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技术领域,
具体是指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梁一般用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落于混凝土
梁上或混凝土梁交叉点上,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
对于箍筋密集、肢数多、钢筋截面大、间距小的超长超大混凝土梁,传统施工方法
是在梁内焊接角钢支架支撑钢筋绑扎,施工周期长,焊接量大,工效低,成本高,焊接作业破
坏防水且难以保证钢筋密集部位施工质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其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成
本低,施工质量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
骨架施工装置,其使得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施工质量好,适
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其设计巧妙,结构
简洁,搭设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其施工周期短,施
工效率高,成本低,施工质量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其设计巧妙,操作
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其
特点是,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吊梁和升降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
支撑架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
形成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所述吊梁横向穿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且两
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
中均设置有所述升降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
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的两端用于升降所述吊梁。
较佳地,所述吊梁是工字钢吊梁。
较佳地,所述吊梁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吊梁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升降驱动
部件的数目是所述吊梁的数目的两倍,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所述第二
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和所述吊梁一一对应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若干纵向横杆
和若干横向横杆,若干所述竖向立杆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和第二立杆组,
所述第一立杆组中的所述竖向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组中的所述竖向立杆均沿纵向排列,若
干所述纵向横杆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每根所述纵向横杆连接所述第一立杆组中的所述竖向
立杆或所述第二立杆组中的所述竖向立杆,所述横向横杆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所
述第一立杆组中的其中一根所述竖向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组中的其中一根所述竖向立杆,
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安装在所述横向横杆上,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
支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之间,所述的吊梁的两
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之间和所述第
二支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之间。
更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还包括竖向斜撑杆,所述竖向斜撑
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沿竖向上下设置,所述
升降驱动部件安装在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的位于上方的所述横向横杆的连接所述竖向斜
撑杆的位置上。
更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还包括竖向加强立杆,所述第一支
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第一立杆
组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加强立杆。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竖向剪刀撑,所述第一支撑架和
所述第二支撑架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剪刀撑。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竖向抛撑杆和横向支撑杆,所述
竖向抛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所述第
二支撑架的上部和下部均分别连接有所述竖向抛撑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另一
端。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顶部拉结横向横杆,所述顶部拉
结横向横杆位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的上方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
和所述第二支撑架。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均可拆卸设置有吊梁搁置纵向横
杆,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位于所述吊梁的升降行程中,所述的吊梁的两端分别搁置在所
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
杆上。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均设置有限位纵向横杆,所述混凝
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限位纵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
的所述限位纵向横杆之间。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中部连接横向横杆,所述中部连
接横向横杆横向穿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且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
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并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
较佳地,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包括手动起重葫芦和拉绳,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所述
第二支撑架中均设置有所述手动起重葫芦,所述手动起重葫芦连接所述拉绳,所述第一支
撑架中的所述拉绳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拉绳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的两端。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升降导轨,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
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均设置有所述升降导轨,所述的吊梁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
的所述升降导轨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导轨中,所述升降驱动部件与所述升降
导轨配合设置用于使所述吊梁沿所述升降导轨升降。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通过了一种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其特点是,所述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并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置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两
侧,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位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上方;
(2)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中,在所述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
以将制作好的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挂设在所述吊梁上;
(3)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将所述吊梁以及挂设在所述吊梁上的所述混凝土梁钢
筋骨架下降直至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落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上;
(4)将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拆除。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现场安装,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将
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支
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形成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将所述吊梁横向穿设所
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且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在
所述第一支撑架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均设置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
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的两端
