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957215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0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42300.X

申请日:

2017.01.20

公开号:

CN106639170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D 3/35申请日:20170120|||公开

IPC分类号:

E04D3/35; E04D3/362; E04D13/04; E04D13/16

主分类号:

E04D3/35

申请人:

温州弘大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建平; 张建光; 吴畏; 周浦子; 李晓春

地址:

325102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江北街道江北大街33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代理人:

倪志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屋顶,屋顶上设有龙骨钢板,龙骨钢板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龙骨钢板上设有与容置槽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设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其中外置面板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外置面板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另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与卡接头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相邻卡接头与卡接环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的位置相对应;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防水板中相邻两个填充槽之间设有弯管,第一导出管经过若干填充槽和弯管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屋顶(1),屋顶(1)上设有龙骨钢板(2),龙骨钢板
(2)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201),龙骨钢板(2)上设有与容置槽(201)形成交错卡
合的防水板(3),防水板(3)上设有填充槽(4),防水板(3)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
板(5);
其中外置面板(5)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501),外置面板(5)一侧的连接弯
板(501)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502),另一侧的连接弯板(501)上设有与卡接头(502)
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503);相邻卡接头(502)与卡接环(503)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4)的
位置相对应;
防水板(3)两侧的填充槽(4)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防水
板(3)中相邻两个填充槽(4)之间设有弯管(603),第一导出管(601)经过若干填充槽(4)和
弯管(603)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602),其中第一导出管(601)、弯管(603)、填充槽(4)和第
二导出管(602)内穿设有环形吸水带(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导出管(601)的出口
端和第二导出管(602)的出口端下方设置有循环板(8),环形吸水带(7)包括海绵内芯(702)
以及包裹于海绵内芯(702)外的透水布料(701),循环板(8)上设有用于联动环形吸水带(7)
移动的联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联动机构包括转动盘(9)、联动
转动盘(9)转动的驱动电机(901);转动盘(9)上设有驱动气缸(902),驱动气缸(902)的活塞
杆上连接有压板(903),转动盘(9)上设有供压板(903)压合的垫板(9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垫板(904)内侧设有落水
槽(905),落水槽(905)为贯穿结构,压板(903)上设有与落水槽(905)插接配合的球形凸起
(90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压板(903)的下端连接有
与落水槽(905)相通的导水软管(906),导水软管(906)的出口端放置于集水槽(907)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防水板(3)的厚度为25cm
至35cm,相邻的两个填充槽(4)之间设有引导轮(10)以及供引导轮(10)安装的引导架
(1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导出管(602)的入口
处设有向内凸出、挤压环形吸水带(7)的收缩环(11);收缩环(11)包括母扣(111)、子扣
(112)、设置于母扣(111)与子扣(112)内环的橡胶环(113),母扣(111)与子扣(112)通过磁
性吸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卡接头(502)的截面为圆
形结构,卡接环(503)的内环嵌设有开环胶封条,开环胶封条与卡接头(502)的外壁弹性抵
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置面板(5)的外壁上铺
设有防水油毡。
10.一种建筑屋面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tep1:在屋顶(1)上铺装龙骨钢板(2),在龙骨钢板(2)上铺装防水板(3),且使防水板
(3)与容置槽(201)形成配合;
Step2:将透水布料(701)包裹海绵内芯(702),形成两端还未连接的环形吸水带(7);
Step3:在填充槽(4)之间设置弯管(603),处于防水板(3)两侧的填充槽(4)分别连接第
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将step2中的环形吸水带(7)依次绕在第一导出管
(601)、弯管(603)、填充槽(4)和第二导出管(602)内,根据弯管(603)和填充槽(4)的位置形
成反复绕装;
Step4:将绕装完成的环形吸水带(7)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
(602),并将环形吸水带(7)的两端打结位置悬置在压板(903)与垫板(904)之间,环形吸水
带(7)与压板(903)和垫板(904)均保持分离;
Step5:在防水板(3)外依次拼接多块外置面板(5)。

说明书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屋面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屋面系统有很多种结构方式,其重点功能在于进行防水和保温。

目前,市场上的公告号为CN102116077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
括多块相拼接的面板,其中,面板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架,相邻的面板之间采用扣板连接,
扣板与面板的接触处设置有室外密封胶条,构成第一防水层;还包括用于断热、防水及保温
的第二防水层,以及用于连接建筑主体的第二支架,第二防水层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和第二支架之间。

上述方案中,通过两层防水层加强防水效果,当第一层防水层的水侵入时,第二防
水层虽然能实现进一步的防水效果,但雨水会在第二防水层上滞留,从而雨水对密封胶条
以及相关联的螺钉产生腐蚀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其优点是将第二级防水结构中的多余雨
水去除。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
括屋顶,屋顶上设有龙骨钢板,龙骨钢板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龙骨钢板上设有
与容置槽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设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
外置面板;

其中外置面板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外置面板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截面
呈圆形的卡接头,另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与卡接头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相邻卡接头
与卡接环的配合位置与填充槽的位置相对应;

