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板式轨道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轨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框架板式
轨道。
背景技术
CRTSⅢ型板式轨道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轨
道结构,已经在成灌线、武汉城轨铁路、沈丹、盘营客专、成绵乐
客运专线成功运用,为高铁“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坚实的一步。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自上而下由钢轨、弹性扣件、预应力轨
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隔离层、凹槽、底座(支撑层)等部分构
成。
自密实混凝土层的主要功能为全面均匀支承轨道板和施工调
整,为防止轨道板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拍打自密实混凝土,在轨道板
下设置门型钢筋与自密实混凝土层连接,为防止自密实混凝土层碎
裂,在自密实混凝土层设置了钢筋网。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是一种多层结构,并且无砟轨道预制和
现浇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决定了无砟轨道层间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之
以温度、水、高速列车荷载的频繁作用,易产生层间病害。另外,
自密实混凝土和预制轨道板的浇筑时间不同,混凝土的收缩不同步
也可能会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连,而两者之间仅由门型钢筋连接,轨
道板传递下来的力完全通过门型钢筋过渡到自密实混凝土,在温度
荷载、高速列车荷载等作用下,门型钢筋及其周边的混凝土会存在
很大的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层有可能因此而破坏,且破坏后很难修
复。同时,自密实混凝土破坏后,轨道结构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影
响。会大幅降低无砟轨道使用寿命。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层是控制轨
道结构寿命的关键结构层,即使轨道板采用预应力,也不会增加轨
道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板式轨道,旨在改善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框架板式轨道,包括钢筋混凝土底座,所述钢筋混凝土底
座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隔离层和道床板,所述道床板包括从下至
上依次连接的自密实混凝土层和框架形式轨道板,所述自密实混凝
土层设置于所述隔离层的上表面,所述框架形式轨道板内设置有桁
架钢筋,所述框架形式轨道板上设置有用于灌浆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设置于所述框架形式轨道板的中部。现场
施工时,便于从缺口进行灌注自密实混凝土,以便得到自密实混凝
土层。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为矩形。便于从矩形的缺口进行灌注自密
实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的尺寸为3000mm×700mm。尺寸合理,既
减小了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的重量,又不影响灌注自密实混凝土,
便于进行自密实混凝土层的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形式轨道板的厚度为150mm。即框架形式
轨道板为较薄的框架形式轨道板,并且采用的是较薄的预制的带桁
架钢筋的非预应力框架形式轨道板,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较薄较
轻,框架形式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层连接紧密,无需采用预应力
框架形式轨道板,可降低框架形式轨道板制作费用。预制的框架形
式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层使用寿命相近,即使自密实混凝土层损
坏,道床板报废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00mm-150mm。自
密实混凝土层的厚度可在100mm-150mm之间调整,具体尺寸可根
据与之相邻的轨道来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凝土底座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用于限位的
凹槽,所述凹槽的周围设置有弹性垫层。
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底座的中部设置凹槽,在灌浆得到自密实混
凝土层后,自密实混凝土层上的凸台与凹槽相配合,能够起到纵向
和横向的限位,防止自密实混凝土层与钢筋混凝土底座在使用过程
中产生滑移,使层间连接更加紧密。在凹槽周围粘贴弹性垫层,使
道床板与钢筋混凝土底座在纵向和横向弹性连接,防止在温度变化
时在道床板内产生较大的温度力。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钢筋设置有凸出所述框架形式轨道板的凸
出部,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层内。
通过在桁架钢筋设置凸出部,即桁架钢筋的一部分预制在框架
形式轨道板内,另一部分为凸出部,在灌浆形成自密实混凝土层时,
凸出部嵌入自密实混凝土层内,从而进一步将自密实混凝土层和框
架形式轨道板连接紧密。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钢筋为直径10mm的冷轧钢筋。冷轧钢筋
屈服强度较高,用作桁架钢筋,使框架形式轨道板的整体结构更加
牢靠。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层为土工布隔离层或弹性橡胶垫层。当不
需要减振的情况下,使用土工布隔离层;当需要减振的情况下,使
用弹性橡胶垫层。
本发明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道床板,
该道床板采用较薄的预制的带桁架钢筋的非预应力框架形式轨道板
与现浇的自密实混凝土层紧密连接而成,大量的桁架钢筋保证了新
