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索鞍平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索鞍姿态调
整和转运平车。
背景技术
索鞍是供悬索或拉索通过塔顶的支撑结构。索鞍的上座由肋形
的铸钢块件组成,上座上设有弧形索槽,安放悬索或拉索。刚性桥
塔的索鞍,一般要设辊轴装置,将传来的集中荷载分布在塔柱上,
而摆柱式或柔性索鞍则直接将铸铁上座与塔柱用螺栓固定。
索鞍在安装时需要用到平车对其进行吊装,在施工现场,由于
场地的限制,索鞍吊装后,在就位前需要进行一次姿态调整。传统
的平车在做一步骤时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旨在解决上述
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包括转运小车及吊具,所述
转运小车的底部固定有定滑车组,所述定滑车组通过起吊钢线与动
滑车组连接;所述吊具包括依次相连的吊带、吊座及上分配梁,该
上分配梁的底部设有连接铰座,所述吊带与动滑车组连接;所述转
运小车或吊具上设有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用于使所述上分配梁在
水平面内旋转。
这种结构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能够在吊装索鞍之后对
索鞍进行姿态转换,使其能够准确地放置到合适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底盘及设于其上部并与其转动连
接的转盘,所述转盘底部设有弹簧钢珠,所述底盘顶部沿其轴线环
形分布有两个半球形的凹槽;所述转盘上设有与其活动连接的插销,
底盘上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插孔;所述弹簧钢珠与其中一个凹
槽配合时插销位于其中一个插孔内,弹簧钢珠与另一个凹槽配合时
插销位于另一个插孔内。
通过这种结构的旋转装置能够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不仅能够
起到调整索鞍姿态的目的,而且结构设计合理使其能够方便地运转。
两个凹槽分别与底盘的轴线连接形成了两条连线,这两条连线之间
的角度即索鞍能够旋转的角度。该角度优选为90度,使索鞍能够在
水平面内旋转90度。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插销的顶部设有
拉线,拉动该拉线使插销竖直向上运动。转盘可以是通过驱动装置
驱动,使得转盘能够自动转动平;插销外设置拉线,通过拉线方便
使插销与插孔分离。拉线可以是手动拉动,也可以是通过传动机构
带动实现自动拉动。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旋转装置能够方便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吊带与吊座铰接,吊座与上分配梁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铰座包括固定于上分配梁底部一侧的第一连接铰座及活动
连接于上分配梁底部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铰座,所述第二连接铰座固
定在下分配梁的底部,所述下分配梁通过调节杆与上分配梁连接,
所述上分配梁上设有竖直的安装孔,调节杆的下端穿过该安装孔并
与下分配梁连接,调节杆的上端设有用于阻挡调节杆上端穿过该安
装孔的阻挡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铰座及第二连接铰座分
别位于吊座的两侧。
这种结构的吊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索鞍的重量对索鞍的位
置进行调节,使索鞍与吊具的重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得吊具能
够平稳地运行,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吊具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固定有锚固座,该锚固座的底部
形成了所述阻挡件;所述锚固座上设有贯穿该锚固座侧壁的调节孔。
锚固座的直径大于安装孔的直径,使调节杆不会掉落。锚固座的设
置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猫道锚固调整拉杆上设置千斤顶进行配合,能
够更好地对调节杆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上分配梁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安装孔。
南散索鞍与北散索鞍的尺寸设计不一致,因此设置两个安装孔使调
节杆及第二连接铰座在上分配梁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可调,使得吊具
吊装不同索鞍使吊具重心与索鞍重心更为靠近,再通过调节杆的微
调作用就可以实现二者重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工程进度更加方
便。
进一步地,所述上分配梁的长度方向与下分配梁的长度方向相
垂直,所述下分配梁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对铰接孔,所
述上分配梁的底部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有两对铰接孔。两组连接铰
座共形成了四对铰接孔,能够与索鞍之间形成四个连接点,使得索
