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95955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8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32408.X

申请日:

2000.11.15

公开号:

CN1352328A

公开日:

2002.06.0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0.11.15

IPC分类号:

D04B15/48

主分类号:

D04B15/48

申请人:

陈仁惠;

发明人:

陈仁惠

地址:

台湾省台北市100新生南路一段160巷27号4F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元中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明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且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该送纱轮组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送纱轮;另一导纱板与一活动导纱机构是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送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藉由送纱轮的轮径为连续性挠设纱线送纱,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发生故障,或纱线脱轨的情形发生,使得强捻性纱线(或蛀虫纱)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同时可因应各种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包括: 一送纱装置本体; 一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 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 至少有一送纱轮组,是枢设于该转轴上且位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该送纱 轮组由上而下具有第一及第二,或二个以上的送纱轮,且该第一送纱轮轮径最大, 第二至第N送纱轮则依次递减缩小其轮径; 一导纱板,是相对于该送纱轮组地设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其上布设有数 个导纱眼,用以导引纱线进入该送纱轮组; 一活动导纱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侧,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该等送 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 轮数以三个为佳。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 轮数以四个为佳。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动 导纱机构是具有一导纱臂,其上具有与多数送纱轮相对应数目的多数导纱眼。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 装置尚包括有一设在送纱装置入纱侧的一组多数压纱器,该等压纱器是设于本体之 上,其数目是与送纱轮组数相对应。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 纱装置的出纱侧进一步包括对应于送纱轮组数目相对应的出纱压纱器及导纱眼。

说明书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使强捻性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而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同时可因应各种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

    早前纱线组织较单纯,一般皆属较低捻纱且纱线表面不光滑的短纤纱线,因此在不规则送纱时,只要将纱线以半圈绕设在不规则送纱轮上,及利用送纱轮的表面与纱线所产生的摩擦力,即可达成变色及不规则送纱。故低捻性纱线只要配合单一送纱轮即能达成送纱的目的。由于挽近为适应市场各式各样的布样需求,纱线的性质及结构组织产生极大的变化,早期的趋向一般是朝向超细纤维发展,而超细纤维的纱线表面组织较为光滑。由于不规则送纱的关键是,纱与在送纱轮外周的接触不超过一圈,以免针织机针织吃纱时,造成纱线张力不正常,进而影响送纱的稳定性。所以更进一步地,双送纱轮(上下层送纱轮)的结构便出现以适应超细纤维纱线的送纱动作,且在送纱轮的送纱表面增设弹性摩擦皮以增加摩擦力,如图7所示,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1、一设于本体1上的驱动机构,其具有一转轴4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1上及枢设于该转轴4上的离合器2及多数个皮带轮2A、一位于本体1下方且设于转轴4上的送纱轮组3、设在送纱轮组3侧的一导纱板5,其上具有两组导纱眼6、一压纱器9是设于本体1地相对端上与皮带轮2A对应以及一活动导纱机构7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3上侧,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3,以进行送纱动作,该活动导纱机构7是为一导纱臂,其上具有与导纱眼6对应的导纱眼8,如图所示,该送纱轮组3为二组,其中送纱轮组3均为二个送纱轮,送纱轮上具有弹性圈体的表面;前述结构对一般传统纱线的送纱均可适当解决,但对于超细纤维或强捻性纱线或蛀虫纱等各种新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或提花时,该等新纱线往往无法顺利送纱,经创作人长期以来的试验并深究其因,乃是该等新纱线在送纱轮上因摩擦力不足进而造成新纱线在送纱轮上发生打滑现象,致使送纱不稳定,织造品质自然不良;尤其当不规则送纱轮轮径的上层与下层同径时,纱线在被织造时,针织站依所设定的需求量吃纱时,纱线张力一拉紧在瞬间往往使上层送纱轮的输入纱线长度不足而令下层送纱轮吃纱不足,因而令上层送纱轮的纱线陷入弹性摩擦皮内而受损,同时使导纱臂7受纱线作用力而偏斜导致纱线在非正确的送纱轮表面送纱,甚或脱轨送纱亦即输入纱长度等于或小于输出纱的长度,因此过去导纱臂的故障率相当高;再者,为因应各种纱线性质,双层送纱轮有时候也无法一一满足,仍必须依靠频频换装新送纱轮来配合如强捻性纱线的送纱动作,因此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受限甚钜;亦即一般传统纱线在一般具有摩擦力的送纱轮上绕一圈即可,而超细纤维活性纱则必须绕二圈或二圈以上,摩擦力必须增加,对其他各种新纱线则需绕三圈或三圈以上,摩擦力更需要增强,才能使新纱线获致正常稳定的送纱。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表面光滑度较高的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的新颖送纱装置。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其是利用由上而下的多数送纱轮轮径递减的配置方式来达成,亦即输入端纱长度永远大于输出端纱长度,即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因不正常送纱而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可因应各种新颖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