旧混凝土的紧密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板结构,实现类似现
有的单元双块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结构。良好的层间连接减小了自
密实混凝土层的受力,延长了框架形式轨道板的使用寿命,同时预
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较薄较轻,采用非预应力结构,可降低框架形
式轨道板制作费用,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层使用
寿命相近,道床板没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另外,现场施工时,从框架的缺口处灌注混凝土,从而得到自
密实混凝土层,并将缺口填充平整,与框架形式轨道板形成复合板,
减小了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的重量,方便了施工,框架形式轨道
板上无需再设置灌浆孔和排气孔。自密实混凝土层从框架的缺口处
注入,并将缺口灌注平整,使自密实混凝土层与框架形式轨道板紧
密连接,形成复合板。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通过预制的带有桁架钢筋的
较薄的框架形式轨道板与灌注的自密实混凝土层实现类似单元双块
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结构。轨道的层间连接增强,整体性好,现浇
的自密实混凝土层受力合理,显著延长轨道的整体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分别为:
1.缺口,2.框架形式轨道板,3.桁架钢筋,4.自密实混凝土层,
5.隔离层,6.钢筋混凝土底座,7.凹槽,8.弹性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是一种多层结构,并且无砟轨道预制和
现浇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决定了无砟轨道层间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之
以温度、水、高速列车荷载的频繁作用,易产生层间病害。另外,
自密实混凝土和预制轨道板的浇筑时间不同,混凝土的收缩不同步
也可能会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连,而两者之间仅由门型钢筋连接,轨
道板传递下来的力完全通过门型钢筋过渡到自密实混凝土,在温度
荷载、高速列车荷载等作用下,门型钢筋及其周边的混凝土会存在
很大的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层有可能因此而破坏,且破坏后很难修
复。同时,自密实混凝土破坏后,轨道结构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影
响。会大幅降低无砟轨道使用寿命。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层是控制轨
道结构寿命的关键结构层,即使轨道板采用预应力,也不会增加轨
道的使用寿命。
鉴于此,本发明的设计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
实验和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设计了一种框架板式轨道,通过预
制的带有桁架钢筋3的较薄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灌注的自密实混
凝土层4实现类似单元双块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结构。轨道的层间
连接增强,整体性好,现浇的自密实混凝土层4受力合理,显著延
长轨道的整体使用寿命。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
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
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
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
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
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框架板式轨道,该框
架板式轨道包括钢筋混凝土底座6,钢筋混凝土底座6上从下至上
依次设置有隔离层5和道床板,道床板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自
密实混凝土层4和框架形式轨道板2,自密实混凝土层4设置于隔
离层5的上表面,框架形式轨道板2内设置有桁架钢筋3,框架形
式轨道板2上设置有用于灌浆的缺口1。
通过设置道床板,该道床板采用较薄的预制的带桁架钢筋3的
非预应力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现浇的自密实混凝土层4紧密连接而
成,大量的桁架钢筋3保证了新旧混凝土的紧密连接,形成真正意
义上的整体板结构,实现类似现有的单元双块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
结构。良好的层间连接减小了自密实混凝土层4的受力,延长了框
架形式轨道板2的使用寿命,同时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较薄较
轻,采用非预应力结构,可降低框架形式轨道板2制作费用,预制
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自密实混凝土层4使用寿命相近,道床板没
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应当理解,道床板为采用较薄的预制的带桁架钢筋3的非预应
力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现浇的自密实混凝土层4紧密连接而成整体
板结构,其结构类似现有的单元双块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结构,从
而使得该框架板式轨道结合了现有的单元双块式轨道和CRTSⅢ型
板式轨道的优点,既能够使轨道层间连接更加紧密,也能够简化施
工工艺,同时延长了轨道的整体使用寿命。
另外,现场施工时,从框架的缺口1处灌注混凝土,从而得到
自密实混凝土层4,并将缺口1填充平整,与框架形式轨道板2形
成复合板,减小了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重量,方便了施工,
框架形式轨道板2上无需再设置灌浆孔和排气孔。自密实混凝土层
4从框架的缺口1处注入,并将缺口1灌注平整,使自密实混凝土
层4与框架形式轨道板2紧密连接,形成复合板。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通过预制的带有桁架钢筋
