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配重标准件、基站配重基础及一体化基站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站配重标准件、基站配重基础及一
体化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基站建设模式的缺陷越来越突显,具体有如
下缺陷:1、建设工期长:由于采用现场浇注式塔基设计,其施工养护周期长,从而导致新建
基站项目整体进度很难压缩;2、施工条件高:由于需要现场开挖和浇筑,因而在我国的北方
每逢冬季和南方每逢雨季时,基站的基础施工十分困难;3、资源重复利用率低:基站建设的
基础造价通常在整个基站建设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现场浇筑后的基础在搬站时无法重复
使用,导致资源浪费。
因而近年来,基站逐渐朝预制化以及模块化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的基站。其包括配
重基础、设置于配重基础上的基站房体以及设置于配重基础上或者基站房体上的塔体。其
中,一体化基站通过将基站的主要构件(例如基站的配重基础、基站房体或者塔体等)预制
化、模块化,这样能够缩短基站的建设周期,而且将基站的主要构件模块化还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基站搬站时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其中,现有的一体化基站的配重基础是由很多
块模块化的混凝土构件两两连接组合而成的,即,混凝土构件开设有多个通孔,然后相邻的
两个混凝土构件通过配合穿过通孔的螺杆相互连接,这样会使得螺杆需要一次穿过的混凝
土构件很多,而且也使得螺杆的长度很长,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会给混凝土构件相互之间
的连接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互之间能够更加方便且有效地进行
连接的基站配重标准件,并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的基站配重基础以及一
种包括所述基站配重基础的一体化基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配重标准件,其包括块状的第
一配重构件及第二配重构件,其中,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
内壁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对应的侧面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的第一连接通孔;所述第
二配重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构件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均为方块状结构,所述凹槽为
方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其中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突出块,所述第一
配重构件的另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形状大小与所述突出块匹配的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一突出柱,所述第二配重构件开设有与所述突出
柱配合的固定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重构件以及所述凹槽均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突出柱具有与
所述凹槽的底部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外
侧面延伸出有至少两个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等距地布置于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外侧面
上;所述固定槽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处设置有一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开设有与
所述突出柱的第二端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开口。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配重基础,其包括连接件及至少两个相邻放置的
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标准件;其中,相邻放置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的侧面互相接触,且其
位于侧面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互相对准,所述连接件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通
孔连接相邻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相互之间连接形成块状结构,所述块状结构具有
至少三个由两两相邻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的处于同一平面上的侧面相互组成的侧面结
构,所述侧面结构上各设有一个与处于该侧面结构上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连接的固定构
件,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结构上的所述固定构件首尾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至少一块槽钢以及多个槽钢连接件,所述槽钢开设
有与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通孔,所述槽钢通过配
合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所述槽钢连接件与对应的所述基站配
重标准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其中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突出块,所述第一
配重构件的另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形状大小与所述突出块匹配的容纳槽,相邻的两个
所述第一配重构件通过所述突出块与所述容纳槽配合连接。
本发明另外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基站,其包括基站机房框架、基站机房、基
站塔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基础;所述基站机房设于所述基站机房框架内,所述基站
塔体通过与其连接的所述基站机房框架与所述基站配重基础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包括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的所述基站配重基
础以及包括所述基站配重基础的所述一体化基站,通过在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上表面开设
有所述凹槽,并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对应的侧面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
贯穿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且所述第二配重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的凹槽内从而形
成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并且通过将所述连接件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连
接相邻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从而连接形成所述基站配重基础。由上可知,在所述基站配
重标准件两两连接的过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配重构件从所述凹槽处取下,这样所述基站
配重标准件通过所述凹槽可以方便地将所述连接件配合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第一连
接通孔,从而使得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相互之间能够更加方便且有效地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
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配重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配重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配重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配重基础400,包括连接件1及至少两个
相邻放置的基站配重标准件2;其中,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包括块状的第一配重构件3及第
二配重构件4;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30,且所述凹槽30的内壁与所述第
一配重构件3的对应的侧面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的第一连接通孔;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
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凹槽30内;相邻放置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的侧面互相接
触,且其位于侧面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互相对准,所述连接件1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第
一连接通孔连接相邻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件1可以为两端与螺栓配合连接的螺杆,也可以为两端设
有供锥销配合定位的锥销孔的连接杆等,只要可以让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连接
固定,那么就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上表面开设有所述凹槽30,并在
所述凹槽30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对应的侧面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的所述第
一连接通孔,且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容置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凹槽30内从而形成所述基
站配重标准件2,并且通过将所述连接件1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连接相邻
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从而连接形成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由上可知,在所述基站配重