    为达到上述目的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至少一送纱轮组、一导纱板以及一活动导纱机构,其中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且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而该等送纱轮组是枢设于该转轴上且位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下方,该送纱轮组由上而下具有第一及第二送纱轮、或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送纱轮、或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送纱轮;另导纱板与活动导纱机构是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藉由第一送纱轮的轮径、第二及第三以及第四送纱轮的轮径的连续递减的挠设纱线送纱,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发生不正常而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使得强捻性纱线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同时可因应各种新纱线性质的使用,故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

    本发明利用具有第一至第四送纱轮的连续送纱或第一送纱轮的轮径最大,第二、第三及第四送纱轮的轮径则依次递减地缩小其轮径的结构特征送纱,以达到在进行不规则送纱时,能对各种纱线顺利稳定送纱,不会有打滑现象,织造品质稳定,以及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容易故障,或纱线脱轨送纱的情形发生,并可因应各种纱线性质,纱线的使用选择空间较大的目的及功效。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详细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制,有关附图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1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第二实施例的轮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传统送纱轮的示意图。

    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  送纱装置本体           20  驱动机构21  转轴                   22  皮带轮30  送纱轮组               31  第一送纱轮32  第二送纱轮             33  第三送纱轮40  导纱板                 41  导纱眼50  活动导纱机构           51  导纱臂52  导纱眼                 60  压纱器Y   纱线                   D1  第一送纱轮的轮径D2  第二送纱轮的轮径D3  第三送纱轮的轮径D4  第四送纱轮的轮径

    请同时参阅图1、图2为本发明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及立体组合示意图,本发明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10、一驱动机构20、一转轴21、至少一皮带轮22、至少一送纱轮组30、一导纱板40、一活动导纱机构50及一设在支架70上的入纱压纱器60,其中,该驱动机构20是设于该送纱装置本体10上,而该转轴21是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10上且位于该本体10上方至少有一皮带轮22枢设于该转轴10上,而位于该本体10下方则至少有一送纱轮组30设于该转轴21上,该导纱板40则位于该送纱轮组30一侧地固设在该本体10底端,其上具有多数个导纱眼41,用以供纱线Y通过进入该活动导纱机构50与该送纱轮组30,如图3所示,该活动导纱机构50是具有一导纱臂51,其是设置于该送纱轮组30的侧面,用以导引纱线Y接触或离开该送纱轮组30,以进行送纱动作;该活动导纱机构50上具有与导纱眼41对应的导纱眼52;另该压纱器60是设于本体10的相对端上与皮带轮22对应,用以供纱线Y穿过该导纱板40的导纱眼41,其中,该送纱轮组30可为二组或二组以上地分设于该转轴21上,而该等送纱轮31、32、33表面上具有弹性摩擦皮。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及轮径示意图,本发明的另一技术特点是该送纱轮组30由上而下具有第一、第二、第三送纱轮31、32、33且第一送纱轮31的轮径略大于第二、第三送纱轮32、33的轮径,而且该第二送纱轮32轮径又略大于第三送纱轮33的轮径;如图所示,该第一送纱轮31的轮径为D1,而该第二、第三送纱轮32、33的轮径分别为D2、D3,因此D1>D2>D3;亦即该第一送纱轮31的轮径大于该第二、第三送纱轮32、33的轮径,而第二送纱轮32的轮径又大于该第三送纱轮33的轮径,其主要作用有三,一为可避免第一送纱轮31的弹性摩擦皮受损,二为避免导纱臂51发生偏斜时,容易导致纱线Y在非正确的送纱轮表面送纱,进而使导纱臂51损坏发生故障,三为避免发生纱线Y脱轨的情形,由于不规则送纱无法绕送纱轮超过一圈,以免影响针织机吃纱,因此纱线Y绕送纱轮半圈,较易配合针织机吃纱并随时搭配调整纱线Y张力,所以由于上述技术手段的延伸,在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中,送纱轮并非只限制在三个,如图4所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即将送纱轮改良为三个或三个以上送纱轮的设计,如此始可因应当今日新月异的各种新纱线Y的新物理性质,同时因为增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送纱轮,将使纱线Y在送纱轮上的接触面增加,摩擦长度增加及纱线Y绕设的长度增加,所以纱线Y因表面组织凹凸不平,例如蛀虫纱,或因表面组织过于光滑,摩擦是数甚小,例如强捻性纱线,纱线在送纱时与送纱轮的接触表面甚小,均可避免纱线Y在送纱轮上发生打滑的现象;因此,依各种纱线Y特性如一般传统纱线可绕导纱眼41、第一送纱轮31一圈、导纱眼52即进入针织机,或如为超细纤维活性纱则可绕导纱眼41、第一、第二送纱轮31、32共二圈(其间仍有绕经相对的导纱眼41与导纱眼52)、导纱眼52即进入针织机,或如为强捻性纱线(或蛀虫纱)Y则需绕导纱眼41、第一、第二及第三送纱轮31、32、33共三圈(其间仍有绕经相对的导纱眼41与导纱眼52)、导纱眼52即进入针织机,当然,特殊光滑表面纱线亦可依此类推,经由第一至四送纱轮31-34,如图4所示(甚或经过四个以上的送纱轮)及其相关配套的导纱眼41及51而进入针织机。如此可依各种不同纱线Y的特性而选择送纱轮的多寡,因而获致不打滑的稳定送纱;故本发明使用纱线的种类的选择空间大幅提升;而此处所谓一圈、二圈或三圈是指绕过送纱轮而言;综之,本发明第一送纱轮31的轮径最大第二及第三以及第四送纱轮32、33、34的轮径依次递减缩小,使得由上而下的送纱轮的输入纱的长度永远大于输出纱的长度,如此将可达到送纱轮作业顺畅稳定,导纱臂亦可置于正确的送纱轮圆周表面的作用,且在使用强捻性或光滑表面纱线或不规则表面的蛀虫纱时不虑发生打滑现象。