用于升降所述吊梁。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包括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混凝土梁竖向箍筋、
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混凝土梁横向箍筋和混凝土梁纵向腰筋,所述步骤(2)的在所述吊
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的工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1)在所述吊梁上画上钢筋定位线,根据所述钢筋定位线将所述混凝土梁上排纵
向钢筋安置在所述吊梁上;
(22)将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挂接在所述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上;
(23)将所述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的底端;
(24)将所述混凝土梁横向箍筋沿竖向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
(25)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上和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
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上均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纵向腰筋。
更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还包括中部连接横向横杆,所述中部连
接横向横杆横向穿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且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中
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并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
在所述步骤(24)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25)之前,所述步骤(2)的在所述吊梁上制
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的工序具体还包括步骤:将所述混凝土梁纵向腰筋置于所述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上;
在所述步骤(25)之后,所述步骤(2)的在所述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的工
序具体还包括步骤:将所述中部连接横向横杆拆除。
较佳地,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中,所述吊梁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
吊梁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升降驱动部件的数目是所述吊梁的数目的两倍,所述第一支
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和所述吊梁一一对应
连接,所述步骤(3)的下降工序具体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使所述吊梁分多次下
降,每次下降一段距离,且沿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的中间向两侧方向上的所述吊梁依次
延迟一次下降。
较佳地,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
架中均设置有吊梁搁置纵向横杆,所述的吊梁的两端分别搁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中的所述
吊梁搁置纵向横杆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上;在所述步骤(2)之
后以及在所述步骤(3)之前,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升降驱
动部件使所述吊梁上升从而离开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然后将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拆
除。
更佳地,在所述步骤(1)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2)之前,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
工方法还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使所述吊梁上升从而离开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
杆直至到达合适的施工位置。
较佳地,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41)将所述吊梁从所述升降驱动部件上拆除;
(42)将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从所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
的两侧拆除;
(43)将所述吊梁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中抽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吊梁和升
降驱动部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支撑
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形成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吊梁横向穿设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
工空间且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架中和第二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架中和第二支撑架中均设
置有升降驱动部件,第一支撑架中的升降驱动部件和第二支撑架中的升降驱动部件分别连
接吊梁的两端用于升降吊梁,从而通过在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并通过升降驱动部
件升降吊梁而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降至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因此,使得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施工质量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吊梁和升
降驱动部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支撑
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形成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吊梁横向穿设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
工空间且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架中和第二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架中和第二支撑架中均设
置有升降驱动部件,第一支撑架中的升降驱动部件和第二支撑架中的升降驱动部件分别连
接吊梁的两端用于升降吊梁,从而通过在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并通过升降驱动部
件升降吊梁而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降至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因此,设计巧妙,结
构简洁,搭设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并包括以下步骤:(1)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置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两侧,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位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上方;(2)在混凝土梁钢筋
骨架施工空间中,在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以将制作好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挂设在
吊梁上;(3)操作升降驱动部件将吊梁以及挂设在吊梁上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降直至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下落在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上;(4)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拆除,因此,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施工质量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4、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并包括以下步骤:(1)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置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两侧,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位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上方;(2)在混凝土梁钢筋
骨架施工空间中,在吊梁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以将制作好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挂设在
吊梁上;(3)操作升降驱动部件将吊梁以及挂设在吊梁上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降直至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下落在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上;(4)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拆除,因此,设计巧妙,操作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
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制作成混凝土梁
钢筋骨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使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将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制作的混凝土梁钢筋骨
架下落至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吊梁搁置纵向横杆以及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已先拆除。