鞍的固定更加稳固。同时调整调节杆时索鞍的转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下分配梁套设在调节杆的外部,所述调节杆的
外部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上螺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位于
下分配梁的下方并与下分配梁贴合。
下分配梁通过固定螺母连接在调节杆上,吊装了索鞍之后受重
力作用抵在固定螺母上。在工作过程中调节固定螺母在调节杆上的
位置,可以间接地调整下分配梁的高度,从而起到索鞍重心调节的
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铰座为左右对称结构,其对称面位于
竖直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铰座的底部倾斜设置有延伸块,第二连接
铰座上的铰接孔设于该延伸块上,该延伸块的底部朝向所述第一连
接铰座。
索鞍都是弧形的,且第一连接铰座为固定结构。如图所示,第
一连接铰座的高度高于第二连接铰座,索鞍与吊具连接后靠近第一
连接铰座的一端高,另一端较低。上述设计的第一连接铰座及第二
连接铰座能够使索鞍与各连接铰座更好地连接,重心更容易调节,
更容易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定滑车组及动滑车组上均设有八个滑道,每一
个滑道内均设有一条起吊钢线;所述转运小车包括横梁、立柱及斜
梁,所述横梁设于底部,所述立柱竖直设于横梁上,所述斜梁倾斜
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横梁及立柱相连。这样的设计使得起吊钢线有
平行设置的八股,使转运小车能够稳定地将索鞍吊起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散索鞍姿态
调整和转运平车,使用时能够在吊装索鞍之后对索鞍进行姿态转换,
使其能够准确地放置到合适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
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在使
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转
运小车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转
运小车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旋
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旋
转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吊
具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吊
具的左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吊
带、吊座与上分配梁连接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上
分配梁与第一连接铰座连接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
转运小车在横向移动时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
转运小车在横向移动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
转运小车在纵向移动时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中
转运小车在纵向移动时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分别为:
吊带101;吊座102;上分配梁103;第一连接铰座104;第二
连接铰座105;下分配梁106;调节杆107;安装孔108;锚固座109;
调节孔110;铰接孔111;固定螺母112;扁担梁113;延伸块114;
转运小车201;吊具202;定滑车组203;动滑车组204;起吊
钢线205;底盘206;转盘207;弹簧钢珠208;凹槽209;插销210;
插孔211;拉线212;
横梁301;立柱302;斜梁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
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
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
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
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
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
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
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
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
“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
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
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
