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注浆堵水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的防水堵漏施工领域,特别涉及采用反粘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层的
隧道的注浆堵水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的建筑环境往往具有潮湿、滴水等特点,并且由于隧道穿透了大量的地表结
构,破坏了原有地下水的渗漏路径,因而在施工过程和实际使用中,隧道内壁常常会发生渗
漏现象。
为了解决隧道内壁的渗漏现象,目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在初期支护与二次
衬砌之间铺设由防水板或防水卷材形成的防水层,从而阻隔从初期支护渗入的水,防止其
穿过二次衬砌进入隧道内部。但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或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难以避免
的出现渗水,其主要表现在于二次衬砌上渗水,此时,传统的防水堵漏的做法是:在二次衬
砌上钻孔至防水层之前,并向钻好的孔内注浆,以将漏水点堵住,再辅助以防水层的防水效
果,消除隧道渗水。
但是传统的防水层均存在一个公认的弊端,即防水板或者传统的防水材料与二次
衬砌之间不密贴,一个位置的混凝土出现表面渗水,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位置的防水卷材
破裂,也可能是其他位置的防水卷材破裂后水流至这个位置发生渗漏,因此,传统的防水层
存在防水堵漏时渗水点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这个原因,隧道的防水层现多采用反粘防水
卷材,这种防水卷材由沥青、聚酯胎体和增粘剂、活性亲水物质等关键助剂组成,当反粘防
水卷材铺设至二次衬砌外表面时,其中的活性亲水颗粒与二次衬砌内的水接触后产生凝
胶,两者之间产生较强的粘附力,并且,这个粘附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它可以从根本
上解决防水层与二次衬砌不密贴的问题,隧道发生渗水后,渗水点极为方便的就可以确定。
但是,这种反粘防水卷材做防水层的隧道内,二次衬砌渗水后,做防水堵漏时,难
以确定注浆孔的深度,基于传统的方式将注浆液打入二衬与防水之间,注浆液由于防水层
与二次衬砌的顶面之间粘结而无法进入注浆孔内,难以实施防水堵漏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的注浆堵水方法,其通过改变注浆孔的打孔深
度,使注浆堵水的方式适用于反粘防水材料做为防水层的隧道防水堵漏施工。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隧道的注浆堵水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S1 确定隧道内的漏水点;
S2 在漏水点处打注浆孔,且注浆孔自隧道内的二次衬砌穿透防水层至初期支护中;
S3 将注浆管插入并固定至S2形成的注浆孔中;
S4 注浆,完成漏水点封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采用反粘防水材料后,反粘防水材料上朝向二次
衬砌的一面上的活性亲水颗粒受到挤压后,向二次衬砌方向发生蠕变反应,产生凝胶,这使
得防水层与二次衬砌之间粘结形成一体,二次衬砌内部观察到漏水点,即可立即确定防水
层漏水的位置,此时,钻透防水层至初期支护内表面位置,向注浆孔内注浆时,注浆液进入
初期支护与防水层之间的狭小的间隙,注浆液凝固堵住漏水点。传统防水卷材漏水后,即使
确定了漏水点,也是将注浆液打入防水层与二次衬砌之间的狭小间隙,注浆液凝固后,防水
卷材可以辅助凝固的注浆液进行防水;而对于反粘防水卷材,它与二次衬砌形成一体,钻孔
不超过防水层,注浆孔接近盲孔,注浆液难以注入,将防水层打透之后,注浆液可以进入,以
实现防水堵漏。
较佳地,步骤2后增加扩孔步骤如下:将步骤S2中打的注浆孔的孔径增加,使之自
二次衬砌开始向初期支护方向孔径逐渐缩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孔需要安装注浆管的管头,对其进行扩孔处理后,可
以增加注浆管插入位置的管径,以方便地插入并固定注浆管。
较佳地,所述注浆孔伸入初期支护的深度不超过6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期支护靠近防水层的一侧,结构为水泥浆喷射形成,注