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未显示升降驱动部件和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
图4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其中未显示升降驱动部件和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
图5是使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安装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使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安装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在图5和图6的基础上安装混凝土梁纵向箍筋、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和混
凝土梁横向箍筋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在图5和图6的基础上安装混凝土梁纵向箍筋、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和混
凝土梁横向箍筋的主视示意图。
图9是在图7和图8的基础上安装中部连接横向横杆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在图7和图8的基础上安装中部连接横向横杆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在图9和图10的基础上安装混凝土梁纵向腰筋的侧视示意图。
图12是在图9和图10的基础上安装混凝土梁纵向腰筋的主视示意图。
图13是在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安装升降驱动部件并将中部连接横向横杆拆除的
侧视示意图。
图14是在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安装升降驱动部件并将中部连接横向横杆拆除的
主视示意图。
图15是在图13和图14的基础上将吊梁搁置纵向横杆拆除后下降吊梁和混凝土梁
钢筋骨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16是在图13和图14的基础上将吊梁搁置纵向横杆拆除后下降吊梁和混凝土梁
钢筋骨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17是图15和图16中将吊梁和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沿纵向先后顺序下降的侧视示
意图。
图18是在吊梁和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下降到位后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拆
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结构的主视局部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1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112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
113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4混凝土梁横向箍筋;115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2混凝土梁钢筋骨
架施工装置;121竖向立杆;122纵向横杆;123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4竖向斜撑杆;125竖向
剪刀撑;126竖向抛撑杆;127扣件;128手动起重葫芦;129吊梁;130拉绳;131顶部拉结横向
横杆;132升降导轨;133限位纵向横杆;134横向横杆;135第一支撑架;136第二支撑架;137
升降驱动部件;138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9第一立杆组;140第二立杆组;141竖向
加强立杆;142横向支撑杆;143吊梁搁置纵向横杆;201下凹口;202混凝土垫块条;203垫层;
204木跳板;205钢板;206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
中,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包括第一支撑架135、第二支撑架136、吊梁129
和升降驱动部件137,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
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之间形成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
工空间138,所述吊梁129横向穿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且两端分别位于所
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
中均设置有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和所述
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用于升降所述吊
梁129。优选所述吊梁129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
所述吊梁129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吊梁,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
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吊梁129是工字钢吊梁。例如16#工字钢吊梁。
所述吊梁129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吊梁129的数目为多根,多根
所述吊梁129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的数目是所述吊梁129的数目的两
倍,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升降驱动
部件137和所述吊梁129一一对应连接。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
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吊梁129的数目为3根。所述吊梁129之间的间距可以是
例如3000mm。
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结构,可以相同或
不同,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
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
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所述第一立杆组139中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立杆组140
中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均沿纵向排列,若干所述纵向横杆122相互平行间隔设置,每根所述
纵向横杆122连接所述第一立杆组139中的所述竖向立杆121或所述第二立杆组140中的所
述竖向立杆121,所述横向横杆134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杆组139中的
其中一根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立杆组140中的其中一根所述竖向立杆121,所述升
降驱动部件137安装在所述横向横杆134上,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位于所述
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之
间,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的两根相
邻所述竖向立杆121之间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的两根相邻所述竖
向立杆121之间。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16根竖向立杆121、10根纵向横
杆122和40根横向横杆134。优选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还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
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之间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二
立杆组140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之间。位于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的两侧的所述竖
向立杆121的纵向间距可以是例如300mm,其它所述竖向立杆121的纵向间距可以是例如
1350mm。
上述所述竖向立杆121、所述纵向横杆122和所述横向横杆134通过所述竖向立杆
121连接在一起,即所述纵向横杆122与所述竖向立杆121连接,所述横向横杆134与所述竖
向立杆121连接,从而连接在一起,显然,所述竖向立杆121、所述纵向横杆122和所述横向横
杆134之间也可以通过所述纵向横杆122或所述横向横杆134连接在一起。
所述竖向立杆121、所述纵向横杆122和所述横向横杆134之间可以采用任何合适
的结构进行连接,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
实施例中,所述竖向立杆121、所述纵向横杆122和所述横向横杆134之间通过扣件127进行
连接。
为了保证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受载荷后沉降均匀,所述第一
立柱组139和垫层20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立柱组140和垫层203之间均铺设两层通长木跳板
204和一层钢板205,钢板205放置在木跳板204上。钢板205的厚度可以是例如2mm。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强度,更佳地,所述第一支
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还包括竖向斜撑杆124,所述竖向斜撑杆124的上端和下端
分别连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134,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134沿竖向上下设置,所述升降驱动
部件137安装在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134的位于上方的所述横向横杆134的连接所述竖向斜
撑杆124的位置上。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
体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斜撑杆124的上端连接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134的位于上方的所述横
向横杆134的中部,所述竖向斜撑杆124的下端连接该两根所述横向横杆134的位于下方的
所述横向横杆134的端部,具体是远离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的端部。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强度,更佳地,所述第一支