3的较薄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灌注的自密实混凝土层4实现类似
单元双块式轨道的现浇道床板结构。轨道的层间连接增强,整体性
好,现浇的自密实混凝土层4受力合理,显著延长轨道的整体使用
寿命。通过设置缺口1,便于进行混凝土灌注得到自密实混凝土层4,
减小了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重量,方便了施工,框架形式轨
道板2上无需再设置灌浆孔和排气孔,使自密实混凝土层4与框架
形式轨道板2紧密连接,形成复合板。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的技术
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缺口1设置于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中部。
现场施工时,便于从缺口1进行灌注自密实混凝土,以便得到自密
实混凝土层4。
缺口1为矩形,且其尺寸为3000mm×700mm。尺寸合理,既减
小了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重量,又不影响灌浆,便于进行自
密实混凝土层4的施工。
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厚度为150mm,即框架形式轨道板2为较
薄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并且采用的是较薄的预制的带桁架钢筋3
的非预应力框架形式轨道板2,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较薄较轻,
框架形式轨道板2与自密实混凝土层4连接紧密,无需采用预应力
框架形式轨道板2,可降低框架形式轨道板2制作费用。预制的框
架形式轨道板2与自密实混凝土层4使用寿命相近,即使自密实混
凝土层4损坏,道床板报废即可。
自密实混凝土层4的厚度为100mm-150mm。自密实混凝土层4
的厚度可在100mm-150mm之间调整,具体尺寸可根据与之相邻的
轨道来确定。
钢筋混凝土底座6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用于限位的凹槽7,凹槽
的周围设置有弹性垫层8。
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底座6的中部设置凹槽7,在灌浆得到自密
实混凝土层4后,自密实混凝土层4上的凸台与凹槽7相配合,能
够起到纵向和横向的限位,防止自密实混凝土层4与钢筋混凝土底
座6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滑移,使层间连接更加紧密。在凹槽7周围
粘贴弹性垫层8,使道床板与钢筋混凝土底座6在纵向和横向弹性
连接,防止在温度变化时在道床板内产生较大的温度力。
桁架钢筋3设置有凸出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凸出部,凸出部嵌
入自密实混凝土层4内。
通过在桁架钢筋3设置凸出部,即桁架钢筋3的一部分预制在
框架形式轨道板2内,另一部分为凸出部,在灌浆形成自密实混凝
土层4时,凸出部嵌入自密实混凝土层4内,从而进一步将自密实
混凝土层4和框架形式轨道板2连接紧密。
桁架钢筋3为直径10mm的冷轧钢筋。冷轧钢筋屈服强度较高,
用作桁架钢筋3,使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整体结构更加牢靠。
隔离层5为土工布隔离层或弹性橡胶垫层。当不需要减振的情
况下,使用土工布隔离层;当需要减振的情况下,使用弹性橡胶垫
层。
由于框架形式轨道板2中间有缺口1,灌注自密实混凝土层4
后,框架形式轨道板2上表面存在新旧混凝土的界面,一旦产生裂
纹,在露天地段水容易侵入,形成病害,因此该型轨道结构宜应用
在隧道中,若在露天地段使用则应在新、旧混凝土接缝上部采取特
殊的防排水措施。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的创新点在于较薄的
预制的带桁架钢筋3且带有缺口1的非预应力框架形式轨道板2,
所以图示中只给出了桁架钢筋3的位置,并没有给出其他钢筋的位
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板式轨道相对于现有的CRTSⅢ型板式无
砟轨道,采用了创新性的带缺口1的框架板式结构,并且采用桁架
钢筋3替代门型钢筋,框架形式轨道板2和自密实混凝土层4厚度
也有所变化,框架形式轨道板2的厚度由现有的190mm调整到
150mm,采用非预应力结构,这种调整可简化制板工艺,减轻预制
板的重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轨道成本。自密实混凝土层4的厚
度为100mm-150mm。
用桁架钢筋3代替门型钢筋虽然对自密实混凝土层4的流动度
要求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可以使自密实混凝土
层4和预制的框架形式轨道板2紧密连接成一体,成为用薄预制板
现浇而成的厚的道床板结构,消除了轨道的薄弱环节,延长了轨道
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
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
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
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
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
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
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
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
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
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
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
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
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
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
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
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
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