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建筑基础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梁和建筑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在厂房、房屋等建筑结构中,一般都以柱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梁则主要起到柱子
间连系的作用,使基础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减缓不均匀沉降的负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梁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形成。即,现浇就是通过在现场组装模板,
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由于现浇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速度慢,使得梁的成型时间较长,因
而使得梁与柱的之间的连接工艺繁琐,影响形成建筑基础结构整体的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梁和建筑基础结构,该梁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够
快速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梁,所述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
体,所述梁本体为预制件,每个所述梁本体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
部外露于所述梁本体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埋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一定位
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于所述梁本体的端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外露于所述梁本体的端
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
述第一定位件为一体成型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定位件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多个杆状件,多个
所述杆状件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连接孔中。
优选地,所述梁本体的顶面设有用于安装墙板的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梁包括多个所述梁本体,多个所述梁本体的端部依次相对设置,且多
个所述梁本体的相对的端部的所述第一预埋件之间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建筑基础结构,所述建筑基础结构包括梁柱基
础和上述的梁,所述柱基础包括桩基和固定于所述桩基内的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
的顶面外露于所述桩基,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建筑基础结构包括垫块,所述垫块设置在多个所述梁本体的所述第
一预埋件的连接处的下方,并所述垫块的顶面贴合于所述梁本体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连接有支撑柱,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面固定连接
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和所述支撑柱均为金属件,所述支撑柱
焊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面焊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梁本体设置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梁的工艺
相比,简化了梁的成型工艺,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并且本发明还在梁本体的端部设置预埋
件,以方便多个梁本体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的端部与柱或柱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
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
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梁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梁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预埋件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预埋件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柱基础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柱基础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预埋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预埋件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桩基 20 第二预埋件
21 第二连接板 22 第二定位件
30 梁本体
40 第一预埋件 41 第一连接板
42 第一定位件 411 连接孔
50 支撑柱 60 安装槽
70 垫块 80 墙体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
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
描述用词。
根据图1至图4所示,显示了一种梁,其中,该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30,梁本体30
为预制件,每个梁本体30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40,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梁本体
30的端面。其中,第一预埋件40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实心柱体、实心杆体、镂空柱体、一端
开口的柱体等。只要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梁本体30的端面,使得第一预埋件40的端
部能够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即可。
在现有技术中,梁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形成。即,现浇就是通过在现场组装模板,
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由于现浇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速度慢,使得梁的成型时间较长,因
而使得梁与柱的之间的连接工艺繁琐,影响形成建筑基础结构整体的进度。
本发明将梁本体30设置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梁的工艺相比,简化了梁的
成型工艺,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并且本发明还在梁本体30的端部设置第一预埋件40,以方
便多个梁本体30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30的端部与柱或柱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
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埋件40包括第一连接板41和与第一
连接板41连接的第一定位件42,第一定位件42固定于梁本体30的端部内,第一连接板41外
露于梁本体30的端面。其中第一连接板41用于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第一定位件42用于定
位第一连接板41。具体地,在预制梁本体30时,将第一预埋件40预先放置在梁本体30的端
部,使得预制完毕的梁本体30中,第一定位件42设置在梁本体30的端部中,第一连接板41外
露于梁本体30的端部。其中,第一定位件42可以为任意形状,镂空板或柱体、杆状等。
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多种。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