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还包括竖向加强立杆141,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第
一立杆组139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
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加强立杆141。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
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不仅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
第一立杆组139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一立杆组
139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加强立杆141,而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35
中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第二
立杆组140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杆121也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加强立杆141。也就是说,吊梁
129的两端的两侧的四根所述竖向立杆121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加强立杆141,从而增强所述
竖向立杆121的承载能力,进而增强与所述竖向立杆121连接的所述横向横杆134的承载能
力,从而可以通过安装在所述横向横杆134上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驱动吊梁129上的更
重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强度,较佳地,所述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竖向剪刀撑125,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
均连接有所述竖向剪刀撑125。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
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
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
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
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均连
接有所述竖向剪刀撑125。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强度,较佳地,所述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竖向抛撑杆126和横向支撑杆142,所述竖向抛撑杆126的一
端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杆142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架
136的上部和下部均分别连接有所述竖向抛撑杆126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支撑杆142的另一
端。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
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
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
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杆121的上部
和下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杆121的上部和下部均
分别连接有所述竖向抛撑杆126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支撑杆142的另一端。换句话说,所述
竖向抛撑杆126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杆142的一端,所述竖向抛撑杆126的另一端和所
述横向支撑杆1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
立杆121的上部和下部;另有一根所述竖向抛撑杆126和一根所述横向支撑杆142,所述竖向
抛撑杆126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杆142的一端,所述竖向抛撑杆126的另一端和所述横
向支撑杆14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杆
121的上部和下部。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强度,较佳地,所述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顶部拉结横向横杆131,所述顶部拉结横向横杆131位于所述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的上方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
撑架136。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
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
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
139和第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顶部拉结横向横杆131的两端不仅分别连接所述第一
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一立柱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一立
柱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121,而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的所
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柱121。
为了便于操作,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均可拆卸设
置有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位于所述吊梁129的升降行程中,所
述的吊梁129的两端分别搁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上和所
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上。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
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
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
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不仅所述第一支撑架
135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
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均可拆卸连接有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而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35
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
所述竖向立杆121也均可拆卸连接有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
为了对制成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限位,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
支撑架136中均设置有限位纵向横杆133,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位于所述第
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限位纵向横杆133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限位纵向横杆133
之间。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
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
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
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和所
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一立杆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杆121均连接有所述限位纵向横杆
133。
为了便于操作,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中部连接横向
横杆123,所述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横向穿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且两端
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并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
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
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
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的两端不仅分
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一立柱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二支
撑架136的所述第一立柱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121,而且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
135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
的所述竖向立柱121。
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较佳地,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
包括手动起重葫芦128和拉绳130,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均设置有
所述手动起重葫芦128,所述手动起重葫芦128连接所述拉绳130,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
所述拉绳130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拉绳130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请参