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
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
“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
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
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
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
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
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
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
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图13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包括转运小车
201及吊具202,转运小车201的底部固定有定滑车组203,定滑车
组203通过起吊钢线205与动滑车组204连接;吊具202包括依次
相连的吊带、吊座及上分配梁,该上分配梁的底部设有连接铰座,
吊带与动滑车组204连接;转运小车201或吊具202上设有旋转装
置,该旋转装置用于使上分配梁在水平面内旋转。
这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用于起吊、调整和转运索鞍,
将索鞍移动至合适位置。
转运小车201及吊具202相互配合使用,转运小车201放置在
天车上可以移动,吊具202将索鞍吊起来。定滑车组203设置在转
运小车201底部,定滑车组203通过起吊钢线205与动滑车组204
连接,用于将动滑车组204吊起来。
在多数施工场地,由于场地的限制,索鞍吊装后需要一次旋转
才能准确合适地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上述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
平车包含了旋转装置,在吊装了索鞍之后到达合适位置之后通过旋
转装置对索鞍进行旋转,使其能够准确地放置在合适位置。
旋转装置可以是设置在转运小车201或者吊具202上,均能够
实现其目的。
因此,这种结构的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能够在吊装索鞍
之后对索鞍进行姿态转换,使其能够准确地放置到合适位置。
具体地,旋转装置可以是这样设计的:旋转装置包括底盘206
及设于其上部并与其转动连接的转盘207,转盘207底部设有弹簧
钢珠208,底盘206顶部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半球形的凹槽209;
转盘207上设有与其活动连接的插销210,底盘206上沿其轴线环
形分布有两个插孔211;弹簧钢珠208与其中一个凹槽209配合时
插销210位于其中一个插孔211内,弹簧钢珠208与另一个凹槽209
配合时插销210位于另一个插孔211内。
底盘206与转盘207转动连接,底盘206是固定的,转盘207
能够转动;弹簧钢珠208为现有部件,此处与凹槽209配合使用,
当其卡入凹槽209后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限制转盘207相对
底盘206转动;插销210与插孔211配合,起到主要限制作用,防
止转盘207相对底盘206转动。在运行时,弹簧钢珠208与其中一
个凹槽209卡合,插销210与一个插孔211配合;需要旋转时向外
拔出插销210,旋转转盘207可使弹簧钢珠208与凹槽209分离,
方便旋转转盘207;当转盘207转动至合适位置后弹簧钢珠208落
入另一个凹槽209内,此时受弹簧钢珠208与凹槽209的短暂配合,
插销210能够方便地插接到另一个插孔211内,之后通过插销210
与插孔211的配合使转盘207不会相对底盘206转动。
通过这种结构的旋转装置能够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不仅能够
起到调整索鞍姿态的目的,而且结构设计合理使其能够方便地运转。
进一步地,转盘207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插销210的顶部设有
拉线212,拉动该拉线212使插销210竖直向上运动。转盘207可
以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使得转盘207能够自动转动平;插销210
外设置拉线212,通过拉线212方便使插销210与插孔211分离。
拉线212可以是手动拉动,也可以是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实现自动拉
动。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旋转装置能够方便运行。
具体地,吊具202包括依次相连的吊带101、吊座102及上分
配梁103,吊带101与吊座102铰接,吊座102与上分配梁103固
定连接;上分配梁103底部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连接铰座104,另一
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铰座105,第二连接铰座105固定在下分配