    一般纱线经压纱器60自导纱板40上的导纱眼41经导纱臂51的导纱眼52,并由针织机所设定的吃纱状况,使纱线Y产生张力而移动导纱臂51进入或脱离送纱轮组30。当为一般传统纱线Y送纱时,本发明可使用第一送纱轮31即可,亦即将纱线Y绕过该第一送纱轮31半圈,因为一般纱线Y表面摩擦是数较大,且送纱轮31表面有弹性圈体作阻滑,所以摩擦力较大,较不易打滑,因此可顺利稳定送纱。

    当为超细纤维活性纱Y送纱时,本发明可使用第一送纱轮31及第二送纱轮32,亦即将纱线Y绕过该第一及第二送纱轮31、32,因为超细纤维活性纱表面较光滑,因此送纱轮表面必须藉由第二送纱轮32增加接触面积与摩擦力,以避免打滑,而可顺利稳定送纱。

    当为强捻性纱线Y送纱时,使用第一送纱轮31及第二送纱轮32的摩擦力,已无法使强捻性纱线Y达成顺利送纱,甚至时有打滑现象,严重影响织造品质;因此本发明改良增加第三送纱轮33及第四送纱轮34,亦即将纱线绕过该第一、第二、第三送纱轮31、32、33及第四送纱轮34,因为强捻性纱线Y表面更光滑,因此必须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送纱轮来增加接触面积与摩擦力,以避免打滑,而可顺利稳定送纱。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于本体上方设一与送纱轮数目相对应的入纱压纱器60及60a及其导纱眼71及71a,而于本体下端出纱侧则增设出纱侧压纱器83、83a及相对应的导纱眼84、84a,该等压纱器83、83a及导纱眼84、84a是设在第二导纱板82上,导纱板82是以如图5所示的钩部81-81架置于针织架铝环90上,再藉送纱装置本体上的固定螺丝(图中未示)锁固在送纱装置本体上,以使多组纱线Y、Y1同时织造时可以井然有序地进行织造,余者构造同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说明从略。

    此间应予说明,纺织纤维的结构及性质的研发与进步日新月异,为使不规则送纱或提花作业得以顺利稳定地进行,本发明的送纱轮组并不以四组为上限,可依实际纱线的表面光滑度的大小而增加,并令各送纱轮由上而下的轮径予以递减排列配置。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适用各种纱线的新颖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送纱装置本体、一驱动机构是设置于该送纱装置本体上且其具有一转轴轴向地贯穿设置于该送纱本体上及枢设于该转轴上多数皮带轮,该送纱轮组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送纱轮;另一导纱板与一活动导纱机构是用以导引纱线接触或离开送纱轮组,以进行送纱动作,藉由送纱轮的轮径为连续性挠设纱线送纱,可避免送纱轮的弹性摩擦皮受损及导纱臂发生故障,或纱线脱轨的情形发生,使得强捻性纱线(或蛀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