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
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
杆134以及还包括竖向斜撑杆124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手动起重葫芦128
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横向横杆134上连接所述竖向斜撑杆124的位置,所述
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手动起重葫芦128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横向横杆
134上连接所述竖向斜撑杆124的位置。
所述拉绳130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拉绳,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
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拉绳130是钢丝绳,例如14#钢丝绳(四股)。
为了便于导向所述吊梁129,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升
降导轨132,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均设置有所述升降导轨132,所
述的吊梁129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升降导轨132中和所述第二支撑
架136中的所述升降导轨132中,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与所述升降导轨132配合设置用于使
所述吊梁129沿所述升降导轨132升降。请参见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
施工装置12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
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
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的情况下,所述升降导轨132不仅由所述第一
立杆组139的两根相邻所述竖向立柱121形成,而且还由所述第二立杆组140的两根相邻所
述竖向立柱121形成。在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包括手动起重葫芦128和拉绳130的情况下,
所述手动起重葫芦128位于所述升降导轨132的上方。
上述杆件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杆件,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一
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杆件均为钢管。钢管的直径可以是例如48mm。
请参见图5-图19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
中,采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进行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可以包
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置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
206的两侧,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位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206
的上方;
(2)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中,在所述吊梁129上制作混凝土梁钢
筋骨架11以将制作好的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挂设在所述吊梁129上;
(3)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将所述吊梁129以及挂设在所述吊梁129上的所述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下降直至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下落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
放位置206上;
(4)将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拆除。
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
装置12的尺寸根据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尺寸确定,确保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
空间138的尺寸大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尺寸。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尺寸可
以是例如70m长、1.6m高、3.84m宽。
由于通常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206的标高低于垫层203的标高600mm,形成
下凹口201,为减小钢筋安装难度,吊梁129的高度应使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底部距离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206至少600mm,从而下部留有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混凝土梁横
向箍筋114的安装空间。
由于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重量超重,单个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重量大约60t,在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206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混凝土垫块条202作为混凝土保护层,混凝
土垫块条202间距1000mm设置一道。混凝土垫块条202可以是例如C40混凝土垫块条宽
300mm、高100mm、长度同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宽度。
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可以预先安装然后吊装至合适位置,也可以现
场安装,请参见图5-图19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
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现场安装,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将所述第一支撑架
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沿纵向设置且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
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之间形成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将所述吊梁129横向穿
设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且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
支撑架136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均设置所述升降驱动部件
137,将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升降
驱动部件137分别连接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用于升降所述吊梁129。
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5-图19所示,在本
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包括混凝
土梁上排纵向钢筋111、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112、混凝土梁横向
箍筋114和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15,所述步骤(2)的在所述吊梁129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
11的工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1)在所述吊梁129上画上钢筋定位线(图中未示出),根据所述钢筋定位线将所
述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111安置在所述吊梁129上(见图5-图6);
(22)将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挂接在所述混凝土梁上排纵向钢筋111上(见图
7-图8);
(23)将所述混凝土梁下排纵向钢筋112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的底端(见
图7-图8);
(24)将所述混凝土梁横向箍筋114沿竖向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
113(见图7-图8);
(25)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上和在所述第二支
撑架136的所述混凝土梁竖向箍筋113上均连接所述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15(见图11-图12)。
为了便于操作,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
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还包括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时,在本发明的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4)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25)之前,
所述步骤(2)的在所述吊梁129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工序具体还包括步骤:将所述
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15置于所述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上;在所述步骤(25)之后,所述步骤
(2)的在所述吊梁129上制作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工序具体还包括步骤:将所述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123拆除(见图11-图14所示)。
所述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可以在一开始就安装好,也可以在需要使用时安装,请
参见图7-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中部连接
横向横杆123在所述步骤(24)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25)之前安装,具体地,在所述第一支撑