浆孔打的过深,会影响初期支护的结构强度;而打的太浅,又难以保证穿透防水层,将其设
置为60㎜以内,可以同时保证穿透防水层,又不过分削弱初期支护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防水层采用反粘防水材料后,反粘防水材料
上朝向二次衬砌的一面上的活性亲水颗粒受到挤压后,向二次衬砌方向发生蠕变反应,产
生凝胶,这使得防水层与二次衬砌之间粘结形成一体,二次衬砌内部观察到漏水点,即可立
即确定防水层漏水的位置,此时,钻透防水层至初期支护内表面位置,向注浆孔内注浆时,
注浆液进入初期支护与防水层之间的狭小的间隙,注浆液凝固堵住漏水点。传统防水卷材
漏水后,即使确定了漏水点,也是将注浆液打入防水层与二次衬砌之间的狭小间隙,注浆液
凝固后,防水卷材可以辅助凝固的注浆液进行防水;而对于反粘防水卷材,它与二次衬砌形
成一体,钻孔不超过防水层,注浆孔接近盲孔,注浆液难以注入,将防水层打透之后,注浆液
可以进入,以实现防水堵漏。
附图说明
图1是隧道内防水结构的结构视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视图;
图中,1、初期支护;2、二次衬砌;3、反粘防水卷材;4、漏水点;5、注浆孔;6、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隧道的防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初期支护1、二次衬砌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反
粘防水卷材3,反粘防水卷材3设置于隧道的初期支护1的内壁与二次衬砌2的外壁之间,反
粘防水卷材3与二次衬砌2之间无缝连接。
反粘防水卷材3为自粘胶膜,自粘胶膜以特制的高密度聚乙烯膜为防水层,反粘防
水卷材3的表面有磨砂颗粒,其磨砂颗粒由沥青、聚酯胎体和增粘剂、活性亲水物质等关键
助剂组成,能与液态混凝土浆料发生反应,发生反应后的反粘防水卷材3与混凝土紧密连
接,使反粘防水卷材3与二次衬砌2上的混凝土紧密连接。
应当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反粘防水卷材3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自粘胶膜,
反粘防水卷材3的实质是反粘防水卷材3的材料与液态混凝土浆料发生反应,使反粘防水卷
材3与混凝土紧密结合,两者之间无缝隙产生。因此,反粘防水卷材3可以采用其他可以与混
凝土发生反应的材料。
一种隧道的防水结构,其施工过程如下:
根据施工要求开挖隧道,对开挖好的隧道设置初期支护1,初期支护1可以增加隧道结
构安全度以及方便隧道内后续施工,初期支护1为刚度较小,同时作为永久承载结构的结构
层,一般采用喷射混凝土的形式。向开挖好的隧道内壁喷射混凝土,喷射的混凝土厚度根据
所需开挖的隧道强度确定。
待初期支护1的混凝土终凝后,在初期支护1的混凝土上固定反粘防水卷材3,使反
粘防水卷材3上带有磨砂颗粒的一面背向于初期支护1的内壁。
待反粘防水卷材3固定于初期支护1后,对隧道设置二次衬砌2。二次衬砌2为模筑
钢筋混凝土,首先将所需钢筋搭接于反粘防水卷材3的内壁,向钢筋喷射混凝土,根据施工
要求的支护强度,确定二次衬砌2中钢筋混凝土的厚度。喷射的混凝土浆液与反粘防水卷材
3的表面磨砂颗粒发生反应,从而紧密贴合,二次衬砌2形成结构自防水的形式。
此时,隧道内的防水结构成型。
实施例2
一种隧道的注浆堵水方法,结合图1与图2,如下所示:
当反粘防水层卷材3发生破损,隧道内壁出现漏水情况时,二次衬砌2的内壁对应会出
现漏水点4。由于反粘防水卷材3与二次衬砌2之间无缝连接,二次衬砌2内壁上的漏水点4即
对应于反粘防水卷材3的破损处。
在二次衬砌2内壁的漏水点4处开设注浆孔5,注浆孔5穿过二次衬砌后,继续向隧
道内深入,穿过反粘防水卷材3后,直至抵达初期支护1处,注浆孔5继续深入,但在初期支护
1的深度不超过60 mm。注浆孔5的孔径从初期支护1至二次衬砌2逐渐增大,方便后续注浆。
注浆孔5中插入注浆管6,注浆管6抵达初期支护1处。同时注浆孔5与注浆管6之间
留有一定的空间,方便进行注浆作业。
向注浆管6通入混凝土,混凝土慢慢注入初期支护1处,直至混凝土全部将注浆孔5
填满,此时,混凝土将反粘防水卷材3的破损处修补好,漏水点4被堵住。
接下来按上述步骤将其他漏水点4封堵,实现了以反粘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层的隧
道堵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
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