位件42可以固定连接,即常用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均可,例如焊接、粘接等。在本发明的一种
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其中显示的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焊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板
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角焊缝高度不小于6mm,优选地,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角焊
缝高度为6mm。其中,角焊缝高度为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之间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的焊缝,且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到斜边的高度。或者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为
一体成型件。即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同时形成,以确保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
件42之间的连接强度。
除此之外,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还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即常用的可拆卸
的连接方式均可,例如,卡接、插接等。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其中显示了
第一连接板41包括多个连接孔411,第一定位件42包括多个杆状件,多个杆状件的端部一一
对应地连接于多个连接孔411中。再例如,第一连接板41的连接孔411可以为具有内螺纹的
螺纹孔,杆状件的端部为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第一连接
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其中,特别优选地,第一定位件42可以为具有多个弯折的曲线杆或具
有不规则形状的部件,使得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定位件42的定位作用。
为了便于预制的梁本体30的搬运和运输,优选地,梁本体30上设有多个吊装孔。
如图1至4所示,本发明的梁还可以包括多个所述梁本体30,多个梁本体30的端部
依次相对设置,且多个梁本体30的相对的端部的第一预埋件40固定连接。本发明将梁设置
包括多个梁本体30,即,如图1至图4所示,将梁设置为多段形式,使得能够避免在形成尺寸
(即长度和/或高度)较大的梁强度不够或容易倒塌的情况。此外,本发明通过在梁本体30的
端部设置第一预埋件40,以方便多个梁本体30端部之间的连接。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体成型
的梁或分段现浇方式成型的梁相比,本发明的梁的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
梁的形成时间和工艺过程。
此外,参见图7至图22,显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基础结构,所述建筑基础结
构包括梁柱基础和上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梁,所述柱基础包括桩基10和固定于桩基10内的第
二预埋件20,第二预埋件20的顶面外露于桩基10,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第二预
埋件20的顶面上。
本发明将梁本体30设置为预制件,使得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同时本发明还在梁
本体30的端部设置第一预埋件40,以方便多个梁本体30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30的端部与柱
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其中,优选地,第二预埋件2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预埋件40的结构相同。即,参见图
11和图12,第二预埋件20包括第二连接板21和与第二连接板21连接的第二定位件22,所述
第二定位件22固定于桩基10内,至少第二连接板21的顶面外露于桩基10。当然,第二预埋件
20的第二连接板21也可以包括多个连接孔211。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侧面固定连接于第二
连接板21的顶面上。特别优选地,第二连接板21的顶面与桩基10的顶面齐平,以方便第一预
埋件40的连接,同时还使得柱基础的外观更加美观、简洁。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柱基础也设置为预制件,即本发明的建筑基础结构
的柱基础和梁均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的工艺相比,本发明简化了成型工艺,提高了
成型速度。并且本发明的柱基础还包括第二预埋件20,以方便柱基础与梁之间的连接安装,
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由于本发明的梁包括多个所述梁本体30,因此,优选地,本发明的建筑基础结构还
包括垫块70,该垫块70设置在多个梁本体30的第一预埋件40的连接处的下方,并垫块70的
顶面贴合于梁本体30的底面。垫块70用于支撑多个梁本体30的第一预埋件40的连接处,以
防止多个梁本体30的第一预埋件40的连接处断开。特别优选地,垫块70的顶面与第一预埋
件20的顶面基本齐平。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预埋件20的顶面连接有支撑柱50,第一预埋件
40的端面固定连接于支撑柱50的侧面。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支撑柱50的横截面为
矩形。第一预埋件40的端面贴合固定于横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柱50的侧面上。
参见图13至图20,显示了本发明的建筑基础结构的四种实施方式。具体参见图13
和图14,其中,只有横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柱50的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梁。图15和图
16中,只有横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柱50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梁。图17和图18中,横
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柱50的相邻的三个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梁。图19和图20中,横截面为矩形
的支撑柱50的四个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梁。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支撑柱50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圆形、椭圆
形、三角形等。与支撑柱50固定连接的第一预埋件40的端面只要形成与支撑柱50的连接侧
面相互补的形状即可。
为了方便第一预埋件40、第二预埋件20和支撑柱50之间的连接,优选地,第一预埋
件40、第二预埋件20和支撑柱50均为金属件。更加优选地,支撑柱50焊接于第二预埋件20的
顶面,第一预埋件40的端面焊接于支撑柱50的侧面。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预埋件
40、第二预埋件20和支撑柱50也可以为高分子材料,并且第一预埋件40、第二预埋件20和支
撑柱50之间通过高分子材料的焊接方法连接,例如激光焊接等。
本发明的建筑基础结构应用于厂房、房屋等的建筑领域中,因此,特别地,本发明
的梁本体30的顶面设有用于安装墙板的安装槽60。具体参见图21和图22,多个墙体单元80
的端部依次滑入梁本体30顶面的安装槽60中,以实现墙体单元的快速装配和安装,同时提
高了厂房、房屋等建筑的施工时间和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
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
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
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
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