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均包括若干竖向立杆121、若干纵向横杆122和若干横向横杆
134以及若干所述竖向立杆121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并形成第一立杆组139和第二立杆组140
的情况下,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的两端不仅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一立柱
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一立柱组139的所述竖向立柱
121,而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35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柱121和所述第
二支撑架136的所述第二立柱组140的所述竖向立柱121。
为保证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15的安装位置准确,沿竖向平均每间隔三根混凝土梁
纵向腰筋115设置一道中部连接横向横杆123用于混凝土梁纵向腰筋115的放置及便于混凝
土梁纵向腰筋115的安装。
所述吊梁129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请参见图17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
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吊梁129的数目为多根时,所述步骤(3)的下降
工序具体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使所述吊梁129分多次下降,每次下降一段
距离,且沿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的中间向两侧方向上的所述吊梁129依次延迟一次下
降。也就是说,如图17所示,位于中间的吊梁129先下降一次,下降一段距离;然后中间的吊
梁129再下降一次,下降一段距离,该吊梁129的两侧的吊梁129分别下降一次,下降一段距
离;然后中间的吊梁129再下降一次,下降一段距离,该吊梁129的两侧的吊梁129分别再下
降一次,下降一段距离,该吊梁129的的两侧的吊梁129的外侧的吊梁129分别下降一次,下
降一段距离,以此类推,直至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安放到位。下降的距离可以是例如
100mm。可以在竖向立柱121上标示刻度线。
为了便于安装,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中,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
述第二支撑架136中均设置有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所述的吊梁129的两端分别搁置在所
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吊梁搁
置纵向横杆143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开始所述步骤(1)之前,所述混凝土梁钢筋
骨架施工装置12中可以安装好升降驱动部件137,当然,升降驱动部件137也可以先不安装,
等到需要时再安装,请参见图5-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
体实施例中,升降驱动部件137先不安装,等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完成后需要升降之前即
所述步骤(3)之前再安装。由于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妨碍吊梁129下降,因此在需要下降吊
梁129时,需要将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拆除,请参见图15-图16所示,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
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3)之前,所述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使所述吊梁129上升从
而离开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然后将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拆除。上升的距离可
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50ˉ100mm。在拆除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后,所述升降导轨132通
畅,所述吊梁129的两端可以在其中上下升降,可以进行前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逐步由
中间向两端分段吊装下放、就位。
如果两端分别搁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35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上和所
述第二支撑架136中的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上的所述吊梁129并没有处于制作混凝土
梁钢筋骨架11的合适位置,这时需要在所述步骤(2)之前先安装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例
如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中已经安装好升降驱动部件137,从而,在所述步骤
(1)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2)之前,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操作所述
升降驱动部件137使所述吊梁129上升从而离开所述吊梁搁置纵向横杆143直至到达合适的
施工位置。
在将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下放完成后,且在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
12拆除之前,可以进一步校核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位置是否准确,保护层厚度是符合要求。
将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拆除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主要基于所
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的结构,在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的一具体
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41)将所述吊梁129从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上拆除;
(42)将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从所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
放位置206的两侧拆除;
(43)将所述吊梁129从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中抽走。
如果所述吊梁129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架135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则
可以先将所述吊梁129从所述升降驱动部件137上拆除,然后将所述吊梁129从所述第一支
撑架135、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中抽走,再将所述第一支撑架135
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36从所述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安放位置206的两侧拆除。而且,组装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时也比较方便,可以先分别组装第一支撑架135和第二支撑架
136,然后再将吊梁129依次穿设第一支撑架135、第一支撑架135和第二支撑架136之间的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空间138、以及第二支撑架136。
将所述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12拆除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11请参见图18
和图19所示。
因此,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方法可以直接采用本发明的预先组装好的
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进行施工,也可以按需组装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
置的相关部件来进行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的相关步骤。
本发明提供了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和施工方法,适用于箍筋密集、肢数多,
钢筋截面大、间距小的大跨度大截面混凝土梁施工。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大跨度大截面混
凝土梁钢筋骨架整体吊装安装的施工技术,采用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两侧搭设两个支撑架,
上部横跨吊梁,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挂载于吊梁上,通过升降驱动部件连接吊梁升降的方式
调整混凝土梁钢筋骨架上下位置,便于主筋及箍筋的绑扎。
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和施工方法在安装平台设计、吊装系统制
作、工序安排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可借鉴性。降低钢筋施工难度,提高施
工效率,钢筋定位准确,混凝土成型质量良好,单根梁钢筋安装缩短工期35天以上,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采用钢筋骨架整体吊装安装施工技术,不仅顺利完成了超长超大混凝土梁钢筋的
施工,更积累了大跨度大截面高密度大直径梁钢筋半成品化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施工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解决超长超大混凝土梁高密度钢筋安装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
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综上,本发明的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装置使得混凝土梁钢筋骨架施工周期短,
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施工质量好,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搭设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
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发
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