出矿进路7不进行充填,凿岩道Ⅰ5、出矿进路7两侧的充填体采用高标号混凝土。
进一步的,本发明每个分层的高度为2~4m,宽度为3~5m。
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爆破方式形成出矿堑沟,在凿岩道中打上向扇形炮孔,爆破
后形成出矿堑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下向进路充填法来构筑人工矿柱,在确保人工底部结构稳定的同时,将底
部结构所占的矿石置换出来,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与传统底部结构构筑工艺相比
具有工序简单、安全高效、矿石回收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回采分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回采分层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回采分层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底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一分层进路;2-脉外运输巷;3-二分层进路;4-堑沟;5-凿岩道Ⅰ;6-出矿
道;7-出矿进路;8-三分层进路;9-出矿川;10-锚杆;11-低标号混凝土;12-第二分层;13-第
三分层;14-钢筋混凝土;15-钢筋混凝土结构;16-凿岩道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采用下向式进路充填方法分层开采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分层
回采分为3层,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分层高度为3m,宽度为4m。
最上一个分层采用一条沿走向布置的一分层进路1,对中深孔爆破时形成的桃形
矿柱尖部无法回采矿石进行回采置换,在回采过程中可对进路1两侧2m以下矿石进行后退
式掏采,回采结束后采用混凝土对进路1进行回填。
第二分层12的二分层进路3沿垂直矿体方向布置,每条二分层进路3回采结束后,
在充填时预留堑沟4,并对堑沟4顶部采用锚杆10护顶,对凿岩道Ⅰ5顶部构筑宽度为4.0m,厚
度为0.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5,再采用低标号混凝土11对第二分层堑沟4进行回填,以确保
凿岩道Ⅰ5中深孔爆破的安全进行。
第三分层13的三分层进路8沿矿体走向布置,进路充填时先在底部构筑一层厚度
为0.5m的钢筋混凝土14,再对三分层进路8进行全部充填,凿岩道Ⅰ5、凿岩道Ⅱ16和出矿进
路7不进行充填,凿岩道Ⅰ5、出矿进路7两侧的充填体采用高标号混凝土。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通过爆破方式形成出矿堑沟,在凿岩道Ⅰ5中打上向扇形炮孔,
爆破后形成出矿堑沟4。
进一步的,采矿作业过程中,铲运机经出矿进路7、出矿川9、出矿道6、脉外运输巷2
将矿石运出。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采用下向式进路充填方法分层开采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分层
回采分为3层,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分层高度为4m,宽度为5m。
最上一个分层采用一条沿走向布置的一分层进路1,对中深孔爆破时形成的桃形
矿柱尖部无法回采矿石进行回采置换,在回采过程中可对进路1两侧2m以下矿石进行后退
式掏采,回采结束后采用混凝土对进路1进行回填。
第二分层12的二分层进路3沿垂直矿体方向布置,每条二分层进路3回采结束后,
在充填时预留堑沟4,并对堑沟4顶部采用锚杆10护顶,对凿岩道Ⅰ5顶部构筑宽度为6.0m,厚
度为0.7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5,再采用低标号混凝土11对第二分层堑沟4进行回填,以确保
凿岩道Ⅰ5中深孔爆破的安全进行。
第三分层13的三分层进路8沿矿体走向布置,进路充填时先在底部构筑一层厚度
为0.7m的钢筋混凝土14,再对三分层进路8进行全部充填,凿岩道Ⅰ5、凿岩道Ⅱ16和出矿进
路7不进行充填,凿岩道Ⅰ5、出矿进路7两侧的充填体采用高标号混凝土。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通过爆破方式形成出矿堑沟,在凿岩道Ⅰ5中打上向扇形炮孔,
爆破后形成出矿堑沟4。
进一步的,采矿作业过程中,铲运机经出矿进路7、出矿川9、出矿道6、脉外运输巷2
将矿石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