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傍山公路,特别是一种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路。
背景技术
傍山公路依山而建,公路一侧紧邻山体,另一侧通常是山崖。现有的傍山公路顶部
没有设防护结构,在某些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的路段,司机和行人的人身安
全难以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
路。它解决了现有的傍山公路在某些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路段,司机和行人
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路,包括下层路体,下层路
体一侧临山,另一侧设有防护设施;其还包括护顶体、上支撑柱及下支撑柱;护顶体包括护
顶、上层路体和支撑竖墙;上层路体位于下层路体的上方,其一端与支撑竖墙连接,另一端
为悬出端,护顶位于上层路体的上方,一端与山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为悬出端,支撑竖墙位
于下层路体与山体之间,其上端与护顶连接,下端直接或间接与山体连接;上支撑柱下端固
定在上层路体上,上端与护顶的悬出端连接,以支承护顶;下支撑柱下端固定在下层路体
上,上端与上层路体的悬出端连接,以支承上层路体。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支撑竖墙与山体通过锚杆固定连接;支撑竖墙在朝
向下层路体一侧的下端设有下边沟;支撑竖墙上设有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将支撑竖墙的两
侧墙面连通。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护顶的顶部为斜坡面,护顶与山体连接的一端高
于其悬出端。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护顶的顶部与下层路体之间所成角度为20°-70°。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护顶的顶部与下层路体之间所成角度为30°或
35°。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护顶的顶部内面呈拱形;护顶内部设有用于安置
管线的管线通道;护顶的悬出端的下端设有挂件,挂件下端连接有遮蔽帘。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层路体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其内间隔的植入有
工字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护顶体包括护顶、上层路体和支撑竖墙,护顶位于上层路体和下层路体的正上方。有
效阻挡来自山体的落石或其它掉落物,进而保障司机和行人的人身安全。
2、护顶的顶部为斜坡面,护顶与山体连接的一端高于其悬出端。掉落在护顶上的
落石可自由滑落到山崖下,而不是堆积在护顶上。
3、上层路体和下层路体都可以行车,两者在高度上错开,互不干扰,有效分流了车
辆,解决了行车难的问题。
4、支撑竖墙在朝向下层路体一侧的下端设有下边沟;支撑竖墙上设有排水通道,
排水通道将支撑竖墙的两侧墙面连通。山体渗水及雨水均可通过排水通道流入下边沟,再
通过下边沟排走。
5、护顶内部设有用于安置管线的管线通道。可容纳水、电、油、天然气等管线,无需
在山体上开挖管线通道,降低了施工成本。护顶的顶部可种植草皮,增加山区绿化面积,生
态环保。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顶部防护结构的傍山公路,包括下层路体1、护顶体、上支撑柱3及
下支撑柱4。
下层路体1一侧临山,另一侧设有防护设施11。防护设施11为护栏和/或路墩。
护顶体包括护顶21、上层路体22和支撑竖墙23。
护顶21位于上层路体22的正上方,一端与山体5固定连接,另一端为悬出端。护顶
21的顶部为斜坡面,其与山体5连接的一端高于其悬出端。
上层路体22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其内间隔的植入有工字钢。上层路体22位于下层
路体1的正上方,其一端与支撑竖墙23连接,另一端为悬出端。上层路层22在与支撑竖墙23
连接的一端设有上边沟221。
支撑竖墙23位于下层路体1与山体5之间,其上端与护顶21连接,下端直接或间接
与山体5连接,其还通过锚杆6与山体5固定连接。
上支撑柱3下端固定在上层路体22的工字钢上,上端与护顶21的悬出端连接,以支
承护顶21。
下支撑柱4下端固定在下层路体1上,上端与上层路体22的悬出端连接,以支承上
层路体22。
优选,支撑竖墙23在朝向下层路体1一侧的下端设有下边沟231。支撑竖墙23上设
有排水通道232,排水通道232将支撑竖墙23的两侧墙面连通。下边沟231与支撑竖墙23一体
成型,或与下层路体1一体成型,或为一个独立的预制件。
优选,护顶21的顶部与下层路体1之间所成角度为20°-70°。再优选30°-40°;更优
选30°或35°。
优选,护顶21内部设有用于安置管线的管线通道211,各管线通道211之间相互独
立,互不连通。
优选,护顶21的顶部内面呈拱形,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优选,护顶21的悬出端的下端设有挂件7,挂件下端连接有遮蔽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