梁106的底部,下分配梁106通过调节杆107与上分配梁103连接,
上分配梁103上设有竖直的安装孔108,调节杆107的下端穿过该
安装孔108并与下分配梁106连接,调节杆107的上端设有用于阻
挡调节杆107上端穿过该安装孔108的阻挡件;在竖直方向上第一
连接铰座104及第二连接铰座105分别位于吊座102的两侧。
吊带101与起重设备连接,起重设备的吊线穿过吊带101将吊
具202吊起来。吊座102与上分配梁103固定连接,用于带动上分
配梁103。在上分配梁103底部的两侧设有两组连接铰座,在将索
鞍与该吊具202连接时,将索鞍的吊孔铰接在连接铰座上,即可完
成吊具202与索鞍的固定工作。
在该吊具202中,第一连接铰座104与上分配梁103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铰座105与上分配梁103活动连接。在吊装了索鞍时候,
通过改变调节杆107的高度,可以改变第二连接铰座105的高度,
从而改变索鞍的位置,进而改变索鞍的重心位置,通过这样的调整
可以使索鞍的重心与吊具202的重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得上分
配梁103能够保持平衡,使吊具202能够平稳地运行。
吊具202在工作时位于大桥的猫道上,在猫道上设置千斤顶,
通过千斤顶将调节杆107顶起,可以起到对调节杆107的调节作用。
或者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实现对调节杆107高度的调节。调节杆107
与上分配梁103活动连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连接铰座105及
索鞍的自身重量可以保证调节杆107稳定地支撑在上分配梁103上,
受阻挡件的阻挡作用,调节杆107不会从安装孔108里掉落。
因此,这种结构的吊具202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索鞍的重量
对索鞍的位置进行调节,使索鞍与吊具202的重心位于同一铅垂线
上,使得吊具202能够平稳地运行,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吊具202
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调节杆107的上端固定有锚固座109,该锚固座109
的底部形成了阻挡件;锚固座109上设有贯穿该锚固座109侧壁的
调节孔110。锚固座109的直径大于安装孔108的直径,使调节杆
107不会掉落。锚固座109的设置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猫道锚固调整
拉杆上设置千斤顶进行配合,能够更好地对调节杆107的高度进行
调节。
进一步地,上分配梁103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安装孔
108。南散索鞍与北散索鞍的尺寸设计不一致,因此设置两个安装孔
108使调节杆107及第二连接铰座105在上分配梁103长度方向上
的位置可调,使得吊具202吊装不同索鞍使吊具202重心与索鞍重
心更为靠近,再通过调节杆107的微调作用就可以实现二者重心位
于同一铅垂线上,使工程进度更快。
进一步地,上分配梁103的长度方向与下分配梁106的长度方
向相垂直。这样设计使得第二连接铰座105上铰接孔111的设计能
够与上分配梁103垂直,使第二连接铰座105能够连接多个索鞍上
的吊孔,使索鞍的固定更加稳固。
为使索鞍的连接更加稳固,在下分配梁106的底部沿其长度方
向间隔设有两对铰接孔111,上分配梁103的底部沿其宽度方向间
隔设有两对铰接孔111。两组连接铰座共形成了四对铰接孔111,能
够与索鞍之间形成四个连接点,使得索鞍的固定更加稳固。同时调
整调节杆107时索鞍的转动更加平稳。
为使第二连接铰座105更方便地调节,调节杆107通过活动机
构与下分配梁106连接,该活动机构用于调节下分配梁106在调节
杆107轴线方向上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计使不改变调节杆107位
置的情况下即可对下分配梁106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起到调整索
鞍重心的作用。
活动机构可以是这样设计的:下分配梁106套设在调节杆107
的外部,调节杆107的外部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上螺接有固定螺
母112,固定螺母112位于下分配梁106的下方并与下分配梁106
贴合。
下分配梁106通过固定螺母112连接在调节杆107上,吊装了
索鞍之后受重力作用抵在固定螺母112上。在工作过程中调节固定
螺母112在调节杆107上的位置,可以间接地调整下分配梁106的
高度,从而起到索鞍重心调节的作用。
优选地,固定螺母112有相邻设置的两个。两个固定螺母112
相邻设置,在工作时可以相互锁紧,能够防止某一个固定螺母112
的滑丝或滑动,同时两个固定螺母112的固定作用更加牢固,使下
分配梁106牢固地设置在调节杆107上。
在吊座102的顶部铰接有扁担梁113,该扁担梁113的长度方
向与上分配梁103的长度方向一致,吊座102设于扁担梁113上,
吊座102有沿扁担梁113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扁担梁113与
上分配梁103铰接,扁担梁113优选为对称结构,其两侧关于铰接
点对称,能够使其结构更加稳定。
第一连接铰座104为左右对称结构,其对称面位于竖直方向;
第二连接铰座105的底部倾斜设置有延伸块114,第二连接铰座105
上的铰接孔111设于该延伸块114上,该延伸块114的底部朝向第
一连接铰座104。
索鞍都是弧形的,且第一连接铰座104为固定结构。如图所示,
第一连接铰座104的高度高于第二连接铰座105,索鞍与吊具202