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防水板中相邻两个填充
槽之间设有弯管,第一导出管经过若干填充槽和弯管后连通至第二导出管,其中第一导出
管、弯管、填充槽和第二导出管内穿设有环形吸水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置面板实现雨水的一重阻挡,由此实现一重防水效果,若雨
水从外置面板向内渗入后,雨水留置在防水板的填充槽上,该填充槽内穿入环形吸水带,环
形吸水带可将填充槽内滞留的雨水吸附,此时环形吸水带由于保持环形的结构,因此环形
吸水带可通过拉动的方式进行旋转移动,旋转的环形吸水带将吸附的雨水带动,在第一导
出管和第二导出管的出口端所露出的环形吸水带可通过挤压的形式将雨水挤出,此时挤掉
雨水的环形吸水带恢复吸水能力重新进入填充槽内;因此通过环形吸水带的覆盖效果,所
有的填充槽内滞留的雨水都通过环形吸水带进行移动,并在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外将
雨水挤出;而弯管使得环形吸水带的移动更加流畅;外置面板通过卡接头和卡接环实现拼
接,该拼接结构便于外置面板的拆装,组装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出管的出口端和第二导出管的出口端下方设置
有循环板,环形吸水带包括海绵内芯以及包裹于海绵内芯外的透水布料,循环板上设有用
于联动环形吸水带移动的联动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吸水带实际上通过透水布料保持较强的韧性,通过海绵
内芯保持较强的吸水性能;联动机构带动环形吸水带进行移动,由此实现了自动移动而无
需手动操作,使用方便省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联动机构包括转动盘、联动转动盘转动的驱动电机;转动盘
上设有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压板,转动盘上设有供压板压合的垫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盘具有类似于摆钟的动作,实现整个驱动气缸以及垫板
的转动;因此根据前述原理,当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可通过压板以及垫板将环形吸水
带压紧,将雨水挤出,进一步的保持该夹紧状态,转动盘继续转动从而拉动环形吸水带移
动,拉动一定角度后,转动盘上的压板和垫板松开环形吸水带,此时转动盘再往回复位,重
复该过程,实现环形吸水带的移动和挤水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垫板内侧设有落水槽,落水槽为贯穿结构,压板上设有
与落水槽插接配合的球形凸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压板向垫板按压时,球形凸起插入落水槽中,由此相对于环
形吸水带形成的挤压力主要集中在落水槽中,被挤出的雨水从落水槽中流下,实现较好的
雨水挤出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下端连接有与落水槽相通的导水软管,导水软
管的出口端放置于集水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水软管连接至落水槽上,因此所挤出的雨水从落水槽中流
出后进入导水软管,进一步再将导水软管的出水端放置于集水槽内,此时能够实现雨水的
集中回收利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板的厚度为25cm至35cm,相邻的两个填充槽之间
设有引导轮以及供引导轮安装的引导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防水板的厚度为25cm至35cm,由此实现的防水效果较强,结
构较为牢固,另外引导架和引导轮供环形吸水带移动时接触,减少了移动阻力,操作更加流
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导出管的入口处设有向内凸出、挤压环形吸水带
的收缩环;收缩环包括母扣、子扣、设置于母扣与子扣内环的橡胶环,母扣与子扣通过磁性
吸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组装时通过母扣、子扣以及橡胶环的配合形成开口较小的弹
性环状结构,该收缩环实现环形吸水带的收缩,由此环形吸水带进入第二导出管前再次挤
出多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的挤出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头的截面为圆形结构,卡接环的内环嵌设有开环
胶封条,开环胶封条与卡接头的外壁弹性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头与卡接环配合时通过开环胶封条实现弹性密封的效
果,增加了防水性能,由此在第一重位置提高了防水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置面板的外壁上铺设有防水油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油毡进一步提高了外置面板的防水效果,且防水油毡便
于更换。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屋面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tep1:在屋顶上铺装龙骨钢板,在龙骨钢板上铺装防水板,且使防水板与容置槽形成
配合;

Step2:将透水布料包裹海绵内芯,形成两端还未连接的环形吸水带;

Step3:在填充槽之间设置弯管,处于防水板两侧的填充槽分别连接第一导出管和第二
导出管,将step2中的环形吸水带依次绕在第一导出管、弯管、填充槽和第二导出管内,根据
弯管和填充槽的位置形成反复绕装;

Step4:将绕装完成的环形吸水带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导出管和第二导出管,并将环形
吸水带的两端打结位置悬置在压板与垫板之间,环形吸水带与压板和垫板均保持分离;