标准件2两两连接的过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从所述凹槽30处取下,这样所述基
站配重标准件2通过所述凹槽30可以方便地将所述连接件1配合穿过相互对准的两个所述
第一连接通孔,从而使得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相互之间能够更加方便且有效地进行连接。
优选地,请参见图1,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均为方块状结构5,
所述凹槽30为方形凹槽30。其中,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均为方块状结
构5这样便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的搬运以及叠放,并且还便于相邻
的两个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相互连接。此外,所述凹槽30为方形凹槽30,这样便于所述连
接件1通过所述凹槽3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而使得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相互之间能够更
加方便且有效地进行连接,同时也便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放置在所述凹槽30内。需要说明
的是,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正六边体结构或
者是圆柱状结构等;所述凹槽30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具有相应的结构,例如为正六边体结
构或者是圆柱状结构等,在此均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其中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突出块(图未示),
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另两个侧面各设有至少一个形状大小与所述突出块匹配的容纳槽
(图未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通过所述突出块与所述容纳槽配合连接。通过让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通过所述突出块与所述容纳槽配合连接,可以提高所述第
一配重构件3相互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即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相互之间的连接
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突出块与所述
容纳槽可以均为圆柱状结构、方块状结构5或者是圆柱锥状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改进,请参见图2与图3,所述凹槽30的底部设有一突出
柱300,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开设有与所述突出柱300配合的固定槽400。这样所述第二配重
构件4可以通过与所述固定槽400配合的所述突出柱300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稳固连接,从
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的稳定性。
再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与图3,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以及所述凹槽30均为圆柱状结
构;所述突出柱300具有与所述凹槽30的底部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
端,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外侧面延伸出有至少两个卡接块301,所述卡接块301等距地
布置于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外侧面上;所述固定槽400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固定槽400
的槽口处设置有一固定块401,所述固定块401开设有与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的形状大
小相匹配的开口402。这样在圆柱状结构的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与圆柱状结构的所述凹槽30
配合的过程中,所述突出柱300可以通过所述固定块401开设有的与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
端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开口402进入到所述固定槽400中,并且当设有所述卡接块301的所
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进入到所述固定槽400中时,还可以将圆柱状结构的所述第二配重构
件4旋转一定角度,这样使得设有所述卡接块301的所述突出柱300的第二端也在所述固定
槽400中旋转相应角度而不再与固定块的开口402匹配,从而使得所述突出柱300设有所述
卡接块301的第二端被所述固定块401固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与所述第一配重
构件3稳固连接。并且当需要从所述凹槽30内取出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时,将所述第二配重
构件4旋转相应角度使得所述突出柱300设有所述卡接块301的第二端能够从所述固定块的
开口402退出即可,因此通过一端设有所述卡接块301的所述突出柱300以及所述固定槽400
的槽口处设有的所述固定块401,可以便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的连
接固定或者分离。
进一步地改进上述技术方案,请参见图1,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相互之间连接形
成块状结构5,所述块状结构5具有至少三个由两两相邻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的处于同
一平面上的侧面相互组成的侧面结构,所述侧面结构上各设有一个与处于该侧面结构上的
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连接的固定构件6,相邻的两个所述侧面结构上的所述固定构件6首
尾连接。这样通过首尾连接的所述固定构件6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相互之间所连
接形成的所述块状结构5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的稳定性。
再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所述固定构件6包括至少一块槽钢60以及多个槽钢连接
件61,所述槽钢60开设有与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的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
接通孔,所述槽钢60通过配合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所述槽钢连
接件61与对应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连接。这样所述槽钢60可以通过所述槽钢连接件61
与相应的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高所述基站配重标准件2相互之间所
连接形成的所述块状结构5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的稳定性。需要说
明的是,所述槽钢连接件61可以为两端与螺栓配合连接的螺杆,也可以为两端设有供锥销
配合定位的锥销孔的连接杆,只要可以让所述槽钢60与相应的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固定连
接,那么就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此,为了分析槽钢60加固对基站配重基础400的整体性以及刚度的影响,我们根
据相应的实验方案建立了两个加载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即对基站配重基础400有槽钢60加
固以及没有槽钢60加固的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表1的应力以及应变的分析
结果:
表1两种基站配重基础400模型应力、应变分析
![]()
![]()
根据表1可知,有槽钢60加固的基站配重基础400,0°加载45°加载的最大应力分别
是120.43MPa、231.94MPa,比未加固时的最大应力值236.56MPa、382.81MPa明显下降;同时,
基站配重基础400在有槽钢60加固的情况下,0°加载45°加载的最大变形分别是4.62mm、
6.65mm,比未加固时的最大变形值7.37mm、9.09mm下降,缓解了基础变形。由此可见,对所述
基站配重基础400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整体的刚性,从而可以增加一体化基站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4,本发明另外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基站,其包括基站机房框架
100、基站机房200、基站塔体300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配重基础400;所述基站机房200设于
所述基站机房框架100内,所述基站塔体300通过与其连接的所述基站机房框架100与所述
基站配重基础400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一体化基站的所述基站塔体300通过所述基站机
房框架100固定在上述的基站配重基础400上,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所述基站机房框架100稳
固地固定在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上,而且因为所述一体化基站应用了上述的基站配重基
础400,因此也便于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的配件(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一配重构件
3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配重构件3与所述第二配重构件4之间)的相互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可
以提高所述一体化基站的施工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基站机房框架100与所述基站塔体300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以
及所述基站机房框架100与所述基站配重基础400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或
者为卡勾卡槽配合连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
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