连接后靠近第一连接铰座104的一端高,另一端较低。上述设计的
第一连接铰座104及第二连接铰座105能够使索鞍与各连接铰座更
好地连接,重心更容易调节,更容易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定滑车组203及动滑车组204上均设有八个滑道,
每一个滑道内均设有一条起吊钢线205。这样的设计使得起吊钢线
205有平行设置的八股,使转运小车201能够稳定地将索鞍吊起来。
转运小车201包括横梁301、立柱302及斜梁303,横梁301
设于底部,立柱302竖直设于横梁301上,斜梁303倾斜设置且其
两端分别与横梁301及立柱302相连。这种结构的转运小车201结
构稳固,结实耐用。
为清楚说明本发明,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包括转运小车201及吊具
202,转运小车201的底部固定有定滑车组203,定滑车组203通过
起吊钢线205与动滑车组204连接;吊具202包括依次相连的吊带、
吊座及上分配梁,该上分配梁的底部设有连接铰座,吊带与动滑车
组204连接;转运小车201上设有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用于使上
分配梁在水平面内旋转。
实施例2
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包括转运小车201及吊具
202,转运小车201的底部固定有定滑车组203,定滑车组203通过
起吊钢线205与动滑车组204连接;吊具202包括依次相连的吊带、
吊座及上分配梁,该上分配梁的底部设有连接铰座,吊带与动滑车
组204连接;吊具202上设有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用于使上分配
梁在水平面内旋转。旋转装置包括底盘206及设于其上部并与其转
动连接的转盘207,转盘207底部设有弹簧钢珠208,底盘206顶部
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半球形的凹槽209;转盘207上设有与其
活动连接的插销210,底盘206上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插孔211;
弹簧钢珠208与其中一个凹槽209配合时插销210位于其中一个插
孔211内,弹簧钢珠208与另一个凹槽209配合时插销210位于另
一个插孔211内。
实施例3
一种散索鞍姿态调整和转运平车,包括转运小车201及吊具
202,转运小车201的底部固定有定滑车组203,定滑车组203通过
起吊钢线205与动滑车组204连接;吊具202包括依次相连的吊带、
吊座及上分配梁,该上分配梁的底部设有连接铰座,吊带与动滑车
组204连接;吊具202上设有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用于使上分配
梁在水平面内旋转。旋转装置包括底盘206及设于其上部并与其转
动连接的转盘207,转盘207底部设有弹簧钢珠208,底盘206顶部
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半球形的凹槽209;转盘207上设有与其
活动连接的插销210,底盘206上沿其轴线环形分布有两个插孔211;
弹簧钢珠208与其中一个凹槽209配合时插销210位于其中一个插
孔211内,弹簧钢珠208与另一个凹槽209配合时插销210位于另
一个插孔211内。转盘207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插销210的顶部设
有拉线212,拉动该拉线212使插销210竖直向上运动。
吊带与吊座铰接,吊座与上分配梁固定连接;连接铰座包括固
定于上分配梁底部一侧的第一连接铰座及活动连接于上分配梁底部
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铰座,第二连接铰座固定在下分配梁的底部,下
分配梁通过调节杆与上分配梁连接,上分配梁上设有竖直的安装孔,
调节杆的下端穿过该安装孔并与下分配梁连接,调节杆的上端设有
用于阻挡调节杆上端穿过该安装孔的阻挡件;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连
接铰座及第二连接铰座分别位于吊座的两侧。调节杆的上端固定有
锚固座,该锚固座的底部形成了阻挡件;锚固座上设有贯穿该锚固
座侧壁的调节孔。上分配梁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安装孔。
上分配梁的长度方向与下分配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下分配梁的底
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对铰接孔,上分配梁的底部沿其宽度方
向间隔设有两对铰接孔。下分配梁套设在调节杆的外部,调节杆的
外部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上螺接有固定螺母,固定螺母位于下分
配梁的下方并与下分配梁贴合。
第一连接铰座为左右对称结构,其对称面位于竖直方向;第二
连接铰座的底部倾斜设置有延伸块,第二连接铰座上的铰接孔设于
该延伸块上,该延伸块的底部朝向第一连接铰座。定滑车组203及
动滑车组204上均设有八个滑道,每一个滑道内均设有一条起吊钢
线205;转运小车201包括横梁301、立柱302及斜梁303,横梁301
设于底部,立柱302竖直设于横梁301上,斜梁303倾斜设置且其
两端分别与横梁301及立柱302相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
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