Step5:在防水板外依次拼接多块外置面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操作步骤实现了屋顶结构的施工搭装,实现方便,可
操作性强,结构搭配合理。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渗入外置面板的雨水通过环形吸水带被
带出,从而滞留的雨水得到了清除;2、采用自动挤压同时联动环形吸水带的形式,两个动作
同时进行,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屋顶、龙骨钢板和防水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凸显第一、第二导出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实施例一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实施例一的环形吸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实施例一的环形吸水带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转动盘转动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的转动盘转动后且环形吸水带被挤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凸显引导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屋顶;2、龙骨钢板;201、容置槽;3、防水板;4、填充槽;5、外置面板;
501、弯板;502、卡接头;503、卡接环;601、第一导出管;602、第二导出管;603、弯管;7、环形
吸水带;701、透水布料;702、海绵内芯;8、循环板;9、转动盘;901、驱动电机;902、驱动气缸;
903、压板;904、垫板;905、落水槽;906、导水软管;907、集水槽;908、球形凸起;10、引导轮;
101、引导架;11、收缩环;111、母扣;112、子扣;113、橡胶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屋顶1,屋顶1上设有龙骨钢
板2,龙骨钢板2上设有防水板3,龙骨钢板2通过多重弯折形成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
201,防水板3通过多重弯折形成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填充槽4,龙骨钢板2通过容置槽201与防
水板3形成交错卡接。防水板3外设有外置面板5,外置面板5的两侧均设有向下延伸的弯板
501,其中一个弯板501上设有卡接头502,另一弯板501上设有卡接环503,卡接头502与卡接
环503的结构互补,卡接环503的内环嵌设有开环胶封条,多个外置面板5通过卡接环503和
卡接头502的插接配合形成组装,且通过开环胶封条增加密封性,外置面板5的外壁上铺设
有防水油毡。

结合图2和图3,防水板3所形成的填充槽4外侧设有多个弯管603,弯管603使得相
邻的填充槽4相通,防水板3靠近其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
第一导出管601通过弯管603和填充槽4的盘形路线将最终连通至第二导出管602,所有填充
槽4呈相通的状态。

请参阅图4、图5a和图5b,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穿过循环板8向内弯曲,
并且在循环板8上相向延伸至相互靠近的位置,第二导出管602的入口处设有收缩环11,收
缩环11由母扣111、子扣112组成,母扣111与子扣112通过磁性吸合,同时母扣111与子扣112
的内环设有橡胶环113,该橡胶环113在母扣111与子扣112配合时形成较小的开口。在第一
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之间设有环形吸水带7,环形吸水带7依次穿过第一导出管601、
填充槽4、弯管603和第二导出管602,循环板8上设有驱动电机901,驱动电机901的转轴与转
动盘9连接使转动盘9进行自转,转动盘9上设有驱动气缸902和垫板904,垫板904上设有落
水槽905,落水槽905为贯通结构,落水槽905的下方连接有导水软管906,导水软管906的下
方设置有集水槽907,驱动气缸902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压板903,压板903上设有球形凸起
908,当活塞杆伸出时,压板903与垫板904压合,同时压紧环形吸水带7。

参考图6a和图6b,该环形吸水带7包括海绵内芯702以及包裹海绵内芯702的透水
布料701,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吸水性,因此其能填满填充槽4。

具体动作过程:请参阅图7和图8,填充槽4内滞留的雨水将被环形吸水带7吸附,驱
动气缸902使得活塞杆伸出,活塞杆伸出后,压板903与垫板904压实,实现环形吸水带7的夹
紧效果,环形吸水带7被挤压后雨水被挤出,雨水沿着落水槽905和导水软管906进入集水槽
907内,进一步的,转动盘9转动一定角度带动环形吸水带7整体移动,然后压板903和垫板
904分离松开环形吸水带7,驱动电机901使转动盘9复位,重复该动作使得环形吸水带7进行
蠕动。

请参阅图9,为了减少环形吸水带7的移动阻力,防水板3靠近填充槽4的位置设置
有引导架101,引导架101上设有引导轮10,引导轮10供环形吸水带7抵触,减少转角位置的
摩擦。

实施例二:一种建筑屋面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屋顶1上铺装龙骨钢板2,在龙骨钢板2上铺装防水板3,且使防水板3与容置槽
201形成配合;

步骤2:将透水布料701包裹海绵内芯702,形成两端还未连接的环形吸水带7;

步骤3:在填充槽4之间设置弯管603,处于防水板3两侧的填充槽4分别连接第一导出管
601和第二导出管602,将步骤2中的环形吸水带7依次绕在第一导出管601、弯管603、填充槽
4和第二导出管602内,根据弯管603和填充槽4的位置形成反复绕装;

步骤4:将绕装完成的环形吸水带7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导出管601和第二导出管602,
并将环形吸水带7的两端打结位置悬置在压板903与垫板904之间,环形吸水带7与压板903
和垫板904均保持分离;

步骤5:在防水板3外依次拼接多块外置面板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
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建筑屋面系统,包括屋顶,屋顶上设有龙骨钢板,龙骨钢板上设有若干列间隔排布的容置槽,龙骨钢板上设有与容置槽形成交错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设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铺设有多块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其中外置面板的两侧均向下弯曲形成连接弯板,外置面板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接头,另一侧的连接弯板上设有与卡接头形成互补结构的卡接环;相邻卡接头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